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信仰的傳承 — 林瑞隆牧師

  • 林瑞隆牧師

聖經:箴言25:6~7;希伯來13:7~16

感謝上帝的帶領,七月底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為期兩週普世教會協會 (WCC) 信仰與教制委員大會,很高興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到許多以前較為陌生的信仰知識,特別是有關東正教會的傳統與他們的堅持。

東正教會十分堅持他們認定的基督教「傳統」,也十分盼望整個基督教會都能夠好好地再回去學習傳統之事,因為傳統即是信仰之源頭。這種期待雖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其對信仰傳統的認真態度,以及為保護這一信仰傳統之純真而奉獻心力的真誠卻也讓人十分敬佩。

基督教會其實是一個很重視信仰傳統的教會,雖然在教會的宣教策略及經營方法上十分有彈性,能夠因應時、空不同的變化而有所調整,然而在最基本的內涵上,仍然堅守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這個核心信仰,藉著代代相傳的方式,交到今日的教會手中,我們也將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繼續交給下一代的信徒,這就是基督教信仰傳統之形成的最基本方式和原因。

今天要藉著《希伯來書》的教導,和大家一起來思想信仰的傳承這個重要的題目。

一‧效法前人的信心:

《希伯來書》的一些經文 (例如第十一章),常有勸勉信徒注意觀察並學習前人留下的信仰模範這樣的教導。這些留下模範的前人,雖然各個身份不一樣,有高有低,但在他們的生命中有著美好的信仰見證,因此都是值得效法的信仰「典範」。

今天所讀的經文 (7節),也一樣勸勉信徒要記念那些曾經向他們傳道,並引導他們走信仰之路的前輩,並且要特別注意觀察這些信仰前輩的生與死,以及他們為人的結局,效法他們的信心。作者在這裡,再一次強調信仰傳承的學習與重要性。信仰的獲得,除了自己親身的體驗之外,其實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從信仰前輩那裡學來的。承續了前人的信仰,加上自己的追求與體驗,這就構成了信仰的傳承。

然而,作者這樣子勉勵信徒的目的,可能更在於勸勉信徒仔細體會前人在信仰上的好見證,來對照今日信仰低落或無力的情況。對應今日的時代,作者這樣的用心顯得更為寶貴,因為今日許多人都不再將代代相傳的信仰傳承視為重要,因此使得年輕的一代成為無信仰的一群「遊民」,茫然無目標或在人生道上設定錯誤的目標、或漫遊。

此外,效法前人的信心也有一個正面的作用。作者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一致性及永恆 (8節),希望信徒不受時代風潮影響而失去純真之傳統信仰。

二‧基督的一致性:

作者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8節) 他在這裡強調基督的一致性及永恆,其實深具意義。基督的一致性及永恆,表達出信仰不隨波逐流的特色。因此,作者立即接著用明白的話語,勸勉信徒在信仰上不要隨風擺盪,聽信一些怪異、錯誤的教導如喫食的律法規定 (9節),因為這些並非人靠著可以得救的,反而要堅固純真的信仰。

此外,基督的一致性也表示出基督的永恆性。信仰的核心,本就應該具有永恆之價值;缺乏永恆價值的人、事、物,是無法成為真正信仰的核心,因為信仰是一種永恆價值觀的堅持。因此,「堅固所信」就是表達真正之信仰的一個特質。

信仰既然是一種永恆的價值觀,因此不應該、也不能夠輕易改變或替換。一個常常可以由其他事物取代的價值觀,其實沒有什麼價值;而一個人常常改變價值觀,表示這個人不在乎有什麼價值觀,或者根本沒有價值觀。堅信一種價值觀,而不隨風擺動,方才表示信仰的真實。

現代人的價值觀、宗教觀經常是變動的,除了追求流行之因素外,更重要的可能就是沒有真正的價值觀念,凡事只為滿足自己的需求,連宗教信仰都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或慾望的工具,慾望若不能滿足,宗教可以變換,信仰也可以拋棄。這種情況導致了宗教的物質化,喪失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層面。因此,在台灣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事實:有宗教復興的現象,卻沒有宗教信仰情操的提升,反而有墮落的情況。這是值得深切反省的事。

三‧謙卑進入信仰:

今日所讀《箴言》的經節,雖然是生活實踐面的一種勸導,也是耶穌用來教導人謙卑的依據,但這一段經節也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真正進入信仰的關鍵。正如聖經所教導的: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這個道理,同樣可以適用在信仰上。謙卑才有可能打開心門迎接上帝,也才能進入信仰;也唯有謙卑,才能讓信仰從淺處前進到深處、從低出提升到高處。若不謙卑,則不可能開心門迎接上主的教導,也不可能產生真誠的信仰。

《希伯來書》的經文則提及基督為人犧牲、奉獻性命的精神,和歷代信徒如何為信仰而生、而死的生命見證,並勉勵當代基督徒當記念、效法這些人所留下的典範。

耶穌基督和歷代信徒的典範,表達在作者所說的一句話:「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12節) 簡單說,基督耶穌的精神就是「為使別人得好處,而自己受苦。」作者接著勸勉信徒學習基督耶穌這樣的精神,「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13節) 其實,這句話也反映出當時基督徒受迫害的處境:在基督徒沒有宗教自由的情況下,為了追求信仰,他們真的必須出到城外才能聚會,並且必須躲在墓穴暗處禮拜與剝餅、分享。這些情況當然比謙卑還要深重,但為了信仰,信徒也必須學習忍受凌辱。

「出到營外」的精神便是基督徒願意犧牲、奉獻並謙卑服事的表徵,也是我們今日應該培養的精神。回想一百四十年前,外國宣教師來到台灣這一塊土地,開始福音宣揚的事工,逐漸建立起教會來,但他們初期所遭遇的,也多半是凌辱和污衊。這些遠渡重洋,離鄉背井的基督信徒,為了信仰和福音宣揚的使命而忍辱受苦,成為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拓者,他們的為人或他們如何生、如何死的典範是今日信徒應該學習的。

如果今日的信徒認真這些為信仰受苦的傳承,則我們的宣教事工也必然像初代教會信徒那樣有花結果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