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在曠野與嗎哪間的天堂歲月 — 陳寬義牧師

  • 陳寬義牧師

聖經:出埃及記十六章2-15節

前言:離開、上山,一段朝聖的曠野旅程

今天下午三點,包括德生教會在內,中南部六個最重要的都市,在同一個時間,舉辦由台神師生主動發起的一個台神門徒營的特會。透過這個特會,台神師生盼望能與聖靈同工,鼓勵各種年紀的信徒願意勇敢站出來,回應上帝的呼召,進入神學院,接受全職或是帶職事奉等更加完整的裝備訓練。可以在這個世代,成為立志跟隨祂,可以與祂同工,並可以祝福萬民的門徒。在此,我利用這個機會,也特別要邀請大家一起來參加,我們要一起見證上帝在這個世代,透過我們的手所要興起的大事。

幾個星期前,經過好幾波迫切的禱告會以後,門徒營籌備的學生委員,就選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為所有志願參與的師生,準備了一個出發前求聖靈預備我們心志的培靈會。坐在神學院的禮拜堂中,聽見了台上雖然不再年輕,但是依然充滿熱情的呼喊。那位老師的培靈分享,就再一次帶我回憶起十五年前,在同一個現場,同一位老師的呼喊,那個影響我一生的夜晚。

十五年前,經過一個暑假,被希伯來文操到快死掉的地獄之後,四十三歲的我,第一次用道學碩士班新生的身份,坐在台神的大禮拜堂裡。由於我一直覺得我的呼召,就是用世人看來已經相對成熟、老練的社會經驗及經營方法,來「拯救」在我眼中已經活在墮落中的教會。所以透過現代管理的手法、市場運作的規則,若是能加上神學理論的支持和背書,我真的相信,這就是上帝對我的呼召。但是那晚,站在充滿熱情敬拜氣氛的禮拜堂中,我突然發現,在我年輕同學身上所有的,那種出於單純相信與盼望的熱情,對我來說竟然是這麼生疏。我自己心裡知道,這是真正的信仰所帶來的熱情和生命,它離我竟然那麼遠!我一個人就躲到禮拜堂的最後面,一直問我自己,我是不是頭腦有問題?來這裡到底是要作什麼?我到底在信什麼?我的信仰內容又是什麼?在這種狀況下的我,要如何走上這趟「離開,上山」的信仰旅途呢?接著,就像電影中的特效,在混混沌沌中,我忽然聽到台上老師在讀一段經文,一段在音樂吵鬧中,竟然聽的非常清楚的經文,那是舊約的約珥書2: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透過這段經文,老師接下去的話,一字一字又慢又清楚的進入我的耳朵,他說:「要作一個真正有熱情有生命,傳福音的人,就是傳道人,不論是帶職或是全職,請你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你必須經過『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的那種徹底的悔改!」「真正的基督徒,必須經過『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的這個深刻的呼喊,就成為直到今日,仍隨時在提醒我的畫面。那個晚上,「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這個讓我從恍神到甦醒的要求,對我來說,是離開、上山,回應呼召來到神學院,頭一件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學習。

2001年,我40歲,在我自己的事業走到最高峰的時候,我和我的妻子開始經歷一段意外的曠野旅程。在那期間我們被所信任的人背叛、侮辱、攻擊與放棄,從本來什麼都擁有,在二個月之中,失去一切;然後又在幾個月內,從什麼都沒有,得到有重新再起的機會,經歷這般「上沖下洗」奇妙又深刻的人生過程。面對這個超越我所想像和算計的恩典,我倆只有敬畏和驚惶。

2003年6月底,台神派到我所屬教會實習的神學生劉兄弟替我寫下(神學院)的報名表,再加上太太的鼓勵,以及我猜想當年老師應該懷有對年紀較大學生的鼓勵和憐憫,43歲的我才能離開原來認定無法放手的工作,走上這段「離開、上山」來回應呼召、朝見上帝,來和祂面對面的旅途。

談起接受呼召、「離開、上山」來和上帝面對面的旅途,從今天所讀的出埃及記經文中,有相似情境的記載。在前十四章中,以色列百姓從埃及地離開,在敬畏和驚惶中,體驗上帝同在的手:耶和華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開,海就成了乾地,讓他們走過紅海,親身見證上帝為他們所做的爭戰。從十五章開始,以色列百姓從海的深處裡走出來,在米利暗、摩西讚美敬拜、宣告勝利的歌聲中,這些蒙召作萬民祭司的以色列人,從紅海海邊出發,走向西奈山,去面對上帝,和祂立約,為了要承受「祝福萬民」的這個使命之信仰旅途。

從出埃及記第一章開始,上帝為以色列人爭戰,將他們從歷代作埃及人奴隸的苦境中拯救出來的行動,來到15章21節,看起來,好像已經做到完全。所以,常常拍電影、說故事的人會停在這個章節,來作一個小結論。也讓我們可以對接續故事發展有所期待。有些學者認為1-15章的主題,是「上帝親手拯救的行動」;如此說來,15章以後,接續下去的主題,就是故事主要的重點,這到底會是什麼呢?

曠野中的現實和哀怨

其中,很特別的是這段聖經接續的主題,就是「哀怨」-「哀號怨懟」的意味。聖經這樣描寫說:從紅海向前行;到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三日,找不到水。百姓就向摩西、亞倫抱怨說:「我們要喝什麼?」。聽見他們的抱怨,在瑪拉讓苦水變甜以後,上帝就帶領他們歇息在有十二股水泉的以琳;在那裏歇息一段時間後,他們就出發,離開有水泉的以琳,走往西奈山的半路上,來到被稱為汛的曠野。在那地,聖經這樣寫說:「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這一次他們是在抱怨什麼?抱怨沒有食物可吃!很多人讀到這段,就會直接責備這些人說:「實在無法想像,曾親眼見證大海分開、苦水變甜…種種大神蹟的這群人,怎麼會去煩惱沒有食物可吃的問題?」

諸位兄姐,你們會這麼想嗎?會的!因為這往往是走天路之人的日常。除了因為集體性的記憶常常短暫以外,紅海分開一事,是與大家有關係,但肚子餓,是與我有關係。這就如同講到通貨膨脹2%,我們不會有感覺,但是隔壁你最愛吃的魯肉飯漲5元,你就絕對有感覺了。每一天生活中若缺乏水和食物,就活不下去的現實,對每一個人來說,從來就不是如同嘴上說說、或者是遠遠觀看情勢變化這樣簡單的事。對我們來說,這如同我們孩子的註冊費、家裡三餐飯錢、我那台機車每禮拜的油錢、我要給雙親的孝親費、我家寶寶的尿布錢和奶粉錢、我的牽手常常叨唸無法結伴去休假時,我內心的鬱卒…這些哪一項不是實實在在存在於我的生活中?欠缺水、找不到食物可吃的現實,對於未來驚惶無法把握的心情,自古以來就是「拳拳到肉,一點都不浪漫」的事。曠野中遇到的現實,是以色列全會眾、摩西、亞倫,也同樣是坐在德生教會內的你、我,我們每一天必須面對的事實。這時,我們若比較離開、上山,真正要決志走信仰路途之前的光景,那種掙扎的現實感就更加強烈。

所以,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對摩西抱怨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這種強烈的情緒,我不知諸位同工是否曾有過,對我來說,往往每當午夜夢迴的時候,夫妻二人爬起身來,互相問自己是不是頭殼壞掉才會作這種決定,我承認自己確實有過好幾次這種情緒。曠野中的現實,本來就不是簡簡單單就可走過。

後來我才知道,來讀神學院這個決定,並不是「王子和公主」美妙的結局,我慢慢明瞭,沒有一個回應呼召的決定,不需經過「現實」的考驗和試煉。從進入神學院那天開始,功課的壓力、教會的服事、公司的變動、家庭的適應、自己身體的問題,特別是我那個已經經過40年,要接受徹底調整的信仰和個性,以及這十五年來,我和我整個家庭被拉進去經歷一段如同保羅常講的「操練復活」人生。

不知有多少次,半夜裡,我的太太將我從讀書讀到打盹中叫醒,堅持要我處理我們中間的矛盾及怒氣,說她絕對不要將這些負面情緒留到天亮。因此在這段時間內,一次又一次,我們一起去面對「將來服事方向到底會是怎樣?」、「上帝到底要帶我們走到哪去?」、「我要怎樣生活,上帝到底喜愛我們用什麼形式來服事祂?」…這些種種現實的掛慮。也是在這些掙扎中間,「什麼是牧者?」、「為什麼作牧者?」、「上帝要叫我往哪裡去?」、「我是怎樣在活?」才開始真正來到「現實」的面前,來真正成為我的問題。

事實證明,曠野常常為受呼召的人帶來抱怨。為何上帝要將祂呼召的人,放在這種得煩惱「無水、無食物」,就像保羅所講「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的處境中間呢?

有人曾替出埃及記十六章中的以色列百姓辯護說,「剛開始要走服事道路的百姓,和剛進入教會的會友,還有剛準備上山的神學生,都有相同的問題,因為哪一個不是這樣起起伏伏、有好有壞在現實和信仰中間呢?」、「將他們帶入團契、小組、教會中,浸潤在眾小組長、牧師、長執、老師滿滿關懷裡,時間一久,情勢就會漸漸轉變,以後生活就會漸漸變作『正常』。」

我認為這樣說的人,實在是對信仰團體和個人所要面對的挑戰,過份樂觀!因為真正身在其中的人都清楚,曠野中現實的挑戰,也總是跟隨著人的信仰旅途,隨時在轉變。不但尿布、奶粉錢,很快變換作註冊費、補習費、房屋稅、地價稅和貸款;機車的油錢,也可能被汽車或是各種交通開銷所取代;甚至是單純的三餐飯錢,也會很快的變成面對日日在漲價的菜錢、瓦斯費、外食費用;若忘記上帝,夫妻之間為了生活鬥嘴,很快就會讓二人爭執好幾天。各位兄弟姐妹,現實不會改變,會改變這一切的,只有我和我的家庭如何看待自己的信仰,以及如何看待這些挑戰的態度而已。

在摩西五經中,從出埃及記到申命記,描寫的是以色列人從出埃及到進入迦南前的畫面。我們若將鏡頭停留在西奈山的出埃及記之故事,繼續看下去,就可看見以色列人下山以後的情況。在民數記中,同一群人,離開和上帝立約的西奈山,下山向迦南出發以後第三天,相似的場面,相似的抱怨,又再一次出現在巴蘭的曠野。諸位同工「起起伏伏、有好有壞」從來就不是菜鳥的專利,是你、我、我們這個信仰團體,走出教堂,每一天在曠野中經歷的情況。依照民數記第十章下半段記載,從西奈山起身而行,到可準備進攻迦南的加低斯,不到二百公里,走路只需要11天,也就是說,過11天,不到二個禮拜,他們就可準備進入上帝為他們所預備的迦南美地。但是我們也知道,這段11天的旅程,以色列人後來必須要走38年多才到,怎麼會差這麼多?眾多學者認為以色列百姓這段四十年在曠野的日子是上帝的刑罰,因為他們不聽話又不受控制,立約以後又對上帝沒信心,一再抱怨,就引起上帝的生氣,以致於這個信仰團體得在曠野繞圈圈,直到上帝的氣消。所以,個人或是信仰團體遇到曠野,的確是上帝的刑罰,對嗎?真的是如此嗎?

曠野和迦南,都是信仰團體與個人煉淨與重生之處

有人就問,人因為口渴、肚子餓的現實向上帝抱怨,不行嗎?是上帝領人進入曠野,又為此來刑罰人,不會太超過嗎?問得好!所以我們需要更加貼近經文,來看看這些選民,他們「抱怨」上帝的背後,內心真正的聲音是什麼?從這裡,我們才可了解這短短11天會變成40年的原因。這群受呼召的人,離開受救贖的紅海,在汛的曠野,他們抱怨表示「寧可坐在埃及地的肉鍋旁,也好過死在曠野。」上帝聽他們的抱怨,聖經描寫從那晚到天亮,他們的營邊就有從天而來的鵪鶉及嗎哪,按照他們的人數、按照他們真正的需要來供應給他們;聖經也寫到從那天開始,直到40年以後,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吃那地所出產的食物之後,第二天,嗎哪才停止(落下)。意思是指以色列人從抱怨那天起,嗎哪的神蹟,是每一天出現在以色列人的身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汛的曠野,實在是以色列人承受恩典的地方。

接著我們將鏡頭轉回到西奈山。離開西奈山,下山,在巴蘭的曠野。聖經描寫以色列人和閒雜人(這些人不是以色列人,有可能是隨著以色列人,趁機會離開埃及,也同樣是作奴隸的外邦人)一起抱怨:「誰給我們肉吃呢?」若依民數記中摩西後來和上帝的對話,我們就可知,在他們營寨的四周,有他們養飼的牛群、羊群,所以肉雖然要按照一定時間和律法規定來吃,但是他們並沒有迫切欠缺肉品的問題。這樣為何他們在抱怨無肉可吃?還是下山那天,大家忽然間集體想要吃肉到要死?當然不是,是因為雖然他們嘴上說要吃肉,其實實際上所喜愛的,是他們在埃及作奴隸時相對豐富的配菜,說到有黃瓜、絲瓜、韭菜、蔥啊、蒜啊…,詳細看來,真有趣,沒一樣是肉!他們又說到吃魚免錢,但是這些免錢的魚和配菜,必須付出代代作奴隸的代價來換呀!諸位同工,在現實面前,覺得作奴隸勝過作選民,才是「選民的日常」,才是他們最習慣的選擇。

所以抱怨「沒肉吃」,其實是這個已經上山,又下山準備迎接爭戰生活的信仰團體,對每一日出現在身邊的神蹟,對每一天引領他們行走的上帝,已經隨便、懶散到沒信心又沒感覺的情況;他們對那種每一日要倚靠「上帝的話和恩典」來度日的團契信仰生活,已經感到索然無味。「沒肉吃、沒菜配」、「有夠無聊」、「嗎哪以外,是否有更刺激更好的?」…實在是這群在現實面前,已經沒信心又沒感覺的選民,他們內心習慣性的表達。試想看看,若一整天,從早餐、午餐、晚餐加上宵夜,全都是上帝的恩典「嗎哪」,日常行為都得按照上帝的旨意來遵行的生活,對其實是沒信心、沒真正想要作上帝選民的人(他們上山、下山,他們出入禮拜堂,一直以來在尋找的,仍舊是可滿足自己今日想要的物件,無論是物質的、或是內心自我認定的,只要可滿足這些,拜什麼人、作什麼物質的奴隸通通不要緊!)來講,作上帝選民的生活實在是太恐怖、太無聊、太沒自由了!

撰寫電影「納尼亞傳奇」的作者C.S.Lewis在他一本名為「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的書中,有一段很有趣的描寫:有一台巴士從地獄挑選一些人上車,要開往天堂。在路途上有人就問司機,天堂是怎樣的,每日有什麼活動?司機回答說:「天堂裡按著三餐的時間點都有禮拜在讚美上帝,時時都可聽見上帝的話來與祂同行。」話才講完,一堆人就跳車逃跑,他們邊跑邊喊:「一週一次去教堂作禮拜就已經坐不住了,快無聊死了,還要按照三餐作禮拜?若活在這種地方,我寧可回去地獄!」

我想,這也許也是這群以色列百姓的心聲吧?諸位兄姐,若是天堂都按著三餐在聖殿讚美上帝、聽祂的話、單單靠祂的話生活,你還會想去嗎?現在的我們,未來在天堂生活會習慣嗎?要住在天堂或是地獄,難道不是在於我們是什麼人的子民、習慣什麼樣的生活嗎?汛的曠野、巴蘭的曠野,是承受信仰真假試煉、同時體驗天國和地獄的地方。民數記十一章這個事件,加上在加低斯派出去窺探迦南的十二個探子,其中十人都缺乏信心的表現,上帝就讓以色列人回頭行走在曠野四十年,因為這樣的選民,依舊無法承受要爭戰才可得著的迦南;也無法了解,必須完全信靠才有可能嚐到的天國滋味!

從這個角度來看,曠野的經歷,常常能夠幫助人和信仰團體,可從悔改來重新回頭面對上帝,重新調整生命的焦點,來得到重新的建造。如此說來,「曠野」實在也可說是上帝的攝理和祝福。因為要進入迦南地,在爭戰中完成使命,要安然活在流奶與蜜的天國生活中,對於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來說,曠野實在是上帝要他們去行的恩典之路。我們作為上帝選民的團體,若用埃及的標準來經營我們的團體,拜這個世界的神多久,我們就會行在曠野多久,來操練怎樣在世間過「分別作聖」的生活。屬於我們的曠野要走多久,是根據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和回應挑戰的決志有多大來決定。

嗎哪,作為盼望的記號:請細細品嚐在嗎哪與曠野之間的天國歲月

從出紅海開始,因為他們缺乏信心,他們的自我中心和貪欲,以色列人回頭走向曠野,在驚惶、失望中走向不知還要走多久的旅程;有時沉浸在自我中心的思考中,我們同樣也會因為驚惶、失望,迷失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我在想,以色列人及他們的領袖也許會問,今日這個看不到方向,失敗又讓人灰心的巴蘭曠野,我們還要繞多久?既然無法再回埃及去,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子孫難道還有迦南可盼望?我們這二百萬人要吃要喝的現實,要怎樣處理?若是人越來越少時,我們需要怎樣去維持、更不用說要去爭戰?我們這代若過世了,我們的後代子孫必須面對怎樣的日子?其實類似的抱怨,也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漸漸老化的教會中。作上帝的選民,就像每一日要行走在上山、下山、行走在曠野現實的爭戰中。走在其中的我們和以色列人,在這種每一日的挑戰、試煉中,我們要去哪裡尋找上帝確實與我們同在的安慰和盼望,使我們有繼續向前的勇氣呢?

面對這些問題,兄弟姐妹們,答案就在每一日、每一個出現在身邊的「嗎哪」吧!聖經寫到這個「嗎哪」,隨清晨的露水出現,刮風下雨或是晴天,都按著他們每日的需要,隨著他們每一日所行的方向,來降落在他們身邊。上帝在以色列人仍沒信心、仍不立約之前,就降下嗎哪餵養祂所揀選的百姓。在他們行走在曠野時,受操練時,祂依然繼續用嗎哪飼養祂的百姓,用這樣來成就驗證祂守約、要繼續日日看顧、日日與他們同行的記號。

一個受呼召的人及信仰團體有可能因為需要操練,來受差遣走在曠野,但是讓他們仍舊可以放心走向未來的,就是對「上帝會守約」的堅定信心。如同嗎哪,就是祂留給人們的記號!聖經也談到,從那天開始,直到四十年以後,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吃那地所出產的食物之後,第二天起,嗎哪才停止。意思是以色列人在抱怨、在沒信心、在灰心之時,嗎哪的神蹟依然每一天出現在以色列人的身邊。它隨露水出現,按照以色列人的人數供給。更特別的是聖經記載,它不能生吃,不是像飯店的自助餐,盤子擺好就可以吃,必須要出去撿收、用磨推、用臼搗,才能作成桌上的餅和麵包來餵養眾人。照這樣看來,嗎哪的神蹟,是上帝賞賜給人,要人每一天用行動去記念、去運用,來餵養祂選民的禮物。在我們的身邊,按照我們每日所需要而出現的嗎哪,就是祂守約、應允與我們同行的記號。

因為我的家在台灣神學院的山下,所以十五年來上山、下山是我每一天操練的旅途。我最愛在下山前,站在籃球場的路邊,遠遠看著觀音山下霧茫茫的台北。我常常在想,那是我的迦南,也是我的曠野,同樣要爭戰、同樣每一天生活在屬靈生與死的挑戰中,如此說來,在曠野和迦南中間,到底什麼時候,能停留在何處,那裡才是我的流奶與蜜的天堂呢?站在那,看見這麼美的景緻,我就問自己,在這裡,在台神,有什麼時刻是幫助我看見,也確信有上帝與我同行的天國時刻,才會一直鼓舞我,可繼續走到現在?常常我腦內所想起的,是站在大屯山頂,和學生一起立志,決心要進入世界作見證的祈禱時刻;是在每一次上課、禮拜、和同工對話中,上帝話語臨到我和激勵的時刻;在生死的患難中,師母、子女不放棄我,那些手的溫度;是在灰心時,朋友同學眼淚中的代禱和支持;如同走投無路失去盼望時,上帝透過同工,讓我看見祂的確與我同行的見證時刻…,這些在身邊,依照每一天需要所出現的嗎哪,是我可下山繼續爭戰,最確實的盼望。

親愛的德生教會的兄姐,你我站在這裡,站在這個從1964年開設以來,從70人到今日這樣的規模,五十多年來,在這個地方,每一日的點點滴滴,有多少是上帝賞賜給我們、按照我們所需要給的嗎哪?有多少神蹟故事讓我們可以互相激勵,我想,這是我們和眾同工已經於現在、也將要在將來所見證的。雖然我們也知道,沒有一個信仰團體不用經過面對現實挑戰的過程,我們一定會在掙扎中,在意見不同中,時常走在面對挑戰價值觀和選擇的曠野,因為這也是上帝讓我們這個團體,可以再一次從世界離開,要我們又一次回去在信仰中,作信仰告白的機會。但是充滿在我們身邊的嗎哪,是我們確實的把握和盼望。所以諸位同工,邀請你安心享受這段在曠野和嗎哪中的天國日子,因為只要我們甘心樂意重新轉過頭來面對上帝,重新調整我們生命的焦點,就可安心等待上帝要對我們及我們的團體所重新施行的建造。因為若我們的「曠野」是祂的攝理和祝福,這樣祂的守約、看顧和同行,也的的確確必在這段時間與我們同在,因為每一日在身邊出現的嗎哪,就是祂給我們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