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撒母耳記下十二章15b-23節;箴言四章20-23節。
前言:
一九八0年代的學生時期,同學間不少人常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出國進修,但礙於當時臺灣的經濟情況大為改善,歐美各國大學逐漸取消給予臺灣學生的獎學金名額。若非家庭經濟許可,或是獲有獎助學金,要出國進修談何容易!為能達成出國進修的心願,微僕於主後1988年經過友人的鼓勵,報名參加總會所辦的公費留學考試。由於獎學金名額少之又少,而應考人數眾多,自己根本毫無把握,只好以「陪考」的心參加。經過一連串的口試、筆試和英文作文後,感到上榜無望,只好搭著火車默默的回到花蓮。一時之間,心中還為花掉的報名費和車資相當懊惱。奇妙的是,事隔多天,主辦單位寄來錄取通知,自己竟然是六位上榜名單中的其中一個。
意外的通過甄試,並順利得著獎學金,且申請到英國伯明罕大學的Selly Oak 學院後,1989年9月15日終於如願的踏上留學之路。孰料留學之路並非想像中那麼浪漫,一開學隨即面臨語言、文化、課業、思鄉、環境、食物的壓力。尤有甚者,離開妻女的心情更是難以訴諸筆墨。在過度「懷鄉病」(homesick)的心境下,曾兩度利用週六沒課時間,獨自一人,從伯明罕搭火車到倫敦希斯洛國際機場,呆坐在機場內,觀望著從香港飛來的長程班機,以解鄉愁。
一學期過後,在受不了各種壓力的情況下,心中萌生了放棄獎學金和進修,回臺灣的念頭。校方得知後,從倫敦派了一位印度籍的牧師前來了解情形,並與我促膝長談。言談間,印度籍的牧師以過來人的經驗,語帶勸勉的說道:「你思鄉與課業壓力的心情我完全了解,當你無法改變情境時,要調整心境,才能面對整個大環境。在英國的學習,不只是在造就你自己,也在造就臺灣教會和你的土地與人民。 絕勿輕言放棄,否則將會終生遺憾。記住!這是上帝要給你的機會與使命,或許日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當牧師必須學習用『心境』克服『情境』的功課,才能做好神學,以及福音的功課。」因著這一席話,我慢慢的藉著信仰調整「心境」,克服「情境」,而得以完成學業,回到臺灣,並於日後繼續到美國進修與研究,且獲得神學博士學位(Th.D)。這番話雖已歷經了十幾年,但它仍時刻的在心中提醒自己,委實受益無窮。每當在牧會的工作上面臨情境上的困難時,我常會重複思考這席話的啟示。
一.心境與情境的聖經訓示
舊約撒母耳記下十一-十二章記載了大衛為覬覦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設計「殺害」烏利亞,奪取拔示巴的故事。當大衛順利奪得拔示巴,與之同房並懷孕後,上帝差派拿單對大衛發出警告:「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十二章9-10節)此話之後,拿單又繼續提出警告的預言:「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只是你行這事,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14節)
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孩子一出生,果真得了重病。大衛見狀,誠心為這個孩子禁食禱告,祈求上帝開恩,整天躺在地上,不吃不喝也不起來。到了第七日,孩子如先知所預言,一命嗚呼。王宮大臣擔心大衛過度傷心,一直不敢將實情告訴大衛,深怕他受不了如此嚴重的噩耗。當大臣們低聲說話時,大衛從中意識到,孩子已經死的消息後,卻「反常」的從地上爬了起來,梳洗一番,換了衣裳,進到聖殿敬拜上帝,飽餐一頓,重新出發,再理朝政。臣僕見到大衛的轉變,好奇的問道:「你所行的是什麼意思?孩子還活著的時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來吃飯。」(21節)大衛回答說:「孩子還活著,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者耶和華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裡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22-23節)
撇開大衛犯罪之事不談,從其受到上帝的懲罰,奪去孩子生命的心境觀之,若大衛王無法面對孩子過世的「情境」,「心境」繼續頹廢喪志,不但會使得自己萎靡下去,還會使得國政荒廢,民不聊生。然大衛王卻走出陰霾。這段經文背後的意義,除了有著上帝的懲罰之外,也在告訴我們,成功者不但不會被惡劣的「情境」所影響,還會藉著調整自己的「心境」,走出陰霾,面對所有的挑戰。因為人類一生的結果,乃發自於內心的抉擇,誠如箴言四章23節所載:「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二.心境與環境的生活省思
臺灣有一廣告詞說道:「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此一廣告詞的出現,似乎讓人感受到肝臟的重要。若換個形容詞而言:「心情若好,則滿懷希望;心情若不好,則充滿絕望。」則可讓人感受到「心境」的重要。現代的社會,由於生活壓力大,加上經濟不景氣,以及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痛苦指數不斷攀升 ,著實讓人的心境一時之間無法適應,許多人不但以悲觀的心情面對這個社會,甚至走上絕路。
專門從事「壓力紓解與身心靈健康」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布 蘭.路西華德(Brian Luke Seaward)教授,小時候必須常常面對父 母親酗酒之後的家庭暴力,讓他身心受創極深,幸好他有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祖母,經常撫慰著他受傷的心靈,以及他所面對的壓力。當他身處痛苦和憂慮的情境時,祖母常對他所說的一句話:「親愛的,記住:壓力(stressed)這個字不過是點心(dessert)這個字從後面倒著拼回來而已。」要他以這樣的「心境」,去面對困難的「情境」,將「壓力」當作一種「點心」。其所著的《抗壓高手》(Stressed is Dessert)之書名,便是由祖母的鼓勵和啟發而來。
當美國資深廣播人瓊安.朗頓拜讀過布蘭.路西華德的大作後,為該書提序時,乃有感而發的寫道:「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物不能決定我們的快樂和成就。但我們的生活態度卻辦得到。我們每一天所下的任何重大決定,便是我們選擇的回應態度,這可能對我們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阻撓我們的成長。」
多年前,臺灣名醫雷子文醫師,因當兵的兒子不詳原因上吊身亡,慘死飛彈部隊營區。愛子心切的雷醫師,經過三年的陳情與訴訟,在無法面對悲慘「情境」的情況下,以自焚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身為父母的人,對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情,真有如臺灣諺語所描述:「父母過身眾人扛,某子過身是割心腸。」雷醫師所遭遇的「情境」和「心境」我們絕對可以了解。但雷醫師若能學習大衛王的信仰精神,想必會勇敢的活下去,用堅強的「心境」克服惡劣的「情境」。
基本上,人過得快樂與否,並非取決於外在的「情境」,反而大部份是由「心境」決定「環境」。誠如西諺云:「心之所想,可以讓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亦如丹麥神學家齊克果所言:「人類不一定活在悲劇中,也不一定要活在絕望中,其實人類可以活在信心中。」這樣的勸勉,真有如中文俗語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三.心境與情境的信仰實踐
有人以英文之「樂觀主義者」(optimist)和「悲觀主義者」(pessimist)兩個英文字的比較作為說明,雖兩者只差三個字母,但卻有著兩極不同的結果。事實上,從文字所顯現出來的意義乃在告訴我們,「一念之間」的「心境」之轉變,往往是改變「情境」和歷史的重要關鍵。人在面臨挑戰和困難時,若沒有健康與正確的生命定向,將會有如現在的臺灣社會,一面臨經濟不景氣或失業「情境」時,就萬念俱灰而走極端。
藉著出公差的機會到德國時,曾前往伯林近郊二次大戰納粹時代 所留下來的集中營參觀。聽解說員敘述1933至1945年希特勒 執政期的十二年間,該集中營總共關過二十萬名的戰犯、猶太人和反 對者,其中有十萬人死於當中。設立集中營的目的,除了作為監獄的 功能外,最重要的,就是藉由肉體的折磨,達到思想的改造目的。每 當從各地送來的人犯,不論身分地位,進到集中營的第一件事,就是 被脫光衣服「淨身」,不但要用強力水柱沖洗身體,還要將全身上下 的毛髮全部剃除,藉此把人格尊嚴徹底的瓦解,再逐一編入各個營房,接受不斷的罰站和點名。為讓受刑人有「尋死」的所在,在集中營牆的三公尺間,設有鐵絲網,若受刑人不堪折磨奔向鐵絲網時,衛兵可以「逃跑」為理由,光明正大的將之射殺。當參觀到瓦斯間、焚化爐廢墟和萬人塚時,天空突然吹來一陣寒風,並降下傾盆大雨,更加讓人感受到集中營內的淒涼。
據解說者所言,當我們參訪當天的前一個週末,德國政府邀請兩位在二次大戰期間,曾被關於此一集中營的受苦者,但有幸存活下來的人前來演講。當他們細述過去的悲慘遭遇後,向聽眾見證道:除了疾病、挨餓、受凍,以及被送進瓦斯間和人體實驗間葬送生命外,因受不了「情境」的折磨,使得「心境」無法忍受的情況下,跑向鐵絲網,被衛兵射殺者大有人在。這兩位演講者之所以幸運的存活下來,皆一致的認為是因著宗教信仰所給予的依靠所產生的意志力。感謝的是,這兩位都是基督徒。
箴言四章20-23節記載:「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本段經文是對於18-19節的回應教導,作者要人留意自己的眼、心、口和腳,堅定不移的走在生命的道路。在舊約時代,人常以為疾病和痛苦是犯罪的結果所致;健康福樂是善行的報酬。這種觀念不但有違基督教信仰理念,也不合乎聖經的教訓。箴言的訓示明確告訴我們,最能影響人生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領受與實踐上帝的話語;二是人所定向的生命方向是受內心影響。箴言的作者極力主張,人所定向的生命方向,受內心的影響極為深刻。因有正向的自我肯定,不但可平衡內在負面的壓抑與痛苦,還可藉著「心境」的調整,改變「情境」的挑戰。
結語:
人活在世上,生命過程所發生的大小事件,都是我們面對希望和失望,快樂或憂鬱的起源。但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是事情的「情境」所導致,反而是「心境」的抉擇所決定。期盼我們能如聖經的訓示所載:「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共同學習大衛改變「心境」,勇於面對「情境」的信仰精神。並從保羅的訓示:「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出於上帝。」(哥林多後書三章5節)來實踐上帝的話語,活出正向的自我肯定,勇敢的面對一切挑戰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