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冠冕與牽挽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利未記十九章32節;箴言二十章29節

前言:

本文主題的「冠冕」,乃引自箴言十六章31節:「白髮是榮耀的『冠冕』‥‥。」以及箴言二十章29節所載:「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之經文。「冠冕」原為舊約時期大祭司的「聖冠」與希伯君王的「王冕」,象徵著大祭司的權柄及君王位置的崇高。然前述經文所說的「冠冕」和「尊榮」,並非世上地位的崇高,也非大祭司所戴的聖冠,而是象徵上帝所祝福之智慧與長壽的榮耀記號。

「牽挽」則摘自「老罔老,卡有牽挽。」這句台灣俗諺,「牽挽」之本意為「經得起折磨」。有台語文學者指出:「『牽挽』乃指身體和精神,經得起種種折磨的強韌度,即是有『擋頭』」。」此所言的「牽挽」,並非性格的忍耐度,而是那上了年記的人在百病纏身後,因為過於有「擋頭」,不斷的拖延,而活得很痛苦。在老年人「牽挽」的情況下,如何讓他們因你而有溫暖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使之有尊嚴、有自信的活下去,當是今天處在高齡化社會的我們,所需共同擔負的責任。

一.老年人日

由於醫學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加上人口的急速增加,使得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率,達到現時代的十二分之一。聯合國預估,到了2050年,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會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換言之,到了2050年,老年人口的比率,將佔地球總人數的五分之一。(註:根據聯合國的相關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可稱為「老年型國家」。除了少數的非洲國家外,現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結構,皆快速的趨於老化中,這是因為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而平均壽命不斷增加的原因所形成。)有鑑於此,聯合國於1990年的第45屆大會中決議,訂定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並從次年的1991年起,開始全面實施和推廣,旨乃希望透過國際間的合作,共同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除了聯合國所訂的「國際老年人日」外,世界各國也都有為老人所訂的「老人節」。諸如:加拿大的老人節為每年的6月21日。美國的老人節為每年九一勞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美國人將這一天稱為「祖父祖母節」。日本的老人節為每年的9月15日,他們稱之為「敬老日」。

台灣的「老人節」,是於1974年由內政部所核定頒佈,日期為農曆的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陽數,所以又將之稱為「重陽節」,亦可稱之為「重九節」(久久之諧音)、「茱萸節」、「菊花節」(註:「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時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此一風俗今已不再。古人所佩帶的茱萸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前兩種為中藥材,具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古人將茱萸佩掛在身上,作為驅邪的神物。重陽節時,相傳若暢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設立此一節日的主要目的,乃要喚起台灣人能夠敬老崇孝。當然,其命名的由來,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依古代典籍所載,「九九重陽節」乃源於漢朝時代,據葛洪的《西京雜記》所載:「漢高祖劉邦(西元前256-195年)的寵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賈佩蘭。當戚夫人死後,賈佩蘭被逐出宮,她回憶宮中的生活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蓬餌」又稱「菊糕」或「花糕」)而源起。

無論是聯合國,或是世界各國所訂定的「老年人日」是何日子,其目的幾乎大同小異,皆想藉此喚起大家一起關懷老年人,知道老年人的需求,讓老人活得長長久久,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勿與社會脫節,成了社會的邊緣人。

二.老,扒無土豆?

「閒閒沒代誌,常常在哈欠、躺了睏不去、坐著煞睏去、見講講過去、隨講隨忘記。」雖這是一句調侃老年人的台語押韻俏皮話,然從中的確可讓人感受到老年人生活上的無奈。此外,在台灣的俗語中,亦有諸多詞句在敘述人老體衰後的不便,猶如:「老猴,無粉頭。」(意為滿臉皺紋,找不到可以抹粉化妝的地方)「四十過,年年差;五十過,月月差;六十過,日日差。」「一歲一歲差,倒落眠床嘛快活。」「食老,倒勼。」「老,扒無土豆。」「囝仔放尿漩過溪,老人放尿滴到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人上了年紀之後,必須面對無情歲月對於身體「摧殘」的事實,縱使身體在「六十之後,日日差,七十之後,時時差,八十之後,有夠差」,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是絕望,畢竟這只是身體退化所帶來自然律的現象,是每一個人必走的道路,是人生過程中的正常階段,難怪德國的老人學家懷爾(Ulrike Pfeil)會將老人的社會稱為「銀灰的社會」。然無論如何,在台灣的俗諺中,仍有許多肯定「老」的重要與價值之諺語,諸如:「老神,在在。」「老的,老步定。」「老甘蔗,老根節。」(老人做事較謹慎)「老瓜,熟籽。」(慎密、飽滿)

在上帝的眼中,「老」並不是就「扒無土豆」,也不是「牽挽」,更不是「悲情」,反而是一種「冠冕」。聖經告訴我們:「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言二十章29節)「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言十六章31節)詩人亦透過詩詞的敘述:「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九十二篇14節)藉以訴說義人的結局,有如棕樹和香柏樹一樣茂盛常青,年老仍可結出果子,他們的興盛證實耶和華的公義。

當然,「老」的確也會帶來極大的挑戰,詩人在他年紀老邁,患了重病,以致體弱無力。在此同時,他的敵人又「趁火打劫」,向他攻擊。在痛苦的情況下,仍向上帝祈求:「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詩篇七十一篇9節)「神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18節)詩人相信,惟有得著上帝的幫助,才能擊退身體老化所帶來的軟弱,得著榮耀的冠冕。

再者,當保羅在面對外在的煎熬時,仍提筆為文,振振有詞的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保羅要信徒們明白,他不畏懼外在所面臨的困難,他所顧念的,是內在的,是那將來永遠的生命和榮耀。由此端見,「老」並非全然是負面的「扒無土豆」,「老」也充滿著不可忽視的正面意義所在。

三.肯定與重視

我曾在拙著《存在價值的肯定》的一書當中,藉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所言:「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註:詹姆士不用「希望」(wish)、「需要」(desire)或「盼望」(longing)加諸於「被肯定」的前面,而以較為強烈的「渴望」(craving)作為導引「被肯定」的訴求)以及哲學、心理學兼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強調:人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受肯定與重視。否則,人就會變得無趣與無望,使生活失去重心,而萎靡不振。不幸的是,這樣的事情,除了發生在失意者的身上外,在老年人身上亦經常可見。

神學家每當談論到聖經人物八十五歲的迦勒時,總是喜歡把他定位在「老當益壯」的層面上,這樣的傳統論點固然不錯,但當我讀到他向約書亞央求分配希伯崙給他為業時(見約書亞記十四章),卻深深的感受到,迦勒心中所企盼的,是被重視的感覺,我們從他八十五歲時的自喻:「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約書亞記十四章10-12節)得以清楚見著他那強烈的自我肯定,以及祈求上帝只他同在的強烈決心。
看到迦勒自我肯定的心志,讓人想起集哲學、宗教、法律於一身的瑞士文學家卡爾.希爾第(Carl Hilty)所主張的,人若要得著幸福,其關鍵有四:1.保持健康。2.確立價值觀。3.終生有工作。4.幸福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執得我們學習與效法,因這些功課在迦勒的身上,已經全部實現了。

結語:

本文最後,奉勸上了年紀的「資深公民」,將年輕時代追求成功的心,轉變為追求意義與價值,就好像前美國總統卡特退休後,仍為世界的和平當義工,不辭辛苦的奔走一樣,勿過度「顧謙」,當發揮出存在的價值,看得開、捨得花、有事勿吝於啟齒。請勿忘記:「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相對的,年輕的「資淺公民」,也要在面對「資深公民」牽挽時,學習聖經的教訓:「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未記十九章32節)給予關懷與扶持,因聖經把「尊敬老人」與「敬畏神」放在一起,乃在告訴我們,會尊敬老人的人,才會敬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