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堅持vs.順應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五章17-18節、九章16-17節

引言:

歡迎台中中會霧峰長老教會的長執、聖歌隊及兄姐前來本會參訪,並用詩歌共同敬拜上帝。幾個月前,接到通知時,就滿心期待霧峰教會的來訪,於此同時,也接獲建議,要牧師能透過主日禮拜的信息,介紹德生教會的事工及增長之歷程,然因第二場禮拜之後,三樓禮拜堂得隨即進行第三場禮拜,所以,時間和空間均有限,無法詳細介紹,只能藉由信息,簡單分享一些教會增長應有的信仰態度和理念。不過,禮拜之後,會另闢時間,一起切磋與交流,歡迎第二場禮拜後,能到一樓禮拜堂繼續分享。

「時代在變、人人在變、福音不變,方法要變。」是個人擔任傳道人之後,計畫、宣導和推展福音事工時,所常思考,並引為旁徵及自我提醒的一句話,因傳揚福音時,除了得「堅持」信仰的原則與精神之外,也當學習耶穌,如何在嚴守律法條文與傳統體制的情況下,「順應」時代的變遷和需要,實踐出律法與傳統的真義和本質,而非一成不變、故步自封。基於此,今天才會以<堅持vs.順應>為題作為分享,好讓大家在劇變的社會中,能用開闊的胸襟和眼光,秉持「福音不變,方法要變」的態度,學習耶穌「堅持與順應」的精神來推展福音事工。

一、耶穌的堅持與順應
耶穌在傳福音的過程中,經常受到猶太人與法利賽人的挑戰和批判,特別是在安息日的議題上為最。耶穌曾因在安息日治病、掐麥穗,觸犯了舊約的律法,而飽受法利賽人的攻擊。然耶穌卻以:「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可福音二章27-28節)作為回應,表明制度與法律設立之目的並非在「束縛」人,而是在「導正」與「幫助」人。

除了安息日的議題外,禁食方面的問題,耶穌的主張亦曾遭受強烈的質疑。按摩西的律法規定,原本,出埃及後的以色列百姓只要一年一次在贖罪日之時,為自己的罪禁食禱告,同時擺上懺悔即可。(見利未記二十三章27-32節)但後來,被擄回歸的南國百姓(猶太人)又增添了為紀念國難的禁食日禱告。(見以斯帖記九章31節;撒迦利亞書七章5節、八章19節)到了耶穌時代,法利賽人又增加每週得要禁食兩次。(見路加福音十八章12節:「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有一天,施洗約翰的門徒,為了禁食的問題請教耶穌說:「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耶穌聽完後,乃這樣回答:「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馬太福音九章14-15節)耶穌將自己比擬為新郎(彌賽亞),將門徒比喻為陪伴之人,向提出質疑的人說道,當祂和門徒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應當歡喜快樂,並不需要禁食。但當耶穌離開他們時(新郎被帶走),禁食就成為合宜的表現。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耶穌特別以:「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福音九章16-17節)作為回應,詮釋新舊轉折的意義。

從耶穌引喻的經文得以看出,耶穌並非否認安息日和禁食的合法性,而是說明安息日與禁食在當前的合宜性。質言之,耶穌所主張的,是一種新的意義,也是一種新的力量。因在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方法和順應模式,信仰才能和時代結合。否則,將會如同法利賽人一樣,只嚴守律法的條文,卻不實踐敬神愛人的行動。如此一來,律法不但無法發揮功用,還會失去實質的意義。

當然,在強調「順應」與「更新」的同時,必須以上帝的話語為基礎,保持不變的信仰本質和原則,才不致於迷失在時代的流行文化漩渦當中。也就是上述所說的:「時代在變,人人在變,福音不變,方法要變。」然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所主張的並非「改革」,而是「順應」時代所需的「更新」,正如祂所宣告的:「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馬太福音五章17節)。

二、變壓乃為順應

或許,從字面的解釋較難以瞭解耶穌所表白:「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的意思,然而,若以我個人所經歷過的「變壓器之故事」作為比喻,應該較易瞭解耶穌所表達的意涵。

1989年前往英國讀書前,友人建議我得要買一台小型收錄音機,以備上課錄音所需,因為臺灣留學生的英語程度有限,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速度很快,若不仔細聆聽,常會不知所云,所以全程錄音,回宿舍後再聽一次,乃有必要。基於此,赴英之前,我事先在臺灣買了一台小型收錄音機,準備帶往英國使用。

出發前幾個星期,學校寄來一份文件,其中有一特別用粗黑體字標示的注意事項寫著:「英國的電壓為220伏特」。看到這樣的提醒,實有些懊惱,因剛買的錄音機只適用於110伏特之電壓,若帶到英國去,根本毫無用武之地。納悶之餘,突然想到,教會剛好有位開水電行的年輕老闆,應該可以提供一些協助,所以,我乃立即打電話請教他。當他聽完問題後,乃信心滿滿的告訴我:「牧師安啦!這款的代誌真簡單!這我是專科的,我替人裝冷氣時,經常遇到這種狀況,應該不是問題,我製作一個插頭送給你,保證好用。」語閉,老闆隨即動手,製作了一個連同電線長兩公尺的三插座瓷器插頭,專程送到教會給我。

1989年9月16日抵達英國的第一個晚上,因思鄉之故,在宿舍隨手拿起從台灣帶去的錄音機,準備播放台灣民謠。孰料插上插頭後,不但無法啟動錄音機,還嗅到一股燒焦味,仔細一看,這才知道,英國的電壓太強,水電行老闆送給我的插頭根本不能用。心想,花台幣3000元在台灣所買的錄音機應是報銷了!

隔天,我將此事告訴剛認識的英國籍同學,他乃熱心帶我到附近的電器行,請老闆察看電線和錄音機毀損的情形。當電器行老闆聽完我的說明,並檢視過燒壞的插頭後,乃微笑的告訴我說:「你不能拿臺灣110伏特的電器用品到英國使用,到英國來,就得順應這裡的電壓,這是基本常識,你應明白。你很幸運,只是插頭燒壞,錄音機無恙。建議你買一個「轉接插頭」(Transfer plug),還有一個可以調節電壓功能的「變壓器」(adapter),如此一來,無論是100、110、220的電壓,或到其他的國家,都可以使用。」為此,我聽老闆的話,花了8英鎊,買了一個插頭,還有可以調整電壓的通用「變壓器」。

有了這次寶貴的經驗,我不但學會了變壓器的英文單字,還在日後的學術研究過程中發現,「順應」(adaptation)環境、時代、文化變遷的英文字意,乃源自於「變壓器」(adapter),而〝adaptation〞正好可以表達「時代在變,人人在變,福音不變,方法要變。」的意涵。基本上,這一個例子,不但可作為對耶穌所宣告:「我來並非要廢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的適切詮釋,亦可表達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所述:「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2-23節)即,要傳福音時,得要「順應」與「體恤」對方的立場,福音才能易於讓人接受。

三、「埋完」(台灣)教會的殷鑑

個人曾在花蓮牧會與教學十二年(1986-1998),期間,由於當地人才外流,加上長老教會體制與禮拜儀式的僵化,鮮少年輕人願意到長老教會聚會,使得教會出現了斷層的現象,教會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導致在短短的幾年當中,東部中會在極為無奈的情況下,關閉了三間佈道所。難怪有人會以諷刺的俏皮話,將東部的教會形容為「埋完的教會」(意為教會都是老人,等到他們全部過世,做完告別禮拜,且埋葬完畢後,教會就要關門大吉了。)事實上,這樣的「悲劇」,早就已經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母會」蘇格蘭出現了。

1990年7月,我利用在英國完成學業,妻女到英國旅遊,準備回台灣的空檔,和內人及當時年僅三歲的長女,從伯明罕開車到蘇格蘭旅遊,途中,在鄉間的路旁,看到幾座荒廢的禮拜堂,看到這樣的情景,難免心酸。

一天上午,從愛丁堡北邊的「丹地」(Dundee),開車前往尼斯湖的鄉間小道旁,又看到一間廢棄的禮拜堂,好奇之餘,乃下車探個究竟。正當探頭觀看佈滿灰塵,堆滿著雜物的禮拜堂時,從禮拜堂旁邊的屋內傳出:「先生有事嗎?」的詢問聲,轉頭一看,原來是位年紀和我相仿的白人男子正對著我說話。經過一陣寒暄之後這才得知,和我談話的人,正是先前牧會於這間教會的牧師之兒子。他告訴我:父親已經歸天,教會的信徒凋零,年輕人紛紛外出工作,禮拜堂沒人聚會,只好關閉,因身為最後一任牧師的兒子,而得以繼續住在牧師館,管理教堂。為能留下紀念,我乃請同行的內人為我倆拍照,同時將禮拜堂的環境拍下來作為紀念。這一幕,雖已經過27年(1990-2017),然卻經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號稱來台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制度最健全、人數最多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如今,卻被冠上又「長」又「老」的別稱。言下之意,似乎在鄙視長老教會過於固守傳統-「守舊」,鮮少更新-「守成」的景況。長老教會由於傳統禮拜模式的沈悶,冗長的講道,以及過於古板的聖詩和音樂,使得不少年輕的信徒轉換「跑道」,選擇他們所喜愛的活潑、熱情、靈恩等敬拜方式,甚至離開長老教會。

四、德生的順應與堅持

1998年7月下旬,初到德生教會牧會時,前一任牧師已離職一年,教會在沒有牧者的情況下,有不少羊群流失,且當時的德生教會只有一位幹事、一位牧師,以及上午7點和10點兩場傳統的台語禮拜,還有傳統的松年、婦女、社青、旅外、青少年團契和主日學等,主日禮拜聚會人數平均約280位左右。面對這樣的情境,剛赴任的我,立即和長執與各團契的會長懇談,共同討論教會的未來與發展方針。

歷經幾個月的適應、觀察、探訪與思考,乃開始著手進行「認識羊、尋找羊、組織羊、餵養羊、羊生羊」五羊計畫,並推展松年大學、敬拜讚美團、德生樂集、成人主日學、生命教育彩虹媽媽、守望代禱團、靈命造就、讀經運動、週末營、團隊服事、「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禮拜」、青年與兒童牧區、主羊成長班等一連串事工。

1.團隊服事

基本上,「靈命造就」與「讀經運動」,還有「團隊服事」與「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禮拜」,乃是德生教會的工作重點。撇開其他的事工不談,容我只談「團隊服事」與「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的禮拜」兩項事工。

初到德生教會牧會時,我就強烈的感受到,以當時280人聚會的規模而言,只有一位牧師是不夠的。在徵得小會同意後,於2000年邀請同工,開始團隊服事。如今,已經從1998年的1位牧師,增加到現在的6位,幹事也由原先的1位,增加到現在的5位(1位兼職),還有2位管理員和2位清潔同工(1位兼職),共計15位。

會以團隊服事的方式牧養教會,乃申命記三十二章30節記載:「一人焉能追趕他們千人?二人焉能使萬人逃跑呢?」又傳道書四章9-12節告訴我們:「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如今,個人集權的領導方式已經過去,現代社會所講求的是「集體領導」、「專業分工」、「彼此合作」的時代。這樣的觀念,可以從美國聖經城市教會艾弗遜(Dick Iverson)牧師所撰寫的《團隊服事》(Team Ministry)一書當中清楚瞭解:「一個牧師或一個基督徒領導者,想要單靠己力來解決教會中的種種問題,是會墮入錯誤的死胡同,要達到真正的成功,需要有一個團隊。……尤其是增長中的教會,『團隊服事』實際上是絕對必須採行的方式。」

2.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的禮拜

剛到德生牧會時,從我和長執及各團契會長懇談得知,教會年輕人不願意參加傳統禮拜之因,除了語言之外,禮拜的形式、講道的內容、同輩群的屬性等,亦是一大問題。當時的德生教會,只有主日上午兩場傳統的台語禮拜,且大多數為中老年人。我知道,傳統的台語禮拜無法滿足不同年齡層和習慣聽華語的年輕信徒,因此,我在1998年9月的就任禮拜程序單中,撰寫了一篇<新任牧師的牧會理念和目標>就任文,文中,特別提到「禮拜的更新」這一項,因我專攻禮拜學,在所出版的拙著《禮拜的更新》一書當中主張,要使教會的人數增長,「傳統禮拜的更新」與「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的禮拜」乃不可或缺,這樣做,才能「順應」時代,突破「傳統」的束縛。

個人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理念,乃基於多年來的觀察和研究,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於2002年初,在德生教會開設第三場禮拜(敬拜讚美),並於2012年開設第四場禮拜(傳統禮拜程序,華、台語混合),其目的就是要處在多元化社會的教會,也能讓年輕人找到適合他們的禮拜方式。

結語:

教會的增長,得需要有適合的同工、長執的配合、健康與合一的教會,也得學習耶穌的堅持與順應。更為重要的是,得要有上帝的恩典、保守與帶領,才能成事。否則,光憑自己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最後,順便藉此分享,每當有人來德生教會觀摩,問到增長的方法時,我大概有這幾樣的心得:1.講道醫治人心。2.禮拜的更新。3.團隊的服事。4.信徒的關懷。5.合一與團結。6.教會成為社區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