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創世記二十五章7-11節
一、引言
明顯地,「聖經中的失敗學」是關於「失敗」的議題。一般而言,多數人不喜歡「失敗」;因此,若是談論「成功」,可能會較受歡迎。不過,本文卻以「失敗」為題,原因何在?其實,本文要談論「失敗」,並非因為「成功」不好;而是,所謂的「成功」,其背後原因與動機,實在難以一一探討。再者,談論成功的議題,其實也不容易讓談論者得以成功;對此,端看社會上有多少談論成功的書籍,以及追蹤有多少因為讀了那些書籍而成功的人,便可知道箇中道理。
事實上,一般所謂「成功的經驗」,都是「已經」成功者的現身說;而,若是沒有成功的,根本沒有機會出來說。舉例來說,民間宗教的廟宇,會借「發財金」給人作錢母。那麼,曾聽那些人說「某人去拜拜,然後向廟宇借『錢母』做生意,後來賺了大錢,拿幾百倍的錢來還…」,因此,廟宇便大肆宣傳。不過,試問,若是問他們「有人借錢母去做生意卻失敗嗎?」…可能,答案是「沒聽過」!因為,生意失敗的,跑路都來不及了,哪有閒工夫講給眾人聽?
有人說:「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有不相同的故事。」;意思就是,每一個做大官、賺大錢的人,都有不同於他人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既然如此,複製某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能使另一人也得到同樣的成功!反之,有一句話說「重蹈覆轍」,意思就是,一再發生相同的錯誤;從這話來看,若是某人複製別人失敗的原因(比如說「懶惰」),那麼,那失敗的原因,也極可能讓另一人同樣嚐到失敗的滋味。看來,「失敗」是一個比「成功」值得探討的議題;而且,對於基督徒而言,若是可以從聖經中來探討這個議題,或許,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大的助益。所以,本文以「聖經中的失敗學」為題,是想藉由「失敗學」的方法,探討聖經中的失敗個案,並從中思考反省基督徒可以如何面對失敗。
二、企業管理「失敗學」
對於「失敗學」的方法,可以從聯合電子報的一篇報導來簡單說明(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70202):
義守大學企管系設了一個「失敗學研究中心」,建立與引進這門學問的,是畢業於台大、留學日本,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返台任教多年的陳政雄教授。那麼,幾年前,這位教授專程又去到日本,向東京大學的失敗學創始者村洋太郎教授學習失敗學。…陳教授說「失敗學,是研究人為什麼會失敗?」而,他將失敗學引進台灣,是希望讓更多學生了解失敗的真正意義。那麼,照失敗學的說法,人的一生中必定都會經歷失敗,不過,那只是「暫時的不成功」,最重要的是了解失敗的原因和真正的意義。陳教授強調,「失敗並不可恥,重點在於從失敗中獲取經驗,並反省自己,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對於陳教授所說的,其實,我個人很有同感。猶記得以前在財務部門工作,有一段時間,公司換了一套會計軟體(AccPackàPeachTree),而換了以後,連續幾個月,不知道為什麼,財務報表中都會出現一兩個錯誤的地方。那些錯誤,是較少人注意的小地方;那麼,每次發現錯誤的時候,財務長(CFO)就會臉紅脖子粗、吹鬍子瞪眼睛。因為,每次發現錯誤的時候,都是在董事會當中;也就是說,是在開董事會的時候,被董事發現到了錯誤。那麼,可以想像的,那是多麼尷尬的場面;因此,董事會一結束,幾個負責報表的人,就會被叫到辦公室…。
那位CFO是白種人,眼睛很大,又留一個「甜甜圈」鬍子…,所以,罵人的時候,會「吹鬍子瞪眼睛」!不過,罵完以後,他分享了他自己以前的經驗。他要求我們注意兩件事:第一,將每次疏忽、沒檢查到的錯誤,記在一張紙,貼在電腦旁邊;然後,每次報表完成時,先針對那張紙上所記「過去的錯誤」作檢查…。第二,每位負責財務報表的人員,在報表交出之前,再將自己負責的報表互相交換,彼此檢查…。那之後,錯誤也是照常發生,但是,不是董事會的董事發現的,而是我們在呈到董事會之前,就已經先發現與修正了!
老實說,財務報表中出現錯誤,對於財務人員來說,算是失敗的經驗。而,面對這樣的失敗,在村洋太郎的「失敗學」中,提出了「失敗學六法則」(http://news.sina.com.cn/w/2004-05-18/10263260545.shtml):
1.逆向推演,找出失敗關鍵:失敗可拆解為要因、關鍵與結果,從失敗的結果,逆向去探索失敗背後的要因與關鍵。
2.一件失敗,有多個小徵兆:事前察覺可能造成失敗的徵兆,可以預防或減少失敗的機率。
3.失敗溫床,是三不管地帶:企業組織的生命週期,一般可區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與衰退期;而,成熟期是最容易蘊藏失敗種子的階段,切勿輕忽成熟期或高峰期出現的「質變」。
4.錯誤和正確示範一樣重要:成熟期之後,可能出現能提高效率與利潤的「最好方法」,成了SOP且「手冊化」。此時,必須留意「照本宣科」可能使得創造力與觀察力逐漸下降,甚至讓「視野」變得狹窄。
5.牢記暗號,重視直覺:暗號與直覺,是所謂「老手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產生敏銳度以及自動判斷的能力。
6.找出代表性案例,將失敗過程知識化:面對失敗時,當務之急是避免陷入絕望。若是一味地忙著追究責任歸屬,對於避免重蹈覆轍並無助益;因此,最好讓當事人回述當時情境,建立切實的「失敗檔案」。
那麼,在簡介「失敗學」的方法之後,以下要藉助那些方法(尤其是第六項),從聖經中的個案來思考與反省「信心之父的失敗神學」。
三、聖經中的失敗學 – 信心之父的失敗神學
聖經中有失敗學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個笑話:某公司裡,有位年輕主管侃侃而談他的成功史。他很驕傲地對同事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失敗』兩個字!」突然,董事長走過來,說:「我的借你!」其實,雖然說「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不過,聖經中確實也記載了以色列人的歷史。以色列人,雖然是上帝的選民,卻也是軟弱的人。既然是人,就是有限的;而,有限的人,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所以,按照剛才對失敗學的介紹,聖經中失敗的例子,相當值得探討。那麼,以下,從以色列人所敬重的亞伯拉罕身上,來探討這位信心之父的失敗經驗:
從創世記看來,亞伯拉罕一生中有多次失敗,比如說:埃及歷險記中的失敗(12章10-20節)。當時,亞伯蘭因飢荒去了埃及,卻又因為害怕;所以,自作「小」聰明,以「撒謊」的方式面對困境。結果,害了法老全家,讓人「因他得禍」。又,比如說:對姪子教導的失敗(13-14章)。當時,亞伯拉罕與羅得的工人們吵架,亞伯拉罕採取了消極的方式處理。他讓羅得先選擇放牧的地區,這,雖是出於一片好意,卻也顯出他教導後輩無方。而且,他對姪子的個性與當地充滿誘惑的處境考慮不周全,也可能導致了羅得後來陷入「所多瑪的危機」之中。
創世記25:7-11,雖是對亞伯拉罕的蓋棺論定,卻也讓人回想到他在土地買賣上的失敗經驗。在v9-10,提到了亞伯拉罕曾買下的土地;而,關於那地的買賣,是記載在創世記23章中。當時,撒拉別世,亞伯拉罕卻沒有土地可以埋葬她。這件事,從今天的角度看來,是一位移民者的失敗案例。試想,一位移民者,在六十年的移民生活中(時間可由十七章中的記載推算),竟然沒有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這,實在不能算是成功的移民者。並且,若是再從經文所記載「亞伯拉罕取得墓地的過程」,實在可說是「低聲下氣」;甚至,從買賣的對話中,也不禁讓人懷疑,亞伯拉罕以四百舍客勒買那土地,極可能是被佔了很大的便宜。
亞伯拉罕一生中,充滿著不少失敗的經驗。而,按照失敗學的方法,應該要將亞伯拉罕的失敗經驗作研究,資料化、系統化與知識化,用來避免後人「重蹈覆轍」;不過,從以撒、雅各、約瑟…以色列人「不斷經歷失敗」的歷史看來,事實上,要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避免失敗,似乎沒有那麼簡單!從聖經中的記載看來,以色列人是注重歷史、也是相當聰明的族群;可是,他們卻無法避免重蹈祖先的覆轍;甚至,他們在世界歷史中,是不斷地被人欺負的失敗者。不過,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群「失敗者」,其族群生命卻延續至今,甚至,也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基督徒;這,顯出「聖經中的失敗學」,一定有超越「企業管理失敗學」之處。
在聖經中有一句話,或許已然顯出那超越之處;因為,那句經文抹去了亞伯拉罕一生中所受到的委屈與失敗。那句不簡單的經文,亞伯拉罕死了以後,神賜福給他的兒子以撒。以撒靠近庇耳拉海萊居住。何謂「庇耳拉海萊」?那是一個井,位於加低斯與巴列中間。在聖經中,該地名第一次出現在創世記16章14節;而,當時,夏甲在絕望中遇到了上帝的看顧,那地方被稱為「庇耳拉海萊」。後來,在創世記24章62節,這地名又一次出現。該經文說「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因此,表示該地方「本來不是以撒的居所」。
該地名第三次出現,是在本文的主要經節 – 創世記25:7-11。字面上來看,該段經文顯出:以撒在亞伯拉罕別世以後,搬到「庇耳拉海萊」附近居住。不過,若是從較廣闊的視野來看,這地方也代表「永生上帝在看顧我」。事實上,希伯來文/英文字典(BDB)對Beer-lahai-roi的解釋為:well of the living One that seeth me。亦即,如夏甲所說「那看顧我(帶我渡過難關)的永生上帝之井」。因此,由文學描述的角度來說,這句經文,可能是要表達「以撒已經承襲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靠,因為,他將賴以維生的井(生活中不可缺的水源)建立在上帝的看顧中」。
先前所提之村洋太郎的失敗學,讓人知道:失敗中,可以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方法,讓人向著成功邁進。那麼,若是以此來看「聖經中的失敗學」,則,這套方法就是「不斷認識上帝,不斷倚靠上帝」。或許,聖經中的失敗學,並沒有要教導人邁向成功!因為,當亞伯拉罕倚靠上帝時,是否得到世人所謂的成功,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反而,對於亞伯拉罕而言,重要的是「自己對上帝的信仰,可以傳承給以撒,讓自己確實知道:永生的上帝會看顧自己的下一代」。換句話說:即便,亞伯拉罕一生都沒有得到應許之地…;即便,他以四百舍客勒的代價,買了一小塊土地,讓人佔盡便宜…;即便,他並沒有在當時建立一個像亞述一般強大的帝國…;即便,他的後代一直都受人欺壓…;只要,他知道自己的後代已經傳承了對上帝的信仰,那麼,從聖經的失敗學來看,亞伯拉罕「已經勝過了失敗」!
結論
以聖經中的失敗學來看,亞伯拉罕從失敗中所學到的功課,就是「不斷認識上帝、不斷信靠上帝」;而,當他的孩子能夠傳承這信仰時,他也已經勝過了所有的失敗!…其實,關於「失敗學」,近來還有許多相關的議題,其中,有一種「彼得潘症候群」。眾所皆知的,彼得潘是一位不願意長大的男孩;所以,失敗學用此名詞,是表示「遇到困難就退縮,不願意長大」的成年人。那麼,對這樣的人,有學者以「Kidult」(kid & adult,即小孩+成人)來稱呼他們。
事實上,這樣的人,常有幾項特徵(參 維基百科「彼得潘症候群」http://zh.wikipedia.org/zh-hk/):1.不負責任(任性、自我中心,愛怪罪別人)。2.缺乏自信(害怕失敗,面對挑戰會逃避)。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希望隨時有人幫忙)。4.難於堅持(挫折忍受度低,稍受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5.關係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那麼,上述特徵中,也顯出這些Kidult們不願意長大,不願意面對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誠如先前所說,「人的一生,無法避免遇到失敗」;所以,若是我們的下一代「害怕失敗」,事實上,是比他們「遇到失敗」更加令人害怕!因此,聖經中的失敗學很重要,因為,它讓基督徒知道「不但自己要認識上帝並倚靠上帝,也必須要讓下一代認識上帝且倚靠上帝」。或許,信心之父的失敗經驗,不一定可以讓人邁向成功;不過,在失敗中不斷認識上帝且倚靠上帝的神學 – 失敗神學,卻一定可以讓我們與子子孫孫都「勝過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