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價值 vs. 成就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 傳道書一章 12-18 節;腓立比書 三章 7-8 節

引言:

儘管大家都明白「行行出狀元」這句話的意涵,然大部份的人,判斷一個人的成就和社會地位,幾乎都會以學歷、職業和官位作為依據。難道擁有高學歷、高尚的職業,或擔任政府高官的成就,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嗎?在今天高學歷,高失業率,「官不聊生」的台灣社會,答案應當是「未必吧!」。

基於此,本文才會以< 價值 vs. 成就 >為題,盼能從傳道書的作者,在擔任過以色列國王,且擁有知識,享受過權位和名利之後,所發出的感嘆,(見傳道書一章 12-18 節)以及同樣有過高學歷、高尚的職業,且當過羅馬 政府官員的保羅成為基督徒之後,竟然大為轉變,視先前所追求的一切為糞土,以基督為至寶的信仰體驗 , (見腓立比書 三章 7-8 節)供大家 省思。

一、士為四民之首?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謂是古代科舉制度下,士人登入仕途、升官發財、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鮮明寫照,更是窮人和庶民透過讀書,得以鹹魚翻身的絕佳機會。是故,「學而優則仕」、「士為四民之首」 (四民乃指:士民,商民,農民,工民)。還有,為提倡讀書風氣,鼓勵百姓讀書的 宋真宗 趙恒 (968-1022) 御筆親撰的 < 勸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必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常向窗前讀。 」之思想,遂而使得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自古以來便一直深植在人們的心目中,迄今依然不變,就連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鄰國日本和韓國,也存在著相同的傳統價值觀,難怪每逢各類考試的日期來到時,韓、日兩國類似台灣「文昌帝君」的廟宇,香火便會特別的鼎盛。

基本上,「讀書」之目的,並非為升官發財;乃為獲取知識、培養品德、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展現知書達禮的風範。然在科舉制度與政治的專制下,「讀書」卻成了求取功名利祿的最佳途徑,進而使得士人成為政治的附庸,導致「 文人相輕 , 自古 而然 」這一句 魏晉文學評論家曹丕的感慨之語 ,一直 流傳至今,且現在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毛澤東會形容知識份子是令人 討厭且無用的「臭老九」,因他認為,書讀得多,知識越豐富的人,就越會反動。

雖然古代科舉制度的封建社會早已瓦解,但此一封建思想和價值觀,依然深深的影響著華人對於「讀書」的觀念, 使得人們在「士為四民之首」、「學而優則仕」的情況下,依然普遍存在著 對於「官職」的崇拜;反而對於人品,能造福人群的專業知識和技巧較為輕忽,導致技職教育逐漸沒落。

近年來,由於台灣民主化成熟的結果,官員得接受民意代表的嚴格監督,在議會殿堂上,得面對民意代表嚴厲的質詢和無情的謾罵,使得官員的尊嚴經常被踐踏。顯見,在當今的台灣「當官」,已不再是集「名、利、權」於一身的成就象徵。為此,有人曾以「官不聊生」來形容現代為官者的處境。還有,由於大學的不斷增設,使得升學管道暢通無阻,只要肯,幾乎人人都可以進入大學就讀和進修。因此,今天的大學生,已不再是過去人人稱羨的「天之驕子」。於此同時,因經濟的衰退、景氣的不佳,在失業率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無論是大學畢業生,或是擁有碩、博士學位的人,要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已非易事。

依據台灣教育部的統計, 八十學年( 1991 年)博士畢業生只有 608 人,九十九學年( 2010 年)增加至 3846 人。短短的二十年,就足足多了 5.3 倍,遠超過大學生和碩士生的增加幅度。由於博士過多,加上少子化的關係,大學早已出現招生困難的危機,使得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希望在畢業之後,能 擔任大學教職或研究工作的就業首選,相對的萎縮,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博士,日漸增多。

會出現無法學以致用的情形 無非是台灣博士生供需失衡所造成的結果。 在 失業率節節攀升的情況下,為了能求得穩定的工作,許多博士只好爭搶鐵飯碗,不惜「高資低考」的轉考公職,甚至連沒有學歷限制,月薪只三萬元不到的初等考試,今年( 2012 )也有 20 位博士報名參加,可惜的是,全數落榜;連鐵路特考的佐級考試,今年也有 6 位博士報考,還好有 1 位被錄取。

無可否認的,為人父母者,都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且有心向上的人,也都會期盼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然目睹台灣時下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窘境,除了教育政策出現缺失,又教育體系缺乏教人勵志的責任之外,台灣人那自古以來崇尚學歷、競逐名利的價值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諸般勤勞都有益處

2012 年 9 月 30 日 主日早上,因還在休假中,不必講道,乃至一樓招呼 前來參與第一場禮拜的會友。招呼的工作告一段落,上到三樓禮拜堂聆聽講道 後不久,忽然看到一位媽媽,偕同一位身材高挑的混血女孩,匆忙進入到禮拜堂。當兩位母女尋覓到空位,坐定之後,仔細一瞧,原來是我那旅美三十多年,與美國白人結婚,回台參加父親(我的三伯父)之告別禮拜的堂姐和她的女兒。

禮拜結束後,和堂姐話家常時,堂姐告訴我:為了參加德生教會的禮拜,順便看一看久未見面的親人,前天就已先行南下高雄,住在表哥位於仁武的房子。因路況不熟,加上趕車之故,所以遲到了一些時間,導致第一場禮拜只參加一半,實感抱歉!因午前與人有約,時間上並不允許全程參加第二場 禮拜,然為了彌補第一場禮拜講道只聽一半的缺憾,她想接續參加第二場禮拜, 直到補滿第一場所缺席的時間後,才會離開。當第二場禮拜進行到一 半,堂姐和姪女提早離開時,我乃陪同她們步行到中央公園的捷運站搭車。

送走了堂姐和姪女後,我順著五福路商店的騎樓走回教會。由於當日是 禮拜天之故,我身著黑色的牧師小禮服在街上行走,顯得有些醒目。行經麥當勞旁的化妝品店騎樓時,突然有一位坐在腳踏車上,上半身打赤膊,口中叼著香煙,又嚼著檳榔,和我年紀相仿的中年人,大聲的對我呼喊說:「神父,你有時間嗎?我心中有事,想向你告解!」為了趕回教會,本不 想停下腳步,但想到自己是牧師,且又穿著牧師服,豈能對路人的「求救聲」 聽而不聞!為此,我只好駐足聆聽。在聽他「告解」之前,我事先向他表明, 我是基督教的牧師,並不是天主教的神父,但他仍然分不清楚天主教與基督教、牧師與神父的差異。儘管如此,我還是耐心的站著聽他想要「告解」的事。

聽完他的「告解」,我才知道,他心中並非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而是對於台灣政府的勞工政策、社會風氣,還有時下年輕人的諸多不滿。特別 是台灣現代的年輕人個個都是大學畢業,可說滿街都是大學生,也有不少博士和碩士,而這些高學歷的人怕苦,又彎不下腰屈就現實的工作,使得工廠外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政府只好不斷引進薪資低廉的外勞來台工作,這樣的連帶結果,使得他上班的工資,和政府所引進的勞工相差無幾,在提不起勁工作的情況下,乾脆閒賦在家吃老本,過一天算一天。

聽完他的告白,我引用「諸般勤勞都有益處」這句聖經的話語鼓勵他,同時勸勉他, 「職位」和「待遇」並不一定是 上班工作的成就指標,反而是對於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有興趣,對社會是否有貢獻,才是重要。未達退休年齡之前,人還是要有工作, 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和那位在路上巧遇的陌生路人分享了十幾分鐘後,為了趕回教會接待第二場禮拜的會友,我並沒有和他繼續談論,因為他越抱怨越激動,實在不適合再溝通下去。日後,有事外出,雖曾多次行經同一地點,但未曾再見過他。他是否聽勸,找尋工作,回到職場,重新出發,不得而知!

依民視新聞 2012 年 10 月 6 日 的報導,今年的鐵路特考有五萬多人報名, 總計錄取 811 人,其中最基層的鐵路道工班,破天荒錄取了一位博士 。放榜後, 鐵路局發佈消息指出:屬勞力性質,薪資不到三萬的 養路工程類之 「鐵路道班工」, 今年吸引了三千多人報考,但只錄取 155 人,錄取率約為 4.9% 。特別的是, 在 155 位上榜者當中,有一位擁有博士學位,他不但通過筆試,還在體能測驗 中,扛起 40 公斤 重的沙包,在 20 秒內跑完 40 公尺 ,而被錄取為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除了錄取一位博士之外,還有 62 名碩士也一同上榜。對此,台鐵局表示:「鐵路道班工」屬體力的工作,是第一線維修鐵軌的職工,經常得一天 徒步巡軌 20 公里,光是走路,就得花上 4 、 5 小時。因工作性質的關係,擔任 「鐵路道班工」,除了得常在戶外日曬雨淋之外,有時還得輪值大夜班。過去, 鮮少有高學歷者願意投入月薪不到 3 萬塊錢的鐵道班工作。如今,可能是景氣低迷,工作難找,才會有碩、博士寧願屈就待遇低的勞力工作。此事儘管令人感到訝異,然台鐵為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能注入一批高學歷且年輕化的員工,也認為是好事一樁。

除了台鐵之外,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高屏澎東區就業服務中心, 也於 2012 年 10 月 20 日,假高雄市岡山農工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就業博覽會」,當天,有電子、傳統產業,以及餐飲服務業等 77 家廠商到場參會,餐會的業者提供了超過 5000 個工作機會,共吸引了約 3000 位民眾前往求職。到場的求職朋友,無不尋尋覓覓,盼望能夠找到合意的工作;廠商也積極的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會場中,有一位熱心的家長,帶著今年六月剛從研究所畢業,甫獲碩士 學位的女兒前來求職,記者得知消息,乃趨前採訪陪同女兒求職的家長。 結果,這位頗有遠見的家長回答記者說:時下的工作機會少、起薪低,雖我的女兒擁有高學歷,然我還是鼓勵她說:「先有經歷,能力才有機會受到肯定。」聽到家長的回應,記者頗為認同與感動。

看到這樣的消息,可謂令人憂喜參半,憂的是,這可是高等教育的一種浪費;喜的是,高學歷者願意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也是好事。 畢竟 工作不分貴賤, 每一種工作都是神聖的,猶如箴言所載:「諸般勤勞都有益處。」(箴言十四章 23 節 a )萬丈高樓平地起,唯有腳踏實地,從頭做起,人才會 謙卑,進而實踐出耶穌所教導的真理:「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二十三章 11-12 節)

出生於彰化,只有國中學歷,卻得獎無數,著作等身,人稱「阿基師」 的 台灣知名烹飪大師兼烹飪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的鄭衍基先生( 1954- )。還有, 生長於屏東鄉下,家境貧窮,父親早逝,由寡母扶養長大, 國中一畢業,就 到台北當麵包學徒。經過多年的努力, 2010 年參加在法國巴黎所 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榮獲歐式麵包組世界冠軍,他就是 家喻戶曉 的 麵包師傅吳寶春先生( 1969- ) 。 「阿基師」和吳寶春師傅, 雖沒有一般人眼中那擁有高學歷、高尚的職業,或是當官的「成就」,然其 勤勞所得的 結果,不但見證了「諸般勤勞都有益處」的價值,亦 對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貢獻,更也打破了自古以來那 「士為四民之首」的刻板價值觀。

三、仰賴、認定與敬畏

鑑於上述,且讓我們來看傳道書的作者,所親身體驗的感受:「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裏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傳道書一章 12-18 節)

姑且不論有部份舊約的學者,反對這段經文是出自於所羅門的手,他們所持的理由不外乎:「 1. 本書有關虛空人生的觀點,不切合所羅門太平盛世的時代,反而與被擄後猶太人受苦之情景較為吻合。 2. 本書原文字彙及文體乃受被擄後亞蘭文的影響,應屬後期的作品。」然無論反對派的學者所持的觀點如何,從本段經文的內文所述,已足以讓我們看到,自稱為「傳道者」 的作者,一開始便自喻他曾擔任過以色列的國王,且滿有智慧,深知國際大事, 並瞭解上帝賦予他的任務。由此觀之,此段經文,應是出自於所羅門王的 手筆無誤。然為何所羅門會用「空虛」和「捕風」來形容他所經歷過的一切,並用「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來訴說「知識」 所帶給他的愁煩和憂傷。主要的原因,乃是所羅門為王的後期,因他高舉自己的知識和智慧,不思謙卑,自以為義,最後導致奢淫墮落,背叛上帝,使得他在自省之餘,對於往日的價值觀及惡行,難過的藉此深表懊悔,並提出自我批判。

從擔任過一國之君,擁有從上而來的智慧,又因為見識廣闊,加增 知識,集名利權於一身的所羅門王這段自我省思得以看出,既使擁有知識和官位,即所謂的「學而優則仕」,然若不將這些恩賜與上帝連結,將會落入 自以為義的迷途,一切終將淪為空談,所有的成就,將會功虧一簣,毫無價值可言。

事實上,所羅門王的這段自我省思和自我批判,在箴言三章 5-10 節的記載中:「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 惡事。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以及 保羅信主之後的信仰告白裡:「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腓立比書 三章 7-8 節) 給了我們非常好的註解與提醒。

保羅信主之前,是一位執行羅馬帝國宗教法,專門逼迫基督徒的官員乃眾所周知。保羅為了自己的仕途發展,曾不擇手段逮捕違法聚會的基督徒。信主之後,保羅這才體會到,若要得著基督,絕不能以世俗的標準自誇,因為他自己先前將 學歷、職業和官位 視為優渥條件的心態,如今為了基督,已將之看作是損失。換言之,保羅只以認識基督為至寶,與基督比起來,萬事不過是無用的廢物。因保羅深知, 人若只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倚靠所獲得的知識和權位行事,而不仰賴上帝,將會自以為義,偏行己路。畢竟,人乃上帝所造,賦上帝的形象,有靈性和思想,是集靈、智、體於一身的受造物,若離開上帝,便會滿足於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態。

保羅是一個知識分子,信主之後,他不再高舉知識,有時還會刻意隱藏知識,因為他深深的明白,「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八章 1 節 b )是的,若空有知識,缺乏愛心,對生命乃毫無益處。猶如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教導所示:「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哥林多前書八章 2-3 節)足見,若人只高舉知識,這人仍是無知,按著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惟有愛心才能使得學歷、職業、官位相得益彰,進而榮神益人。

結語:

著作等身,曾榮獲 1946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詩人兼作家,赫爾曼 ‧ 黑塞( Hermann Hesse,1877-1962 ),因受到身為基督教牧師的父親和母親之影響頗深,從小便立下目標,要效法父親和母親的明朗與純潔,有條理的為主而活。為此,他曾經說過:「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並非我的責任;但是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 1923 年 46 �入 瑞士 籍。

人若能在自己的 興趣上找到工作,並使之產生意義,進而造福人群、貢獻社會,即使沒有高學歷,也沒有人人稱羨的「高尚」職業,或是當官的成就感,人生還是會充滿著價值,因聖經告訴我們:「諸般勤勞都有益處。」(箴言十四章 23 節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