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啟示、呼召、行動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詩篇一O三篇6-18節;路加福音六章36節

壹、前言

近日來,有一則新聞吵得沸沸揚揚,一位孫姓藝人夫婦的兒子,在美國就學,發表涉嫌恐嚇槍擊校園的言論,並住宿之處,被檢警人員找到持有槍械彈藥等相關物件,而遭到逮捕、起訴。他的雙親,也為此疾行到美營救孩子。這事件,到目前為止,仍尚無定論及結果,不論是對當事者及其父母,已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提出各類的看法與意見,但還是以負面的聲音居多。許多人都在探討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受疼愛的孩子,竟然會出現如此離譜與偏差的行徑。究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而他的父母、家人,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又是如何?在雙親愛子心切的處理過程中,我們又看見了哪些問題?

個人想回到我們的信仰,藉由今日所讀的經文,來觀看與回答這些問題。基督信仰,就是一種愛的信仰,因為上帝就是愛。上帝以愛來彰顯祂對人類的救贖計畫與工作,得以讓人恢復神兒女的寶貴身分;得以在愛中,在上主的保護下,安全穩妥來成長、茁壯。上主的愛,乃是有別於人世間有限、不完全的愛,甚至是失去原則的溺愛。而從上主對我們所施行的愛當中,我們可得到什麼樣的啟示?聽到什麼樣的呼召?做出什麼樣的行動?

貳、本言

一、啟示:上主施行的三種愛

詩篇一O三篇是一首由擁有君王及詩人雙重身分的大衛,所寫的感恩讚美詩。它被認為是詩篇中最美麗的詩之一,也是宣揚、講述福音精華的一首詩。詩中提到了上主的五重恩惠:赦罪、醫治、救贖、賜恩、福樂。這些都說明了,上主對我們的恩惠與慈愛。而我們可從上主對我們所施行的愛中,看見三種類型的愛。

(一) 憐憫的愛

第一種,是憐憫的愛。在人類的家庭中,一項很重要的愛就是雙親之愛。對我們來說,上主好像父親,但同時又具有母親的特質。這段經文中的第8-9節:「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幾個形容上帝屬性的字詞,如:「憐憫」、「恩典」、「不永遠懷怒」、「慈愛」等。

在此我想先用母親的特質,來描述上主的愛。我們都知道,當一位母親,開始懷孕之時,她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器官:「子宮」,它讓一個新的生命,在當中孕育成長。尤其是「憐憫」這字,在希伯來原文,就是有子宮的意思。「胎兒」在子宮中,受到母親完全的保護,母親將她的營養藉著「臍帶」送給胎兒,使胎兒發育、成長。同時,胎兒也藉著這條連結生命的「輸送帶」,將其不需要與排出來的廢物,送回去給母親。從懷孕中的母體與胎兒生命互動的情形來看,子宮中的愛,是一種幫助、包容的愛,是母親對胎兒那種不求回報、自我付出的愛。我們所信靠的上帝,也是如此,用那種像母親子宮中的情形,盡其一切,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等層面的全然保護,讓其腹中的胎兒(也就是我們),在一個最安全的環境中,得到成長。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個小男孩與家人到鄉下的度假小屋過暑假。到家中後方的湖裡游泳,他從後門跑出去,直接跳進水裡,很高興地游著。但他並不知道,有一隻體型龐大的鱷魚正接近他。他的母親,正好在廚房煮菜,從窗戶往外看到這令人驚恐的一幕。她馬上往兒子的方向跑去,聲嘶力竭地叫著他。小男孩聽到母親的叫聲,突然間害怕了起來,轉過來游向她,但為時已晚。只見他媽媽站在甲板上用盡力氣,抓住小男孩的手臂,那時鱷魚正往小男孩的腿上咬了下去。這位母親用盡全力拉小男孩的手臂,鱷魚的力量大得多了,但母親的愛更強大,她的愛給了她超自然的力量。

一位在附近看到並聽到這些混亂聲響的鄰人,馬上拿出家中的獵槍,跑到甲板上,對著鱷魚開好幾槍。這位小男孩存活了下來,雖然他的腿受到傷害,也為此動了好幾次的手術,所幸還能走路。在住院期間,一位記者採訪他,問他腿上是否還看得到傷痕?這位男孩聽到後,就把被單掀開,讓這位記者看。後來,他看見記者露出擔心的模樣,便很驕傲地脫掉身上的上衣,指著手臂上的傷痕說:「你應該看的,不是我腳上的傷,是我手上的這些傷痕。這些是我母親為了不讓鱷魚吞掉我,在她緊緊抓著我的時候,指甲留下的傷痕。這些是因為母親那時候沒放手,為了救我的命所造成的傷。」(故事來源:《月光下的十字架》)

我們的上帝,就好像這位母親一樣,看見我們如同這位小男孩一樣,遇到危險,就盡其全力與愛,來保護我們,使我們不受惡者的攻擊、攪擾與災害。

(二)慈悲的愛

第二種,就是慈悲的愛。我們可從這個經節中的另外一字:「慈愛」,來明白上帝的愛是什麼樣的愛。慈愛在原文中,有「堅定不變」的意涵。這種堅定不變的愛,就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的一位荷蘭籍畫家,林布蘭所畫的一幅畫。這故事,來自於路加福音15:11-32,耶穌所說的比喻:浪子回頭的故事。畫中三位較明亮的人物,就是比喻中所提及的,一直等待著浪子歸家的父親、懺悔懊惱跪在父親面前的浪子,以及一直與父親同在,從未離家放蕩揮霍家產的大兒子。我想請大家注意看,這幅畫中的父親,他按在傷心痛悔,誠心懺悔的小兒子的這雙手,有什麼不同之處?

畫家把這位父親的雙手畫得不一樣,是因為這位父親所代表的不只是父性大家長的角色,也具母性媽媽的角色;他同時以陽剛的手與陰柔的手,觸摸兒子。父親的手堅定緊握、母親的手愛撫安慰。上帝正如故事中的這位慈父一樣,以慈悲的心,扶持、安慰、擁抱這位離家許久、傷痕累累的小兒子。上主的慈悲,在此顯露無疑。這種慈悲的愛,表達了祂對我們的溫柔、慈憐與饒恕。經文的13節:「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這內容提醒我們,上主的慈愛,不只像世間父親的愛,更是超越了比人間父親所能表達、展現而出,更深遠、更廣闊的愛。

由此,讓我想到,今天有許多的家庭,會出現許多的問題與狀況,並失去該有的功能,主要就是父親與母親的角色與責任,沒有盡到與做好,造成失職與失衡。讓家中的孩子,去承受莫須有、不必要的負擔與責任,而這些往往是痛苦的來源,也是造成關係失衡的原因。若是親子間有更多的包容、體諒、將心比心,與憐憫之情,相信問題與困擾,會減輕許多,甚至消無殆盡。

(三)永恆不變的愛

第三種,為永恆不變的愛。本段經文的17-18節清楚的告訴我們,這項真理。「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記念他的訓詞而遵行的人。」此處提醒我們,要如何領受上主永恆不變的愛,就是要學習敬畏祂,以上主的心意為心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還有,上主也會恩待,敬畏祂的人的後裔。更會按著祂對我們不變的應許,要恩待凡忠心謹守盟約,遵從誡命的人。

回到前言所提的問題,讓我們看見,人所展現出的愛,是有所侷限、容易出現盲點、會顧此失彼,也會讓人迷失、迷惑與迷惘。但上主永恆不變的愛,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與缺失產生。因為上主是慈愛的主、也是公義的主、更是智慧的主。祂的愛,是慈愛,但不是溺愛。當我們走偏之時,上主公義的手會導正我們,我們雖會犯錯,但祂要我們認罪悔改、轉向祂。同時,祂的智慧,教導我們該如何敬畏祂,敬畏上主就是智慧的開端,智慧引導我們遠離錯誤的道路。

二、呼召

既然我們都已經知道、明白,上主藉著祂的話語,所啟示給我們、對我們所施行的是憐憫、慈悲與永恆不變的愛。而我們也在這當中,領受上主的恩惠與慈愛。接下來,我們所要面對的一項事情,就是上主對我們的呼召。這是耶穌基督向信祂的人所說出,慈愛的召喚。耶穌在路加福音6:36清楚的告訴我們:「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基督要我們學習以上主憐憫、慈悲的心,來對待所有的人。這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不困難,然而我若仔細去思考,去體會,我們會發現,其實會出現一些狀況和問題。怎麼說呢?

我們處在一個充斥太多訊息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3C產品,而我們似乎也被這些東西所制約、所影響。我們每天可以從我們的手機、電腦、其相關的裝置,得到各項的消息,世界上各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即時知道、看見與聽見。像兩天前,兩韓領導者,在北緯38度軍事分界線板門店,所舉行的高峰會與發表的宣言。各家媒體在先前莫不摩拳擦掌地準備,也拿出渾身解數來做出即時、最新、完整的報導。相信,我們也都被這些媒體所報導的消息所轟炸過了。

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項悲哀,就是人們對於過多、過度的訊息已經感到麻痺,或是覺得憤怒。我們每天都會聽到、看到,世界上和我們所處的地區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件,無論這些是出於天災、或是人禍。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去問自己,當我們每天從所讀到的報紙、所聽到的廣播,還是所收看的電視中,究竟有多少事情,會「真正的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心產生慈悲、憐憫的情懷。我想,可能不太多、也不太容易,特別是在我們觀看政論節目之後,大概會出現的反應,就是罵、罵、罵。因為節目中,從主持人到來賓都在罵,連收視的人,也邊看邊罵,造就了罵的文化。不僅如此,由網路上的酸民們,所帶來相當不負責任、惡質,令個人難以苟同的負面文化,內容中盡是出現極盡嘲諷、汙衊的惡言惡語。這些言論、話語無法帶來成全、成就與互相接納、包容與分享,只是帶來更多的分裂、更多的對立與仇恨。

在這樣的處境中,耶穌對我們要憐憫人的呼召,就顯得重要。已故的荷蘭籍靈修學家盧雲神父提醒我們一件事:「最熟悉世情的人,花最多心力用電腦、看報紙電視的人,不一定是最有憐憫心腸的人。」他同時也指出,我們這個世代所出現的一個問題:「看見太多,感動太少。」而這個多與少的議題,也帶出我們該如何回應基督的呼召,做出、展現出行動的相關準則。

三、行動

從上主的屬性與大能的作為中,我們明白慈悲與憐憫,並不只是發乎情而已,更是要起而行。上主如此行,受呼召的我們也該如此效法與學習。在關於慈悲、憐憫的行動,這個層面上,個人有幾項的思考,想和大家分享。這其實也和我們現今的處境有極大的關聯。

剛才,有提到盧雲神父對我們所說,在這個世代,失去慈愛與憐憫的一項問題就是:「看見太多,感動太少。」從此處,我想再提出另外兩項相關的延伸問題,就是:「要求太多,回報太少。」與「擁有太多、付出太少。」要求太多,讓我們只重視自己的需要是否被滿足,卻忽略了自己所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不會知恩圖報;而擁有太多,則是讓我們的慾望像無底洞般的加深、加大,卻無法學習付出所帶來的滿足與喜樂,導致不會珍惜,造成許多浪費。這三類型的太多與太少,提醒我們在信仰上、在慈愛與憐憫的功課上,是否有學好與盡責。

在此,我想提出行動的三原則:to come, to learn, to live。To come的行動要我們成為有熱情且主動的人,對神所看見的事物有熱忱,願意熱切回應上帝的呼召,愛神所愛、恨神所恨,以神的眼光來行事。To learn的行動,讓我們有從神來的辨識力,有屬神的聰明、智慧,能鑑別真正的是非善惡,明白真理,不道聽塗說也不人云亦云。To live的行動,要我們活出真正的生命、屬神的生命,而非言行不一的生活,說神所說、做神所做、忠誠於主。

不僅如此,我們的行動必須要和禱告相結合才行,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盧雲神父再度提醒我們:「沒有行動的禱告,會淪為無能的、虛有其表的敬虔;沒有禱告的行動,會惡化為問題多多的操控。」故此,上述所提及的行動三原則,也可與我們的禱告相互結合與運用。讓我們在行動與禱告中,經歷上主慈愛與奇妙的作為,並回應主對我們眾人的呼召,獻上我們的時間、精神與熱情,來敬拜祂、事奉祂。更讓我們按著祂的旨意,成為忠心的服事者,對失喪的靈魂有負擔、對孤苦無依的人有憐憫、願意挺身而出對抗不公不義之事,藉著上主所賜的能力,對這世界產生見證力、生命力、影響力,帶來和平與盼望的見證與信息。

叁、結語

上主就是愛,但祂的愛,雖近似雙親之愛,但仍有別於人、超越人所能給予、付出的愛,是無私、自我奉獻,充滿無限恩慈的愛,這是我們從上主對我們所施行的奇妙作為中,所得到的啟示。而在信仰中,我們需要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我們該如何回應上帝憐憫、慈悲與永遠不變的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信仰不是口號而是實踐。我們受呼召,乃是與主的慈愛、憐憫的作為,一同有份。而我們的行動,在在顯示出我們的信仰,也是信仰群體對自己所宣稱的福音的一種自我檢視。個人、家庭及教會要有別於世界,其實就是要與主聯合,實踐基督的教訓。願我們在慈愛與憐憫的事上,能學習「看見多,感動也多;要求多,回報更多;擁有多,付出愈多。」這樣,我們的信仰行動才有說服力、感動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