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健康的教會(二)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哥林多前書3:1-7

在之前提到,「一個健康的教會,決不會是一個瀕死的教會。」「一個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平衡的教會。」主要在說明,當教會極力擺脫「瀕死」的陰影,並且努力在各方面建立平衡的事工時,教會就已經逐步朝著健康的教會邁進了。只要我們的教會夠健康,就好像是「把教會建造在磐石上」,有能力承受上帝的託付,牧養祂的百姓。

三、共生的教會
一個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共生的教會。

就德國教會增長學家Schwarz(1999)的觀點,教會是如同生物一般的「有機體」,神已經將「生命潛力」賦予祂的教會,教會的任務則是把這份「生命潛力」發揮出來,達到自然成長的目的。
在教會諸多優良特質中,Schwarz提出了「六大生物法則」,其中生物法則之五「共生作用」,是指「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以一種互惠關係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在這個部份,Schwarz強調「屬靈恩賜與共生作用」的關係,教會鼓勵各類不同恩賜及性格互異的人互相效力,彼此從中得力,所得的結果是個別基督徒的需要(我喜愛的是什麼?)與會眾的需要(什麼可以幫助我們的教會增長?)可以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競爭。正如以弗所書中所說的:「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12)。

有則很久以前聽過的故事<天堂與地獄的區別>,我想可以說明「共生」的原則。

一位一生愛人愛神的基督徒,他臨終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來接他上天堂。天使說:「由於你一生的善行,在上帝眼中看為美事,因此在你臨終前我可以為你完成一個你最想完成的願望。」
基督徒說:「神聖的天使,謝謝你這麼仁慈。我一生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我一生事奉主,卻從來沒見過天堂與地獄究竟長得像什麼樣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帶我到這兩個地方參觀參觀?」天使說:「沒問題,因為你即將上天堂,因此我先帶你到地獄去吧。」
基督徒跟隨天使來到了地獄,在他們面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佳餚。「地獄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嘛!沒有想像中的悲慘嘛!」基督徒很疑惑地問天使。「不用急,你再繼續看下去。」天使說。

過了一會,用餐的時間到了,只見一群瘦骨如柴的人一一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嘗試用他們手中的筷子去夾菜吃。可是由於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最後每個人都吃不到東西。基督徒說:「實在是太悲慘了,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這些人呢?給他們食物的誘惑,卻又不給他們吃。」「你真覺得很悲慘嗎?我再帶你到天堂看看。」天使說著,便帶他來到天堂。

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餚,每個人同樣用一雙長十幾尺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圍著餐桌吃飯的是一群洋溢歡笑,長得白白胖胖的可愛的人們。他們同樣用筷子夾菜,不同的是,他們餵對面的人吃菜。而對方也餵他吃。因此每個人都吃得很愉快。

在教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我們要用所擁有的恩賜來利己嗎?當然不是。我們要將個人恩賜分享出來,共同建立基督的教會。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 2001)在《人生下半場》中指出,在人生的下半場之所以活得有意義,是因為把自己、才幹、屬靈恩賜財富「獻出去」。他提供了「健全」與「不健全」的個人主義之比較供我們參考:

健全的個人主義 不健全的個人主義
團隊的一份子高傲的獨行俠
與神同行沒有神
運用自己的長處運用自己的短處
能認錯陷在慚愧和內疚中
自我實現和社區生活更多的成功=更多隔離=離群索居

黑幼龍(2001)在他的著作《破局而出:黑幼龍的30個人生智慧》中,認為「懂得分享,生命是彩色的」。他舉巴勒斯坦為例:

巴勒斯坦有兩個內海,一個海裡面有各式各樣生物,叫「加利利海」;另一個海裡面卻沒有任何生物,叫「死海」。這其中的差別在於,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後,又將水給了下游。而死海在納入上游的水之後,卻沒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積大量的鹽分,沒有生物能存活。因此,懂得分享,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樣,豐沛且充滿活力。

不要讓我們的信仰成為「死海」,只進不出,空有才幹與恩賜卻不能成就任何事情。學習「加利利海」,讓我們的信仰成為活水,用每個人的才幹與恩賜造就神的教會。因此,一個健康的教會,是一個懂得分享的教會;「一個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共生的教會。」

四、更新的教會
一個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更新的教會。
在Schwarz(1999)所著的《自然教會的發展: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中,有兩幅很特別的插圖。他沒有作太多的說明,只是要我們「看」其中有何啟示。

在【圖二】中的兩人一前一後努力拉著車子,車上載了好多圓輪,卻讓車子以四方輪前進。他們都是神盡忠的僕人,他們「做到流汗」,卻讓人「嫌到流涎(noa,口水)」。雖然教會的確有緩慢的進展,但走得很辛苦。日復一日,他們也不覺得「四方的輪子」有何不對;因為「傳統」如此,「原本」就這樣。於是,教會就一直處在逆境與挫折中掙扎。0201131

 

 

 

【圖二】資料來源:施瓦茨(Christian A. Schwarz, 1999)《自然的教會發展: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頁6。

一直到有一天,有人為教會換上「圓形的輪子」,又找出「隱藏的風帆」,車子終能乘風而行。這表示人們不再只是靠著自己的力量、才智想讓教會增長;重要的是要有神的同工,按著神的智慧,讓聖靈的風幫助教會前進【圖三】。 

 

 

0201132

【圖三】資料來源:施瓦茨(Christian A. Schwarz, 1999)《自然的教會發展: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頁127。

一個健康的教會,是能夠更新突破的教會。它有能力找出問題的癥結,適時地把「四方的輪子」換成「圓形的輪子」。因為,它不害怕改變;它能夠在「改變」中看見「機會」。

「四方的輪子」代表了教會的「阻力」;有時它存在於教會的傳統、決策與理念,有時在於個人的傲慢、偏見與冷漠,有時在於團體間的不睦、結黨與鬥爭。有太多可能的阻力,在阻礙教會的進步。千萬不要把阻力視為理所當然,試著跳脫傳統束縛,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看見。

在「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訓練機構On Track Ministry曾探討<教會更新與突破>的議題,作者趙錦德(2001)以一個益智性的問題帶出一個啟發性的思考。如【圖四】所示,請以不超過四條直線把這九點連起來,但不能提起筆,亦不能有重疊的線。 0201133
這題目我以前曾經做過,一時卻也想不起來以前的答案。看了解答後才恍然大悟,其實很容易。只要不被「四方形」的框框限制了就不會有問題【圖五】。作者的目的即在突顯「尋找更新與突破的第一步乃是離開舊有的處事範例」。 0201134

的確,千萬不要以為傳統就是對的;「四方的輪子」看久了就覺得是正常的。試著拆掉象徵人力的「四方輪子」,換上象徵神所預備的「圓形輪子」;讓更新萬物的聖靈,更新我們的教會。
又在教會中,我們都是神的同工,有人栽種、有人澆灌,只有神使教會增長的。因此,當我們尋求教會的增長,將不是為了個人成就,乃是為了神的榮耀。如同保羅所強調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3:6-7)。一個健康的教會,也會有更新健康的服事心態。因此,「一個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更新的教會。」

「健康的教會」決不會是一個瀕死的教會,你爭我奪,不冷不熱。「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平衡的教會,有能力留住上帝的祝福與新來的成員。「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共生的教會,信徒們懂得分享,懂得用個人屬靈的恩賜彼此建造,展現神所賜的「生命潛力」。「健康的教會」必是一個更新的教會,願意尋求改變,除去人為的阻力,讓神帶領教會前進。因此,「健康的教會」將是一個自然成長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