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羅馬書四章 16-18 節
引言:
2011 年4 月26 日 – 6 月3 日 ,是末肢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委員會委派,前往南美洲的神學院講學,同時關心當地台灣教會的日期。在這長達三十九天 的日子裡,雖行程滿檔,身體疲累,然卻收穫良多,還從信仰堅定的移民者之信仰生活當中,看到了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允(見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更體會到 保羅致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引亞伯拉罕的例證作為榜樣所述,人若效法亞伯拉罕 的信心,且相信耶穌為我們的罪死而復活,就同樣得以稱義,承受應許的見證。 (見羅馬書四章 16-18 節:「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他在主面前作我們世人的父,如經上所記:『我已經立你作多國的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為分享三十九天的南美洲服事之旅,本文特別以「渴慕、相信,順服」為題,好讓大家瞭解南美洲的福音禾場所需,以及阿根廷與巴西台灣人的移民教會之概況,盼能藉以喚起大家為當地福音事工的關心與代禱。
一、接受派遣
本次前往位於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講學,同時關心阿根廷與巴西 兩國的台灣人教會,乃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委員會所委派。原本,這項任務早在 2009 年就得完成,然由於教會事工的忙碌,加上內心的猶豫不決,一直到 2010 年 12 月,才決定接受派遣。
矛盾的是,答應受派之後,心中卻又頻頻出現「放不下」與「走不開」的思緒,「後悔」的心情也不時浮現,因這趟旅程,依總會所安排,得前往 阿根廷、巴西、巴拉圭與智利等四個國家,其中還得包含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 兩個星期的講學,前後總計約需兩個月的時間,日期並不算短。心想,若答應受派,不但得向小會請公假,還得放下教會的所有事工,並且獨自遠離家鄉,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地球南端。想到這裡,難過之情,遂而不斷湧現。為此,只好向總會表達矛盾的心情。
總會得知此事後,透過電話表示,德生教會已有五位牧師,人手應該足夠, 若能派遣一位牧師代表總會,前往南美洲關心當地的台灣移民教會,同時順道在當地的神學院講學,應是好事一樁。為此,副總幹事林芳仲牧師特別抽空南下溝通,同時建議內人應該同行,因有人作伴,長時間的服事較無牽掛,也會減輕思鄉之苦。溝通之間,林牧師提到:雖總會只補助受派者的費用, 同行的伴侶得自付旅費,然若另外一半能一起同行,不但能共同成長,也能夠增廣見聞,何樂而不為呢?林牧師還特別強調:前幾年,總會派遣前往南美洲 服事的牧者,每一位都攜伴同行,雖然勞累,但都滿載而歸,因此,期待牧師娘不要放棄機會,無論如何,定要隨同前往。聽完副總幹事的建議後,幾經考慮,內人才答應一起同行。
決定受派之後,總會隨即出面與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以及南美洲的教會 協調,且依我的要求,可以在一個月當中,完成所有的任務。當然,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實無法兼顧教學,又得巡迴四個國家的教會。為縮短行程, 只好省略巴拉圭和智利兩國的訪問。協調有果之後,巴西中會的議長陳進宏 牧師與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的院長王懷恩牧師,以及阿根廷慕義教會的莊秋微牧師,隨即透過電子郵件和我討論訪問的行程與相關細節。
在與南美洲的台灣人教會及神學院聯繫的過程中,恰巧美國洛杉磯東區的五間台福教會,決定於 5 月 28-30 日假洛杉磯附近的渡假勝地「大熊湖」 ( Big Bear Lake )舉辦 2011 年度的聯合退修會。大會主席謝建國牧師 (洛杉磯東區台福教會聖達教會之牧師,亦是德生教會任教於中山大學化學系 的謝建台教授之哥哥),經由我的連襟,即在該會擔任長老的曾鵬憲兄口中 得知,五月底正好是我完成南美洲服事的工作,過境美國,準備回台灣的日子。 謝牧師獲知消息,隨即與台福東區的五間教會牧長開會決定,要我「順道」 擔任洛杉磯東區台福教會五間教會聯合退修會的講員。接獲邀請的當下,本想, 台福教會和長老教會並沒有合作關係,若貿然答應,恐怕不妥,然經台福教會的勸進和多方的考量,才答應邀約。
答應總會受派,並且接受台福教會的邀請之後,緊接著,必須辦理簽證事宜。由於美國、阿根廷和巴西與台灣並沒有邦交,無法落地簽證,因此, 前往之前,必須事先取得簽證,才能成行。在辦理簽證的過程中,美國的簽證 較易辦理,因之前我已經有過多次美簽的記錄;反倒是阿根廷與巴西兩國的簽證手續較為繁瑣,不但得附上當地的邀請函、保證人和居住地址,還要附上台灣的工作、存款和薪資證明等。由於台灣到中南美洲旅遊的人較少,辦起簽證來較為生疏,在辦理簽證的過程中,還兩次被要求補件的紀錄。還好,經過一個多月的申辦,終於順利取得了阿根廷與巴西兩國的簽證。拿到簽證之後,這才發現,阿根廷和巴西兩國發給台灣人民的簽證,並未將「簽證」直接黏貼或蓋章在護照本上,而是另外發給「文件」,這和 1990 年代之前, 和台灣沒有正式邦交的國家,所發給台灣人民的「旅行文件」極為類似,讓人感到納悶!
二、踏上旅途
當順利取得簽證,並向小會請了公假,且將所有的事情分配與交代完畢後, 2011 年 4 月 26 日 便 正式踏上南美洲的服事旅程。當天早上做出發禱告時,離家的情緒再度湧上心頭,心中充滿著諸多的不捨。
為調整時差,我先到美國洛杉磯過境,順便探望旅居洛杉磯久未見面的 親人。然而為要替總會省機票錢之故,我並沒有選擇從台灣直飛美國的「直達」 班機,而是搭乘 26 日下午從桃園機場起飛,經韓國仁川機場轉機到美國洛杉磯 的大韓航空之「普通」班機。因此,出發當天,必須先乘高鐵北上,再到桃園機場搭機前往韓國。抵達韓國後,等候了三個多小時,晚上又再度登機,經十二個小時的飛行,於美國時間 4 月 26 日 下午抵達洛杉磯。安抵洛杉磯時, 由八年未見的連襟和姪女前來接機,因久未見面,歡喜之情,可想而知!
在洛杉磯過境休息三天之後,美國時間 29 日下午再從洛杉磯搭大韓航空 班機,經十二個小時的飛行, 30 日上午才到達巴西聖保羅機場。在巴西聖保羅 機場等候三個多小時之後,下午再轉搭南美洲天馬 (TAM) 航空班機,經兩個半小時的飛行,傍晚時分,終於抵達所要服事的第一站阿根廷。
數算之下,從高雄出發到阿根廷,不包含候機與過境,光是搭乘飛機的時間,就得需要將近三十個小時。由於時差,且又都是夜間飛行之故,整趟旅程幾乎都處在沈睡的狀態。
安抵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機場時,南半球正處深秋的時分,天氣頗為寒冷,然而此時,阿根廷慕義教會的莊秋微牧師與師母,已經在機場等候。 莊牧師是我就讀台南神學院時的學長,從他畢業至今,已有三十年未曾見過面, 儘管如此,兩人還是一見如故。出了機場大廳後,莊牧師和師母不但熱心的幫忙推行李,還親自開車載我和內人前往他們所牧養的教會。莊牧師所牧養 的慕義教會乃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舊市區,離機場約一個鐘頭左右的車程。
當車子奔馳在通往市區的高速公路上時,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地球最南端的國度,土地面積有一百倍台灣大的阿根廷共和國,那綠草如茵,建築物井然有序,處處充滿著西方風味的漂亮景緻。
三、阿根廷的服事
抵達阿根廷的第二天適逢禮拜天,隨即展開一連串的服事。當天,除了在慕義教會主領禮拜之外,下午還與該會的長執舉行座談,同時分享移民生活的甘苦談,直到共進晚餐之後才結束。
在阿根廷慕義教會整整一天的服事中,我看到慕義教會在莊牧師的帶領 下,仍保有 1980 年代之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文化與傳統,年輕人和小孩 全都會講一口道地的台灣話,也都會讀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聖經。可惜的是,因著台灣移民的逐漸回流,又慕義教會並沒有華語的禮拜,因而使得教會的運行只能求穩定的牧養,對外實難以有成長的空間。
週一早上,莊牧師邀集神學院院長,以及阿根廷地區的眾教會牧長一起 在慕義教會舉行事工研討會,共同討論現階段阿根廷地區的台灣人教會所面臨之問題,盼能透過集思廣益,共同尋找因應之道。經過一番研討之後,我發現,阿根廷地區教會所面臨的問題,不外乎第二代移民的語言、文化傳承、傳道人 短缺、意識型態、與母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疏離,以及中國移民「入侵」等 問題,當然,還有台灣移民回流或二度移民至他國,使得教會聚會人數驟減之問題。熱烈討論之後,雖無法立即產生有效的因應方案,但至少大家對於這些 問題皆有所共識,也將會在日後進一步共同研擬因應對策,於此同時,我也 答應要將所討論的結果,報告給台灣的總會知道,好讓遠在母國台灣教會能一起為此擺上關心與代禱。
週二起,乃開始連續兩週在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的講學。事實上,神學院 的教學,是我在阿根廷服事最主要的工作重點。當然,總會之所以要我到此講學兩個星期,最主要的原因, 乃移民到南美洲的台灣人,在台灣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的 1970 與 1980 年代達到最高峰。此間,也有不少長老教會的信徒移民至阿根廷,大都以經營超市和各類的商店為業,為了信仰之故,還在此建立了多間的基督教會。過去,曾有多位台灣的牧師受邀到 此牧會,但近幾年來,已少有牧者願意遠渡重洋,到阿根廷牧會,畢竟沒有在阿根廷讀過書,不諳西班牙文,或是有過當地的生活經驗,要在那裡牧會,並不容易,更何況第二代的思考與生活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語。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勵有志於獻身服事上帝的第二代移民進入神學院就讀,畢業之後, 由他們擔負牧養與開拓教會的工作較為適合。
還有,隨著台灣民主開放與經濟發展,移民至南美洲的台灣人已不復從前, 甚至有不少移民回流台灣,或二度移民到美國或加拿大,取而代之的,則是 來自中國的移民。因 1990 年代,中國開放之後,大批的中國移民陸續湧向 世界各地,南美洲乃是他們的理想移民之地。所不同的是,台灣移民至阿根廷的人, 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不然就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相較於中國的移民, 則大都來自鄉村,知識水平不高。因此,中國與台灣的移民,在素質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依統計, 到 2011 年為止,已有一百三十萬的華人移居 南美洲,然在這裡,卻 只有九十一間基督教會和佈道所,信徒人數也只有四千六百位左右而已。在這些福音未得之民中,禾場極其廣大,工人也是極其之需。為此,南美洲實有設立神學院,培養當地傳道人的迫切需要。感謝的是,有多位早年移民南美洲的台灣基督徒,在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在阿根廷設立神學院的必要性,端此, 2001 年起,便開始著手進行。
我們從「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的創設歷史可以得知,該院是 2001 年由華人宣道會與華傳及「 GMU 」(今日的 Avant Ministries )宣教士配搭,並與當地的韓國神學院合作,開設了「中西雙文化神學課程」( Programa Teol gico Bicultural Chino-Latino ),藉以栽培並裝備新一代的拉丁美洲華人牧者開始。後來,因宣教士們紛紛回國等因素,此一神學課程於 2003 年起正式獨立,並更名為「拉丁美洲東亞神學院」( Seminario Teol gico Oriental-Latinoamericano )。
隨著中國移民的與日遽增,福音禾場不斷擴大,阿根廷所需要的神學課程,已不再是基層的信徒裝備就足夠,還是得提供全時間被呼召獻身者所需,適合宣教與牧會的神學課程和住校機制,以求能實際培養中南美洲華人福音工場所需的傳道人。為配合這些新的需要,神學院乃續而尋求與美國的合作。感謝的是, 2006 年,神學院正式加入美國「基督學院」( Christian Leadership Institute )的行列,並更名為「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 Instituto Cristiano Leadership_ Formaci n de L deres ),同時組織了董事會,且獲政府批准註冊,學生可以密集的方式上課。
2007 年起,神學院開始向中南美洲,特別是南美地區的教會擴大招生,同時開始提供獎學金並建立全修學生的住校機制。神學院之所以會這樣做,乃期待拉丁美洲基督神學院的畢業生,個個皆可成為能禱告、能講道、能牧養、能佈道、能開拓、能植堂的傳道人。更盼望藉著神學院的推展,在未來十年,能在拉丁美洲建立十間教會,第二個十年,能進一步建立五十間教會。
在神學院上課的兩個星期當中,我被要求開「禮拜學」與「生命倫理」(「生命倫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指生態學意義下的「生存之科學」 (science of survival) ,乃在論述「醫療保健、生命科學、醫藥科學與科技」所涉及 的倫理議題。)兩門課,研修這兩門課程的專修生計有十四位,若包括旁聽生,則多達二十幾位。由於學生當中台灣與中國籍都有,因此,必須用華語 上課。為配合神學院的作息與上課時間,學生必須早上九點之前就得到校參加 一個小時的早禱,之後,從十點開始上課,一直到中午一點才休息用午餐。 中餐過後,又得從下午兩點上課上到五點為止,中間只休息十分鐘。雖然課程緊密,但學生們那認真,絕不馬虎的學習態度,委實令人感動。
為要讓授課老師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同時體驗阿根廷的家庭生活, 因此,每天傍晚下課後,院方皆會安排老師到學生家或是接待家庭用晚餐。然而,當我第一次受邀到接待家庭用晚餐,而所約的時間,竟然是在晚間八點半時,讓我感到相當的疑惑!經過瞭解,這才知道,阿根廷人通常都會工作到晚間八點結束,之後,才開始預備晚餐,而晚餐預備好時,大都 已經晚上九點鐘左右,且用完晚餐,也幾乎晚上十點,甚至是十一點了。 一般的餐廳,也都晚上八點之後才開始營業,若八點之前開張,根本沒有顧客會上門。第一次受邀到接待家庭用晚餐時,因時差,加上白天講課,身體疲累 之關係,晚餐吃到差一點睡著。當然,教會若晚間有聚會,也都會安排在晚上十點才開始舉行,十二點結束聚會,可說是常態。難怪,有許多受聘的講師到阿根廷帶領聚會,常會在結束之後,已經是隔天凌晨了!
從阿根廷的經驗當中,讓我第一次見識到,阿根廷實在是一個「夜貓子」的國度,幾乎人人晚吃又晚睡。還好,學校與阿根廷教會頗能體諒我有時差, 及白天必須講課的辛苦,並沒有安排我帶領晚間的聚會,晚餐時間也都會特別為我而提早於七點半就開始享用,為的就是要讓我有更多時間休息。
在阿根廷的第二個主日( 5 月 8 日 ),當地的台灣人教會得知台灣母會差派 牧師前來服事,特別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阿根廷教會舉行聯合禮拜,並 將這一個主日設立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奉獻主日,當天,我受邀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證道,參與禮拜的人,無不熱心的為總會奉獻。同 一天下午,正好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阿根廷福音教會留伯源傳道的封牧大典, 因此,巴西中會的議長陳進宏牧師與中委許健鎰牧師,也特地從巴西 搭機前來阿根廷主持封牧禮拜,場面溫馨感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在海外的台灣人教會參與封牧禮拜,所以,感受特別的深刻。
在阿根廷兩個星期的服事中,我遇到了幾位德生教會的親人,計有在阿根廷 僑界頗為活躍的陳秀芳姐(洪瑞婉姐的媽媽、魏廷冀教授的岳母)、以及林宗邦兄(林淑芬老師的哥哥)、范賢超兄(廖春美姐的侄子)、王懷恩院長(歐新昭姐的侄女婿)、何仁豪牧師(潘源泉兄的侄女婿),真是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還受到他們親切的款待,倍感溫馨,他們也特別要我藉此向大家請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