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四十八章17-22節;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
前言:
前幾天,利用空檔與內人前往購物時發現,家樂福內不但人潮洶湧、大排長龍,還見到許多購物者熱烈的採購各類拜拜祭品。仔細思考之後,這才發覺,原來這些購物的人潮,是為中元普渡時祭拜「孤魂野鬼」而來。經過收銀台時,我還開玩笑的告訴收銀員說:「託『鬼』的福,妳們公司可以藉此機會大發利市。」只見她會心的一笑,呈現出默認的表情。從大賣場中,人們大肆採購祭拜用品,以及農曆七月份鬼門關開啟後,善男信女們在廟宇、工地、公司門口、大街小巷和自家前面祭拜鬼神的景象看來,台灣人隨著鬼月的到來,更加顯現出不安的心情。為求平安,人們只好擺上祭品,透過祭祀,來求得人鬼之間的和諧。
一.人死為鬼的傳統思想
人死即為鬼之觀念,早在殷商時期(西元前1752-1111年,距今約三千七百年左右)便已開始。據此,有學者指出:「鬼道起於殷商,昌於陰陽家,墨子著『明鬼篇』而發揚光大。」我們亦可從《禮記》所載:「人死曰鬼,眾生必有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運》所記:「形氣歸於天,魂魄歸於地。」《中庸》,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所云:「鬼神之為德為禍,視之弗見,聽之弗聞,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誠)祭祀敬拜。」以及莊子所指:「人死而精靈不離,皆為神人,故鬼即神。」見著,「人死為鬼,而鬼即神」之思想,由來已久。
當人死為鬼,而鬼即神之思想與亡靈祭祀行為充斥民間後,集唐代詩人、文學、思想家於一身的唐宋八大家的韓愈(西元768-824年)卻頗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厭惡,因而書寫《諫迎佛骨文》力諫皇上,盼皇上能明察秋毫,分辨是非,下令廢除此惡習,以免百姓群起效應,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下,出現社會負面的效應。結果,皇帝非但無法接受,還大發雷霆,將韓愈貶官。此後,各朝代的文武百官,再也無人敢以此為題力書皇上,遂使鬼神之說流傳迄今。
台灣的鬼月文化,除了古代所流傳下來「人死即為鬼」的觀念外,社會不安之源,也和台灣四百年的歷史中,那因故枉死,而無人祭祀的鬼魂有關。因在漢人的神鬼信仰體系中,鬼界被分成兩個領域。有人供奉靈魂的是「祖靈」;無人奉祀的靈魂即「孤魂野鬼」。因著這樣的觀念,再加上儒、道、釋(佛)三個宗教之神魂觀的融合,便成了如今的的鬼神之說。
二.中元祭祀與普渡
史載,自南朝梁武帝蕭衍(西元464-549年)起,「中元節」(祭祀鬼魂)已蔚然成風,且成了民間重要的歲時節令。雖梁武帝為虔誠的佛教徒,然「中元」之說,卻源於道教信仰。道教稱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 」,是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 為水官解厄日。在七月十五日(中元)這一天,善男信女皆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祖靈和地官大帝。(註:天官、地官、水官統稱為「三界公或三官大帝」,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統御萬靈。)因此,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有「中元節」、「鬼節」、「七月半」、「麻榖節」等多種稱呼。其主要還是指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節日。我們可從古代的《修行記》之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見著中元時節祭祀鬼魂的意涵。
如上述所指,農曆七月乃臺灣民間信仰俗稱的「鬼月」,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每年此時,陰間的「鬼仔」皆會藉著「放假」的大好機會來到陽間,為避凶趨吉,免受糾纏,陽間的人類所須面對的第一要務,除了將「鬼仔」尊稱為「好兄弟」,討好他們外,還要透過祭拜和普渡來滿足他們。為此,每逢鬼月來臨時,家家戶戶都會焚燒冥紙,供給「孤魂野鬼」和從鬼門關出來「好兄弟」們的經濟開銷。此外,善男信女還會在普渡的祭典上,擺上龍眼、荔枝、葡萄、香蕉、三牲、五牲等食品來孝敬他們,好讓這些「好兄弟仔」都能見者有份,不必搶食,得以飽餐一頓。再者,人們還會藉著「立燈篙」、「放水燈」、「屋簷燈」等為鬼帶路,以求得人鬼共處、互不侵犯、相安無事。由此不難看出,鬼月的祭典,是一種「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的信仰行為。
基本上,鬼月的典故,乃集道教的「三界公」,儒教的「祖先崇拜」,以及佛教的「盂蘭盆會」(所謂「盂蘭盆會」之典故,乃源於佛教《大藏經》第十六冊中所訴說,目蓮救母一事。目蓮為佛陀弟子之一,一天,目蓮用「天眼通」見到死去的母親待在餓鬼道裡,骨瘦如柴,無法超生。目蓮見狀傷心至極,便想辦法為母親餵食,但母親卻因受業力所困,食物一進入到口中便化為火球,使得母親無法進食,永遠處在餓鬼道。難過之餘,目蓮請教佛陀如何為母親解困。佛陀乃指示他︰「七月十五那日,將百味美食裝在盂蘭盆裡,供養三寶,作功德,就可救七世父母。」)而成,使得鬼月在台灣成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民間祭典文化。
此一攸關鬼魂崇拜的信仰,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不但絲毫未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科技的昌明而淡化,反而出現更多的禁忌與不安,使得車商、房屋銷售商、外科醫生、婚紗攝影等業者叫苦連天,連水上的休閒活動,也因人民怕「水鬼」找交替而心生恐懼,致使生意門可羅雀。
由此端見,「鬼月」使臺灣社會充滿了許多禁忌和奇特的信仰價值觀,更將整個社會帶入不安的狀態。難怪台灣也出現了「七月到,鬼門關開」、「七月到,諸事不宜」、「七月半鴨,不知死活」、「做長工望落雨,做乞丐望普渡」等諺語,訴說著農曆七月份的禁忌和意涵。
三.平安符
二十多年前,筆者在二膽島和金門當兵時,由於兩岸仍處於緊張狀態,許多阿兵哥赴前線之前,家人都會為其到廟裡燒香祈福,順便祈求平安符帶在身上。見到阿兵哥對於平安的渴望,著實讓人也感受到,在不安的時刻,尋求平安的重要。我們不必像民間宗教信徒得將有形的平安符掛在胸前,因我們可藉著上帝的恩典,得著完全的平安。
以賽亞書四十八章17-22節記載:「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教訓你,使你得益處,引導你所當行的路。甚願你素來聽從我的命令!你的平安就如河水;你的公義就如海浪。你的後裔也必多如海沙;你腹中所生的也必多如沙粒。他的名在我面前必不剪除,也不滅絕。你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從迦勒底人中逃脫,以歡呼的聲音傳揚說:耶和華救贖了他的僕人雅各!你們要將這事宣揚到地極。耶和華引導他們經過沙漠。他們並不乾渴;他為他們使水從磐石而流,分裂磐石,水就湧出。耶和華說:惡人必不得平安!」
本段經文是以色列百姓亡國受擄至巴比倫時,上帝親自向他們所訴說的話。雖一開始,上帝便慨嘆以色列從古至今未全然順從祂,否則,也不致淪落到被逐的地步。然上帝所期待的,就是那能聆聽祂的話語、遵守誡命、信靠祂的人,這樣的人,不但心中會充滿平安,還會得著祂的祝福,甚至連後裔也必蒙福。反之,必不能得著平安。由此端見,人若順服上帝的話,行當行的路,那怕半夜鬼敲門?
凡是聆聽上帝話語並信靠祂的人,平安符就已經在他們身上了。
眾所週知,基督教是一個極為重視平安的宗教,我們從基督徒用「平安」作為見面時的招呼語得以明白,「平安」不但是一種請安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平安」充滿著喚起人共同致力於與上帝、自己、他人、自然和諧相處的勸勉和祝福。舊約聖經中所指的「平安」(shalom),即與個人自己、人與他人、國與國、神與人之間關係的「完全、健康、和諧、穩妥、安好」。然要得著如此的「平安」,除了個人的努力外,上帝的救恩與祝福乃不能或缺。質言之,在舊約當中,「平安是訂立盟約之雙方,達致和諧親密關係的理想狀況。」
新約聖經所說的「平安」(eirene),即衝突的結束,和睦的出現。當然,耶穌基督帶給人類的「平安」,是一種神人重新建立關係的意義,這個「平安」並非不再有張力,或是不再有任何戰爭或衝突,而是在提醒人,「彌賽亞」的平安凡人都可得,特別是要給那真正信靠上帝的人。如此一來,平安的記號就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
結語:
在鬼月的時節裡,您的心中有平安嗎?不用怕,因耶穌告訴我們:「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再者,保羅在其書信中強調:「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十五章13節)這就是我們永遠的「平安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