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提摩太後書一章3-7節
希伯來書十一章4節
前言:
我曾參加過一場台日聯姻的婚禮,新郎是台灣人,新娘為日本人,兩位新人在美國唸書時相識,經過一段時間的愛情長跑,決定回到男方的故鄉台灣結婚,最後選擇在高雄的德生教會舉行婚禮。雖然男女雙方所成長的國度不同,語言和文化也差距甚遠,但異國聯婚,共結連理的喜悅,從婚禮的進行中,可以讓人深深的感受到。
當男方主婚人,同時也是高雄民族教會的黃昭輝長老上台致謝詞時,除了以幽默的口語,向所有的來賓表達謝意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當新郎官的兒子,所說出的一席話。他說:「兒子,在你結婚的今天,請你要給恁父記著,你是第四代的基督徒,這個信仰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絕對不要忘記祖先所傳給我們的基督教信仰,(說到這裡,男方主婚人忍不住哽咽,掉下眼淚,停頓了一會兒,待情緒平復後,才繼續說下去)雖然你的太太是日本人,尚未信主,但你一定要引領她認識基督教信仰,陪她一起前往教會做禮拜,因為這個信仰至為寶貴。還有,不要忘記你是台灣人,體內流著台灣人的血,一定要活出台灣人的精神。再者,一定要教你的太太和孩子說台灣話,不要讓台灣話在你這一代消失,至少要讓我的媳婦能夠用台灣話和我溝通,孫子可以用台灣話叫我阿公。除此之外,還要懂得感恩。」從這短短的一席話當中得以看出,男方主婚人對於兒子的耳提面命有三項重點,分別為:1.要執守基督教的信仰。2.傳承台灣人的精神、語言與文化。3.凡事感恩。
二十世紀初,我的曾祖母因眼疾,經人介紹到台南新樓醫院接受醫治。住院期間,經過宣教師的引領,有幸接觸到基督教福音,雖在村人極力反對且充滿異樣的眼光下,仍排除萬難,全家信主。也因此,我家成了村中七百多戶住民的第一戶基督徒。從祖父的口中得知,當全家從台灣民間信仰轉變為基督徒的過程中,遭受過村民相當大的指責、誤會與不解,其壓力之大,非親身經歷,實難以體會。猶記得祖父母在世時,經常藉著家庭禮拜的機會,一再的叮嚀家人,無論如何,一定要教導子孫,讓他們知道,無論走到那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堅持這份得來不易的信仰。
就是因為這樣,當我聽到男方主婚人對結婚的兒子所說出的上述這番話時,內心頗為激動,特別是聽到:「咱們是基督徒,這個信仰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絕對不要忘記祖先所傳給我們這一份信仰的重要」時,我差點掉下淚來,因我也是第四代的基督徒,而這個寶貴的信仰,是祖先經過多少誤會與指責才堅持下來的,絕不能輕易放棄。
一.永恆的財產
在台灣人的傳統觀念裡,都希望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好,拼生拼死所為的,就是要讓子孫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即使作牛作馬也在所不惜。這也難怪,在客家族群中,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父母親最大的光榮,就是孩子比他們更有成就。」基本上,這樣的價值觀,本就是人之常情,因天下父母心,沒有人願意見到子女比自己過得更差,所以父母親皆會將希望寄託在子女的身上,盼他們能成龍,也能成鳳。基於此,父母幾乎都會將最好的,最有價值的,留給自己的下一代,特別是那被公認為是最有價值的財產–金銀財寶和房地產。然正當大家都一味的將焦點集中在有形的物質上,用盡心思的教育下一代,且為他們預備豐盛的財產時,不知您是否曾經思考過,為後代子孫留下比有形物質的財產更為重要的東西?
猶太人認為,人在有生之年所無法奪去的,就是智慧,然而要得著智慧,則必須從敬畏上帝開始。(見箴言一章7節)因此,古代猶太的詩人和文士,就經常透過文章教導他們的子孫說:「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箴言三章1-4節)「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詩篇七十八篇1-7節)
就是猶太人如此這般重視信仰的財產,難怪在傳統猶太教的學校中,對學生所上的第一課,絕對脫離不了「你當盡心、盡性、愛主你的上帝」的教導。就是在這股將信仰作為永恆財產的信念下,以色列才會在亡國二千多年之後,再度建國。這是有史以來,世上沒有任何一個敗亡的帝國,能夠實現的。
事實上,留給子孫有形的東西,難保能夠永恆,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被視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將會隨著「星移」而「物換」。雖台灣有一句標榜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話說:「五百冬前煮共一鼎,恁房通阮廳。」然隨著時空的變化,工商業的發達,親情的疏離,已經在「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的情況下,徹底的破功了!今所剩下的,也只有那留在身體上的遺傳基因而已,其餘外在的東西,大概都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二.受稱許的財產
讀過新約聖經的人都知道,保羅非常鍾愛提摩太,不但對他讚賞有加,還視他如同己出,更稱他為兒子,兩人的關係,真有如父子一般。保羅就曾經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公開稱提摩太為「親愛的兒子」。保羅與提摩太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提摩太曾參與保羅第二次佈道旅行的工作,在長時間同工的過程中,雖提摩太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而且生性羞怯,但保羅卻從提摩太的言行舉止中,看到了他所流露出來的美好信仰與作為,而對他相當疼惜。保羅知道,提摩太從內心中所流露出來之無偽的信,乃承續自他的外婆羅以和母親友尼基。所以,在信中,保羅還特別提起提摩太的外婆和母親的名字,以表敬意。保羅致提摩太的信中,乃如此寫道:「奉神旨意,照著在基督耶穌裏生命的應許,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地想念你;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一章1-7節)
保羅與提摩太的關係,的確從他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可以清楚見著。保羅最欣賞提摩太的主要關鍵,無非是他承續自外婆與母親無偽的信。若非這股「無偽的信」及其所展現出來的信仰作為,保羅是否仍會對於提摩太如此欣賞,就不得而知了。
雖然保羅並沒有進一步提到提摩太的外婆羅以和他的母親友尼基的種種細節,但從保羅在稱許提摩太時,特別提起這兩位影響他的信仰前輩之名字時,已經得以看見,保羅除了在訴說信仰傳承的重要外,更為重要的,乃在提醒提摩太,絕對不要忘記外婆和母親所留給他這一份最美好的禮物-信仰,共為重要的是,還以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將之發揚光大,如火挑旺起來一般。
三.會說話的財產
有鑑於國內教改脫離不了「功利主義」的陰影,天主教會的單國璽樞機主教,「憤而」在媒體發表了一篇名為<教育功利化–讀書只為發財哪管社會公義>的文章,不諱言的提出警告說:「教育功利化的後果之一,是只重科技,而輕忽人文,致使我們的社會機械化、僵化、物質化、形式化,而缺乏人文之素養的知情達理、禮儀謙恭、溫馨關懷、見義勇為、互助互愛等人性美德;教育功利化的另一後果,是只重學術,而輕忽人品修養。」他希望學者專家以及教育主管等能摒棄門戶之見及政治意識形態,大家一起客觀地為我們的教育把脈,從它的體質內找出病源,對症下藥,使我們的教育復甦,真正使學生快樂地接受一個全人培育,才算達成教改以及重建教育的偉大使命。
此外,最新一期所出版的天下雜誌(2004.2.13)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主要的原因,就是該雜誌以「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為題,吸引許多人購買。因為當今的台灣,人格的教育實在太過於缺乏。文中,天下雜誌強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談逐漸被人淡忘的倫理道德、品格操守,絕非唱高調,而是現代社會的必要。因為誠信與責任這些個人品格,正是保障自由民主體系能有效運作的底線。因唯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然而要建立起好的品格,絕非知識教育就可達成,還是要配合宗教教育的實施,才能見到效果。
美國Occidental石油公司(Occidenta Petroleum Corporation. NYSE:OXY)總裁阿滿德(Armand Hammer),是位家喻戶曉的公益慈善家,從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時代起,便擔任美國的白宮資政,一直到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任內為止,先後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阿滿德之所以受到美國多任總統的青睞,長年邀請他出任資政,且不分黨派,從他的自傳裡,可看出一些端倪。自傳中,阿滿德曾敘述道:「我的父親,在我們的鄉鎮裡,是位舉足輕重且備受愛戴的人,對我而言,每次和他坐車外出巡迴看診,都會是一次令人狂喜的經驗,見到病人站在門口歡迎父親的溫馨熱烈場面,常會在我的心中湧出一份驕傲和榮耀,我深深的覺得,我是一位好父親、一個好人、一位值得人愛戴的人之兒子‥‥。其實,如果父親堅持收取病人的醫藥費,且不那麼大方地將錢送給別人的話,他會是一位更加富有的人;但若然,他就不會成為他了‥‥。我曾經在他的辦公室的抽屜裡,看到滿滿未付清的帳單,父親卻捨不得向他們索要,因他知道病人生活上的困難和經濟上的不允許。我也從病人中,聽到許許多多父親的故事,說他在看完病以後,常會暗地裡留下錢給他們買處方藥,因他們連溫飽都有問題了,遑論付醫藥費!」
由上述的自傳觀之,阿滿德的父親並未以「特意教導」(intentional learning)的方式「直接」告訴他,當如何投入慈善事業。反而是阿滿德從父親日常生活中,經由「無意間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的觀察與模仿,學習到父親偉大的作為、人格與情操,遂而使他一生對於慈善公益事業的投入。
當阿滿德寫這篇自傳時,雖父親已經歸天多年,但父親的信仰作為,卻仍對他和子孫,甚至後世的人們不斷的「說話」。這些寶貴的「話」,正是一股永恆且相當有價值的財產,絕非短暫的有形財產可以比擬。此一財產的意義,正有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藉著亞伯、以諾、挪亞和亞伯拉罕因著信而得稱義的見證所言:「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十一章4節b)
結語:
約翰三書4節記載:「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然而要得著這份喜樂並非難事,只要以身作則,勤於聚會,並帶領兒女認識信仰,將信仰傳承給他們,便可實現。
眾所周知,第三聰明的人留財產給子孫,第二聰明的人留知識給子孫,第一聰明的人留信仰給子孫。端見,留給子孫最寶貴的禮物,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那無形的信仰與人格。這項財產不但不會朽壞,還會在我們榮歸天家之後,繼續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