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因祂得以飽足 — 黃麗琿牧師

  • 黃麗琿牧師

聖經:約翰福音六章26節、30-35節

前言
在聖經中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故事,就是耶穌行神蹟,以「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的記載。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約6:14)

後來,耶穌和門徒前往迦百農,跟隨的眾人四處尋找耶穌,最後,他們坐船到迦百農,終於找到了耶穌。問耶穌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約6:26)。耶穌一針見血地指出群眾的心思意念。
耶穌指出,跟隨他的眾人不是因為看見神蹟而相信真理,反倒是為了「吃飽」來的。人們之所以信神,總是期待「物質上」的豐盛,如同摩西的時代,百姓從天得著「嗎哪」一般。但是,耶穌卻希望把人們對物質上的期待,轉而為靈性上的渴慕。希望人們藉著物質上的需要,看見自己靈性上需求。更進一步追求靈性上的飽足,這遠比肉體滿足更重要。

一、受制約的生命
有人問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你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亞里士多德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許多人拼命追求美食,把吃飯當成生活的目的,但亞里斯多德認為「吃飯」只是為維持體力與健康,使人有能力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見,生命的意義乃在生命本身。

戴牧師曾和我分享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德生松年大學上課時,他要求學員:「你認為生命是什麼?老年是什麼?把它畫出來。」一開始,大家都說畫不出來,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出奇的好。每個學員分享都很令人感動,因為這是一張用歲月和經驗所呈現出來的作品。其中,一名學員畫了一個人在釣魚,魚鉤上卻沒有魚鉺。戴牧師好奇地問他原因,他說:「魚想上鉤的自然會上鉤,釣不釣得到魚,沒那麼重要。」沒有這樣的年紀和體會,我想沒有辦法畫出這樣的作品。在成敗得失之間,他學到了隨遇而安,雖然生命逐漸老去,但他卻學到了生命寶貴的一課,學會做自己心思的主人。

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2003/10/16)公布最新調查指出,全球仍有八億四千萬人口面臨飢餓狀況,而其中八億人是在開發中國家,糧農組織呼籲世界各國共同向飢餓宣戰。

有時候我們全家會一起到大賣場買一些東西,經常看到有人推著滿滿一車的東西,我直接的反應是:「哇!東西不要錢啊!」許多人無法抵擋「特價」的誘惑,一看到東西「特價」,就覺得「便宜,不買可惜」就買了,似乎沒有考慮到底需不需要。因此,就會買了「想要」而非「需要」的東西。

哲學家蘇格拉底 ( Socrates, 470-399 B.C.)曾說:「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學生很高興地從外面跑進來,拉著蘇格拉底說:「老師,我帶你到市集去看看,那裡有賣好多東西!」他們就到市集,蘇格拉底很仔細的看了每一個攤位,卻空手回去了。學生看他空手而回,問他:「老師,你覺得市集不好嗎?」蘇格拉底說:「不!市集很好。它讓我發現,我不需要什麼!」你的生命是否也受到這樣的制約呢?許多事情都是可有可無的,為了某些非必要的因素,而付出時間、金錢、甚至生命的代價,值得嗎?

二、自私的生命

有篇故事名為<看誰厲害>,提到一位台灣的議員到日本找一位高官交流,到了日本高官家,發現他家蓋得很豪華,就問那日本高官是怎麼辦到的,日本高官走到窗前,語帶玄機地指著一座橋:「看到那座橋了嗎?我只用了那座橋10%經費就辦到了。」(意思是他貪了10%)

幾年後,輪到日本高官到台灣拜訪那位議員,發現台灣議員的家,比他家還要豪華10倍以上,於是問他是怎麼辦到的?台灣議員走到窗前,指著遠方︰「看到那座橋了嗎?」日本人說︰「哪兒?根本就沒有橋啊?」台灣議員很得意地說︰「沒有橋,那就對了!」(意思是造橋的經費全進了他的口袋)

許多人總是想盡辦法,要把別人的錢變進自己的口袋。就像最近台銀存戶存款遭盜領案,餘波盪漾。想想這些人,不論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他們領走的都不是自己的錢,那都是別人一點一滴存下來的。

我想,「自私自利」,不會為別人設想,這是人性軟弱的一部份。前幾天(2003/10/14)在台北縣鶯歌發生台鐵電聯車撞上育林國中畢業旅行的遊覽車事故,結果造成四名學生死亡和37人輕重傷的慘劇。當然真正的肇禍原因仍待察證,但其中托板車駕駛及遊覽車駕駛間「互不相讓」,我想也是原因之一。人為一己之私,卻叫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值得嗎?這種自私,不會為別人設想的態度,正是生命貧乏的表現。

有一笑話我覺得很諷刺,它說:
如果有100個停車位──
給美國人停可以停80輛,因為美國人的車大。
給德國人停可以停100輛剛好,因為德國人最守紀律。
給日本人停可以停120輛,因為日本車小。
如果給台灣人停只可以停2輛,因為兩個出入口各停一輛。
台灣人真的如此自私?這值得我們借鏡!

三、飽足的生命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認為跟隨他的眾人,不是因為看見神蹟而相信真理,反倒是為了「吃飽」來追隨他的。耶穌希望人們能將物質上的期待,轉而為靈性上的渴慕。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耶穌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2-35)。

耶穌也曾在雅各井遇見一個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耶穌又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約4:7-15)

不論是那群追隨耶穌到迦百農的群眾,或是井邊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耶穌都在告訴他們,他就是永生的真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2-35)。「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7-14)。

在此,我們發現了一個前題,即使耶穌是「真糧」、是「活水」,人若不接受,就永遠得不著。在一則故事<耶穌與肥皂>中提到,有兩個人一起散步,其中一個是傳教士,另一個是肥皂製作商。

這位肥皂製造商滔滔不絕地說話,而那位傳教士卻一直在聽。肥皂製造商對傳教士說:「請告訴我,教會有什麼好?你的講道有什麼好?聖經有什麼好?人活在世上盡是麻煩,有人偷竊、有人相互殘殺、有人彼此怨恨。教會至今已設立兩千年,講道也講了兩千年,人們閱讀聖經也兩千年了;人們相信耶穌也兩千年了;但卻沒有使一切更美好。人,還是跟兩千年前所做的事一樣,他們仍然在爭奪、偷竊、殺害、仇恨。」

這位傳教士沒說什麼,他只是聆聽,過了一會兒,他們路過一個地方,這裡有好多小朋友在泥漿中玩耍。這位傳教士就和肥皂製造商說:「你說肥皂可使人乾淨?我不相信。你看看這些小朋友,他們多髒啊!肥皂有什麼好?肥皂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可是,即使世上到處都有肥皂,這些小朋友卻還是被泥漿所弄髒。」

那位肥皂製造商就說:「牧師呀!除非人把肥皂拿來使用,否則它發揮不了功用。」「完全正確!」傳教士說:「肥皂本身無法使人乾淨,除非人拿來使用才行。這個道理和耶穌的道理是相同的,耶穌的道理沒辦法改變人,除非人們把祂所說的道理實行出來。」

結論

物質生活的豐盛常常左右我們心思意念,使我們忽略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更忽略了屬靈生命的追求。今天,我們在肉體滿足的程度幾乎已是奢侈的地步,但是,許多人的「屬靈生命」仍是「又飢又渴」。如今,我們雖然聽見耶穌說:「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2-35)。如果你仍駐足觀望,那麼你的生命在耶穌的眼中仍是空洞的。接受耶穌基督是「生命之糧」、「生命活水」,是天父為你我賜下的,我們將因祂得以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