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傳道書七章13-15節、八章14節;哥林多後書一章3-7節
本文接續自2015.12.6<遭遇vs.所行(一)>
三、接受、順服、解因
遭逢壞事、厄運當頭時,人們的心中幾乎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喜事臨門、好事連連時,卻鮮少有人會問:「為何會如此?」。質言之,春風得意時,較無疑問;面臨傷痛時,問題連連。我想,這是人性的基本反應,凡有血氣的人應該都會如此。畢竟,沒有人面對厄運、死亡和絕望時,會歡欣鼓舞、甘之如飴的,幾乎都會陷入憂傷、憤怒、自哀、自嘆、自憐的心靈低潮,若想不開,甚至還會走極端。除非看到「惡有惡報」的實現,才會拍手叫好、直呼老天有眼。
站在信仰的基礎上,當壞事臨頭,導致心中傷痛與絕望,而出現疑問和不解時,若能先用接受與順服的態度,加以剖析問題,再進一步尋求原因,等候上帝的旨意,應該可以獲得答案。
引言當中所提到的《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或稱《當好人遇上壞事》這一本書的作者哈洛德.庫希納(1935-),曾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也到過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作過研究,是位保守派的猶太教拉比,因在學術上有相當大的成就,而頗受敬重,才會獲頒六個榮譽博士學位。
哈洛德.庫希納除了對於舊約聖經與猶太教神學有著很深的造詣外,他同時也是一位心靈導師,可謂是當代成就非凡的牧養關顧實踐學者。他在服事的過程中,看盡各種苦難,也對哀傷輔導有著相當多的經驗,然而當他自己的兒子亞倫(Aaron,1963-1977)八個月大時,因體重一直無法增加,家人對此深感不解,只好將亞倫帶到醫院檢查。經醫師診斷證實,亞倫罹患「早老症」(Progeria)。得知兒子的病症後,哈洛德.庫希納立即陷入不解、疑惑、難過與憤怒的困境。
「早老症」是一種罕見的漸進性遺傳疾病,很難在剛出生就能診斷出來。因無法診斷,也就無從預防。依據醫學文獻報告,一旦罹患早老症,既使只是幾個月大的嬰孩,身體也會快速老化。一般而言,早老症的存活年齡為8-21歲,平均存活年齡只有13歲。雖亞倫比平均值多了一歲,活到14歲才離開人間,然哈洛德.庫希納面對兒子罹患這種怪病,且14歲就結束生命,依然傷痛不已。
兒子去世後,哈洛德.庫希納坦承,面對喪子之痛的當下,他和所有的人一樣,仍無法避免傷心、難過與氣憤的心情。還好,他有信仰,藉著對於上帝的信靠,心情終於轉換為接受與順服,並嘗試找尋上帝在這一個苦難當中的旨意,及所要給予他的信仰功課。
經過一段時間的信仰反思,哈洛德.庫希納不但逐漸走出困惑的自憐,更從中看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發現人的靈魂裡面,具有無可限量的彈性。哈洛德.庫希納在書中如此說道:「傳統的解釋認為,神降下重擔給我們,是因為祂知道我們夠強壯,承擔得起。事實並非如此。帶來問題的不是神,而是命運。當我們嘗試處理問題時,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強壯,而是極為軟弱、厭倦、憤怒、力不能勝。我們開始疑慮,要如何過未來的年月。但是,當我們的力量和勇氣到達極限時,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發現有增援部隊來自我們以外的源頭。我們明白了自己並不孤單,神與我們同在,於是我們得以繼續走下去。」
當然,哈洛德.庫希納之所以能從中體驗出珍貴的信仰精髓,乃他從開始的「為什麼這種不幸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麼事得受這種報應?」的忿忿不平,轉變為「既然不幸已經發生在我身上了,我該怎麼辦?」之態度,所獲得的寶貴功課。為能將其心路歷程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好讓同受苦難的人能夠參酌,1981年,他出版了《當好人遇上壞事》這本鉅著。該書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撫慰無數憂傷的人,為他們帶來希望。
雖然有基督教的神學家讀完這本書之後認為,哈洛德.庫希納只以舊約的觀點解讀他苦難的信仰體驗,並沒有談論到新約中「耶穌基督的救恩」,顯然不足。然站在同是上帝子民的立場上,個人還是覺得,凡事互相效力,哈洛德.庫希納的寶貴經驗,仍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
或許,哈洛德.庫希納是猶太教徒,我們是基督教徒,對於新約聖經有著全然不同的看法和解讀。然無論猶太教也好,基督教也罷,我們同屬一位上帝,上帝除了要藉由人的軟弱,顯現出祂的榮耀之外,也要透過有限的人,來展現祂無限的作為。值得注意的是,若能在傷痛中,體會出上帝的旨意,不但能榮耀上帝,也能幫助同受苦難的人,如同保羅的信仰體驗一樣:「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哥林多後書一章3-7節)
四、再看約伯
談論至此,容我再次以舊約聖經中,被稱為受苦的先知約伯為例作為分享。翻開舊約約伯記第一章,即可看到,約伯被譽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好人」,不僅如此,他還子孫滿堂,家財萬貫。(見約伯記一章1-3節:「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他生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的家產有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並有許多僕婢,這人在東方人中就為至大。」)約伯的好,以西結書裡面又有兩次特別提到,且將他與挪亞和但以理並列,稱他們三位為「義人」。(見以西結書十四章14、20節)以現代的話語來形容,約伯可謂是福、祿、壽全歸的人生勝利組。
儘管約伯被稱為充滿「義」的「好人」,且是人生的勝利組,但當約伯的家庭一夕之間遭逢變故、家破人亡、財產歸零時,在第一時間,他雖然很「勇敢」的立即回應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一章21節)可是之後,他卻在心有不甘,越想越不對勁的情況下,遂從心中浮現出諸多疑問,進而對上帝發出怨言,甚至與上帝理論,並質疑上帝為何會讓他這位「好人」吃足苦頭?在強烈質疑的呼喊中,約伯對上帝發出埋怨:「從至上的神所得之分,從至高全能者所得之業是甚麼呢﹖豈不是禍患臨到不義的,災害臨到作孽的呢﹖」(約伯記三十一章2-3節)端見,約伯和常人一樣,遭逢厄運,便出現好人為何沒好報的疑問,甚至不解上帝為何會如此對待他,而讓他飽受痛苦。當然,從整部約伯記的記載中不難看出,約伯對上帝的質疑,並非他受苦的慘狀,而是他這種好人為何也會受苦的原因。
感謝的是,當約伯經歷和朋友的對話,以及長時間的信仰反省,答案終於出爐,他從中深刻的瞭解到,上帝並非要剝奪並銷毀他,而是要重新建造他。當他獲知答案之後,乃發出感人的自我告白:「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約伯記十九章25節)「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四十二章2-5節)
或許,看完約伯記,有人會認為,約伯的突然轉變,讓人覺得很「牽強」,也有的人說,似乎有些「諂媚」。然無論如何,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且「好心沒好報」的複雜、難過與傷痛的事情發生時,在質疑與傷痛之餘,以接受、順服、安靜的態度,面對上帝的安排,如同約伯一樣,應該是最佳的選擇。因約伯以永恒的眼光來看待苦難之後,乃清楚看到上帝不但沒有遺棄他,依然時刻與他同在的信仰精髓。
五、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是我高中時代,所參與的教會聖歌隊及學校青年團契所常吟唱的一首詩歌,記憶中,大家都非常喜歡,因除了旋律動聽之外,歌詞更是感人。當時,雖經常吟唱這一首歌,但卻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不瞭解其創作的動機與背景為何。
一天,瀏覽文章之時,無意間看到這首詩歌的作者,原來就是一生坎坷,出生於美國紐澤西的安妮(Annie Johnson Flint,1866-1932)。安妮有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混合血統,因父親移民自英格蘭,母親則來自蘇格蘭。可惜的是,安妮三歲喪母,父親只好委託參與美國內戰而亡的同袍之遺孀代為照顧,因而成了寄養兒童。無奈的是,在寄養家庭中,安妮受到苛待,鄰居看不下去,逕行舉報,才被好心人領養。
安妮8歲轉由他人領養之後,接觸到基督教信仰,遂而開始有機會唱歌、學琴、作詩和作曲。二十歲時,養父母因故雙亡,使得她再度成為「孤兒」。不幸的是,她因罹患關節炎,全身疼痛不已,使得她無法繼續其熱愛的教學工作,而陷入貧病交迫、無人陪伴和照顧之困境。
此後的年日,因關節炎之故,安妮的身體經常劇痛難耐,連手指關節也因為疼痛而無法握筆,只能勉強利用打字機寫作。面對生活的困境,幸好有基督徒的朋友陪伴她,並鼓勵她當憑藉信心,求上帝醫治。經過禱告後,安妮乃發出這樣的體悟之語:「上帝對每一個人皆有不同的旨意,我相信,上帝可以醫治我,因上帝要透過我的軟弱來榮耀祂,我更確信,上帝的恩典夠我所用。」
因安妮的接受與順服,在上帝的帶領下,她撰寫了許多感人的詩詞,由於廣受歡迎,有不少讀者將她的作品印在卡片上傳閱,或直接釘在牆上欣賞。<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這一首詩歌,就是她用生命所寫出來的,才會如此感人、廣為流傳、百唱不厭。其歌詞如下:
1.神未曾應許 天色常藍 人生的路途 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 常晴無雨 常樂無痛苦 常安無虞。
2.神未曾應許 我們不遇 苦難和試探 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 我們不負 許多的重擔 許多事務。
3.神未曾應許 前途盡是 平坦的大路 任意馳驅;
沒有深水渠 汪洋一片 沒有大山阻 高薄雲天。
(副歌)神卻曾應許 生活有力 行路有光亮 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助 危難有賴 無限的體諒 不朽的愛。
看完安妮的生命見證後,我們若仔細研讀聖經就會明白,並非「好人沒好報,惡人沒惡報」、「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就認為上帝很不公平。其實不是這樣,因上帝早已透過詩人告訴我們:「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耶和華向行惡的人變臉,要從世上除滅他們的名號。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惡必害死惡人;恨惡義人的,必被定罪。耶和華救贖他僕人的靈魂;凡投靠他的,必不致定罪。」(詩篇三十四篇15-22節)
結語:
凡事都有上帝特別的旨意,而其旨意,乃會臨到祂所愛的人,只是人很少從中尋求與等候上帝的旨意,甚至認為,上帝沒依照人的「遭遇和所行」給予公平的對待,而離開信仰,遂使得上帝將原本美好的旨意就此打住,這樣的人,將白白失去蒙受祝福的機會。 苦難與不公義之事的發生,不一定全然是負面的。在負面的背後,往往有正面的寶藏隱藏在裡面等待我們去挖掘,只是人很少會用順服的心去接受,同時用時間盡心去尋找、去經驗、去感受負面背後的正面意義,導致我們常因為過度傷痛而絕望,致使無法找到答案。在世上,我們只是過客,並沒有永恆的家,死後靈魂所要歸回的天家,即上帝的家,才是我們永遠的住處,人活著,只是為了回到永恆的家作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