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五章 14-16 節、二十五章 34-40 節
• 引言
元宵節,是華人傳統的節日之一。在台灣,許多人喜歡在元宵節期間去逛花燈、去鹽水體驗蜂炮的威力、去平溪看天燈的美麗 … 。不過,這些元宵節的活動之中,有許多是由廟宇主辦的,所以多半帶有民間宗教的色彩。對於明顯帶有民間宗教色彩的活動,基督徒多半不會去參與;然而,對於民間習俗相關之文化,我們多半會融入在其中。比方說,基督徒都半也會在元宵節吃湯圓,也會讓孩子製作並提燈籠出去玩。
以筆者自己為例,小時候,總喜歡在元宵節那晚,與玩伴們提著燈籠到國小裡「尋寶」。記得那時,為了這個尋寶遊戲,一票人都會在元宵的前幾天,到處找牛奶罐或紙箱,然後打孔、貼玻璃紙、綁鐵絲 … 製作燈籠;而,較年長的孩子,會渡河去砍竹管作火把。到了元宵節那晚,一大群孩子就會很有默契地去國小門口集合;然後,就開始進行緊張刺激的尋寶遊戲。不過,提到「尋寶」,從有記憶以來,其實都不曾真的尋到過「寶物」;甚至,連到底要尋什麼樣的寶物也不知道 … 。事實上,今天回憶起來,那時的尋寶地點,其實是國小 裡最黑暗的角落 – 「廁所」。這樣的地方,說實在的,如果真讓人找到了寶, 恐怕也不是太衛生的寶物! … 仔細想想,或許,當時的同伴中,有不少人也是像筆者一樣,純粹是因著提燈籠的好玩,就跟著去玩,壓根兒沒想過「到底是要尋什麼寶」?說實在的,提燈籠真是好玩;不過,若不明白燈籠的「意義」就跟著提;或者說,若不明白過節的「意義」就跟著過,那,豈不像是傻呼呼地跟著人家去廁所尋寶 … 。
不明究理地跟從人群,難免讓人心裡不安。因此,本文以「基督徒的燈籠」為題,要與大家一起探討:在台灣的基督徒,如何在本土文化中過一個合乎基督教信仰的元宵節。也就是說,為了讓我們在台灣的基督徒,可以過一個有信仰意義的元宵節;因此,在元宵節之前,我們花一點時間來瞭解提燈籠的典故。之後,再從聖經一起來思考與比較,期待可以從傳統文化之中找出合乎基督教信仰之處。如此,讓我們在元宵節的時候,不僅是好玩,也可以過得有意義。
• 元宵節的由來
對於「元宵」這名稱,最簡單的解釋是:「元」月乃是農曆的第一個月,而「宵」則是夜晚的意思;所以,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做「元宵」。 不過,這是名稱的字面意思,若要知道過節本身的意義,需要來看與「元宵」相關的傳說。 關於元宵的故事,版本其實有很多;礙於篇幅問題,本文僅先採用比較多人傳說的其中兩個 – 「大官與小宮女」&「天神的報復」。
「大官與小宮女」的故事內容大意如下:話說,漢武帝時代,有一位精通 天文地理的大官。一天,大官在皇宮裡看見一位宮女正要投井自殺;於是,大官 趕忙上前阻止並問明原委 … 。原來,這位宮女名叫「元宵」,已經入宮多年 而沒有與家人相聚。那麼,農曆春節期間,她因為想家而傷心流淚,甚至想要輕生…。大官聽了之後,覺得這「元宵」姑娘甚是可憐,便決定要幫助她。
於是,大官假扮成算命先生,到了宮女父母的住家附近擺了個算命攤。那麼,由於他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裡,街坊鄰居們便紛紛排隊要來給他算命。而,就在大家排隊之際,他忽然站起來,對著眾人宣布「正月十五,火神將前來焚燒全城」「若要保命,可去城外尋找一位騎驢的女子。這位女子正是火神,對著她祈求或可保命」。之後,在大官的安排下,元宵的妹妹騎著驢子出現在城門外。大家一看,就跪著求她。女子便照著大官所教,對眾人說:「我奉旨來燒城,若是玉帝沒看見大火,豈不是換我要受處罰?」「不如,你們去求你們的皇帝替你們想辦法!」說完,便離開了。
第二天,百姓驚慌的聲音傳到了皇帝耳裡,於是,皇帝趕緊請來大官商量。 此時,大官向皇帝說:「聽說火神最愛吃湯圓,而提到湯圓,皇宮裡有位叫元宵 的宮女,她所做的湯圓是遠近馳名;不如,當晚,請她準備一大鍋湯圓,由我陪著,在城裡沿路尋找火神,並奉上湯圓。如此,火神沿路有好吃的湯圓,或許會忘了要放火 … 」。看到皇帝頻頻點頭,大官於是繼續說:「另外,正月十五晚上,叫家家戶戶的百姓都在家門口掛起燈籠,同時放煙火與炮竹;如此,從天上看下來,城裡就會像是大火焚燒一般。那麼,玉帝或許會以為火神已經放火燒城,百姓便可以逃過一劫」。皇帝一聽,覺得此計可行,就請大官去辦理 … 。 於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姑娘果然在大官的安排下,到城裡與她的親人團圓, 甚至還一起吃了好吃的湯圓。
照這個傳說,可以解釋湯圓為何又叫「元宵」,也讓人知道吃湯圓背後「團圓」 的典故(所以,不一定要吃圓形的湯圓)。那麼,接著再來說第二個傳說 – 「天神的報復」: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所養的神鳥跑到了人間 … ;在不知情 的情況下,有位獵人將神鳥給射死了。天神知道之後,生氣地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間去放火,準備要將人類全都燒死。不過,天神的女兒知道了之後,不忍心看見無辜的百姓受到滅絕;所以,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來到人間通知人類。眾人一聽到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一位老人想到了辦法,就是在正月十五前後幾天,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口掛上燈籠、點炮竹、放煙火。如此,天神看到,就會以為人間已經著火 … 。結果,如同「大官與小宮女」的故事一樣,百姓也因為掛了燈籠,便平安渡過難關。
• 傳奇故事 VS 聖經真理
說起來,這兩個故事都與「過年」的典故有些類似之處。提到過年的典故,至少有兩個版本:其一是關於「年獸」害人,後來人們以紅紙與炮竹驅走年獸,安然地渡過年關;其二是關於「沈台灣、浮東京」的故事 … 。無論是哪一版本 的傳說,其意義都在於「渡過難關」。那麼,對於渡過難關的故事,對於基督徒 而言,常會用舊約「逾越節」的相關經文作比較;並且,在比較之後,會讓基督徒在過年期間,互相提醒要傳承「信仰的紅包」(即,將「信仰」當作比「錢」更有意義的紅包,傳承給下一代,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渡過各樣的難關)。
「渡過難關」,在元宵節典故中也能看見(難怪也有人稱作是小過年);不過,嚴格說來,元宵節還特別強調了「團體性的行動」的意義。以逾越節或過年的過程來說,多是屬於各個家庭單獨的行動。也就是說,若是有某幾個家庭不願意在門框上抹羊血,或者,某幾個家庭不想貼紅紙嚇年獸;其各自的決定,並不會影響到其他家庭或個人的「渡過難關」。反觀元宵節的典故,按照故事的情節,若想要渡過此一難關,則必須要「全體百姓」的配合。也就是說,必須要絕大多數的人,都願意在自家門口將燈火舉高,才能讓整個地面燈火通明 … ;若是,有一部份的人不願意出力發光,那麼,一片的燈海中就會出現「黑暗的破洞」!
元宵節提燈籠,提醒人們 – 「 眾人若要共渡此難關,則,各角落的人都要站出來發光! 」 … 這樣的意義,容易讓基督徒想到一段經文,就是馬太福音五 14 -16 。馬太福音中,耶穌有五段的講道;而,其中的第一段,或是說,其中的「引言」就是這一段經文。在這段講道之中,耶穌先是在 1-12 節告訴聽眾:「天國百姓應有的樣式」(「八福」);接著,耶穌對著他們說:要當天國的百姓, 則「你們都要作世上的鹽與光」。在同一段講道中,耶穌先後提到「天國的百姓」 與「在世上作光與鹽」;由此看來「天國」與「世上」、「八福」與「光鹽」,在耶穌眼裡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事實上,若是從第四章的結尾開始看這段經文,則會發現:耶穌當時講道的對象,是那些從四面八方、各個角落來的人。那麼,他對那些他對那些從不同地區而來,有著不同身份與不同想法的人, 說:「天國」的百姓要在「世界」作光作鹽 … 。這,豈不 是在對他們說:即便你們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角落,即 便你們有著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價值觀 … ;若是要作天國的百姓,則「你們 (每一位)」都要在「世上作 鹽作光」。明顯地,耶穌不是叫某部份人要作鹽作光,而是叫天國百姓這個「團體」都要作鹽作光!
作光作鹽乃是團體性的行動,也就要所有天國百姓都要參與其中的行動。在這樣的行動中,每一位天國百姓都要盡本分作鹽作光。然而,該如何作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