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雅各書四章1-10節
壹、前言:
西元2001年年底,我曾受邀到屏東一所大學講課,上課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上課對象為大學部二年級的學生。雖屬團隊性質的教學,由好幾個老師共同開課,每個老師只負責幾堂課即可。然回想起多年前剛從英國進修回來,曾在東部的大專院校兼任大學部的課程後,迄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沒上過大學部的課,真的不知如何面對年輕的大學生。因我在神學院所開的課,全屬研究所的課程,通常,神學院研究生的年紀,比起一般大學的學生都來得大,學習態度和思考能力也比較成熟穩重,不似小我超過二十歲之大學部一、二年級學生的稚氣和活潑。基於此,我預備了好幾個笑話和遊戲備用,盼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免得有太大的代溝。
可能課堂上的氣氛過於輕鬆,上課後不久,坐在左後方的三位男同學,竟無視旁邊女學生的存在,公然拿起便當邊上課邊吃,桌上還各放著一杯500cc的奶茶,儼然將教室當作餐廳,吃得津津有味。這樣的情景,在我當學生的時代根本不可能發生,當然,在當今神學院研究所的教室亦不可能出現。為能得知這三位男生下午三點吃便當的原因,我以幽默的口氣用閩南話問道:「三位老兄,你們是在吃中飯還是吃晚飯?」三人異口同聲的說:「我們在吃中飯。」「為何這麼晚才吃中飯?」我繼續問道。結果,他們回答說:「因昨晚與女朋友約會太晚睡,一直睡到十點多才起床,十一點剛用完早餐,現在當然是在吃中餐。」「那晚上幾點吃?」我繼續追問。同學竟得意的回答:「當然是晚上約會時和女朋友一起吃啊!」在進一步的對話中,調皮的男同學還相互調侃:「×××換女朋友換得很凶,就像看電視一樣,不喜歡就馬上轉臺,所以約會的對象也經常變換。」此話一畢,聽到有同學趕緊撇清:「我那有?你還不是一樣,常常換女朋友,換得比我更多。」聽到學生的爭辯,真教人啼笑皆非。就這樣,在和年輕學生的對話中,讓我見識到了現代大學生內心世界的思考模式和處事態度。
上完課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心中深感納悶,感嘆著現代的大學生換女朋友竟然快得像轉換電視選頻遙控器一樣,不喜歡就換;又在課堂上旁若無人的吃便當、喝飲料,完全無視學術殿堂的尊嚴。難道這是現代化之後的「後現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為此,激起了我思考後現代世俗化的課題。
一.從現代到後現代
「現代主義」(Modernism)隨著時代的變化,各有著不同的解釋。十五-十八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的「現代主義」,乃所謂強調個人自主本質的人本思想,透過科學的方法與理性的運用,人得以建構一個和諧之生命整體的新觀念。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興起後,因著「工具」的提供,取代了傳統的人力,使「物質」得以快速且大量的生產和製造,進而出現了我們所說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由於工業革命所帶來「工具」和「物質」的豐富,人類社會遂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樣的結果,便出現了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官僚階層的組織、現代化的國家體制,以及根植科學知識的現代科技等。
繼「現代化」之後,今又出現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之說,雖此一名詞在十九世紀末就有人提起,但到了二十世紀,才被學者廣為運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學者有二十世紀中上旬,英國神學家貝爾(Bernard Idding Bell)在其1939年所出版(Religion for Living:A Book for Postmodernists)《一本為後現代主義者的宗教生活》的一書當中,將「後現代」敘述為:「目睹世俗現代主義失敗而逐漸回歸宗教的覺悟。」以及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bee,1889-1975)在《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之鉅著當中,用「後現代主義」來形容勞工階層群眾社會的興起,最令人印象深刻。再者,二十世紀中期,隨著小說文學的發展,「後現代主義」則又被文學家稱之為「這是一種形式、風格上的範疇,廣泛的包括戰後歐美社會轉型過程中文化的徵候,在文學表達上,針對現代主義的下一波發展與反動。」到了二十世紀末,有關後現代主義的各類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其所表達和解說的意涵可謂不一而足。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後現代」之說,更是被熱烈的提起和運用。
事實上,「後現代」(postmodern)一詞之定義相當難以界說,而各家的解釋也不一,其所牽涉的層面又相當廣泛,涵蓋了音樂、藝術、建築、文學、經濟、政治、歷史、社會、宗教、現象學、詮釋學、科學、哲學、神學等,到目前為止,仍無統一和令人信服的詮釋。有人說:「『後現代主義』出現是西方文明對『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及『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回應。」然較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定義有:「『後』(post)字本身就是重要的線索,是指一條隨後而來的通道,這條道路是通往超越或遠離與現代化認同的文化。」質言之,「『後現代』乃跟在現代之後,也就是現代化之後所引發出來的效應。」
二.後現代的世俗化
於此,吾人所說的「後現代」,即「現代化」之後,因「工具」與「物質」的提供,所帶來人心與社會的負面效應。而所謂的「世俗化」(Secularization),則是指只重眼前,不重永恆的世界化(Worldly)。
當大家慶幸自己能夠活在「工具」與「物質」豐富的現代化社會時,我們卻也感受到「現代化」之後,所需付出的「代價」。因「現代化」之後的「後現代」所引發出信仰、倫理、道德、人心與社會問題的淪喪,已趨相當嚴重的地步。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從時下所面臨的問題中提出反思,並認清「後現代世俗化」的真面目,才不致於使後現代世俗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繼續侵蝕我們的心靈。
1.政治世俗化
我曾聽過立法委員感嘆的談到,在民主議會的殿堂上,有不少民意代表質詢時,經常在媒體面前指著政府官員的鼻子汙辱和謾罵,使得政府官員人格受辱,相當難堪。待議會結束、鎂光燈熄滅後,質詢的民意代表,卻又私下向官員表達歉意,同時說明發飆的原因乃情非得已,為的就是要能提高曝光率,讓選民知道他在問政,好讓自己能夠出風頭並順利連任。民意代表為求「曝光率」,不擇手段的發飆、謾罵、抹黑,不但成了不良的示範,還使政治趨於世俗化,進而扭曲了傳統的價值觀,且嚴重污染到下一代的心靈。
2.宗教世俗化
原本勸人為善的宗教信仰團體,竟被有心人士利用宗教組織的頭銜作為功成名就的「利器」,一般的民間宗教如此,佛教如此,基督教亦乎如此。我們可從廟宇董監理事長之爭的大打出手,以及教會的議會中,為能求得當上教會組織的首長和事業單位之董理事而四處拜票請託的現象,見到宗教淪為世俗化的慘狀。尤有甚者,從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院長之爭事件,更可見諸於一斑。當然,假宗教之名,將自己神格化,行一己之私的情形,更是時有所聞。
3.經濟世俗化
後現代資本主義所引發的怪異現象,在台灣可說到處可見,最為明顯的,莫過於股票的追逐戰、檳榔西施的充斥、樂透彩的瘋狂簽注、求神問卜的要名牌、醫療院所和私人興學的過度商業化等,無一不是經濟世俗化所引發的負面效應。
4.科技世俗化
科技本為造福人群,但卻於「現代化」之後的「後現代」,淪為世俗的犯罪工具,諸如:藉著通信器材和電腦網路犯罪,利用媒體作秀、炒作八卦新聞。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人為圖飽私慾,拿針孔攝影器材到處偷拍,使得人心惶惶。
5.人格商品化
原本寫書出版是要傳承文化,同時作為心靈改革之用,但時下的台灣社會,卻有不少書報雜誌業者只為牟取利益,從不考慮出版之後的負面後果。有不少作者著書出版,完全不在乎書中的內容是否得體,赤裸裸將他人的隱私視為商品,公開的寫在書上,為的只是想吸引讀者、賺取版稅,從不思考書籍出版之後對社會所帶來的負面衝擊。這種將自我和他人之人格作為商品買賣的書籍,在坊間處處可見。更甚者,為謀取利益,出賣靈肉和人格,出現所謂的3P、4P
的消息亦經常可見。
6.人格偶像化
由於媒體資訊的發達,只要是常上電視的藝人,便成為青少年崇拜的對象和追求功成名就的價值取向。我們可從韓、日兩國,或是歐美藝人來台演出時,將機場擠得水洩不通,甚至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的場面,見著將明星人格偶像化的情景。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說過:「有的人生出來就是偉大的,有的人是經過奮鬥而偉大的,還有的人的偉大是別人硬捧出來的。」由此端見,後現代的年輕人,似乎忘記了莎士比亞所說:「有的人的偉大是別人硬捧出來的」這句話之道理,常將被媒體硬捧出來的影視歌星的人格偶像化,實在悲哀!
三.勿與世俗為友
聖經當中,有多處提醒我們勿與世俗為友的經文,其中,最為明顯的,有保羅所說的:「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以及雅各書的作者在四章1-10節所提的:「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裏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原文是淫婦)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你們想經上所說的話是徒然的嗎?神所賜、住在我們裏面的靈,是戀愛至於嫉妒嗎?但他賜更多的恩典,所以經上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你們要愁苦、悲哀、哭泣,將喜笑變作悲哀,歡樂變作愁悶。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
前處經文乃保羅特別針對充滿偶像崇拜,以及人心敗壞的以弗所地區人民和教會信徒所提出的訓示。保羅勸勉他們要迎向救贖,勿藉口逃避,更不應錯失任何有益靈性的機會,因現今的世代邪惡,道德標準低落。對基督徒而言,處在「後現代世俗化」的世界,應保持高標準,接受挑戰,勿作糊塗人。
後面之經文,則是作者雅各寫給散居在各地的猶太基督徒,要他們遠離世俗化的私慾和過度的慾望,以及貪戀、淫亂、鬥毆和驕傲。因為貪戀世俗,就是與上帝為敵。雅各藉著書呼籲散居在外的基督徒,當要親近上帝,遠離世俗,在上帝面前謙卑為懷。上述兩處經文,實為我們面對後現代世俗化挑戰的重要利器。
結語:
生長在後現代世俗化社會的我們,的確相當容易被後現代的世俗化社會所世俗化。有鑑於此,當我們追求眼前的物質和自我的生活時,請勿忘記,也當重視那永恆世界的重要。誠如丹麥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神學家祈克果(Kierkegaard, Soren Aabye (1813~1855))所言:「世俗化誤導我們單單將盼望投入今生,而非今生之後,也誤導人定睛短暫事物,而不在永恆,叫我們信靠我們的能力。」(Secularization mislead us to focus our faith and hope entirely in “this world” instead of “the world to come”, in temporal instead of eternal existence, to trust man’s ability)處在後現代世俗化的現代社會,但願我們能定晴在永恆的事業,而非只將盼望投注在今生的事業上,一起共同實踐雅各所勸勉的:親近上帝,遠離世俗的私慾,在上帝面前謙卑為懷,以及保羅所說的:「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