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上帝疼惜咱台灣 -福音來台一百四十年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十六章 15-20節
    使徒行傳一章6-8節

前言

2005年是福音來台的一百四十週年(1865-2005),為紀念這別具意義的一年,6月5日當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別以「上帝疼惜咱台灣」為題,分別於台北、彰化、嘉義、高雄、台東及花蓮等六個地區,同時舉行聯合禮拜。其主要之目的,除了慶祝台灣宣教一百四十週年之外,更為重要的,乃要透過聯合禮拜來揭示:「台灣這塊土地是上帝賜予咱台灣人居住的鄉土,台灣是屬於咱台灣人的台灣,台灣不是屬於中國人,也不是屬於美國人或是日本人。台灣是上帝賜給咱台灣人的『應許之地』(Promise land),我們要加以珍惜,好好經營這塊土地,建設一個充滿公義、和平與喜樂的民主自由國家,而且能進入國際社會積極貢獻,增進世界人類的福祉。」

一百四十年之前

嚴格說來,福音來台應該不只一百四十年,因為荷蘭政權統治台灣時期(1624~1662),就已經有荷蘭的宣教師,隨著政治勢力將福音帶到台灣。惟荷蘭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便被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國姓爺」鄭成功之軍隊所打敗,而被驅離了台灣。由於鄭成功堅持掃除荷蘭政權在台灣所遺留下來的宗教禮俗,因而使得荷蘭人所引進的基督教信仰就此「夭折」。一直到1865年5月28日,屬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生從打狗的旗后上岸,展開一連串的醫療傳道之後,福音才又在台灣傳揚開來。期間,總共中斷了兩百零三年。

台灣醫療傳道之父 -馬雅各醫生

被稱為「台灣醫療傳道之父」的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 M.A. M.D.1836-1921),1836年8月3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畢業後,遠赴德國柏林和法國巴黎進修。回到英國後,於伯明罕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由於他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且熱心於教會的服事,頗受教會的信徒所敬重,而被選為百老匯街教會(Broad Street Church)的長老。

馬雅各醫生到中國

1863年,時年二十七歲的馬雅各醫生,因有志於醫療傳道的福音工作,在英國長老教會的大會當中受差派,於同年8月隨同杜嘉德牧師(Rev. Carstairs Dou)搭「波羅乃西號」(Polonaise)輪船從英國出發,經過一百四十天的航行,於12月4日抵達中國。安抵上海後,馬雅各醫生隨即拜訪和參觀當地的教會和醫院,同時觀察與瞭解上海地區的民情風俗。

1864年1月2日,馬雅各醫生輾轉來到廈門,在當地除了積極學習閩南語之外,亦開始計畫、等待和預備醫療傳道的工作。馬雅各醫生之所以會在廈門等待一段時間,未隨即進入台灣宣教,主要原因,乃當時英國長老教會的海外宣教委員會規定,凡受差派前往海外從事福音的工作者,必須要有一位已受封為牧師的宣教師陪同,才得以進行福音的事工。由於馬雅各是醫生不是牧師,所以,必須等到受封立為牧師的宣教師同行才能夠開始。對於這樣的規定,馬雅各醫生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懂得當地語言,加上當地傳道人的協助,應該就可展開福音的工作,何必得有牧師陪同才行!然礙於規定,馬雅各醫生還是以順服的心,靜靜的等候。

清廷結束閉關自守政策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西元1860年之前,清朝政府對外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且禁止百姓與外國人接觸,基於此,西方宣教師想到中國傳福音,根本就「不得其門」而入。1860年,因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政權在無法敵擋西方船堅砲利的情況下慘敗,只好與英、美、法等國簽下了多項不平等條約,開放沿海多處的港口作為通商之用,結束了閉關自守的政策。港戶開放之後,外國的商人和宣教師,終於得以踏上關閉已久的中國這塊土地,展開各項活動。

事實上,自從殖民主義在歐洲興起之後,西方國家就一直覬覦東方中國的地大物博,而無所不用其極的,處處想佔中國的便宜。由於當時清朝政府相當的腐敗,英國政府見有機可乘,才會以鴉片和貿易順差等各種理由為藉口,聯合其他國家,透過武力迫使清朝政府降服,遂而簽下不平等的條約。這樣的作法,實為歷史學家所詬病。

在英國讀書時,我曾向英國的同學提起這段往事,他們無不為此感到相當的抱歉。雖是如此,我還是覺得,在現實與不公義的殖民主義強權之背後,還是有一股暖流,那就是有諸多西方的宣教師、醫師、科學家,如馬雅各醫生等人,進入到中國和台灣宣教,設立醫院、開啟民智、創辦學校、建立信仰,造福人民。

馬雅各醫生來到台灣

1865年5月28日(禮拜日),時年三十歲的馬雅各醫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評估、等候和準備之後,偕同吳文水、陳子路、黃嘉智等三位助手,在杜嘉德牧師的陪同下,自廈門搭乘META(美塔號)輪船,從打狗的旗后登陸,正式展開台灣的宣教活動。三天後,馬雅各醫生一行人再經由海路來到台南安平,選定了台南為其醫療宣教的第一個據點。

1865年6月16日(禮拜一,這一天是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的日子),馬雅各醫生得到打狗海關馬威廉的好意,頂讓出在台南府城西門外所租的房屋(今仁愛街43號),他將租屋處的前面規劃為禮拜堂,後面則闢為診間,替病人看病(此為新樓醫院前身)。由於馬雅各醫生的醫術高超,分文不取,嘉惠不少貧窮之病患,在口耳相傳之下,不到幾天,「紅毛仔醫生」的名號,便快速的傳遍各地,登門求診的人絡繹不絕,每天平均約有五十位病患就醫。

馬雅各醫生在台南受到迫害

無奈的是,馬雅各醫生在此行醫不到一個月,就因為當地漢醫深感生意受到威脅,在「眼紅」的心態下,竟到處造謠說:「紅毛仔醫生取人心肝、剜眼睛,以之作為製藥和鴉片的材料。」此言一出,附近地區的百姓隨即引起一片譁然。

7月9日當天,受到謠言所影響的民眾,不明究理的從各地集結,準備拆掉病患口中的馬醫生館。此時,助理吳文水見情況不妙,急忙前往官府求助。官員知道事態嚴重,隨即趕往現場,諭旨安民。經過瞭解,官府還是要馬雅各醫生等人須馬上搬遷,以免事端擴大,引起動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馬雅各醫生一行人只好將醫療傳道的據點,從台南遷移到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旗后地區。

馬雅各醫生遷移到旗后

7月中旬,馬雅各醫生在當地租了一間「三坎」(有三個樓層)店面的樓房,將樓下作為醫院與禮拜堂之用,樓上作為住家。7月19日,由杜嘉德牧師於此主持開設禮拜,繼續醫療傳道的事工。

9月19日,在台工作已近三個月的杜嘉德牧師返回廈門,此時,馬雅各醫生因同工的離開,感到相當的孤單,不幸的是,當地又傳出霍亂疫情,致使附近地區有多人死亡,導致他身心俱疲、灰心喪志,想打退堂鼓。幸好,到了11月中旬,馬雅各醫生才又重新得力,再度出發,於三塊厝設立佈道所。在此同時,馬雅各醫生發現台灣的平埔族生性單純,較漢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信仰,遂而在友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陪同下,前往南台灣平埔族所聚集的地方,瞭解傳播福音的可行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史上第一次的聖禮典

1866年7月23日,從廈門來台的宣教師宣為霖牧師(Rev. W. S. Swanson. D. D.)於8月12日在旗后,馬雅各醫生所租的禮拜堂為埤頭人陳齊、醫生助手陳清和、高長(高俊明牧師的祖父)及陳圍四人施行洗禮,並舉行聖餐。這一天,被稱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史上第一次的聖禮典。

1868年3月中旬,馬雅各醫生將旗后地區的宣教事工委託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同時將醫院交由萬巴德(Dr. Patrick Manson)管理與照顧後,前往香港與未婚妻Mary Anne Goodall(瑪莉安)小姐結婚,5月2日才偕同新婚的妻子返回台灣。

1868年,馬雅各醫生在傳福音的過程中,遇上了非常棘手的「埤頭迫害事件」,民眾不但毆打信徒、拆教堂,還要將外國宣教師趕出台灣。此一迫害事件,引起了英國政府高度的關注。經過英方的調查,這才明白,此一事件的幕後主使者,竟然是清廷派駐台灣的官吏。為討回公道,英軍乃派遣軍艦佔領位於台灣府的安平港和砲台,才迫使清廷屈服,出面簽訂和約。和約簽訂之後,宣教的活動終於得以受到清朝政府官方的保障。

馬雅各醫生再次前往台南

1868年12月26日,馬雅各醫生得知外國宣教師可以在台灣自由傳教時,便與吳文水再度來到台南府城,典借了二老口街許厝的公館(現今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將其中的一部份作為住宅用,其餘作為診所和病房用,同時又在「亭仔腳街」(今看西街)租了一棟房屋作為福音之用。再度到台南的馬雅各醫生之閩南話,不但講得非常好,還可以用羅馬拼音將新約聖經翻譯成閩南話,供信徒閱讀,而且對於台灣的民情風俗,也已有深入的瞭解。

可惜的是,馬雅各醫生第二度回到台南府城行醫,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就因任期已滿,必須回到英國。雖是如此,馬雅各醫生藉著醫療傳道所撒下的福音種子,已遍佈各地,許多求診而得治癒的民眾,也將在醫生館所得到的福音帶回鄉里分享給鄉親,使得基督福音迅速的傳播開來。

馬雅各醫生回英國休假

1871年11月,馬雅各醫生返回英國後,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隨後來台接替其醫療傳道的工作。馬雅各醫生回到英國時,仍積極的翻譯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聖經,期盼能夠在休假期間,能夠付梓印刷,將之帶回台灣供信徒所用。無奈馬雅各醫生工作過於疲累,突然脊椎病變,罹患了嚴重的「龍骨症」,被醫生強迫必須休息三個月,但他還是如期完成白話字聖經的翻譯工作。

馬雅各醫生重返台灣

經過十二年的等待,馬雅各醫生終於在1883年再度重返台南府城,繼續他醫療傳道的志業。令人惋惜的是,馬雅各醫生第二次來台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便因為夫人生病,不得不回到英國養病。從此以後,馬雅各醫生就未再踏上台灣這塊土地。

馬雅各醫生返回英國

1884年,馬雅各醫生回英國後,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與安彼得(Dr. Peter Anderson)等醫生,接續其未完成的使命,相繼接任院長,並購買土地,建蓋醫院所需的新建築物,「新樓」醫院之名便因此而生。

馬雅各二世繼承父志

1901年,馬雅各醫生的次子馬雅各二世(Dr.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 繼承父志,與妻子來台接續醫療傳道的工作,不但栽培本地的護士,擴充醫療設施,增添蒸氣消毒與X光照射等設備,還設計升降機,使得病患得以方便運送上二樓病房治療。除此之外,馬雅各二世還力勸百姓戒改吸食鴉片的惡習,同時大力宣導性病的防治,為台灣的醫療工作貢獻良多。

走筆至此,不能不提的是,我的家庭之所以會成為鄰居口中的「信基督教的」,乃來自於馬雅各醫生的醫療傳道,那就是1915年左右,曾祖母因罹患眼疾,前往新樓醫院就診,於住院期間得著福音。出院返家之後,又受到善化教會弟兄姐妹的關心與探訪,終於全家歸主。雖信主之後,受到村民相當大的誤會與批評,然近百年來,我家的基督教信仰依然不變,還有多位家族成員進入神學院就讀,成為全職的傳道人。

馬雅各醫生蒙主恩召

1921年3月6日,馬雅各醫生於英國Bromly蒙主恩召,享年85歲。四天後,適逢台南神學院的創辦人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M.A.1849-1935)回國休假,由他為馬雅各醫生主持喪禮。告別禮拜後,遺體安葬於英國Plaistow, St. Mary’s(聖瑪莉)墓園,與1918年1月23日去世的夫人同處。

走筆至此,讓筆者深深的感受到,馬雅各醫生著實是一位「台灣醫療傳道之父」,他年輕時期,不但和耶穌的門徒一樣,在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還依循耶穌對他們所說的:「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一章6-8節)更用行動實踐出耶穌的吩咐:「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馬可福音十六章15-18節)用醫療傳道的方式,將福音的種子播撒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結語

1865年,馬雅各醫生開啟了南台灣的醫療傳道事工後,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叡理博士(又稱偕叡理牧師)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亦於台灣北部地區展開一連串的福音事工。

從主後1865-2005年,這一百四十年的日子當中,由於外國宣教師的前仆後繼,以及台灣初代教會信徒的努力,儘管受盡異教徒的恥笑、謾罵、打壓與迫害,仍不畏強權和羞辱,勇敢的背起十字架,將福音傳遍台灣各個角落。其精神,委實值得我們敬佩與效法。

如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下總共有1228間的地方教會,信徒總數約為23萬人,並設有三所神學院、一所聖經學院、兩所大學、三家醫院及六個社會服務機構,向人訴說上帝對台灣人的疼惜。每個主日還同時以十六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敬拜上帝,見證上帝的愛。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基督教教派。

在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的時刻,願我們能手 牽手、心連心,一同向世人見證,上帝疼惜咱台灣,同時追隨馬雅各醫生的腳步,將福音傳給人。

參考文獻:

1.黃茂卿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1988。

2.潘稀祺編著,《新樓情‧舊相簿-全台第一間西醫病院‧歷史軌跡》,1998。

3.陳儀智撰,<台灣宣教之父 — 馬雅各醫生>,新使者雜誌 54期,1999年10月。

4.《馬雅各傳》,台南中會出版,2000。

附錄:馬雅各醫生值得我們學習與懷念之事

下文摘錄並編寫自陳儀智撰,<台灣宣教之父 — 馬雅各醫生>,新使者雜誌 54期,1999年10月。

一、引進西醫並建立台灣第一個宣教中心

1869年1月於台南二老口街(現今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租到許厝,開設醫館與禮拜堂。同年7月,再於熱鬧的亭仔腳街(現今青年路111號)租一民房,開設亭仔腳禮拜堂。此次重返府城的馬醫生已經與四年前截然不同,語言流利、精幹老練、醫術高明,有旺盛的工作使命感和愛心;通過醫療使許多人得到幫助,同時這些患者也將福音帶回去自己的家鄉,成為往後結實的種子。

二、建立三個教區

1.府城東方山崗教會-即西拉雅平埔族人分散木柵、柑仔林、內門、崗仔林、拔馬及頭社一帶,通過馬醫生的女僕Niu-I的有力干證,激起大歸主運動,建立了教會,教勢日增。

2.台灣中部山地教會-當時中部巴宰(Pazeheh)平埔族首領開山武干因腳部受槍傷,經必麒麟先生介紹去找馬醫生醫治,而開啟了大社、埔社、內社、牛眠山及大湳等地的巴宰平埔宣教史。

3.嘉南平原第三教區-1871年6月在嘉南平原的竹仔腳(嘉義縣鹿草鄉),創設竹仔腳教會,由吳文水駐任,在此一帶開拓傳道,並且陸續成立蕃仔田(隆田)、吉貝耍(新營)、五岩前等教會。

三、創設傳道者速成班

由於「就醫得信」的福音種子廣傳於三個教區,所以求派傳道者的呼聲四起,因此馬醫生就在二老口醫館禮拜堂著手開設信徒造就班,教唱聖詩、讀聖經,後來漸成為「傳道者速成班」,訓練培養傳道人才,封立李豹、周步霞、趙爵祥、王安社為傳道師,這可說是台南神學院的前身。

四、推行白話字運動與翻譯新約聖經

當時信徒幾乎是文盲,懂漢字的人不多,如何培育信徒靈命就是從讀聖經開始;馬醫生在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平埔族所使用的契約書(俗稱蕃仔契),有流傳甚久之荷蘭拼音的羅馬字,從這得到靈感,決定採用以羅馬字拼音的台灣話白話字運動,來推行信徒培育,並且著手翻譯新約聖經,這些都是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