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為何吸引我?(一) — 王道仁牧師
每個人對基督信仰都可能有不同印象和感受,也通常因為不同原因接觸教會。而對我來說,基督信仰最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督信仰重視愛與憐憫,且上帝是愛與憐憫的動力。
馬太福音22:35-40 35 其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 36 「老師,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 37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 38 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 39 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 40 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
人跟上帝恢復好的關係,人與人恢復好的關係,是耶穌最重視的,這比外在的宗教儀式、習俗傳統更加重要。甚至這個好的關係,是能超越宗教、種族藩籬的:基督徒必須學習用愛人如己的態度,去愛不同背景、宗教、文化、年紀的人。這種來自不同地方,卻能真實彼此相愛、互相饒恕,是很寶貴的事情。
其實這不是容易的事,但跟上帝有好的關係,是愛人的動力。例如我自己常感覺:要持續不斷地愛別人,其實是很困難的,就算一陣子可以做得不錯,也是會有油盡燈枯的時候。但是藉著體驗上帝的慈愛,因為上帝就是這樣持續地愛我,這讓我可以重新出發,繼續學習愛人的功課。
因此基督信仰不只強調要愛與憐憫,更強調愛與憐憫的源頭。教會不見得一定都做得很完美,但願上帝幫助我們在祂的愛與憐憫當中一起學習!
生命中最美的祝福 — 蔡碧真老師
我在傳統道教家庭中長大,家裡經濟穩定,但經濟問題卻常成為家中爭執的導火線;祭祀敬拜很頻繁,生活中卻滿佈著忌諱懼怕;特別是面臨人生重要抉擇時,爸媽習於用求神問卜的方式幫我們決定一切。一直到神明幫姊姊決定的婚姻出了問題後,父母才有深刻的反省,我也因此在婚姻的決定上得享自由。
結婚之後,因著先生工作的關係,我們離開台北,到全然陌生的花蓮生活。初到花蓮,先生即因沙門桿菌住進門諾醫院,住院一週,我們承受門諾醫院很溫暖的照顧,因著感謝,也因著傳統「還願」的習慣,我決定每週五上午到門諾醫院擔任志工。這個機緣,開啟了我對基督信仰的視野。
我在門諾醫院牆上看到一句話:「做在一位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這句話,讓我十分震撼—它不同於我從小接觸的信仰、教導以及社會的行事模式。我也在門諾醫院同工的身上看到謙卑、憐憫與信心,那種特質是我不曾遇見的,深深吸引我,讓我渴望自己的生命中也能有這樣穩定的力量—不是靠榮華富貴支撐出來的平靜安穩。
門諾醫院的同工不用言語對我宣教,他們用屬神子女的特質吸引我。
有一天,一位非門諾的姊妹邀請我去教會,我就這樣無猶豫地跟著進教會了。上慕道班時,課程內容我並不都全懂,但卻願意傻傻地接受,平日質疑爭辯的性格全拋到一旁。或許,那種心境就是「渴慕成為神的兒女」吧!
我誠實地告訴吃齋長達三、四十年的爸爸:我想受洗!爸爸竟平靜地回答我:「只要不和人比較、計較,你信什麼教都好!」先生對此事也充滿祝福,完全不因傳統家庭長子的身分而受束縛。
受洗之後,我在長達四個月的安胎中領受何以詩人會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我也在無端的房地紛爭中見識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當我們的工作陷入如同「在埃及」般的困境時,神垂聽我們有聲的呼求及無聲的嘆息,祂在我們快要承受不住時,展現神蹟帶領我們出埃及、過紅海,進迦南地,祂用真實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學習「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成為基督徒後的生活,並非天空長藍,有時也有連綿陰雨。天晴時,我興高采烈,我謝恩;天雨時,我懇求神同行導引。卻發現,天雨時祂讓我在其中學習更多。
我終於知道,基督徒生命中若有謙卑,是因真實感受到自己的有限以及神的恩典;基督徒生命中若有憐憫,是因自己曾經歷苦難以及神將愛放置其中;基督徒生命中若有信心,是因神的同行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