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約翰福音十八章 33-37 節
• 引言
選舉近了,當愈來愈多關於候選人的消息出現在媒體上時,部分民眾便 開始討論應該要選誰?不應該選誰? … 於是,有人開始為了支持的對象作宣傳,也有人在宣傳中與人發生爭吵,也有因此開始睡不著或高血壓 … 。其實,「要選誰」或「不要選誰」是屬於個人的自由;並且,選擇以及選擇的理由,亦不應該造成與人紛爭或生理上的病痛。事實上,不同的意見,都代表著來自不同領域的「民意」。
提到「民意」或「人民的心聲」,在民主社會中,本是領導者應該關心 與瞭解的工作。不過,由於社會上過份注重選舉的結果;於是,人民的心聲僅僅有時便代表一張張的選票。正由於有人將民意狹隘地視為選票,在網路 上便出現了一段短文 – 「選票的自白」:在我們紙類家族,最有地位的就是 我和鈔票。鈔票之所以有權力,是因為它負責社會上的經濟,而我,則是負責政治。其實,鈔票和我,與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一樣,都是用紙漿做成的;但是,很多人卻煞費苦心地要贏得我的青睞,甚至不惜以鈔票來換!
由這段短文看來,在特定情況下,選票的地位似乎還超過了鈔票。那麼,選票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地位,可想而知的,是因為有些人需要它們來獲得群眾的擁護,也就是以「鈔票換取選票」。當然,「以鈔票換取選票」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錯誤行為;不過,若是用鈔票以外的其他利益來吸引群眾的擁護,則,在民主社會的選舉制度中,有時卻也可以被歸屬於合情合理的作法。
那麼,對於「以利益收買群眾」的合理化行為,最常見的說法或許是「順應民意」。「順應民意」,若是單就其結果來看,的確有得到群眾支持的效果;並且,有時會發現,順應民意的領導者,通常比較能夠得到群眾的支持。當然,在民主社會中,這樣的遊戲規則,本來就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可;不過,如此被眾人認可的遊戲規則之中,卻可能存在著一個危險性:即,如果民意普遍趨向錯誤的方向,那麼,為了選票而順應民意,則會讓「選票綁票真理」。
面對這樣的危險性,本文要以「莫讓選票綁票」為題,從聖經中的 模範領導者 – 耶穌身上來學習。因此,以下先從約翰福音書十八章 33-37 節裡耶穌與彼拉多的對話來探討:
• 從耶穌的領導典範學習 – 基督的榮耀 VS 羅馬的榮耀
約翰福音書十八章 33-37 節,記載了彼拉多與耶穌之間的對話;由這段對話,可以略見羅馬政府領導者與上帝國領導者之間的分別。對於彼拉多而言,其所關心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權益;因此,他在審判的時候,質問耶穌是否為「猶太人的王」。其實,當時的羅馬帝國中,「稱王」是屬於政治上的叛亂罪名;並且,若是在審查這類的案件上有所瑕疵,不但會影響彼拉多在管轄地區的領導地位,也可能會因此成為其政治敵手中的把柄,因而誤了彼拉多自己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來,對於審判耶穌的這個案子,彼拉多與猶太群眾們都瞭解其棘手性與重要性。事實上,由經文的記載看來,猶太公會與耶穌之間,原本是屬於「宗教教義」上的衝突(祭司團體、法利賽人、文士等人,曾多次以律法挑戰耶穌);後來,猶太公會卻到羅馬官員彼拉多那裡,以「政治 叛亂」的罪名去控告耶穌。猶太公會之所以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可能: 1. 他們不願意自己去面對支持耶穌的群眾; 2. 他們想要對民眾宣示「耶穌不是眾人所期待之彌賽亞」。換句話說,猶太公會控告耶穌的可能動機,是為了消滅群眾對耶穌在宗教與政治上的期待。事實上,由當時的處境看來,他們可能會認為: 只要除去耶穌在民眾心中的這兩種地位,則,他們可以繼續利用羅馬政府所賦予的權限,以及他們在猶太宗教制度下的力量,安然鞏固他們在當時社會中的權益與地位。
那麼,為了要除去耶穌在宗教與政治上的地位;於是,他們先是藉著宗教法,在猶太公會上誣告耶穌。其實,按照當時羅馬政府給猶太公會的權限,他們也可以利用「宗教法」將耶穌「以石頭打死」;可是,他們顯然 無法在宗教教義上說服那些相信耶穌的群眾。因此,他們要在宗教的誣告上, 再加上政治上的迫害;即,利用羅馬政府的法律,來誣告耶穌為「叛亂犯」。並且,藉著誣告耶穌的罪名,他們讓耶穌成為宗教與政治上的失敗者,以此 對那些期待耶穌帶領他們「揭竿起義」的猶太百姓宣告:耶穌不是你們所期待的彌賽亞。
果然,耶穌不是猶太群眾所期待的彌賽亞!甚至,耶穌也說「我的國度不『屬』這世界」;意即,耶穌要掌權稱王,不是「靠著」或「藉著」來自世界的力量(在經文中,被翻譯為「屬」的那個字,若是帶 所有格,其意思含有: from, out from, away from; by, by means of, by reason of, because 。參 Barclay M. Newman, Jr., A Concise Greek-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 Germany :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3. )。也 就 是說,耶穌的國度「不屬」世界,並非是指「耶穌與這世界沒有關係」或是「耶穌不關心、不參與政治」,而是要表明「耶穌不是藉著世界的力量作王」。
一般而言,世界的力量有兩種:「武力宰制」與「民眾支持」。以當時的社會或現代社會而言,這兩種力量分別可以用「政治力量」與「宗教力量」來代表。面對這兩種力量,耶穌說「如果我的國度屬這世界,我的臣民一定 為我爭戰,使我不至於落在猶太人手裏」。換句話說,耶穌表明自己沒有要利用來自世界的力量,來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爭戰。在此,耶穌已經表明了自己無意要以政治或宗教上的力量去推翻羅馬政府;並且,他之所以不要與羅馬政府對抗,並非他沒有能力如此做;而是,耶穌所看重的國度,是「實存且超越世界的真理」。
世界上的政治力量或宗教力量,在耶穌面前,都只是不完全的暫時國度 ;然而,耶穌所看重的,卻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為了忠誠於上帝、為了見證上帝永恆的公義與慈愛,耶穌必須面對猶太公會的陷害與彼拉多的無知。在 猶太公會與彼拉多的面前,耶穌清楚表明:自己的國度乃是真理的國度。
為了 讓世界認識上帝國的真理,耶穌進入這個世界;並且,為了要見證上帝國的公義與慈愛,耶穌為真理作了見證,甚至順服真理而犧牲自己。
無庸置疑地,耶穌不願意「順應民意」,是要避免真理被選票綁票。在 耶穌與彼拉多的互動中,耶穌所展現出的領導者風範,是許多如同彼拉多一般的社會領導者必須學習的功課。不過,在現實社會中,像耶穌這樣堅持真理的領導者,有可能會失去群眾的支持與領導的地位。當然,以聖經當時的背景來看,耶穌之所以犧牲,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彼拉多順應了那群民眾的錯誤意見。那麼,群眾為什麼會如此激烈地以錯誤的意見去綁票 代表真理的耶穌? … 要討論這個問題,需要將焦點由領導者轉向群眾的身上 … 。
• 以「民意」綁架真理的群眾 – 主觀的意見 VS 客觀的思辯
要進入這個嚴肅的討論之前,先來說一個輕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明與小明的阿公。話說,那一年放暑假,媽媽帶著小明回鄉村的外公家去 玩幾天。一天下午,小明對阿公吵著要吃芋頭冰;阿公平常很節儉,除了三餐以外都不吃零食,實在捨不得花錢買芋頭冰給小明吃。可是,小明難得來玩,阿公又不想讓孫子失望;於是,阿公決定自己做芋頭冰,也因此,阿公帶著小明要去挖芋頭…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就是:天黑黑, 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仔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漩鰡鼓,伊呀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鹹,阿媽仔要煮淡,兩人相打弄破鼎 … 伊呀嘿都真正趣味,哇哈哈!!!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童謠,不過,正因為熟悉,許多人或許都不曾去想,在歌謠的最後,到底是誰幸災樂禍地「哇哈哈」? … 或者,到底那尾漩鰡鼓應該要煮鹹或淡?甚至,何謂「鹹」?何謂「淡」? … 其實,鹹或淡是「主觀的意見」,多鹹才叫鹹?多淡才是淡? … 這樣的問題,若是仔 細 去討論,往往會引起爭辯。提到引起爭辯,最近讀了一本《正義:一場思辯之旅》。 之所以去讀這本書,是因為偶然看見公共電視上播出該書的影片版。其實, 該書的內容是整理自哈佛大學的哲學課;對於這樣的通識課,如果記得沒錯,筆者在美國唸書時也曾經修過;不過,不知是當時英文不大通,還是課程內容真的與現實生活脫節,在上課時不是頭昏腦脹、就是魂遊象外。
然而,第一次在公共電視上看見邁可.桑德爾教授的上課方式,令人感到生動又有趣。他以假設的案例去引起學生們思考,讓學生發現到自己 以主觀意見所做的評斷,其實當中的「對與錯」並不如自以為地那麼「理所當然」。在該書的書介提醒了一句話 – 「不能我說我對就是對」,讓人 開始去檢視自己主觀上的盲點;並且,也讓人發現,每個人心中的那把不盡相同的尺,讓社會上的許多人無法分辨對與錯。也就是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正義標準不同;因此,讓某些人成了無法分辨是非、不知好歹,讓社會上出現各人任意而行的景況。
「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 21:25b ),乃是被士師記的作者所譴責的現象。不過,從上文看來,在現實社會中,並不是多數人都想要成為是非不分的人,或者說,多數人其實都不想成為不知好歹的傢伙。關於這點,端看哈 佛大學的哲 學課的學生人數,就知道其實多數人都想要能分辨對錯;只是,以人類 主觀判斷或自我中心的天性而言,能夠分辨對錯,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唯有透過認真的思辯過程,才會發現原本自以為的「義」,並非如自己主觀所判斷的正確。也就是說,必須接受「不能我說我對就是對」的觀念,才可以讓人開始從「主觀的意見」進入「客觀的思辯」。
由這樣的觀念,再回到群眾或被領導者的角度,來檢視領導者的領導 模式。提到這樣的議題,想到在神學院修牧會學時,老師要我們讀的一本書 – 《僕人 – 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該書中提醒,領導人應該建立「威信( authority )」而非「威權( power )」的領導模式。這是很好的理念,不過,在現實社會中,到底要如何建立威信? … 該書中提到,要建立威信,必須要關心與滿足跟隨者的「需求( need )」;不過,以今天的台灣社會而言,許多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那麼,領導者為了建立威信,豈不是要針對他們的「慾望( want )」來加以滿足?若是如此,豈不又回到本文開始 時提到的危險性:當民意與真理的方向背道而馳時,可能會讓群眾的慾望控制領導者的決策。
看來,以今天的社會而言,領導者面對的是兩難的抉擇,即,領導者應該 一味地順應民意來取得領導地位?或者,領導者應該如耶穌一般,堅持真理甚至到犧牲自己?在民主社會中,要做一位領導者,必須要有被領導者的支持,也就是來自群眾的選票;而,堅持真理的領導者,有時難免會失去群眾的擁護,進而失去領導者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身為領導者,要如何面對這兩難的問題? … 仔細思考後,或許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並非領導者該獨自面對;反而,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必須有群眾的參與。也就是說,領導者要能夠堅持真理又順應民意,需要有能夠分辨是非、願意追求真理的群眾。
四、結論:領導者與跟隨者「摒棄自義,追求公義」
領導者必須堅持真理,被領導者也必須認識真理;如此,領導者與跟隨者才能共同「思辯真理,忠於真理」!基督徒都知道,人的主觀是不完全的;因此,領導者不能一意孤行,必須要關心民意。不過,關心民意,並非是要領導者不加思索地完全順從;反而,應該要為了堅持真理,不惜犧牲領導的地位。相對而言,跟隨者也應該培養客觀思辯的素養,不能「我說我對就是我對」、不能我說鹹就是鹹、不能我說淡就是淡 … ,否則,勢必引起紛爭、甚至讓人幸災樂禍地「哇哈哈」!
最後,再次互相提醒:耶穌為了真理而生,也為了真理而死!在堅持 真理中的犧牲,讓世界看見了真理的永恆性;也讓接受這永恆真理的世人,得到且願意追隨這寶貴的真理。因此,願上帝幫助我們,莫讓選票綁票真理!讓我們這些已經接受真理的人,首先放下主觀的意見,客觀地以真理作為思辯的標準;讓追求真理與思辯真理的行動,影響且改變這個世界;讓真理勝過選票,讓社會從自義走向公義,讓上帝國在地上如同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