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127:3-5;歌羅西3:20-21
社會觀察學者發現,民國七十年次以後出生的青少年,在行事作風及觀念上,與其他世代產生明顯的差異。特別把這個世代的稱為「蜜桃世代」,而其中這些的「七年級」的青少年就被稱為「水蜜桃族」。
「蜜桃世代」或「水蜜桃族」的稱呼源自於日本,用來比喻這個世代缺乏耐心、喜愛炫耀、追求新鮮、熱中比較,而且挫折容忍度低,稍遇不如意便會大發雷霆,或是一蹶不振,就像水蜜桃一般無法承受重擊一般。
保羅曾教導為人子女及為父母的一些原則,「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0-21)。孩子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貝,都希望他們是孝順的好孩子,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所謂的「水蜜桃族」,因此,如何成為教養子女的高手,是現代為人父母最關切的問題。
◎你的自以為是,不見得是正確的
我們常用自己的主觀看法去看事情,但許多時候,就錯在自己太主觀了。
有人曾在網路上談起了自己的一件糗事,某天中午,他在公司附近的自助餐用餐。因為生性節檢,只夾了二、三樣菜,花了40元,心想還滿便宜的,就找了位子開始享用。才吃沒幾口,旁邊就來了一個大胖子(聽說長的很像戎祥),就坐他旁邊吃了起來。看到他餐盤裡的菜,哇~~好豐富喔,有雞腿、炸排骨、滷蛋……..等等一大堆菜,他看了好羨慕。
過了不久,那個胖子好像很餓,馬上狼吞虎嚥地吃得很快,一下子就走了。他注意到他餐盤的青菜都吃的很乾淨,唯獨那塊炸排骨在一旁都沒有動。覺得很可惜,看到收餐盤的歐巴桑已經快過來了,心想別浪費了,搞不好歐巴桑收走也是會把排骨丟了,那就太可惜了。
於是,他就用很快的速度伸手把那排骨夾過來,馬上咬了一口。哇~~真好吃。運氣真好,賺了一塊排骨。突然間,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因為,他發現剛剛那個長的很像戎祥的胖子,手裡拿著一碗白飯,迎面走來,一臉很吃驚地看著他。真是太糗了!
許多時候,我們都自以為是對的,這樣的情形也會出現在孩子的教養過程裡。曾經看過一部短片,故事的開始是在一個學校的美術課的課堂上。老師正指導著全班的同學畫圖,每個同學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創作力,用心地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時,老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學生,他把整張紙都塗成黑色的,老師覺得事態嚴重,所以把事情告訴家長,讓家長也憂心不已。孩子回家後,仍不斷地在重覆學校的動作,把每張畫紙都塗黑。後來,他們甚至找了精神醫學專家為孩子診斷,但仍找不出病因。大家都為此傷透腦筋!
過了一些日子,老師在教室裡無意間走到那學生的座位,在抽屜裡看到一塊拼圖,這老師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不是有病,而是他的眼光,比我們大多了。於是,他們把學生所有塗黑的畫紙都拿出來,在學校的體育館「拼圖」。赫然發現,孩子是在畫一隻超大隻的「鯨魚」。
做父母的常以自己的看法去教導孩子,希望孩子可以照著父母的期待成長。如此,孩子的成就充其量也就是父母所期望的結果。但是,如果父母能給孩子一些空間,孩子也可能有更突出的發展。不要把教養的事情絕對化,父母可以教導孩子,但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得到學習,我想這是比較平衡的教養方式。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詩人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詩127:3-5)。兒女在詩人的眼中,可說是上帝的祝福,也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如何把這個「產業」經營好,需要有更好的智慧。
事實上,要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要學習的方法也真的學不完。但有一些通用的意見是值得我們參考的,這裡就整理幾項有關的意見,不論同意與否,都可以提供我們多一點的思考。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其實是「量」也很重要。心理學家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
6. 教孩子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 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
◎你的孩子幸福嗎?
有人寄給我一封郵件,標題是「你喜歡小孩子嗎?」那是一份投影片資料。在資料的前言部份,我看到許多可愛的孩子照片,就像我孩子小時候的照片一般可愛。後來,它又介紹了另一個處在戰爭與飢餓世界的孩童照片,他們的眼中充滿恐懼,他們的生活凌亂,他們骨瘦如材。相同的是,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相同的願望,希望有一個「快樂童年」;不同的是,我們的孩子想的是更好的食物與玩具,在戰爭與飢餓邊緣的孩子求的只是「生存」而已。
看過之後,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真是太幸福了!或許他們不覺得,但事實上他們真的很幸福。許多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予取予求,但是,專家卻建議,要對子女適當的說「不」。
有個大學生零用錢花光了,日子難熬,想向爸媽要錢,但又不好意思開口。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父母:
$eptember $ixth, 1997
Dear Mom and Dad:
Gue$$ what I need?
Plea$e $end $ome a$ $oon a$ po$$ible.
Thank$.
Be$t wi$he$, Your $on $am
接到信之後,雖然信中沒有提到任何的「要錢」的字眼,但看到孩子把所有的「S」都改成「$」的記號,父母當然一看就明白。有趣的是,父母用了更高明的方法向孩子說「不」。於是,回信給孩子:
NOvember second, 1997
Dear Sam:
NOthing much is happening here. NObody is sick.?
We have NOthing else to tell you.
Please write aNOther letter soon. Bye for NOw.
Love
箴言曾說:「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22:15)。又說:「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箴23:13)。當然管教不見得要用有形的「杖」,學習適當的說「不」,就是一個無形的「杖」。因此,做父母的要學習的是,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是見仁見智的。因此,小小年紀就會學很多東西,包括英文、數學、國語、音樂、美術,這些課程如果孩子學得有興趣,確實可以得到啟發。但有一些是被我們忽略的,或是比較不重視的,即「信仰」與「陪伴」。
有一次,我去接我兒子下課,他正上完直排輪課。一個老奶奶走來,很親切地向我問候「平安」,我也跟說「平安」。她問我我的孩子是哪一個?我指著穿白上衣的兒子給他看。她說:「他很聰明……但要教他認識耶穌。你有沒有信主?」我說:「我是牧師。」「哦!那一定沒問題。」她說。後來,我們聊了一會才離開。她再次讓我體會「信仰」對孩子的重要性。
專家都同意多陪陪孩子,親子關係可以建立得更好。只是現代的父母都比較忙,專心陪孩子的時間實在不多,但能夠把「信仰」與「陪伴」都做好更不容易,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什麼才是「合宜」的好方法呢?我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幾個月前,我在基督教書房買了一本《親子聖經》,那是一本有彩色插圖的聖經故事書,每天晚上孩子睡覺前,我答應他講一個故事。他很喜歡這段講故事的時間,我和太太會輪流跟他說故事。有時太忙了,會跟孩子商量明天再說好不好?他會答應。但過不了多久,他又會下床來,說:「我要講故事……」。我們只好再去跟他說個故事,聽完故事,他就會很快睡著。我真的希望在陪伴的時間裡,也能把信仰傳遞給孩子。
給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如同一棵樹,你把它種在花盆裡,它永遠只是一棵小樹。除非你把它種到開闊的土地上,它自然而然會長成大樹。孩子的成長不會重來,多花些時間陪孩子,用信仰教導他們,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我想這是現代父母最困難,卻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