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升級-敬畏、恩賜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申命記三十一章9-13節;箴言二十二章6節、二十三章19節

引言:

為配合台灣九月開學的時節,每年八月最後一個主日,本會都會舉行「升級禮拜」,藉以祝福即將從小學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以及大學升研究所,還有要出國讀書的學子,透過禮拜,祈求上帝的保守、帶領與祝福,增添智慧,使靈性和悟性都能同得「升級」與「更新」。於此同時,亦藉著升級禮拜,提醒父母與長者,在孩子上學的時日裡,當於主日分別為聖,將孩子帶到上帝面前,透過聖經寶貴的話語,建立孩子屬靈的性格,好讓孩子在學習知性功課之同時,也能培養屬靈的生命。

一、升級,從敬畏上帝開始

聖經清楚記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章10節)這樣的教導與提醒,早在摩西完成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之任務,正式交棒給約書亞時,對擔任祭司的利未人,特別是抬約櫃的子孫,還有以色列的眾長老,已有著清楚的交代:「摩西將這律法寫出來,交給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子孫,和以色列的眾長老。摩西吩咐他們說:『每逢七年的末一年,就在豁免年的定期住棚節的時候,以色列眾人來到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那時,你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將這律法念給他們聽。要招聚他們男、女、孩子,並城裏寄居的,使他們聽,使他們學習,好敬畏耶和華-你們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的一切話,也使他們未曾曉得這律法的兒女得以聽見,學習敬畏耶和華-你們的神,在你們過約但河要得為業之地,存活的日子,常常這樣行。』」(申命記三十一章9-13節)

雖摩西有清楚的吩咐,但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地後,竟本末倒置,將「知識」擺在前面,把「智慧」置於後方,導致偏離正道,違背上帝的律法。為此,舊約的智慧人才會再次提醒:「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章6節)「我兒,你當聽,當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導你的心。」(箴言二十三章19節)

摩西和聖經中的智慧人會如此強調凡事都當從求告與敬畏上帝開始,乃人若求告與敬畏上帝,遵行律法,就意味著與上帝建立新關係的開始,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偏離正道,還會得著智慧,而蒙上帝的同在與保守,展現上帝起初創造萬物的美好。

隸屬美國長老教會,長年在德州達拉斯神學院任教,教導聖經詮釋學與基督教教育等課程,被譽為二十世紀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霍華.韓君時博士(Dr. Howard George Hendricks,1924-2013),在其《改變生命的教學-教師七大定律》(Teaching to Change Lives:Seven Proven Ways to Make Your Teaching Come Alive)一書當中,鉅細靡遺的提出了「改變生命教學的七大定律」。作者指出,能夠改變生命的教導,才是一種真正屬靈的教導。雖該書是針對老師而寫,然其所指的「老師」,不單只是學校的老師,乃包含身為父母者、教會的長者與牧者等。霍華.韓君時所指的「改變生命教學之七大定律」如下:
1.教師的定律:今日停止成長,明日就得停止教學。
2.教育的定律:學習方式決定了教育的方式。
3.活動的定律:最大的學習是因著最大的投入所帶出的結果。
4.溝通的定律:要傳授他人知識,得先建立橋樑。
5.內心的定律:教學所影響的不是頭腦之間的傳遞,而是心與心的交流。
6.鼓勵的定律:當教師賦予學習者適當的動機時,往往會帶來最有果效的教學。
7.準備的定律: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師生雙方都做了適當的準備,將會產生最大的效果。

基本上,霍華.韓君時所提出的七大定律,和摩西交付約書亞的任務、意義和精神全然相同。

二、升級,非學而優則仕

一千多年來,華人社會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科舉制度乃公元587年,由隋文帝所設立),衍生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使得父母無不期盼自己的孩子能靠著讀書和考試金榜題名,獲得官職,光宗耀祖。同樣的,莘莘學子亦夢寐以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目標能透過讀書而實現,因在過去封建社會的時代,科舉考試是躋身仕途與功成名就的最佳途徑。長久以來,這樣的價值觀,乃是華人父母對子女的終極關懷和期待,不只是過去的封建時代如此,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亦乎如此,並未隨著台灣的大學林立而有所改變。基本上,封建的思維,若不加以調整,實難以打破科舉思想所帶來的桎梏。

坦而言之,在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下,過去,我的思想中也充滿著「士大夫」的刻板觀念與「DNA」。會有這樣的想法,乃是受到學校老師、父母和社會氛圍的影響所產生,加上個人中學生時期的1970年代,能考上大學的比例,約只有百分之二十六左右,且大學畢業後,只要肯,都可以找到待遇不錯的工作,且有資格到中小學任教,或參加國考,當上公務員。依當時的社會情境而言,能考上大學,可謂是踏上成功人生的第一步。大學畢業後,若能繼續出國進修,取得博士學位,不但可以光耀門楣,更是一種成功的象徵。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個人在英、美兩國進修時,看到許多年輕學子千里迢迢,不辭辛勞,離鄉背井,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和歐洲等先進國家讀書,特別是以亞洲的台、日、韓三個國家的留學生最多,其中以韓國為最。到了二十世紀末,由於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留學生的比率,已超越台、日、韓,躍居歐美國家的首位。

基本上,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留學生所為的,就是要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能謀得一官半職,或到大學任教,提升社會地位,藉以光宗耀祖。當然,攻讀學位的背後,除了想力爭上游外,也有人背負著父母親與家中長輩的期許,這其中也包含家庭經濟狀況不錯的學生,雖有人不一定對讀書有興趣,但在經濟充裕的情況下,只好帶著家族期盼的「壓力」,硬著頭皮出國進修。其實,這樣的留學生我曾遇到過幾位,其「矛盾」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國外進修期間,有白人同學問過我,亞洲為何有這麼多的年輕學子喜歡到西方國家拿學位?且大學畢業就出國,幾乎都沒有工作經驗,又大多由父母支付學費?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以上述所談過的歷史背景作為回應。當然,這樣的答案,在他們的觀念中,乃相當不可思議!因西方國家的人讀學位,大都是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為了實務上的需要,或是想繼續自我充實,才會繼續研讀,鮮少基於家庭的期許而讀,且他們的學費幾乎都是自己支付,這樣的情況,和東方國家的留學生有很大的差異。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這一句鼓勵人當存虛懷若谷的心,讓自己能學習更多、容納更多的名言,經常出現在長者對後輩的勸勉,因一般社會的價值觀,乃「有成就」就代表「有價值」,因而促使人們追求社會既定的價值成就。當然,人若能往高處爬,能因著「學而優則仕」來榮神益人,應是好事一樁,也是一種祝福,實值得感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帝的眼中,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而是我們「是」什麼,即,上帝喜悅人透過成就來“To Be”(所為、所是);而非人將學習的成就只用在自己身上的“To Have”(所有)。可知,人唯有「所為」,才能「所是」。

由此端見,升級禮拜並非為了「學而優則仕」,而是如前言所述,乃在於建立孩子屬靈的性格,好讓孩子在學習知性功課之同時,也能培養出「所為」與「所是」的屬靈生命。

三、升級,按恩賜與興趣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節是耶穌按恩賜和才幹領受責任的比喻和教導,耶穌說道,有一個主人將離開本家,到外邦寄居,因而把管理權依照僕人的恩賜,分別給了一個銀五千、一個二千、一個一千,交付他們管理,並分派他們所當作的工,又吩咐他們得儆醒看顧和經營。過了一段時間,主人回來,和僕人「算帳」的時候,領五千和兩千的,不但依照其恩賜和所分配的責任,勤奮工作,又賺了一倍的數目,因而得著主人的獎賞;那領一千的僕人認為主人苛刻成性,只給他一千,生氣之餘,不但不理主人的託付,還將所獲得的「一千」埋藏起來,連到銀行存寄生息最簡單的方式也不採用,而遭到主人的唾棄。

從耶穌的這則比喻可以看出,上帝給人的恩賜和機會雖然不同,但只要忠心,全力以赴,發揮恩賜,不要疏懶,縱使只有領「一千」的恩賜,也能得著豐富的獎賞。

雖上述這段經文常被用來作為「末日審判的獎賞」之信息,然卻也是一則提醒人當依照上帝所給予的恩賜和興趣發揮所長,勿因為所得的少而慵懶,甚至自暴自棄,而失去美好的機會之教導。不要忘記,人一出生,就如唐代的詩人李白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上帝賦予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好比有人天生適合讀書、有人適合創作、有人適合運動、有人適合耕作……,只要各盡所長,每一個工作都是神聖的,並不分貴賤,都能行行出狀元,不一定都得考上第一志願,學而優則仕才叫做「成就」。有鑑於此,科舉制度下所衍生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觀念,實需加以思量和轉換。雖是如此,有讀書恩賜的人,也不能以此作為搪塞和理由,而不認真讀書,虛浮度日,到最後一事無成,成了耶穌所舉的比喻中,那領一千的人一樣,在慵懶中,埋沒恩賜,最後自嚐苦果。

蘋果電腦創辦人之一的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1955-2011)生前曾說過一句話:「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然無論是銅牌、銀牌、金牌,還是王牌,人還是得順服上帝的安排。可知,升級禮拜,乃在提醒家長和學子,當依照上帝所給予的恩賜和特質,以及孩子的興趣來教導與學習,而非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硬生生的套用到孩子身上。

中學時代,我非常喜歡上化學實驗、工藝、音樂和童軍課,但在升學與文憑主義掛帥的情境下,這些課程常被用來上聯考要考的「國、英、數和理、化」,因此,只能望著這些能夠直接「參與」的課「興嘆」!至今,我還是會為當年所熱愛的課程,被升學主義所取代和淹沒,感到無限的遺憾!

的確,過去台灣的教育,因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學習只為了考試,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失去樂趣,埋沒恩賜與興趣,甚為可惜!
國中時代,我班上有一位酷愛飛機的同學,不但走路和跑步都會打開雙手,狀似飛翔的飛機,連課本與作業簿的空白處,盡都是他所畫的飛機圖樣。還有,一有空,便會在學校的空地玩他所自製的線控引擎模型飛機,有時,連第三、四節的二十分鐘休息時間,也會拿出線控飛機在操場飛翔一番。由於他對飛機相當著迷,幾乎將時間全都花在飛機的製作和研究上,因而被同學取了一個「飛機肖」的綽號,學校的功課只能勉強過關,為此,我曾親耳聽過老師用輕蔑的口氣數落他說:「明天考試要考飛機嗎?」,似乎對著迷飛機的這位同學相當不以為然。

由於我對模型飛機相當有興趣,當然也很想玩,但1970年代初期的模型飛機相當昂貴,若沒有經費的資助,學生根本玩不起。因玩不起,所以,每當同學飛線控飛機時,我便成了他最為忠實的觀眾。

1975年國中畢業各奔東西後,我倆再也沒見過面,直到42年後的2017年,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唯一登上國際航太展的台灣無人機私人公司」之報導,我才再度看到這位同學。當記者訪問專門製造無人機的「天空飛行科技公司」老闆時,我一眼就認出受訪者就是國中的同班同學。

受訪時,他自嘲:「國小時第一次接觸到遙控飛機,就此愛上讓飛機升空的感覺,也因為實在太過沈迷,就連同學、老師都還忍不住問他『明天是有要考飛機嗎?』我真的太愛玩飛機了,最後也沒考上大學。畢竟那時候大學裡也沒有一個『遙控飛機』系。」如他所言:「會踏入無人機領域,是受到強烈的興趣驅動。」

電視會特別訪問他,主要之因,乃他投入飛機的心血四十多年中,從玩遙控飛機到退伍後,進入模型公司當試飛員,到自營遙控飛機公司,之後又瞄準軍需市場,製造遙控靶機,再到更為高階的無人機,而於2010年的新加坡航太展,受到國際矚目,終於走出一片天。

記者問他,投資了一生的青春,又花上大筆金錢,才在年過半百之後,展現生機,是否會很辛苦?他這樣表示:「講興趣比談辛苦更有意思,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所經營的這家台南小公司的飛行夢,才正要起飛。」是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人機的功能和市場相當大,不但可作為軍事用途、國土巡邏、探勘、航測、監測,還可作為空中噴藥、空中搜救等。因同學所研發的無人飛機能裝載紅外線偵測器,且一次升空可飛十幾個小時,加上不受天候限制,效率遠比載人搜救機來得高,可謂商機無限,已經有多個國家和他洽談購買無人機及技術合作的生意。

看到這位同學走過升學主義的年代,因成績不理想,曾被老師和同學「數落」過,但他仍堅持自己的恩賜和興趣,並沒有被升學主義所淹沒,也未因他人的「嗤之以鼻」而退縮。如今,我看到同學那堅持興趣和理想的成就在國際闖出一片天,真為他感到高興和驕傲!從中,讓我更加感受到,因材施教,依恩賜和興趣,用合宜的法來教導與學習的真諦。

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應是「專業技術」的時代,思維當要有所改變,應從「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轉化為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材施教,依照恩賜與興趣來教導與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在上帝創造的計畫中,上帝乃要透過父母、牧者、長者給予兒女和下一代合宜的養育,在學子學習的過程中,好好教養他們,使他們能藉著不斷的學習,成為身、心、靈都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