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以和為會-同心協力、共創歷史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阿摩司書三章3節;腓立比書一章3-7節

引言:
為遵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的規定,本會早在2012年底,就經由小會議決,將2013年的「會員和會」選定在2月3日舉行。期盼在德生教會聚會的每一位兄姐參與會員和會時,都能遵照先知阿摩司的教導:「兩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阿摩司書三章3節)以及保羅的期許:「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一章5-6節)秉持以和為會的精神,同心協力,共同創造德生教會的歷史。

一、以和為會

為召開和會,依《教會法規》所示,除了「未陪餐會員」(又稱小兒會員,意指孩童時代曾受洗,尚未接受堅信禮者)名單之外,必須於會員和會召開之前,連續公告教會所有的「陪餐會員」名單兩個星期。相信大家在過去兩個主日禮拜當中,已經在週報上看到本會所有的陪餐會員名單。

從所公告的陪餐會員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籍在人在」與「籍在人不在」兩種區分。所謂的「籍在人在」,即會員籍在德生教會,同時在德生教會聚會,且一年至少參加過一次主日禮拜以上者稱之。所謂的「籍在人不在」,則是去年一整年皆未出席參加主日禮拜的會員稱之。有在德生教會做禮拜,會籍在其他教會,也有還未受洗之兄姐,於週報上看不到自己的會員名單,曾以幽默的口語自嘲說,自己既非屬「籍在人在」,也不屬「籍在人不在」,那是否可以被列在「人在籍不在」這個區塊!其實,在教會法規中,並沒有「人在籍不在」這一個類別。
在公告會員名單的過程中,常有久未出席的人,看到自己的會籍被列在「籍在人不在」裡面,心中因而產生質疑,認為自己已被教會「除籍」,否則,怎會被列入「籍在人不在」的名單中?其實並非如此!為釐清誤會,特別藉此提出說明,好讓大家能夠瞭解。

基本上,教會法規之所以會有「籍在人在」與「籍在人不在」兩種類別,除了方便會員和會的召開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乃是要讓大家知道,被編列在「籍在人不在」名單中的會員,是一年以上沒有出席禮拜者,而這些會員有的是長期臥病在床,有的是外出求學、謀職、遷居他鄉或移民國外,不克出席禮拜者,也有些則是就近到其他的教會做禮拜,或結婚之後隨夫或隨妻到他教會聚會,但未將會籍遷出者。當然,亦有一些會員在某種因素下,離開教會,不再參與聚會者。然而被列在「籍在人不在」的人,教會也都會追蹤與關懷,瞭解他們的去向,並不會棄之於不顧。

或許,被編列在「籍在人不在」名單中的會員,直覺上會以為被教會除籍。事實並非如此,凡是會籍在德生教會的會員,無論是陪餐會員或未陪餐會員,若沒有將會籍遷出,名單永遠都會在,除非息勞歸天,否則,教會絕對不會將會員名單摒除或除籍。這就好像政府的戶政機關一樣,只要人還活在世上,戶籍就一定在,即使長久旅居國外,也會將戶籍保留,除非這個人已經離開人間或放棄國籍,入籍他國。所以,被編列在「籍在人不在」名單中的兄姐,請不要誤會,也請勿以為被教會拋棄或除籍,絕對不會,請放心!

基本上,會員和會可謂是屬靈大家庭的會議,對於著重共和、民主與代議制度的長老教會而言,堪稱是教會的一大盛事,凡屬德生教會的會友,無論在籍或不在籍,都有義務和責任數算和瞭解過去一年,上帝對德生教會所賜的恩典,以及教會去年所執行的事工、奉獻和決算,同時明白未來一年所要推展的事工和預算,好讓大家能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共同致力於教會事工的推展。

有關「會員和會」的名稱,在長老教會的歷史上,有過兩次的更名。原本,長老教會以「會員和會」稱之,之後,有人建議將「會員和會」改為「會員大會」。然更改為「會員大會」之後,因有信徒不瞭解會議的本質和意義,而以一般民間企業的股東或會員的心態參與會議,不但在會議當中發表高論,甚至以「臨時動議」的方式在會中提案,儼如民意代表向主政者提出質詢。曾有教會在會議中因意見相左,出現情緒性的言詞,造成教會的傷害,甚至分裂。有鑑於此,長老教會總會的法規委員會,於1997-1998年間提出檢討,將「會員大會」又改回原來的「會員和會」,並加上行政法第21條「會員和會中不接受提案」之條文,旨乃「和會」應當是一場以和為貴,充滿和平與平安、喜樂與賜福,有上帝同在,享受主恩的會議。倘若有意見,可建請小會或長執會討論和解決,而非在會員和會中爭辯。

二、同心協力

眾所周知,教會是一群基督徒所集合而成的信仰團體,也是一個愛的共同體,更是見證上帝、宣揚福音的群體。基於此,基督徒不但得要有團契的群體意識,還要展現互為肢體的行動,才能使福音事工得以順利推展。

有關互為肢體的教導,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有著清楚的明示,相信大家對此段經文,都已耳熟能詳,在此不再贅述其背景和意義,因從字面上,就足以清楚瞭解保羅所要傳達的意思。保羅乃如此寫道:「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若全身是眼,從哪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裏聞味呢?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裏呢?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2-25節)

端見,保羅透過人的肢體,來比喻教會時強調,身體是由許多肢體所構成, 肢體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絕不能自我隔絕、互相排斥或彼此壓制。保羅要人明白,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的會友就是肢體,肢體的關係必須「合一」,絕不能「單一」,也不能各自為政,否則,肢體不但無法展現功能,還會因為無法協調而全身癱瘓。可知,互為肢體,同心協力,才能使教會不斷的前進。當然,保羅所指的「肢體」關係,不單只為哥林多教會,乃是為了整個羅馬和普天下所有的教會。

談論至此,使我想起,2001年,我曾經在拙著《壓力與能力》書中的〈相互動力〉一文裡面談道:1960年代的臺灣,經濟正待起飛,人民的生活相當清苦,擁有私人驕車者少之又少,搭得起飛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又當時的交通建設不足,加上高速公路尚未鋪設,南來北往的交通工具,大都以公路局汽車和火車為主,因此,大眾運輸工具經常擠得水洩不通。

1964-1965年間,因在台北市當牧師的三伯父到日本東京神學大學讀書,祖父母為與接替牧會工作的三伯母作伴,同時協助照顧四位尚在小學就讀的堂兄和堂姐,乃前往台北南門教會住了一段時間。由於我是祖母最疼愛的孫子,因此上台北時,祖母順便帶我與她同行。記得出發當天清晨,天還未亮,家人就已起床預備便當,同時準備好兩部機車要載我和祖父母到善化車站搭火車。

當一切就緒,由祖父帶領禱告後,我與祖父母便踏上前往台北的旅程。第一次搭火車的心情,著實相當刺激與興奮。由於祖父母生性節儉,選擇票價最便宜,且每站都停的「黑頭仔」蒸氣普通車,因此,清晨6:04從善化站出發,抵達台北車站已是黃昏時刻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台北,也是第一次搭乘火車,因此有幸在台北南門教會的附設幼稚園跟班近半年之久。
1969年小學四年級的暑假,第二次上台北,除了有祖父和祖母陪同外,哥哥和弟弟也一起同行,且同樣是搭普通車北上,只是當時的火車頭已經升級,改由柴油機關車拖引,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於此同時,台灣出現由不銹鋼打造,俗稱「白鐵仔火車」的光華號特快車,其速度之快,著實羨煞了許多乘坐在普通車上的旅客。光華號之所以快速,主要原因,就是每一節車廂都有引擎,可以全部啟動,也可以輪流啟動。若全部啟動,不但可以提高速率,連爬三義的山坡路段也輕鬆自在,不似單一火車頭的普通列車,爬得「氣喘如牛」。

在臺灣火車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954年的飛快車、1961年的觀光號,到1966年的光華號、1970年的莒光號、1978年的自強號、1979年的鐵路電氣化,再到2007年1月6日高速鐵路的完工通車,火車速率逐年不斷的提昇,創造出台北與高雄三個小時就可來回的空間革命。其主要的因素,乃在於從過去蒸氣與柴油機關車的「單一動力」,提昇為光華號的「分散動力」,再升級為鐵路電氣化,以及高速鐵路的「集中動力」所致。基本上,這些前進的力量,都是一種「相互的動力」表現。所謂的「相互動力」,就是大家互為肢體、同心合意、共同服事,與上帝同行,所產生出來的團體動力。

曾有會友問我說:「牧師,你覺得怎樣的長執才是好長執?」聽到這樣的提問,我毫不猶豫的回答:「除了要遵守聖經中有關長執的教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與牧者同心!」這就如同先知阿摩司為上帝代言,向在萬國中,享有特殊身份的選民,因犯罪不與上帝同行的北國以色列人,詳細且不留餘地的斥責所言:「兩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阿摩司書三章3節)一樣。

先知阿摩司之所以會發出這一句話,我們從阿摩司書第三章至第六章之經文可以得知原委。可知,阿摩司的信息是從上帝而來,他既提出審判的警告,必定是因為百姓違背上帝的約,上帝準備要降災在他們身上,故此,聽到這話的人,應該要有所回應。阿摩司說出這句話的主要目的,乃在於提醒以色列百姓:「上帝所愛的,是樂意與祂同行的人。」這樣的教導,就好比古時候,交通與通訊不便,人口聚集的大城市並不多見,且城距遙遠,一個人獨自行走在荒郊野外,有極高的危險性和困難度,因此,出遠門時,常會結伴同行,然要同行,得事先約定,與人約定並同行之後,在行進間,或許可以在某種因素的情況下改變心意,終止同行的計畫;然與上帝立約,表示要與上帝同行的人,則不能變卦,臨時喊卡,因與上帝立約的子民,必須與上帝同心,全程與上帝同行,絕不能半途毀約。否則,不但會功虧一簣,還會走向滅亡的路途。人惟有全程與上帝同行,才可得著從上帝而來的力量,蒙上帝永遠的保守與賜福。

三、共創歷史

相信有許多人因健康檢查或胃部不適,曾到醫院照過胃鏡的經驗。個人有過幾次因健康檢查,到醫院照過胃鏡。當我第一次在花蓮門諾會醫院接受胃鏡檢查時,就對於胃鏡的發明者感到非常的欽佩。雖個人對於胃鏡的發明者頗為景仰,但卻從未刻意去瞭解這項偉大的醫療器材是由誰發明,直到有一天,從電腦看到一齣名為《閃光壁畫》的電影解說,這才知道,醫療用的胃鏡,是由日本人所創。為此,我特別利用時間透過電腦網路觀賞這一部電影。看完電影之後,再經一番查考終於得知,《閃光壁畫》這部敘述世界首創胃鏡的真實故事之電影,是依日本作家吉村昭(1927-2006)所撰寫的小說改編而成。

《閃光壁畫》的故事內容乃在敘述二戰結束初期,日本社會仍處於醫藥、糧食、物資極度缺乏的狀態,因此,有許多人罹患胃癌而離開人世,使得胃癌在日本人人聞之色變,被視為是死神的化身。當時,服務於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的外科醫生宇治達郎1919-1980,面對胃癌患者的不斷激增,自己身為醫生,竟束手無策,感到非常的難過。為此,他夢想著,若能發明深入胃部檢查的醫療儀器,必能提早發現胃癌的癥結。宇治達郎認為,若能提早發現,提早醫治,不但可以達防治的效果,還可降低高居不下的死亡率。

一天,在偶然的機會中,宇治達郎認識了任職於奧林巴斯(Olympus)光學工業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杉浦睦夫(1918-1986),宇治達郎見機不可失,在他的說服下,杉浦睦夫的心終於被打動,兩人遂而為研製胃鏡的歷史展開奮鬥。在研製過程中,又有一位任職於奧林巴斯公司,名叫深海正治(1920-)的技術員加入研製的團隊。

當時,因戰爭剛結束不久,在物資極度缺乏的情況下,要研發出一部能夠在人體胃部裡面照相的精密儀器,談何容易!為此,三人不但利用下班的時間分頭研究,為了找尋實驗器材,不但犧牲家庭的時間,還自掏腰包。在 研製的過程中,甚至遭受醫界對他們的質疑與冷朝熱諷,導致他們心情受挫,一度想放棄。然感謝的是,經過三人的相互鼓勵,與同心協力,終於突破萬難。1950年9月,三人所合作研製成功的胃鏡,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試驗。試驗結果,所拍攝出來的照片,胃潰瘍的病灶清晰可見。消息傳出,隨即在國際醫學界造成轟動,世界各國的醫生,陸續蜂擁而至,來到日本學習這項創新的醫療技術。如今,透過胃鏡所發現的早期胃癌,已經有95%以上可以得著治癒。

當胃鏡研發成功,世界各國紛紛效法採用之時,原本可以享受名聲和榮華富貴的宇治達郎醫師,竟辭去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的工作,默默的來到崎玉縣大宮市懸壺濟世,於此奉獻他的後半生。除了宇治達郎不求名利,犧牲奉獻的義舉之外,曾參與胃鏡研發工作的奧林巴斯技術員杉浦睦夫,也在不久之後向奧林巴斯光學公司辭職,自行開設一家小型醫療器材研究所,繼續從事醫療器械的研究,造福病患。

從胃鏡的研製成功,著實可以讓人看到,人唯有同心協力,才有可能創造歷史。當然,傳揚福音亦乎如此,猶如先知阿摩司在警告中所給予我們的提醒所示:「兩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還有保羅致腓立比教會所請安與勉勵的書信所言:「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地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原是應當的,因你們常在我心裏;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腓立比書一章3-7節)

的確,人唯有遵循上述經文所給予我們的教導,同心合意,集中動力,才能興旺福音、創造歷史。這樣的見證,除了《閃光壁畫》的真實故事帶給我們啟發之外,自1865年起,來過台灣的長老教會宣教師,有牧師、有醫生,也有護理人員和老師等,因著他們的互為肢體、同心協力、相輔相成的努力,才會有今天長老教會斐然的歷史成績。

結語:

    過去49年來(1964-2013),德生教會每一年都在創造歷史。當下的我們,實有責任在傳揚福音、引人歸主、服事與奉獻等事工上,繼續創造德生教會的歷史。如今,福音的工作,我們得共同承擔,才能再創歷史。到2013年2月3日為止,本會的會員總數為1,326人,其中籍在人在之會員有706人;籍在人不在之會員有328人:未陪餐(小兒會員)人數有292人;總奉獻金額為23,588,800元。

依長老教會的平均值與人數比例觀之,德生教會的福音事工、人數與奉獻,仍有許多尚待努力的空間,我們應該要再大步向前,才能更上一層樓。期盼我們能遵循聖經的教導,並效法《閃光壁畫》三位大師共同合作的精神,以和為會,同心協力,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