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告白與紀念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羅馬書六章3-7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節

引言:
感謝上帝的恩典,本會今天計有14位兄姐接受洗禮,其中,有3位小兒洗禮、9位成人洗禮、2位堅信禮。每次看到有人在上帝與眾人面前告白信仰,受洗歸主,就會從心中發出無限的喜樂。這樣的心情,真有如耶穌的門徒遵守主訓,外出傳福音,建立教會時,「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二章46-47節)一樣。

願上帝賜福與保守受洗者,以及所有參與聖禮典的兄姐之身、心、靈,盼望主能將得救的人,繼續加給我們。

一、聖禮乃耶穌親自設立

耶穌所親自設立的「聖禮」有二,分別為「洗禮」與「聖餐」。此一典故,在四福音書中的前三卷,皆有清楚的記載。對此,保羅在寫給他所關心的教會之書信中,亦有所重申。

1.洗禮

「洗禮」乃出自於耶穌親口的囑咐,這項吩咐,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節中,有著清楚的明示:「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耶穌所囑咐的洗禮,其意涵,保羅在致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有著明白的訴說。保羅如此寫道:「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羅馬書六章3-7節)

從保羅對於耶穌所囑咐的「洗禮」之解說得以瞭解,「洗禮」有著「葬禮、慶生、婚禮、開學典禮」等四種意涵:
1.葬禮:與主埋葬-罪與主的死一同埋葬。
2.慶生:出死入生-罪身滅絕,重獲新生。
3.婚禮:與主聯合-與復活的主一起聯合。
4.開學:新的樣式-竭力追求嶄新的人生。

簡而言之,「洗禮」是受洗者在上帝與眾人面前告白自己的信仰,與主聯合,罪得洗清,重獲新生,成為基督徒的入會儀式。

2.聖餐

耶穌除了親口囑咐門徒當要傳揚福音,領人歸主,並為信主的人「洗禮」外,還親自設立「聖餐」。聖餐儀式的設立,從耶穌親口所訴說的這段話:「…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裏。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4-20節)可以得知。

事實上,耶穌所設立的聖餐禮儀,乃引用猶太人守逾越節的晚餐之部份儀式而成。今天,基督教會所沿用的聖餐儀式,遂依此而來。耶穌設立聖餐之目的,乃要信靠祂的人,能藉此紀念祂在十字架上獻自己為活祭,所付出的代贖。基本上,耶穌透過聖餐所要表白的,乃昔日西乃山之「舊約」,是用祭牲的血所確立;「新約」,則是由耶穌親自獻身為活祭,所流出的寶血所奠定。因此,信主的人只要倚靠耶穌獻上活祭的身體,以及藉著祂身上所流出的寶血,便可洗淨罪惡,與上帝建立新的關係。

對此,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乃特別吩咐教會的信徒,得要依循主耶穌的教導,遵守祂所設立的聖餐,即:「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29節)

從保羅重申耶穌設立聖餐的過程與意義得以看出,「聖餐」是主耶穌所親自設立,其目的,乃要人藉此記念主的受死,重溫祂在歷史上的救贖工作,仰望祂的再來。質言之,主為我們而死,我們要為祂而活。所以,基督徒應以適當、相稱的態度來恭守聖餐,藉此省察自己的罪惡與軟弱,同時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聖潔。因人若以不相稱的態度,一面守聖餐,又一面繼續犯罪,將會受到嚴厲的審判。足見,耶穌設立聖餐,乃是要人記念祂,表明祂的死,用聖潔的行為與信心,直等到祂再來。

二、長老教會的聖禮典

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憲法>第3條所示:「教會在每主日舉行禮拜並定期施行聖禮典,禮拜以敬拜上帝及宣揚上帝的話為中心,聖禮典包括洗禮及聖餐。」長老教會將「聖餐」與「洗禮」統稱為「聖禮典」,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又依<行政法>第五章第40條所示:「堂會每年應舉行聖餐典禮六次以上,支會或無聘牧師之堂會應舉行二次以上,並應將舉行時間及陪餐會員人數登載於小會議事錄上。」由此端見,有牧師的堂會,一年至少得舉行六次聖餐禮拜;沒有聘牧的支會,一年也得舉行兩次以上的聖餐禮拜。

當然,無論是堂會或沒有牧師的支會,一年要舉行十次、二十次以上,甚至和天主教與聖公會一樣,每個禮拜都舉行聖餐也可以。只是長老教會的禮拜,在約翰加爾文所堅持的「簡樸」,省略繁文縟節,同時強調「宣揚上帝的話語」的神學主張下,「講道」乃成了禮拜的重心。基於此,屬改革宗的長老會,才會將禮拜堂的講道桌擺在講台的正中央,而成了所謂「先知性」的教會。

長老教會的禮拜,之所以會和重視「獻祭」(聖餐)將聖餐桌放置在禮拜堂的前面正中央,而被稱為「祭司性」教會的東正教、天主教、聖公會等教會,在儀式上出現差異,主要的原因,乃在於聖餐觀主張的不同所導致。

洗禮的方式,長老教會不用浸水禮,採滴水禮,乃因內在的改變,比外在形式上的潔淨更為重要。至於洗禮的次數,長老教會的法規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年非得舉行幾次不可,因每一間教會的情況不同,若有需要,應該隨時都可以進行。以德生教會為例,一年都會安排兩次,分別在四月和十一月舉行,若逢不可抗力的特殊情形,或有人病臥在床,情況緊急時,教會仍會依其所需,特別舉行聖禮典。

三、禮儀差異之簡述

宗教改革後,由於一般的信徒始享有讀經與釋經的權利,教派主義因此由然而生。我們所屬的長老教會,正是宗教改革之後,由約翰加爾文帶領下,所產生的教派。或許,習慣長老教會禮拜儀式的人,對於東正教、天主教或宗教改革後,所產生的其他教派之聖禮典會感到陌生,有機會參與,或在電視上看過他們聖禮典者,也都會打從心中覺得不太習慣。會有這樣的感受出現,並不足為奇,畢竟長老教會的會友,已經習慣長老會的聖禮典模式。

其實,除了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的禮拜儀式大不相同外,聖禮典所用的材料、教堂的建築與佈置、神職人員的衣著等,也因為神學主張的不同,而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這些差異只是外在儀式的不同,禮拜與聖禮典之目的與宗旨可謂大同小異,並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要遵照耶穌所教導的,用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者,上帝都會接納。

舉例而言,猶如外在儀容方面:東正教的神父(亦可稱為祭司),得依舊約的傳統,如同摩西的兄長亞倫(以色列人的第一位祭司)一樣,必須留鬍鬚;天主教的神父則不用;基督教的牧師可依自己的喜好,然大都會依照當地的文化與會友的觀感而定,可留,可不留,並沒有硬性的規定。

禮拜儀式與衣著方面:東正教為依循聖殿的獻祭式與宮廷式莊嚴的敬拜, 禮拜儀式進行時,必須全程站立,以示對上帝的敬虔。除非有特殊的情況,否則,東正教的禮拜堂幾乎都沒有提供會眾可坐的椅子;天主教和改革宗的基督教則不同,他們可以坐在椅子上做禮拜。禮拜儀式進行時,東正教與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必須依照階級與節期,穿上各式各樣的聖袍,宛如舊約的大祭司服(以弗得)一樣,且禮拜進行時,還得由「進場禮」開始;改革宗的基督教之牧師並沒有一定的規範,大都依照自己教派的體制穿戴之。以長老教會為例,除了禮拜儀式較為簡樸外,牧師服幾乎都以黑色的聖袍與牧師的小禮服為主,並沒有其他基督教團體的五顏六色。

聖禮典方面:因對聖餐之「餅」與「杯」詮釋的不同,東正教在聖餐禮儀上,有其特別的神學主張與堅持。到目前為止,每逢國際性的基督教團體聚會時(諸如:「普世教會協會」(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大會開會禮拜),東正教仍堅持自己的正統,不參與天主教與改革宗教會的聖餐禮,當然,東正教也不讓其他基督教團體參與他們的聖餐禮。

除此之外,天主教因為「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之故,認為「彌撒」(聖餐)進行時,會有「神蹟」發生,聖壇上的「餅」與「酒」,將會隨之產生變化,而使得基督的身體與血成了「聖體」,神聖無比,因此,天主教的聖體(餅與酒)一點都不能損壞和損失。所以,天主教禁止用土司麵包作為聖體,因土司麵包撥開時,會掉出麵包屑來。為能讓神聖的聖體,全部都被吞下肚,他們會用入口即可被完全吸收,甚至黏在牙齒的「無酵薄餅」作為聖餐的材料。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用完的聖體,得放置在神龕,將之保存得完好無缺,若不慎受潮或被老鼠咬過,還是得吃下肚。若「酒」不小心被打翻,神父則必須彎腰屈膝,甚至趴在地上,用舌頭將之舔乾。為避免聖體的損壞或酒被打翻,聖餐時,「餅」與「酒」一律由神職人員分發。

從上述的對比觀之,東正教與天主教會聖餐所用的「餅」與「酒」,可謂神聖無比,因這是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寶血「轉化」而成。相對的,其他改革宗的教會認為,「餅」與「酒」乃「象徵」與「代表」耶穌基督的拯救。由於長老教會的聖餐來自加爾文的神學觀,認為聖餐乃在於「紀念」耶穌的獻身為活祭。基於此,長老教會的《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中,聖餐儀式的擘餅與舉杯所要恭頌的儀文,才會這樣寫道:「這是基督的身體,為我們捨的,我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祂。」「這杯是新約,用基督的血所設立的,每當喝的時候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祂。」

結語:

耶穌接受過洗禮,也親自設立聖餐禮儀。從耶穌設立聖禮的過程,以及保羅對聖禮的詮釋可以得知,「洗禮」乃是成為基督徒的「信仰告白」;「聖餐」,乃在於「紀念」耶穌獻上自己為活祭的救恩。因此,參加「告白」與「紀念」的禮拜時,還是得要有聖靈的臨在和感動,並用心靈和誠實來恭受,才能使聖餐展現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