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喜樂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撒迦利亞書9:9;約翰福音15:11

在聖誕節期中,我們常會聽見「聖誕快樂」,我們也用這樣的話互相祝福。但我們是否真能從「聖誕」中,得著「快樂」?

今年是不平靜的一年,有風災、有水災、有911恐佈攻擊,世界各地更有戰爭,經濟的陰霾也揮之不去。飯碗不保,工作難找。笑容逐漸在人們臉上褪去,從嘴角間消失。

當聖誕的音樂響起,讓我們一起來尋回「聖誕」應有的「快樂」。

一、消失的笑容
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指出,二十世紀苦於焦慮,而二十一世紀病於憂鬱。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中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常見的疾病。繼癌症、愛滋病後,憂鬱症已成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董氏基金會曾針對「大台北地區民眾對於憂鬱及憂鬱症的認知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53.4%的民眾曾經感到憂鬱,有22.3﹪的民眾平均一星期就有一次憂鬱的感覺,有26.1%的民眾平均一個月就會有一次憂鬱的感覺;而有31.5%的民眾每次憂鬱的感覺會持續至少一天,28.1%的受訪者則是每次憂鬱的感覺大約持續一個小時。

感到憂鬱時絕大多數的人採取找人聊天、聽音樂、睡覺等方式排解,至於感到憂鬱的原因51.3%的人是因為「人際互動」,不過也許是千禧年的影響,有43%的人感到憂鬱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感到憂鬱時,絕大多數(56.4%)還是會找朋友傾訴,告訴配偶的人則佔14.7%,值得注意的是有21.4%的人是「無人可說」,而憂鬱時會告訴輔導人員或是老師的,皆不超過2%。

董氏基金會針對102位憂鬱症患者的家屬調查顯示,有四成七(47.0%)的家屬認為照顧患者最困難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與患者溝通」,其次有三成九(39.2%)的家屬困難是「沒有時間照顧」,而也有三成六(36.3%)的家屬的困難為「對於憂鬱症瞭解不足」。

今年(2001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憂鬱症篩檢日」,曾發出一份「台灣人的憂鬱症量表」,呼籲大家重視憂鬱症的篩檢,強調別讓生命因蒙上憂鬱症的陰影而失去美麗的色彩!我也上網填了一份問卷,結果得分「8分以下」,表示目前的情緒狀態很穩定,是個懂得適時調整情緒及紓解壓力的人。但為了繼續維持心理健康,他們仍介紹了一些DIY的小方法供我參考,此份資料由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及成大醫院精神部所提供,內容包括:

1 放鬆自己,例如閱讀、聽音樂、禱告,或其他任何能幫助鬆弛的活動。
2從事運動保持活力。
3 有心事就找人說出來。
4 參與團體活動。
5 與朋友保持聯繫。
6 學習新技巧,有助於提昇你的自信。
7 從事創意活動,如繪畫、寫作、烹飪、園藝、音樂或做實驗等等,將有助於改善自己的情   緒,並且增進自信心。

你的快樂消失了嗎?常覺得想哭?心情不好?容易發脾氣?睡不好?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切記!隨時積極地檢視自己,不要讓笑容從生活中消失了。

二、「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智商
我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IQ」(智商)。後來,「EQ」(情緒智商)一詞被廣泛談論並應用。而後,許多許多Q的出來了,有談道德的MQ、談體能的PQ、談創意的CQ、談電視的TQ或是SQ(微笑?靈性?性?)……等。當然,這些都引起人們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但不知道我們是否聽過「AQ」?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2001)在《活出自己的智慧》中就提到「AQ」(Adversity Quotient)這個名詞,譯為「逆境智商」。意思是一個人於逆境中,其承受力如何?傅佩榮教授長期研究哲學,他說:「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他能夠得到什麼,而在於他可以承受失去什麼。」

傅教授更以「三受」與「三要」的思考來面對人生的問題。所謂「三受」是指「享受、忍受與接受」。大部份人都希望「享受」卻未必學會「忍受」試練與「接受」的功課。思考「三受」的道理,使我們在面對人生挑戰上,有多一點的智慧。

而所謂「三要」是指「想要、需要與重要」。「想要」是無邊無際的,「需要」是實際的。因此,有句西方的諺語說:「依需要而活,沒有人是貧窮的;依想要而活,沒有人是富足的。」試看,我們能否在「想要」中分出「需要」?又能否更進一步在「需要」中分辨出「重要」?如此,對於有效提昇自己的心靈世界,我想有莫大的幫助。

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2001)所提供的<心情短文>中,有一個段落提及「快樂和憂鬱全在一念之間」,其中有一個寓言故事:

「有個人被老虎逼到懸崖邊,眼見就快變成老虎的晚餐。但往下跳,山底下又有隻蟒蛇正張大了嘴等著。這人心想,「只好往下跳或許還有一絲機會」。就在往下掉的山崖邊,他赫然發現了一株長滿金黃色果實的樹,他猛力咬了一口,只覺鮮美多汁,心中頓時一陣舒暢;此刻,他也正好不偏不倚地掉進蟒蛇口中,卻沒有一絲恐懼與哀傷,因為他正滿心感受著那份甜美。」如果能保持一顆「喜樂的心」,情況即使再惡劣,但也不至於太糟!

曾經因為《EASY談效率》一書,而登上「1997金石堂十大暢銷女作家」的朱凱蕾小姐,在她1998年的著作《快樂是自找的》一書指出,「人若時常保持笑容,也可以得著別人笑容的回應。」她認為快樂如同「回力球」一般,你用什麼表情、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什麼表情、態度對待你。我想,不只是「快樂」如此,所有的情緒皆然。

<箴言>說:「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裏憂愁,靈被損傷」(箴15:13)。一個牽動的嘴角,不只展現自己的笑容,它也會帶來另一個笑臉,甚至好多好多的笑臉。朱凱蕾小姐(1998)引用約翰甘迺迪的話說:「如果一個人可以改變一件事,那麼每個人都應該試試。」不要以為保持笑容會像個「傻瓜」一樣,沒事傻笑。其實,你只是輕輕牽動你的嘴角,你就有能力牽動另一個笑臉,牽動全世界的笑容。

三、靠主喜樂
在《聖經》<撒迦利亞書>說:「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

「撒迦利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所記念者」,他是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易多是祭司,在主前538年跟隨省長所羅巴伯與大祭司約書亞(尼12:4);撒迦利亞出生祭司家族,自然地,他本身也有祭司職分,後來他成為易多家族的領袖(尼12:16)。撒迦利亞是年輕「祭司」而蒙召作「先知」,與耶利米,以西結相同,他在大利烏王二年(主前520年)八月開始傳信息(亞1:1)。

是祭司又是先知的撒迦利亞,曾預言「未來君王」即「彌賽亞」的來臨。他說:「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他甚至預言這個彌賽亞將被賣三十塊錢(亞11:12),被擊打(亞13:7),身體被扎(亞12:10)等。

當撒迦利亞把預言告訴當時百姓時,他說,「應當大大喜樂」、「應當歡呼」,因為施行拯救的君王來了,彌賽亞來了。如今,這個預言在耶穌基督身上應驗,耶穌就是先知預言中的「彌賽亞」,是「救世主」。

所以,今天我們彷彿聽見,在第一個聖誕節時,天使向牧羊人們報佳音:「不要懼伯!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0-11)。我們是否聽見天使所說,這是個「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這是何等榮耀的宣告!

又當耶穌把真理告訴門徒之後,耶穌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11)。因此,我們因為得著耶穌的救恩,理當歡呼喜樂,因為,「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今天,我們因為接受耶穌基督為生命的救主,「喜樂」早已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生命或許起伏不定,生活或許困難重重,但藉著耶穌的降生提醒我們,要從信心得著能力,要用喜樂面對未來;即展現喜樂的生命,活出聖誕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