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五十三章3-12節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19節
使徒行傳四章1-12節
前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普世的基督教會都會透過讚美禮拜來紀念與慶祝耶穌的復活。值得感謝的是,在世上諸多宗教中,皆有其各自的年曆與節期,然而除了基督教之外,其他的宗教並沒有「復活節」。可知,復活節在基督教的年曆與節期當中,是最為重要的日子,因耶穌若沒有復活,一切都是枉然。
就是因為耶穌的復活,我們可以得著救贖,不再被罪惡所綑綁。對此,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乃有清楚的明示:「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4、17節)端見,因著基督的復活,我們才能脫離罪惡,罪得赦免,在肉體死亡之後,靈魂得著救贖。
一、「想死」之鉅著
2016年復活節前夕,我到台灣神學院講課,課程結束後,為趕時間,和我一起團隊教學的老師特地開車載我到士林捷運站搭車。抵達捷運站時,載我的老師隨手送我一本由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院,榮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樣在台神任教的魏連獄老師所撰,2016年3月出版,名為《死亡神學》之鉅著。由於這是第一本由華人從基督教的觀點,深入探討死亡及其歷史的神學書籍,所以,頗受關注。在回程的車上,我乃利用時間加以拜讀,閱讀之後,獲益良多。
該書分為四部(第一部:導論。第二部:死亡歷史與四個死亡。第三部:死人神學與死亡倫理學。第四部:死亡聖禮與死亡教育。結語: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計十六章,最後,還有結論及附錄等,整本書厚達五百多頁,著實相當「可觀」,且很有「份量」。
第一章,作者以「想『死』」作為開始,當然,他這樣講,並非他想要「找死」或「尋死」,而是從「思想死亡」開始出發。因人類都得面對死亡,且「『死』並非未來式(事),而是現在進行式『事』。」所以,作者才會如此積極的「想『死』」。
基本上,《死亡神學》的作者魏連獄老師,之所以如此認真和積極的「『想』死」,其用意如他在書中所言:「在於帶領讀者深入探究死亡,同時又瞭解基督教信仰如何幫助人們克服死亡,從原本必死的路徑上,尋找到一條活的『出路』。」作者舉出,聖經當中的「死」,講得比「愛」和「信」還多,因「死」在聖經裡面共出現1474次(約有1279節經文講述死);「愛」有980次;「信」則出現876次。顯然,「死」在聖經中談得最多,比例也最重。
由此端見,就是因為基督教重視死,才得以彰顯基督教是活的信仰,也是活的宗教。意即,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而得以使我們會死的肉體,因著耶穌基督被釘在十架上,死而復活的救贖,使得靈魂得以進入永生之城。
基本上,永生的應許,耶穌在約翰福音三章16節當中,已經給了我們肯定的保證:「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再者,耶穌更在約翰福音十一章25-26節中,給了我們確切的應允:「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會這樣掛保證,乃因祂降生為人,且被釘在十字架上,經歷了死亡,下過陰間,但祂戰勝死亡,死而復活,完成對人類的救贖,人只要相信,便可得著永生。
二、復活的明證
耶穌的受苦與復活絕非偶然,早在舊約時期,上帝就已經透過先知以賽亞提出預言:「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0-12節)
以賽亞先知的預言,不但在耶穌的身上實現,又有諸多門徒親眼看到復活後的耶穌,連見過耶穌的保羅還親自見證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看。」(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8節a)
因著耶穌的復活,本為驚恐害怕的門徒由悲哀變為喜樂,由軟弱轉為剛強。(見馬可福音十六章10節:「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約翰福音二十章19-20節:「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因此,才會有耶穌的門徒,以及歷代的宣教師,為了傳揚基督的福音,甘心為主受逼迫,前仆後繼,為主殉道,也才會有今天普世的教會,以及我們所聚會禮拜的德生教會。
就是因為主耶穌真的復活,基督教才會依耶穌基督的一生,用年度的循環方式排列成六個節期,分別為:待降節、聖誕節、顯現節、預苦節(棕樹主日、受難週)、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然在這六大節期中,卻有兩個焦點,分別為「耶穌的誕生」(待降節、聖誕節、顯現節)、「耶穌的復活」(預苦節、棕樹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在這些節期當中,「復活節」堪稱是基督教最為重要的節日。復活節之所以沒有固定的「日子」,常出現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其主要原因,乃在於復活節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三、復活之日
由於耶穌復活的日子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太陽日」(Sunday),所以,這一天乃成了門徒聚集禮拜,用來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即我們所稱的「主日」(Lord’s Day)或「禮拜日」(Worship Day)。然而從週曆的排列觀之,耶穌復活的「主日」(週日-七日的第一日),與舊約中的「安息日」(週六-七日的最後一日),兩者相差一天。基於此,過去,曾有不少基督徒提出質疑,既然舊約聖經所指的安息日是在週六(週末),那為何基督教不如同猶太教、安息日會、真耶穌等教會一樣,在週六聚集敬拜?反而是在安息日的隔天做禮拜?這樣,豈不違背聖經的律例典章,以及十誡當中的第四誡:「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二十章8-11節)還有上帝在申命記中的重申:「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申命記五章12-14節)
當然,基督教會以「主日」作為禮拜的日子,並將之稱為「主日禮拜」,並非在否定「安息日」的聖經教導和規範,而是要人能夠明白,每個星期天的主日禮拜,都是我們仰望、紀念、感謝與讚美主耶穌復活的日子。基本上,這樣的意義,從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行神蹟、掐麥穗吃,並教導人可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時,猶太人對祂不遵守安息日的律例和典章相當反感,而加以譴責。對此,耶穌乃如此表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可福音二章27-28節)耶穌會這樣回應,並非要特意獨行,否定與違背律法,而是要順應時代,成全律法。我們從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信徒應有的特徵與影響後,所講的這段話:「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福音五章17-18節)便可瞭解。
耶穌在此所指的「成全」,其意乃指同樣會履行舊約聖經的誡命、應驗其預言、引伸其含義,也就是我在禮拜神學的學術論文中,所常提及的「順應」(Adaptation)一詞。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人在變、福音不變,但方法要變的情況一樣。猶如基督教的禮拜,已經不限定非得在「主日」不可,早在1970年代,就有教會開始用週三與週六晚間,以週間禮拜的方式聚會,好讓在工商業社會時代,週日得輪班的信徒,也能參與「禮拜」。這就好比之前我所曾說過,可以變換電壓的「變壓器」(Adaptor)之比喻一樣。可以變換電壓的「變壓器」,不但可用於110伏特的電壓,也可在220伏特的情況下使用,否則,若只侷限在110伏特,在220電壓的環境下,勢必因為不能使用,而無法發揮功用。
結語:
雖上帝所應允的,並非人類肉體的永活,而是靈魂的永生。但是,2002年巴西聖保羅一位四十七歲的著名皮膚專科醫師異想天開,甚至公開表示,想利用科學技術,在自己死後,將遺體冷凍起來,待科技進步,可以經解凍處理,再度透過醫學技術,使自己復活。當時,這件事情傳開,引起醫學界不小的震撼,幾乎絕大多數的人皆認為不可能,甚至嗤之以鼻!然而多年之後,還是有人樂此不疲,躍躍欲試,諸如:近年,有英國牛津大學的三位學者,以及中國重慶的女作家,也紛紛向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預約「人體冷凍」(cryonics),想藉著冷凍的醫學科技,將自己死後的遺體冷凍起來,期待日後的科技,能讓他們死後的遺體解凍之後再度復活,以便一窺未來的世界。據統計,至2016年為止,全球利用此一冷凍技術保存遺體的計有117人。是否能如預約冷凍者所願,個人認為,應該是否定的,且讓日後的人拭目以待! 最後,還是得藉此強調,基督教整個拯救的福音核心,就是主耶穌的復活。若基督徒的盼望不重靈魂的得救與永生,只重今生的肉體,那耶穌的受苦和復活終將成為枉然。感謝的是,基督已經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