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做「習慣」的主人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耶利米書13:23;約翰福音8:31-36

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中指出,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而人的「性格」則表現在他的做事模式及思考模式。因此,一個人要從原本的習慣,改變成新的習慣;或是,由舊的思考模式,改變成新的思考模式。都是非常困難的!

你可以看看自己,每個禮拜天你坐的位置是不是都差不多?我想大部份人都是坐在相同的位置上。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歸家症候群」,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常覺得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難改變。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兄弟,弟弟是個很細心的人,對於許多事都能觀察入微。有一次,弟弟特別觀察哥哥幾天後,他發現哥哥有個好習慣,就是每次上完廁所一定都會洗手!這真是個好習慣,弟弟覺得哥哥真是很好的榜樣。後來,有一次,弟弟突然發現哥哥這一次上完廁所竟然沒洗手,他就趕緊跑去問哥哥:「我發現你每次上完廁所都會洗手,但這次你好像忘了?」哥哥說:「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人家今天有帶衛生紙嘛!」難道以前他都用……?有的人的習慣也真奇怪!

前不久,胡師母問我和黃牧師:「你喝咖啡時,習慣用左手攪拌?還是用右手攪拌?」我們一個說右手,一個說左手,胡師母說:「你們好厲害哦,我比較習慣用湯匙。」忽然覺得被騙了!
生活中的習慣太多太多,幾乎任何事都可能成為習慣,因此,「習慣」無所謂好壞,就看你養成了什麼「習慣」。習慣是我們養成的,我們理應是習慣的主人,然而,事實剛好相反,我們卻經常成為習慣的奴僕,受它的轄制。

◎發現習慣的框框(範圍;固定模式)

在聖經中,先知耶利米看見猶大的百姓胡作非為,曾感慨地說:「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13:23)。「古實人」所指的就是黑皮膚的人,他們的膚色是天生的,就像豹的斑點一般,要改變談何容易。可見,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當我們發現「習慣」存在的事實時,我們就擁有改變的基本認知。

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即將退休,他想找一位能突破現狀的經營者,各方的推薦不斷,在各項條件的甄選中,最後只剩兩位候選人參加最後的測驗,其中一位是華裔的美國人,另一位則擁有印地安人的血統。

因兩位候選人都善於騎馬,測驗當天,老董事長約他們到他的農場後,老董事長領著兩匹馬走出來說:「我知道你們都善於騎術,這裡有兩匹好馬,我要你們比賽一下,勝利者將成為我的接班人。」

兩位候選人正在打量著自己和對方的馬匹,華裔的美國人心想:「比賽馬!太棒了,正是我熟練的事情,何況我的老祖宗都是騎馬,我一定也得到一些遺傳基因,董事長的位子我坐定了。」心中沾沾自喜。

此時,董事長宣佈比賽規則:「規則很簡單,我要你們從這裡騎馬跑到農場那一邊,再跑回來。誰的馬『慢』到,誰就是下一屆的董事長!」

華裔的美國人從美夢中驚醒,一臉疑惑;印地安人也是一付不知如何是好,錯愕的表情:「賽馬比快的,那有比慢的呢?」

董事長看出他們的不解,再次強調說:「這次比賽,是比『慢』,不是比『快』的。」隨著董事長的指令「預備,一、二、三,開始」槍聲響起後,兩人仍站在原地,不知該怎麼做。過好一會兒,印地安人突然靈機一動,迅速跳上對方的馬,快馬加鞭,向著另一邊騁馳,把自己的馬留在後面。

華人看著印地安人的舉動覺得很奇怪:「他怎麼騎了我的馬?」當他想通怎麼回事時,已經太慢了。他的馬已被印地安人騎回到終點了,他輸了。

當印地安人從華人的馬背下來,董事長向前致賀:「恭喜!恭喜!你能以創新的思維,有效解決問題,請你接任我們下任董事長。」

許多時候,我們常在一個「框框」中想事情,我們幾乎很難跳出框框以外,我們被框框限制了,這個框框就是「習慣性的思考方式」。它使我們變得刻板,沒有創意,看不見新的可能性。我們活在習慣之中,被習慣制約。然而,當我們發現「習慣的框框」時,我們才能開始學習做一些「不習慣」的事,開始成就一些新的可能性。

◎改變理解的習慣
我們習慣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看法,往往與事實有很大的差距。在詹姆斯.桑伯和馬克‧西蒙德(2001)的《公主的月亮》中描寫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個生病的小公主提出了一個難題,她告訴疼她的國王,如果她能擁有月亮,病就會好。愛女心切的國王立刻召集全國的聰明人,要他們想辦法拿到月亮。但無論是總理大臣、宮廷魔法師或數學家,沒有一個人能達成任務。雖然,他們每個人在過去都曾完成許多困難的任務,但要拿月亮,他們都沒辦法。

總理大臣說:「它遠在三萬五千哩外,比公主的房間還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銅所做成的。」
魔法師說:「它有十五萬哩遠,用綠起司做的,而且是皇宮的兩倍大。」

數學家說:「月亮遠在卅萬哩外,又圓又平像個錢幣,有半個王國大,還被黏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

國王面對這些「不可能」,心裡又煩又氣,只好叫宮廷小丑來為他彈琴解悶。小丑得知國王的煩惱後,說:「如果這些有學問的人說得都對,那麼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個人想的一樣大、一樣遠。所以現在應先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到底有多大、多遠。」

國王一聽,茅塞頓開。小丑立刻到公主房裡,並順口問公主,「月亮有多大?」「大概比我姆指的指甲小一點吧!」公主說。因為她只要把姆指的指甲對著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

「那麼有多遠呢?」「不會比窗外的那棵大樹高!」公主所以這麼認為,因為有時候它會卡在樹梢間。

「用什麼做的呢?」「當然是金子!」公主斬釘截鐵的回答。

比姆指指甲還要小、比樹還要矮,用金子做的月亮當然容易拿啦!小丑立刻找金匠打了個小月亮、穿上金鍊子,給公主當項鍊,公主好高興,第二天病就好了。

但是國王仍舊很擔心。到了晚上,真月亮還是會掛在天上,公主如果看到了,那謊言不就被揭穿了嗎?於是他又召集了那班「聰明人」,向他們徵詢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怎麼樣可以不讓公主看見真的月亮呢?

有人說要公主戴墨鏡,有人說把皇宮花園用黑絨布罩起來,又有人說天黑之後就不住的放煙火,以遮蔽月亮的光華……。當然,沒一個主意可以用。怎麼辦?

心煩的國王又找小丑來為他彈琴,小丑知道了那些聰明大臣的想法後,告訴國王,那些人是聰明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怎麼藏月亮,就表示月亮一定藏不住。但他提醒國王,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拿到月亮的時候,是小公主自己解決了這個難題,她比誰都聰明。現在,又有難題出現了,不問她,還問誰?

於是,小丑就到了公主的房間,問公主:「月亮已經為你摘下了,但今晚又有月亮升起了,你想這是為什麼?」沒想到公主聽了哈哈大笑,因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就像她的牙齒掉了會長新牙,花園的花被剪下來了仍會再開,月亮當然也會再長呀!

在這個可愛的故事裡,提供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反省。我們常會以自己的專業、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看法去理解別人的看法。然而,儘管分析的頭頭是道,結果也不見得正確。當我們用盡心思,習慣性地以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的想法時,何不試著以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相信會更有幫助。

我曾說過一個故事,我覺得很適合再一次與大家分享。
有一次上課時,老師突然看到一位學生右手上著石膏,綁著繃帶,於是, 師問:怎麼才幾天不見你,你的手是怎麼啦?
生:斷掉了。
師:啊!怎麼會斷掉?
生:因為我太懶了,所以就斷掉了。
師:啥!太懶了手也會斷掉啊?
生: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前幾天我走在路上,走著走著有一顆小石頭就跑到我的鞋子裡,因為我懶的把鞋脫下來倒石頭嘛,所以就右手扶著電線桿,左腳在半空中搖啊搖的,我想把石頭搖下來,結果後面突然跑來一個人,用棍子把我的手打斷了……
師:為什麼??
生:唉…….他以為我觸電!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與正確的理解,不要以自己「以為」來認定一件事情,沒經過溝通所下的判斷常可能造成彼此的「傷害」或「誤解」。

◎擺脫習慣性的負面反應

有一老一少兩個海盜船長,在久違了幾年後在海上相遇,但老船長看來和幾年前很不一樣。看著老船長「木頭腳」,年輕船長問:「才幾年不見,你的腳怎麼了?」老船長豪邁地說:「那沒什麼,那是幾年前被一隻大鯊魚咬斷的!」

「你的手怎麼也學虎克船長,裝了一支勾子?」「哦,這是去年打劫一艘商船時,被剁掉的。裝個勾子看來更威風了。」

「那麼你的眼睛又怎麼了?怎麼也學人帶個眼罩?」「嗯,那是因為海鷗在我的眼睛上便便……。」看著老船長似乎有隱瞞的樣子,年輕船長立刻追問:「你的腳,你的手,我都可以理解。但什麼海鷗的便便會害你失明呢?」老船長很不甘願地說:「因為那天是我的手裝勾子的第一天!」他順手要把鳥屎撥開的同時,也把眼睛弄瞎了!

人們常有一些習慣性的反應,它是不自主的,是很自然的反應。

在當代的心理治療大師中,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1931-)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父母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大戰後移民美國。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早年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大師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他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目前仍在加州及舊金山執業。

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從事與心理治療相關的工作,著作包括《生命的意義》、《診療椅上的謊言》、《存在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等,可見,他在實務及理論的基礎上,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目前,他雖已高齡70幾歲,卻是他人生最菁華的時段。他寫了一本新書《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心靈工坊,2002),這是從他45年的臨床實務筆記中精選出來的。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給後輩心理治療師的禮物,更是給每一個人的「生命的禮物」。

書中提到,他的辦公室是一間獨立的小屋,每個來諮商的人都必須走過他門前那條約30公尺的花園小徑。大多數的人會和他提起花園中的鮮艷的花朵、優雅的庭園。但其中有位男士每次來時,都會有一些負面的評語,如花園小徑上的泥濘、雨天需要一些欄杆,或是樹葉的沙沙聲等,這些事情都令他覺得討厭。這些看法也發生在一個名叫路易斯的女士身上,這位女士已經接受了幾個月的治療,情況似乎沒有特別的改善。她總是挑剔亞隆辦公室內的傢俱,不搭調的顏色,凌亂的書桌,甚至亞隆的穿著等等。

在一次會談中,亞隆發現她受挑剔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自己會輸,而別人會贏」。所以她習慣性地嘲笑別人,找出別人的缺點,看別人出糗。亞隆說:「就像你老愛批評我的辦公室,還有那條小路,你老是提到路上的泥濘,卻從不提盛開花朵。」這個發現,讓這個路易斯女士的治療大有進展。

亞隆認為,一個刺激會產生許多反應。不同的人接受相同的刺激,可能產生極為不同的反應。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內心世界,所以刺激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當我們發現自己老是愛批評,總是有許多負面的情緒時,我想我們可以察覺那只是一種「表面的習慣性反應」,真正的原因是在於「內心世界」出了問題。或許我們有能力找出我們到底「害怕什麼」或「爭取什麼」!我們是否也是「害怕自己會輸,而別人會贏」?!

我們發現「負面的反應」會是一種習慣,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別人的看法也會是一種習慣。一個「好習慣」像一個框框,讓我們活在規律當中。一個「壞習慣」也像一個框框,讓我們困坐愁城,無法改變現況。當我們意識到這個「習慣的框框」存在時,我們就有能力走出這個「框框」,產生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

生活中的習慣是我們養成的,但我們反成了習慣的僕人。彼得後書提到,「因為人被誰制伏就是誰的奴僕」(彼後2:19b)。所以,如果我們在習慣的控制中,我們就成了習慣的僕人,我們失去了自由。但耶穌曾對信他的猶太人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如今唯有發現習慣的成因,我們才能做習慣的主人,也才能得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