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箴言二十九章18節
腓立比書三章12-14節
前言:
美國哈佛大學的行為科學家,曾在康乃狄克州對一家老人安養中心,用了長達十年的時間,進行一項實驗研究,學者將自願接受研究實驗的老人區分為兩組,一組不必負任何責任,也不必做任何工作,可以整天溜達,遊手好閒;另一組則必須照顧盆栽,完成所規定的功課,還得對學者所設計的日常生活細節作判斷和下決定。研究進行一年半之後,學者發現,那一組不必做決定,無事可作的老人之死亡率,比起那一組必須照顧盆栽,還得動腦筋,凡事自己作決定的老年人多出一倍;而那得作功課的老人,不但精神奕奕,且活得比較久。
事實上,此一實驗不只在老人身上可以看到結果,即使在不同種族、性別、年齡者的身上,也都具有相同的意義。這項行為科學實驗的結果乃在告訴人們: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就無法走得遠,要前進未來,勢必困難重重。
一.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在花蓮牧會時,我常到花蓮監獄講道,講道時,獄方都會為講師準備飲料,一次,受刑人聽完我的講道,整隊準備回工廠工作時,我隨手拿起講台上的鋁泊包飲料,塞給一位坐在第一排中間,每次都非常專心聽講的受刑人,起先,他不好意思,還望著管理員看,當他看到管理員沒有反應後,才勉強接受。依規定,外來的講師是不准遞任何東西給受刑人的,但飲料是獄方所準備的,教化科長和在場的多位管理員也就沒有加以阻止。就這樣,我和他有了第一次「接觸」,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受刑人身上並沒有掛名牌,只有編號,為能知道他的名字,並進一步關心他,我乃向駐監牧師詢問有關於他的概況。從牧師的口中得知,原來他被戴綠帽,憤而殺死妻子,被法官判處無期徒刑,當時,他已服了十多年的徒刑,由於在獄中表現良好,正準備申請假釋中。得知他的情形之後,我和他通了好幾封信。信中,他常藉著文字自嘆自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即使出獄,社會也不見得會接納他,縱使社會接納他,岳家的人也不會放過他。看到他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我只能鼓勵他說:既然活著,就得面對未來,前進未來,出獄後,不妨先了解和適應在獄中服刑期間台灣社會的變化,一陣子之後,或許可以考慮先到夜市擺攤或打零工,等存足夠了錢之後,再想辦法經營小生意,千萬不要在重新踏入社會之前,就覺得自己沒有未來。
我曾在信中以耶穌和保羅所說過的話:「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加福音九章62節b)「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三章13節b-14節a)鼓勵他,同時告訴他:扶犁耕田的農夫,必須定睛向前看,才不至耕出歪斜的犁溝,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再被過去所綑綁,就好像基督徒一樣,想成為上帝國的一份子,就必須對上帝全心全意,不要讓世事阻撓自己的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勇敢的面對未來,前進未來,未來的日子才會有希望。
假釋出獄的前一天,他特別寫了一封信向我道謝,同時告訴我,他會勇敢地面對出獄後的未來。收到他這一封信之後,雖再也沒有接到過他任何的消息,然我相信,他正勇敢的前進未來之中。
二.未來的趨勢?
人活著,就必須面對未來,雖未來如何,沒有人能夠預測,但我們還是得前進未來,總不能再往回走。面對不可知的未來,為能讓人預知未來的可能性,許多出版商紛紛「未雨綢繆」的邀集各方學者,以專業的角度提出諸多推斷和預測。
2004年4月,天下雜誌推出了一本名為《訪問未來-十一位大師解讀趨勢》的新書,此書的內容,是由編輯者特別越洋專訪了十一位世界級的社會、經濟、管理、趨勢、創新、科技大師,分別就趨勢篇、管理篇、創新篇等三個範疇,以十二章的篇幅,談論他們對於未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趨勢之看法。書中,社會學大師華勒斯坦大膽的提出:資本主義係從二十世紀興起,卻也在二十世紀末的八0年代開始走下坡。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資本主義的體系將會逐漸崩解,主要原因,就是利潤會越來越薄,貧富差距會逐漸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怨勢必增多,政治將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黑暗。相對的,國家的角色也會越來越弱,社會上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感到不滿。雖是如此,華勒斯坦仍提出建議:「我們正處在一個衰退、過渡、前途不平的世界。好或壞都有一半的機會,終點是不確定,但不是無望。既然現在什麼都還不確定,就表示我們可以做一點事,讓未來往好的方向改變、轉型或改善。」
2004年12月3日前往日本參訪途中,在飛機上翻閱了幾本雜誌,偶然之間,看到天下雜誌的內頁夾了一張《2005全球大趨勢》新書廣告的特惠單,好奇之餘,乃仔細閱讀該書的簡介,雖簡介內容只用廣告的性質,輕描淡寫的說明了一下,卻吸引了我購買的慾望,便順手將購買的優惠辦法抄下。回到台灣後,我隨即向天下雜誌社訂購這本書,郵購時,我還特別在匯款上註明,盼望能越快收到越好。幾天後,書商果真如客戶的要求,依約用限時掛號寄到我手上。
閱讀完整本書後,我發現,該書大部份都站在資本主義的立場,談論政治、企業、金融、科技之類的事,還前瞻性的提出預測說:「Next,是一場腦力大戰,一場服務大戰,一場新技術、新科技的大戰;Next,要換一個腦袋,創新商業模式,尋找高附加價值。誰能找到Business Next,誰就是新商業盟主。」意即,能成為商業盟主的人,必須要採取五個步驟:「贏,分級顧客賺錢。快,加值時間賺錢。用,free的眼球賺錢。躍,利用優勢賺錢。動,複製腦力賺錢」也就是所謂:「金融的服務進化革命;物流的時間價值革命;通訊的白吃午餐革命;資訊的腦力複製革命;生技的無中生有革命。」
由此看來,整本書的專家、大師、學者,幾乎都站在資本主義的角度指向人如何創造科技、提升經濟、累積財產的趨勢,顯少有關如何保護地球,拯救人類頹喪心靈的可行性,只有少數幾頁談論到文化、健康與生活等問題而已。還好,書中有一篇引用《經濟學人》(Economist.com)的調查數據,以<2005年,那些價值對你的個人快樂最重要?>為題的文章指出:儘管人們都一心一意想要發展經濟,賺更多的錢,使生活過得更好,然2005年人們最期待的價值比例依序分別為:個人健康77﹪、家庭關係64﹪、政治與公民自由45﹪、工作滿足感38﹪、物質富裕14﹪。由此顯示,物質上的富裕,在未來的日子裡,並非人們最想要的,世人所期待和感到快樂的事,是身體健康和家庭關係。然而從接受問卷調查的對象觀之,這樣的期待,不論國家、種族、性別、身份、年齡、學歷,幾乎所有人的心願都是一樣的。
三.朝著目標前進
哥倫布(Ch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是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探險家乃眾所周知。年輕時的他,在閱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後,心中燃起了對中國和印度文明與富庶的嚮往,也同時對於航海產生高度的興趣,常夢想有朝一日也能夠出海,前往東方的文明古國,或到其他的地域探險。長大後,哥倫布在得著父親的支持下,終於如願以償的加入艦隊出海,只可惜一直沒有機會到東方的中國。
十五世紀末,當哥倫布有意藉著航海西進探險的想法傳出時,許多人並不表贊同,連鄰國的葡萄牙和英格蘭國王也持反對的態度,儘管如此,哥倫布冒險西進,找尋新大陸的決心,並未因受到他人的反對而動搖,他仍想盡辦法求得當時的西班牙國王斐迪南(Ferdinand)和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的同意。說服國王並得著贊助之後,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帶領了九十位船員,分乘三艘帆船,從西班牙啟程,踏上橫渡大西洋的探險之路。
航行一段時間後,每天所見到的,幾乎都是茫茫的大海,絲毫看不到陸地的蹤影,加上當時大部份的船員相信世界是平的,如果繼續前進,很有可能連船帶人從世界的邊緣掉下去,若不即刻返航,只會是死路一條,船員們不安的情緒因而一一浮現,甚至有人開始鼓噪,意圖叛變。哥倫布見狀,只能盡力安撫船員,同時一再要求船員再給他幾天的時間,若真的無法見到陸地,那他一定信守承諾,返回西班牙。奇妙的是,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於同年10月12日,船隊終於抵達了南美洲的第一站,也就是今天的巴哈馬群島,完成了發現新大陸的歷史壯舉。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直到1502年去世為止,他先後總共四次帶領著伙伴和政府官員來到南美洲勘查,而掀起了歐洲的探險熱與殖民潮。
雖然有一些學者對於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出現負面的評語,說他是開啟歐洲人殖民主義的始作俑者,而對他加以抨擊。記得幾年前,我曾在報上以<繼續前進>為題,透過文章推崇哥倫布是位發現新大陸的偉大探險家。文章刊出之後,收到了幾位讀者的回應與建議,要我在訴說哥倫布冒險偉大的精神時,也要同時一併指出他所帶來的負面歷史責任,否則會陷入主觀的情境當中。無可否認的,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的歷史來看,有不少傷害是來自他探險精神的結果,但我們並不能將日後的殖民者對於殖民地所做的壞事,全都怪罪到他頭上來。
撇開歷史學家對哥倫布的批判不談,他還是有值得我們效法的一面,否則,包括美國(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在內的美洲各國,怎會將每年的10月12日,他所率領之船隊抵達南美洲的日子,設定為「哥倫布日」(Columbus Day)。又1996年,台灣的行政院新聞局,怎麼有可能將《哥倫布》這本書列為優良的中譯書籍,還大力的推介台灣人民看這本書,要人民從中效法哥倫布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精神?
基本上,哥倫布的成功,且能夠留名青史,絕非偶然,我們從他每天所寫的航海日記中得以發現,其最主要的原因,並非知識、地圖或技術,而是他真誠的信仰,以及他每天的禱告,勇敢前進未來的決心,因為他相信,慈愛的上帝每一天都指引著他朝著目標前進。
四.2005年德生教會的新事工
2002年,德生教會三場平均禮拜人數為513人,已成了全台灣一千多間教會中,禮拜人數第三多的教會。2004年,德生教會禮拜的平均人數,已經達到572人,距離我們600人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因此,在「前進未來」的腳步中,我們必須秉持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所言:「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立比書三章12-16)繼續向著我們所設定的目標前進。以下,正是2005年,德生所推出的事工計畫,有待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1.發行設教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2.成立德生教會老人安養中心籌備小組。
3.改選長執。(十月份)
4.二樓行政中心的空間規劃。
5.推展醫療諮詢團契事工。
6.暑期短宣福音事工(課業輔導與)。
7.鼓勵會友引領朋友歸主,突破600人聚會之目標。
8.推動「一對一陪讀」運動。
9.落實關懷小組實質化。
結語:
進入新的一年,除了教會的事工之外,不知您自己有何新的志向、新的計畫、新的異象?聖經告訴我們:「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言二十九章18節)雖此一經文所說的「異象」(revelation)是指「上帝的教訓和啟示」,有著「律法」的意義,然其乃在告訴世人,人的心中沒有上帝的「話」,行為沒有上帝的「律法」,便會偏離正道,無法成就任何事。基於此,無論是教會或是個人,都須將一切的生活和異象(計畫)建立在上帝的話之上,才能朝向未來,前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