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偏見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約翰福音一章43-50節
   使徒行傳十章34-35節

◎前言

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還是不答。「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老猶太人答道:「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初次看到這則故事時覺得這個猶太人也未免大誇張了,但是,後來想想,我們不也經常把自己刻板的想法、過去所得的知識或經驗,硬生生地套在別人身上嗎?例如:「女人比較不會開車」、「男人比較不愛乾淨」、「原住民愛喝酒」等。

◎偏見:就像受咒詛的心與眼睛

在《安徒生童話》裡有一則<雪后>的故事。有一天,惡魔一時興起做了一面可怕的鏡子。這面鏡子會使所有珍貴美好的東西縮小,甚至消失;那些不好和醜陋的東西照在上面,反而變得更清楚,更可怕。

後來,鏡子不小心從天上掉到地上,破成千萬個小碎片。看見鏡子碎了,惡魔反而更開心的笑了。因為,每塊小碎片都擁有整面鏡子的魔力,只要飛進人的眼睛,就會使人只看見事物不好的一面。如果進入人的心裡,就會使那個人的心變成冰塊,失去情感,沒有熱情。

故事是提到一個小男孩「凱伊」和小女孩「格達」,他們是好朋友。有一天,鏡子的碎片跑到凱伊心裡,他被傳說中的雪后帶回她的國度。格達一心一意要把他找回來,展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一路上,她遇到了想留住她作伴的巫婆,給她金馬車的王子和公主,還遇上了女強盜,還好,在女強盜的小女兒的幫忙下,格達終於駕著馴鹿來到雪后的宮殿。

格達的愛溶化了被冰凍的凱伊,淚水把他眼裡的鏡子碎片沖了出來。他們緊緊擁抱,凱伊和格達回到了家,回到原本幸福快樂的生活。

聖經中我們也看到,人的心與眼如何受到「扭曲」。當耶穌呼召腓力之後,腓力就找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1:45-46)拿但業一句『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直接的反應出他對「拿撒勒人」的看法。事實上,他根本沒見過耶穌,也不了解耶穌,他認為拿撒勒人不都是一個樣兒嗎!

直到後來,拿但業遇見耶穌後,他的看法改變了,「偏見」也消失了。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哪裏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於是告白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1:47-49)偏見的形成常是肇因於「誤解」或「扭曲」,因此,要保守我們的心思與眼光的純正,才能避免偏見的產生。

◎偏見:就是把「人」看「扁」了

在作家施以諾所發行電子報中,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給送去學習如何鑑定寶石,學成回鄉後,果然成了一個寶石鑑定的理論派大師。有一次,友人送給了家裡一塊鑽石,他事後拿起來看了看,看得頗滿意,但一會兒後,卻又突然眉頭一皺,順手把鑽石給扔到了窗外!

家人們又氣又急,那可是顆又大又美的鑽石啊!只見他淡淡地回答說:「我後來忽然看見那塊鑽石邊上有一道細裂痕,一顆好的鑽石怎麼可以有裂痕呢?所以我把它給扔了!」

家人們怒道:「雖是如此,但以它的大小、光澤和重量,卻足以讓我們後半輩子享用不盡了!你為什麼看不見其他的價值,單因著那一道小裂痕就否定了那顆鑽石其他所有的價值呢?」

「偏見」常常為我戴上有色的眼鏡。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我忘了我沒帶傘,對不起。」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傘。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諷刺地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

曾有人說:「偏見比無知更遠離真理」。也有人說:「偏見是無知的孩子。」我想兩者都有道理。中文字的「偏」,即「人」與「扁」的組合,這在告訴我們,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也看「偏」了。

◎偏見:以片面的表現來類推,做為全面評核的依據

眼睛可以看見許多事,也幫助我們了解許多事,然而,許多時候卻也因為「看見」反而誤解了許多事。

記得李家同教授的一篇文章<視力與偏見>提到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坐在隔壁座的一位視障老先生。

他們在車上談了很多話,老先生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家的佣人是黑人,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上過學,甚至在一次野餐會的請帖還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意思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可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的時候,發生了車禍,眼晴完全失明,只好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以及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從此他再也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

重建院的心理輔導員是他的良師益友,和他討論問題,也儘量開導他。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他,他是位黑人。從此以後,他對黑人的偏見就慢慢完全消失了。

車子快到波士頓時,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多麼幸福的事!」當車停靠在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而她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

我們可能用一種「先入為主」的眼睛去看人,再把人套進我們自己的框框裡,然後,自鳴得意地說:「你看,我就說嗎!他就是這種人。」有人稱此為「月暈效應」 (Hal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指以對方片面的表現來類推,做為全面評核的依據。正如古諺所說:「恨和尚連袈裟也恨」,使部分的印象影響到全體,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聖經中彼得曾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10:34-35)。不論種族或膚色,不論主人或僕人,在神的眼中都是一樣尊貴的。如保羅吩咐以弗所信徒的話,說:「你們作主人的,待僕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嚇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弗6:9)。

◎結論

彼得曾吩咐:「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如果,我們的神不偏待人,我們也當學習這樣的處世智慧。雅各書指出:「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雅3:17)。「偏見」比無知更遠離真理;「沒有偏見」就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