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哥林多後書六章8-10節
榮耀羞辱、惡名美名,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於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8-10)
這個禮拜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基督教有這樣地一個節期來學習感恩,不但合乎聖經的道理,也是基督徒很好的生命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蒙受許多的關愛、照顧、接納和原諒等恩惠,才能順利的長大成人。就是像我長這麼老了,也是一直蒙受周遭的人的關愛、體貼、照顧、接納與赦免;同時也不斷地蒙受上帝的恩惠,才能活得溫馨而有意義。這一切不但值得我們感恩,也值得我們傳遞下去,使感恩的心與風氣能夠在我們的家庭中,在我們的教會和社會中不斷地滋長。
有時我們會誤以為,我們一生中蒙受上帝的恩典,蒙受家人和親友的愛之後,我們就自然而然的會感恩,我們時常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其實沒有那麼容易,除非我們常常謙卑地反省,時常在學習,否則大部份的人是不會感恩的。大部份的人會把別人給他的愛當作理所當然,或者視為他應得的;有時不但不會感恩,甚至也有些人會恩將仇報。所以就感恩這一件事上,我們也要時常反省,存謙卑的心學習。以凡事學習的心志,來學習感恩,可能是我們生命成長中一個重要的功課。西方人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常把「感謝」和「對不起」掛在嘴裡,其實也是放在他們的生活中。
向來一直被認為,要有很好的環境,豐富的收入,得到很多的恩惠,一切都很順利,才談得上感恩,不然那有甚麼恩可以感謝的?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和那些說只要我有很多錢,我就會奉獻的人是一樣的;持這種心態的人,永遠無法等他們實現的那一天來到。但事實也是這樣,據神學院多年來的經驗,那些幫助神學院的,或者為教會而奉獻的,都是那些甘心奉獻的人,願意將他們的所有分享給別人的人,他們不一定是收入多的人。
保羅寫這些給哥林多教會的話,是在告訴他們,他怎樣在困難的環境中仍然傳福音,造就教會。從六章四節起,說到他們傳福音的過程中,常忍受各種患難、貧窮、困苦;他們甚至遭受鞭打、監禁、暴民的騷擾;曾經勞苦、失眠、捱餓。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的回應是以純潔、知識、忍耐、仁慈,更藉著聖靈、以真誠的愛、真理的信息、和上帝的大能,來回應惡待他們的人,來表明他們是上帝的僕人。他們傳道的時候,有人說他們所傳的是欺騙人的,其實他們所說的是誠實的話;有人說他們是無名小子,其實他們是頂有名氣的;他們看起來像快要死的,其實他們活得好好的;他們受刑罰,但沒有被殺掉;好像很煩惱,卻時常很快樂;看起來很貧窮,卻使許多人富足;好像一無所有,卻樣樣都有。
今天引用這一段經節作感恩節思考的經文,是要從保羅的傳道生活中來獲取一些經驗。我們看到他自己覺得快樂,覺得富足,覺得樣樣都有,其實在他本人身上,或者在他的環境裡,按世界的標準,他並不是真的樣樣都有。他在這許多的艱難和窮困當中,之所以說自己是富有,生活得快樂,其實是來自感恩的心。他是從一個感恩的心當中發覺,自己雖然在窮困當中,卻也樣樣都有。不久前曾和一個人談話,對方說他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可是接著他又解釋說,他的富有並不是因為他有財富,而是說他發現自己並不需要擁有那麼多。這樣的人是因為知足而覺得自己很豐富,也因為知足而覺得每日有許多可感謝的。雖然是在缺乏的情況下,但那些懂得感恩的人,仍然找到許多令他們覺得富足、值得感恩的地方。我們發現現代人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比較會發掘那些值得感謝的事,而時常向人說感謝的話。例如:謝謝你來參加,謝謝你來看我,謝謝你聽我說…。以前在我們的文化中長大的人,實在不知道這些簡單的事是那麼珍貴,那麼值得感謝的事,當然也不會將這些日常的瑣事列為值得感謝的事當中。
詩篇時常提起,我們要感謝上帝,要歡喜唱歌來到祂的面前,要用感謝入祂的院,用歡喜入祂的門,要感謝祂,讚美祂的名(詩100)。這不是因為上帝喜歡討人情,也不是因為祂喜歡人的讚美。這是一種宗教教育,讓人在感恩和讚美的當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基礎是在一個甚麼樣的位置,我們從何而來?原來我們是祂所造的,屬於祂,也是祂的民,是祂草場的羊。同時我們也發現自己應有的責任:當入祂的院,稱謝祂的名。藉著感恩,我們又發現自己所擁有的上帝祂是甚麼樣的神?原來,祂本為善,祂的慈愛、信實直到永遠。祂和一般民間宗教的神明不同;在台灣,豬八戒也被拜為神,在古時的迦南地,所謂的別西卜是蒼蠅的神。在感恩中發現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恩賜,是我們生存與努力向前的後續力。
有感恩的心會使我們比較容易與人相處,最低限度在家庭的關係裡可以看到。有感恩的心我們才會體貼父母,體會長輩為我們的付出;不會把他們的愛視為取之當然。有感恩的心,作父母的才會欣賞、喜歡他們的子女,認真的把他們當作上帝的恩賜和託付而負責教養。特別要有感恩的心,才會有夫婦間的情份,感謝他或她陪伴自己走過這一生。因為有感恩的心,妻子才不覺得自己是為他作了一輩子白工的女傭;作丈夫的也才不會認為自己是她免費的長期飯票。常存感謝的心,也使我們比較容易接近上帝:因為懂得數算上帝恩惠的,比較容易體會上帝的愛。
但感恩不是一切順利者的專利,也不是說因為上帝給他很多恩典,所以他才有理由感恩;會感恩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它時常是有深度的信仰造就的成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招牌歌,「咱著來吟詩,吟詩讚美耶和華」(作曲者:H.A. Lewis, 1886, 美國),這一首歌是由台灣北部第二代的宣教師,吳威廉牧師的夫人(Margaret Gauld 1867-1960)所提供,經編詞而成的。她可說是台灣第一代的音樂老師,台灣第一次有聖歌隊,第一次的彌賽亞演唱,以及早期的許多音樂老師,均在她手中開始創立的。寫那麼活潑、充滿感恩詩歌的人,他們在台灣宣教時並不是都沒有遇到任何困難,相對的,他們是在眾多困難中克服無數困難的人。在眾多困難中,不但不讓自己被困難擊倒,而且還要時時從克服困難當中經驗喜樂;惟其能將困難的事變成喜樂,這時才有感恩可言。從他們的經驗中發現,能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事。不是口頭上說一說凡事感恩、凡事喜樂就有的;是要經過努力克服困難才會有的。但克服困難,成功率最高的不是單打獨鬥,互相幫助才是最有效的成功方法。
台語聖詩317首(新聖詩521首),作詞和編曲均同一人,是宣教師吳威廉的太太Margaret Gauld所作。當時她心中有什麼樣的感受而寫這首詩歌?她沒有為寫這首詩的目的作說明,但從詩詞當中,不難發現,這首詩是她用來和丈夫之間的相互勉勵和安慰而寫的。詩歌的當中充份的顯露,她們夫妻之間如何的藉由互相關愛,相互幫助而克服困難。馬偕過世後,吳威廉牧師當時身兼數職,要牧養教會,神學院教書,還有馬偕醫院的經營。讓他最頭痛的是北部大會的成立,當時的台灣人不懂得組織、開會、討論、決議、執行…,歩歩都要他帶頭。雖然忙得要命,為教會辛苦付出,但教會的人對他並不是人人以感恩的心相待。那些無知的誤會、惡意中傷、背後的閒言閒語、冷言冷語等,時常令他心灰意冷。疲憊中,他的夫人為他作了這一首詩,又親自譜曲。這首詩原來是他們夫妻互相勉勵、互相安慰的歌,不知甚麼時候,在甚麼情況下被採納成為台語聖詩中的一首。
從詩句的當中,她是這樣認為,只要夫妻互相關愛,所面臨的困難不但會減輕,而且這互相關愛的過程,也必能得到救主的喜悅。當然她也了解,互相關愛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但如果得到聖靈的幫助就不會有問題。由於互相關愛克服了困難,因此才會有在台灣宣教的喜樂,也才會有喜樂的感恩。
她的詩共有四節,每節中都有一個簡單的主題;四節的當中共有四樣;用台語寫的。詩中她最關心的,也就是詩的重點,其內容如下:
1.你若欠缺真失望,我當盡力來幫助。救主看了就歡喜,顯明真實趁道理。
2.我若遇到心煩惱,你當替我來祈禱。救主看了就歡喜,顯明真實趁道理。
3.你若致到心將冷,我著勉勵你警醒。救主看了就歡喜,顯明真實趁道理。
4.相愛你我若勉勵,就能榮光歸天父。救主看了就歡喜,顯明真實趁道理。
(副歌)咱決意相愛,咱決意相愛,咱決意相愛,求聖神來幫助。
在整首詩中,這四句就是她主要的訴求,從這四句話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她認為他們夫妻當中,無論你、我都各有自己的困難,但只要互相關愛的話,那些困難便會減少。不但使困難減少而已,其實由互相關心而克服困難的經過,也是一種榮耀上帝的行為。但要達到這目的,必須尋求聖靈的幫助。
在「咱著來吟詩,吟詩讚美耶和華」那麼宏大壯麗的感恩詩歌中,那能讚美的力量或原因從何而來?是對上帝有深刻的認識才有的。從吳威廉夫人的經驗中,那感恩是從何而來的,不是笑一笑就有的;而是夫婦互相幫助,從克服困難的當中,把困難轉換成喜樂之後才有的。所以能感恩,能感謝不是一件常態的事;能感恩,能讚美是經過努力,把困難提煉出來,把它昇華成為信心的果實才有的。回想保羅的感恩來源,何嘗不也是如此而得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要有深刻的信仰省思和體驗,才會有感謝的心和行動。我們要有這樣深刻的信仰體會,才會有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