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12:21-28
雖然,目前的台灣正處於經濟不景氣中,但相較於農業社會時代,現代人的生活比起以前富裕太多了。小時候,家裡經濟的主要來源就是務農,生活總是過得簡單樸素,幾乎沒有多餘的物質享受或娛樂。所以,逢年過節大概是農村生活最好玩的時候了。每年總是有許多固定的節日,每個節日都各有特色,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非常豐富。可惜的是,現代人富裕了,過節的氣氛也不一樣了。 「端午節」快到了。小時候,一到端午節家裡都會包粽子,看著奶奶、媽媽忙著準備硬桃葉、糯米、餡料,然後升起材火,燒一大鍋的水,把綁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然後就等著起鍋。小孩子總是滿心期待,等粽子一起鍋,就圍在粽子旁邊,那種興奮的程度,比現在的孩子看到麥當勞還高興。想想現在的孩子,看到粽子,我想不會有任何興奮的反應了!
自從出外讀書開始,就很少時間在家,但我總是記得爸媽包的粽子,白白QQ的糯米和碎花生是最大的特色。我吃過很多好吃的粽子,有許多都比他們包的好吃,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讓我有家的感覺,爸媽包的粽子永遠是無可取代的。
一、節的由來和習俗
說到「端午節」,無可避免的必須談到一些過節的由來和習俗。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古時候,「沐浴」在這個時節是一件重要的事。《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
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178左右)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
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是「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龍的節日」。
一般來說,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屈原的故事是比較通俗的。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同僚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譭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悼念屈原。漁夫們駕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牠不能傷害屈大夫。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端午資料參考http://www.csjh.kh.edu.tw/%7Eleecj/cyear/index-15.htm)
二、拯救故事
在端午節時,有些人會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去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蒲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妳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召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妳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我們看見那老婦人按著黃巢的指示,將菖蒲、艾草掛在門上,又將這個消息傳開,最後,她讓全城的人都得救了。
在舊約聖經中,我們看見也有類似的故事發生,那是關於「第一個逾越節」的記載。
當時,以色列人住在出埃,摩西召了以色列的眾長老來,對他們說:「你們要按著家口取出羊羔,把這逾越節的羊羔宰了。拿一把牛膝草,蘸盆裏的血,打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你們誰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門,直到早晨。因為耶和華要巡行擊殺埃及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就必越過那門,不容滅命的進你們的房屋,擊殺你們」(出12:21-23)。
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拯救故事,在此我們試圖從民間故事及聖經記載中,找尋其中的關聯意義,幫助我們做信仰的思考。
三、應許、接受與得救
在這兩個故事中,其中最大的關聯在於「應許、接受與得救」情節中。
黃巢給那逃亡的老婦人一個承諾,「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而出埃及記中,摩西宣佈上帝的話說:「……把這逾越節的羊羔宰了。拿一把牛膝草,蘸盆裏的血,打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耶和華要巡行擊殺埃及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就必越過那門,不容滅命的進你們的房屋,擊殺你們」。
值得注意的是,在「應許」與「得救」之間,有個中間的變項「接受」。在上述的故事中,老婦人若不接受黃巢的指示,以色列人若不接受摩西所宣示耶和華的命令,唯一的可能就是「死」而已。因此,若要「得救」,唯一的機會只有「接受」命令。
耶穌基督也曾將得救的道路指示我們,就像他遇到一位法利賽人尼哥德慕,這人是猶太人的官,耶穌對他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 耶穌也曾對門徒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今天,主耶穌已將「得救」的信息擺在我們心裡。「得救」與否的問題,乃在於個人的「接受」與否。如果,你仍未邀請耶穌基督做你的救主,管理你的生命,仍未接受他,成為他的子民,現在正是你的機會。正如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賽55:6-7)。
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珍惜可以掌握的機會,才是最大的智慧。有一則感人的真實故事<珍惜身邊所有>,它描寫著有一天,在他學校的座位上看到一張紙條,裡面寫著:「坐此位的同學,請把你的抽屜整理好,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而且把抽屜整理好,我相信你也會有一顆好心情的」。他一看就知道是讀夜校的女同學留下來的,那同學和他坐同一個座位。他不悅地回了那封留言:「親愛的夜校生,請你有些知識好嗎!抽屜的乾淨與否,和心情的好壞是沒關係的,說不定我會因為為了去思考如何將抽屜整理乾淨而弄的一肚子的壞心情。」
自從他回了那張字條後,她沒再留下任何字,日子久了,他也漸漸的將這件事淡忘掉了。也不知是過了多久,有一天,他突然的發現,他的位置總是有人會幫他整理。他第一個反應,自然的就是想起她,原來,她一直默默的在幫他。在這個念頭下,放學時,他再度的留下字條給她:「夜校同學,謝謝你天天幫我整理我的抽屜,真的謝謝你」。由於那張字條,開始了他們互相的聯絡,由於不用擔心會見面,所以他和她聊的都是他內心的世界,他內心的想法。
另外,雅分是他同班同學,人長的很可愛蠻活潑的,他每天都會載她一起上下學,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情侶,但他覺得她的個性,並不適合當他女朋友。
他和夜校的女生互相聯絡了二個月了,一天雅分突然問他想和她見面嗎?心想,這學期就要結束了,見個面好了。那天的見面他滿意極了,因為她實在太美了,她就是他喜歡的那型。
自從和她那次見面後,他們還是互相的留字條。直到學期末,本想下學期再和她聯絡的,但沒有了。原因並不是找不到她,而是他自己休學了。因為他載著雅分上學的途中出了場車禍,在一個十字路口被一輛車攔腰撞上,雅分死了,他也受了傷。
重回學校已是半年後的事,而她在上個學期時就畢業了。坐在座位上,心想:「再也沒找到一個那麼了解他的人了。」忽然,他發現身旁有個人,抬頭一看,是雅分的妹妹,她將手中的那封信交給他,便轉身走了。
信是用一個淡紫色的信封裝著的,上面並沒有他的名字,他將它打開一看,他便知道是那夜校生寫的。看了信才知道,原來,那個替他整理抽屜,留字條給他的人就是雅分。但一切都太遲了。
世上的東西,有些在失去之後,或沒有即時把握,就難以得到;友誼如此,緣份如此,機會如此,感情如此。信仰又何嘗不是如此?先知的話是有道理的:「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賽55:6)。把握現在,接受耶穌基督,才是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