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申命記六章4-9節
一、前言
農曆新年的假期剛過,不知弟兄姊妹有沒有外出旅遊?…近年來在過年期間,好像蠻流行到郊外旅遊;不過,從前的日子裡,過年時出遊的情況比較少,一般人大概比較會在過年時回去農村團圓。其實這也難怪,因為以前工作沒有週休二日,平日不能有許多的休假,所以在過年期間,便要趁機會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住幾天,與久不見面的家人敘敘舊,讓大人與親友有機會聊天泡茶,孩子們則有玩伴、一群人聚在一起玩遊戲、吃糖果、放鞭炮…。
如此,在過年期間,大人可以得到「思鄉情懷」的療養,而對孩子而言,則是他們最歡樂的時光。孩子們的歡樂,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許多好玩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對大多數孩子而言,是用紅包內的錢買的;所以,孩子在過年時,最快樂的莫過於拿到紅包的那一刻。不過,我們心裡有數,紅包內的錢大部分其實都被父母收起來;因此,許多小孩會像我小時候一樣,只對父母給的那個紅包最在意,至於其他長輩給的,因為父母都說那是要存起來、以後讀書要用的;所以,對那些不能拿去買玩具、鞭炮、糖果的紅包,我想,大部分的孩子會較不重視!但是想想看,「不重視」的原因當中,其實有可能是因為不知道紅包的典故,才會只注重是否可以花用,而不注重那紅包所象徵的意義。
二、紅包的意義
談到紅包的意義,我想,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與「過年」有關係;而關於過年,有一個古早的傳說:有一隻恐怖殘忍的野獸叫做「年」…,牠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來害人;因此,每一次到這隻野獸要出現的時候,大家便很驚惶、很害怕。後來,有人無意間發現這隻「年」很怕紅色、很怕火光及熱鬧的聲音;所以,人們就在自家門邊貼上紅紙條,並且在「年」出現的晚上,整夜都點著燈火、放鞭炮,要來避免這隻「年」所帶來的危險。就這樣,人們真的避開了「年」的威脅;而到了第二天,大家就互道「恭喜」,慶幸「年」所帶來的危險已經過去,大家都平安地活了下來。並且,大家除了高興可以平安過年,還因為年獸懼怕紅色,所以人們在過年時就喜歡穿得「紅紅」的,也喜歡拿紅包;…不過,年怕紅,人們拿紅袋子就好,為什麼紅包內還要放錢?
這當然又是另外一個傳說:在古時,有一個會吃人的鬼怪叫「祟」…(鬼鬼祟祟的祟),這「祟」在晚上常常出來捉小孩子吃;那麼,大人們因為怕「祟」會傷害孩子,所以整夜就點著燈不敢睡覺,叫做「守祟」。不過,萬一不幸「祟」在大人不注意時找到孩子,孩子們要怎麼辦?…這時他們就要用父母放在紅包袋裡面的「壓祟錢」來應付這個鬼怪,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因為「祟」與「歲」同音,所以後來人們就管紅包內的錢叫「壓歲錢」。(台語則是壓年獸的「壓年錢」)
不管是壓歲錢、還是壓年錢,看起來,在過年拿紅包的意義,不是單為了買鞭炮、糖果、或者是玩具而已。紅包袋裡的錢,其實是期望後代可以平安過日子,就算是遇到鬼怪或妖獸,也有辦法可以對付。…當然,這不過是傳說,其中有許多的不合理、也有許多不合基督教信仰的地方;但是,若是從其「對付鬼怪」的意義來看,其實,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為此,本文的題目訂為「信仰的紅包」,就是要一起思考在我們的紅包袋裡,可以裝什麼樣的信仰來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人生中遇到許多的鬼怪、試煉、苦難時,可以拿出來對付並得到平安;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要思考在我們交給後代的「信仰紅包」內,可以裝些什麼?
三、信仰紅包內裝什麼?
如果不健忘的人,應該都還記得我們在新春禮拜中有發紅包;並且,紅包內是放聖經的金句,即那可以幫助人、給人盼望之上帝的話。而仔細想想,這些可以幫助我們以及後代在生活中對付困境的金句,放在紅包袋裡恰好正是顯出紅包「對付年獸、鬼祟」的意義。不過,那些紅包是教會為我們大家所準備的,至於我們自己在家裡要給孩子的信仰紅包,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可以放一些比較屬於個人家族裡的「故事」。…什麼故事?當然不是一些「當年阿公有多勇、或阿嬤當小姐時有多美麗」的故事,那些可以說,但不是本要強調的,本文要講的是「以前我們有多軟弱的故事」!…為什麼要強調軟弱?其實,講出我們的軟弱,不是為了自貶,而是為要強調上帝的拯救!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要用自己軟弱的故事來讓後代知道,我們與上帝相遇、在苦難中曾確確實實地經驗過神的拯救…。
聖經中顯出,以色列人的宗教是有歷史的宗教,他們常常都重述歷史來提醒自己與上帝的關係;特別是關於出埃及的過程,可以說是以色列整個民族信仰中非常重要的關鍵。前文中,我們提到紅包「壓年」的意義,是要讓子孫抵抗妖怪;這妖怪,包括一切會害人離開上帝正直道路的「有形」與「無形」的試探。…我想,倘若以色列人也有過年拿紅包的習俗,在他們的紅包內,一定就會用其經驗上帝的歷史,來作為子孫對付妖怪的武器;正如今天的聖經節,申命記六章4-9節所講的:以色列人被命令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跟隨上帝,要將上帝怎樣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記在心中、綁在手裡、戴在額頭上作為紀念,還要用這些教導後代,且隨時隨地都要提醒…
提醒什麼?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教導孩子的,是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在法老的軍兵追殺的過程中、在曠野的艱苦中,如何經歷上帝拯救的記載。簡單來講,以色列人教導後代的,就是上帝怎樣在以色列人面對苦難時,對他們伸手拯救的歷史。…這些拯救的故事讓以色列人認識上帝,並在西乃山與神立約成為上帝的百姓,然後,上帝吩咐摩西教導以色列人,教他們作上帝百姓應該有的樣式…。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之際,那種奴隸的生命是卑賤的;但是,當他們與上帝立約、建立關係、成作上帝百姓以後,他們身份就變作尊貴如王子與公主;有如此尊貴的身份,相對的他們也就要有高貴的行為,要去關心弱勢的人、去照顧鄰舍…。簡而言之,以色列人教育孩子要行義路、有高貴行為,其理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與神立約後的高貴身份,而對於自己高貴身份的認同,是來自長輩所傳承的「自己與神相遇的故事」。
四、自己的故事中找「認同」
以色列人在過去歷史中,有許多與上帝相遇的經驗;所以,他們將這些記在心內、手裡、額頭上作紀念。這些,正是以色列人信仰的紅包內所裝的「壓年錢」,這些,可以讓他們在遇到人生中許多的鬼怪之事或人的時候,用來壓倒這些鬼怪,讓自己堅持在對上帝的信仰上。以色列人的祖先經驗過上帝的拯救,所以,他們將這些故事傳承給子孫,作將來遇到試煉時的幫助;而我相信,許多的弟兄姊妹,也都有經驗上帝拯救的故事,雖然有人的故事精彩、有人的比較平凡。但是,無論如何,那是屬於自己家族裡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裡,有別人精彩的故事所不能取代的「認同感」。意即,無論別人的故事有多麼精彩,都比不過自己人的故事;因為那與自己有直接關係的,才是真正能夠更深刻地烙在子孫心中的金句。(所以,順便呼籲一下:我們當中,若是還未將自己經驗上帝的故事傳承給後代的,可以趕緊來整理,因為這可能是比分土地、分錢、分財產還要重要,要趕緊去做…)
當然,自己的故事需要自己去講,所以,本文在此也要用較廣義的自己,來講一個自己人的故事、講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故事」。講到教會的故事,我們常常聽到的,是一間教會怎樣從兩三人,打拼、努力,增長到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大教會;關於這類的故事,我們應該都聽過許多;不過,若是「幾萬人的增長」一類的精彩故事,大概我們聽到的都是他教派、別人的故事。一般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弟兄姊妹在分享這類故事時,多半是從兩三人聚會到幾百人罷了;所以,我們的弟兄姊妹可能就不好意思用「教會增長」一類的故事來傳承給後代。可是,剛才說過,本文所要講的,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故事,而且還是一間從兩三人增長到超過幾萬多人的教會。
那麼,聽到這裡,我們可能想接著大概是要講盼望、講將來要發生的「異象」;可能我們接著要鼓勵大家:「我們德生教會一直發展下去,就會成作幾萬人的教會」…無庸置疑地,這是很大的鼓勵,但是,那不能稱為已經發生的「故事」。在此,我們真的是要講一間「已經」有超過幾萬人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哪一間?…那是在台南、在台北,從幾個人開始聚會、傳福音、引導慕道友跟隨基督、帶領他們成為學生或門徒的一間教會。這些人傳福音很有效力,他們帶人歸主以後,又培養這些新的信徒,教導訓練他們成為新的領袖;然後,又叫所培養的新領袖出去傳福音,一傳二、二傳四、四傳八,信徒牽信徒、愈傳愈多人信主,教會於是在質與量上都愈來愈增長(這種方式,很像今天一種叫做「小組」的訓練方式;就是某些信徒受訓練以後,在他們的小組內便可以講道、作領袖;小組內所有的成員都被鼓勵去傳福音,將未信者帶來自己的小組並關懷栽培;如此,小組可以牧養自己的小組成員、可以作門徒訓練,小組本身可以繼續帶領新的信徒,繼續生出新的小組,讓信徒的質與量同步成長)。
行文至此,我們可能感到奇怪,那不是叫「小組教會」嗎?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這有什麼關係?…其實,剛才講的那幾位在台南、在台北開始傳福音的人,叫做馬雅各、馬偕…,他們來到台灣宣教時,帶領台灣本地人歸主後,便訓練他們,使其可以「自養」。意思就是,他們訓練其所帶領的學生可以牧養自己,可以自己領人信主、可以自己治理所成立的信仰團體,…後來,這些可以「自養」的領袖一直增加,福音一直傳開。到今天,這本來幾個人開始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讓人稱為「總會」;然而,大家忘記了那「總會」原來是一群信耶穌的基督徒之聚集,而不只是一間辦公室或行政組織單位而已。…原來,整體來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超級大教會;並且,這教會在歷史中經驗上帝的故事,是與所有長老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不開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今天或許讓人有一種錯誤的印象;有許多人將我們與他教派作比較,認為我們成長的速度很慢、認為我們每一間教會都不大、教勢衰弱。我們看到常常有他教派或者是我們自己的信徒,對我們的教勢要提出比較與反省;比較與反省,若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加進步,當然是最好的事。但是,要比較就要用同樣的「單位」,不可將一元美金當作與一元台幣等值,不可將他教派、特別是小組教會的總數與長老教會的一間堂會做比較。若是我們從小組教會的組織看來,每一個小組教會的小組,必須被看做是一個堂會;每一個小組教會的牧區,其實是像一個區或者是中會;而小組教會在台面上的所謂主任牧師或決策者,其實應該是像我們總會的決策者。(不過,筆者以為,小組教會的每一小組都類似弱小的堂會,而這也可能是其對於決策者的服從性較高的原因之一)。
五、自我認同中求「改善」
在以適當的單位做比較,並且認識自己的故事之後,我們理應會對自己有認同、有信心;而秉持著這樣不自貶的角度,我們要再回到今天的主題 -「在信仰的紅包內裝什麼?」…我想,從教會整體的角度來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一百四十年來,從幾位信徒到今日的大教會,這些所有的信徒是上帝給我們共同的產業;對於這產業,我們絕不可能將之隨意丟棄,反之,我們會想要妥善經營這產業,讓五千的再生五千。當然,我們不是要這樣說來自我安慰,或是要以此自誇;我們知道,人是不完全的,所以人所建立的制度與組織也不可能完全;而面對不完全時,全然的「改變」或許不必,可是一定有可以「改善」的空間。也就是說,即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多大多復興、即便我們的管理制度與組織架構目前運作得順暢;但是,在求好心切的眼光中,一定有可以「改善」的空間。
因此,我們或許應該以「自我認同」為前提,在已經奠定基礎上,面對自己的不完全,找尋更好、可行的改善空間。…講到改善的空間,我想起以前讀書時,教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學)的教授曾分享;他告訴大家原本他高中畢業後就不再讀書,因為他有一個專業的工作,就是在某汽車工廠的生產線作裝配員。他的工作是負責蹲下去,將一特定零件拿起來,裝在來到他面前的車體上;那是一種叫Assembly line的工作環境,就是工作的人固定在一條生產線的某一位置,每個人只負責自己的部分,其他都不用管。後來,發現他們的車在品質上比當時進軍美國的日本車要弱,甚至有出現像螺絲一類零件裝的不緊之情形;所以,在檢討以後,他們工廠開始採用team work的工作方式,就是一個團隊一次負責一部車的製造,以此來提升這個團隊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感」。據他所言,這除了會讓每一成員較謹慎以外,也讓他們不會因為長時間都做同一個動作,而產生厭倦或導致身體生病;甚至,「共同的責任感」在團隊得到鼓勵之後,逐漸演變為「共同的榮譽感」。
不過,這位教授也透露,在工廠面對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競爭時,他們雖然開始有反省、並且提出改善的動作;但並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正確,他們確實有些錯誤的決定,並且那些錯誤導致要花更多時間、人力去善後;不過,他們知道,他們的本質不變,他們仍然是要生產車子,而且,他們的目標是要車子的品質更好、產量更多。這豈不對我們有所提醒?試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一百多年中,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好的見證、有許多與上帝相遇的故事,這是我們的精神!而當我們在面對時代的變遷與挑戰時,當然有許多可以思考、可以反省、甚至可以改善之處;但是,無論我們怎樣調整,我們所要生產的都不會變。
時代會變、人事物都會變,但我們的標準仍是聖經,生產、傳承的仍是上帝國福音的宣揚!我們要持守自己信仰的故事,要傳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上帝領受的召命與精神!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這是我們要放在信仰的紅包內,留給子孫的壓年錢。以聖經為依歸、對上帝的信仰、對福音的宣揚,是我們所想要生產的,是我們第一需要堅持的;其他為著信仰傳承的緣故所需要的調整,不管是Assembly line、team work、或其他,都可以在理性、和諧、互相尊重的討論中,尋求目前較適合的方式小心地嘗試…;畢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紅包袋中所要傳承的是與上帝相遇的故事,是神如何呼召我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做光做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