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學做人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經文:彌迦書六章6-8節  

◎前言

聖經中,先知彌迦曾向百姓提出「上帝的要求」,說:「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 神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6:6-8)這是上帝對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是做人的基本態度,也是與神同行的基本要件。

◎學習公義

這世界的確存在著許多不公義的事,例如:有的企業賺了很多錢,卻有辦法不用繳稅,有些人每月賺不到二萬元卻要繳稅。難怪有人說:「法律不會欺侮好人,也不會欺侮壞人,只會欺侮不懂法律的人」。

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說:「任何一處所存在的不公義都會威脅所有其他存在的公義。」聖經記載先知阿摩司傳講上帝的話語,呼籲以色列人悔改,他宣告上帝的話時,特別強調公義與公平的重要性:「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1-24)

可見,看似敬虔的外在表現並不是上帝所喜悅的,上帝倒希望祂的百姓「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

耶穌也這樣責備法利賽人與文士,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又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23:27-28)

曾有人沿著南海岸非法偷運一批菸草進入美國,沒想到竟然被海防巡邏艇盯上了,巡邏艇全速向這艘船開來。那人在情急之下,命令手下的人快把那些菸草拋入海中,並且揚起帆來,不讓巡邏艇看到他們的行動。那人吩咐一個年輕人注意巡邏艇的動向及位置。年輕人到船尾探視後,匆匆的向老闆報告說:「老闆,那些貨物根本無法沉下去。漂浮在海上,排成長長的一排。」同樣的,不公義的事情,在公義的檢視下遲早都會顯露出來,無所遁形。

◎學習憐憫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走進一間旅館的大廳,想要住宿一晚。無奈飯店的夜班服務生說:「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間已經被早上來開會的團體訂滿了。若是平常沒有空房的情況下,我會送二位到支援的旅館,可是我無法想像你們要再一次的置身於風雨中,你們何不待在我的房間呢?它雖然不是豪華的套房,但還是蠻乾淨的,因為我要值班,我可以待在辦公室休息。」這位年輕人很誠懇的提出這個建議。

老夫婦大方的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對造成服務生的不便致歉。隔天,雨過天青,老先生要前去結帳時,櫃台仍是昨晚的這位服務生,這位服務生依然親切的說:「昨天您住的房間並不是飯店的客房,所以我們不會收您的錢,也希望您與夫人昨晚睡得安穩!」老先生點頭稱讚:「你是每個旅館老闆夢寐以求的員工,或許改天我可以幫你蓋棟旅館。」

幾年後,他收到一位先生寄來的掛號信,信中說了那個風雨夜晚所發生的事,另外還附一張邀請函和一張紐約的來回機票,邀請他到紐約一遊。

在抵達曼哈頓幾天後,服務生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這位當年的旅客,這個路口正矗立著一棟華麗的新大樓,老先生說:「這是我為你蓋的旅館,希望你來為我經營,記得嗎?」

這位服務生驚奇莫名,他說話突然變得結結巴巴:「你是不是有什麼條件?你為什麼選擇我呢?你到底是誰?」「我叫做威廉.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 1848-1919),我沒有任何條件,我說過,你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這棟旅館就是Waldorf華爾道夫飯店,這家飯店在1931年啟用,是紐約極致尊榮的地位象徵,也是各國高層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當時接下這份工作的服務生就是喬治‧波特(George Boldt),一位奠定華爾道夫世紀地位的推手。

或許有人認為這服務生遇到了「貴人」,我想是的。但我覺得更吸引我的是這服務生的態度,他真誠待人,以憐憫的心為對方設想,不求回報,是這樣的精神令威廉.阿斯特感動。

保羅給羅馬基督徒的生活守則中,保羅簡要地說:「愛人不可虛假」(羅12:9a)耶穌也曾對問徒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裏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裏,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裏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5-8)

行善不是為了利己,不需要招搖,更不是為了求得回報。耶穌吩付我們:「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有古卷:必在明處報答你)。」(太6:1-4)所以,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的話,說:「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3-14)

◎學習謙卑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出生在愛爾蘭一個中等家庭,從小就喜愛文學,時常夢想要寫小說。1879年,他鼓起勇氣,開始創作小說。在當時,雖然他的小說不受歡迎,但他並不灰心,繼續努力著作,終於成為出色的劇作家。

蕭伯納開始寫小說時,就參加了一個學術研究團體「求知學會」。那段時間,他也做過新聞記者,從事新聞、美術、藝術、文學、音樂及戲劇等評論工作。

蕭伯納的劇本是他對社會的批評,提供觀眾與讀者思考與反省的空間。從1893年到1939年間,他共作了四十七部劇本,深受大眾的喜愛。

有一天晚上,蕭伯納訪問蘇聯回來,朋友們都來看他,室內熱鬧極了。蕭伯納談了自己訪問的觀感中提到,他從一個蘇聯小姑娘所學到的一個教訓,說:「有一天我在街頭遇見一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我對她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蕭伯納望著朋友們,說:「你們猜,小姑娘會怎麼說呢?」

朋友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小姑娘會感謝,有的說,小姑娘因為有大戲劇家同她玩,她會感到幸福…..。

「哈哈,你們都猜得不對。」蕭伯納說。「也許我的態度有點傲慢吧,小姑娘竟然學著我的口吻對我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說今天同你玩的是一位蘇聯姑娘。』」

朋友們先是「啊!」了一聲,接著開始大笑。蕭伯納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要永遠謙遜,這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蕭伯納喜歡自己駕駛汽車。更有一次,他一邊開著汽車、一邊和司機興致勃勃地談著他新近構思的一個劇本。就在他講得眉飛色舞的時候,司機突然從蕭伯納手裏搶過了駕駛盤。

「你怎麼啦?」蕭伯納驚訝地問。司機正經地說:「請原諒,因為你的劇本太好了,我真不願意讓你在沒有寫完之前就把命送掉!」

名利、地位,常使人忘了謙卑。大衛在詩篇131篇中表達自己對上主的謙卑之情,也期待百姓學習「謙卑靠主」。「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裏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從今時直到永遠!」(詩131:1-3)

以賽亞書中,先知受到啟示時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賽61:1)。一方面表示這福音是照顧弱勢者的福音,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謙卑的人」或「貧窮的人」的特質,反而更能得著屬天的祝福。耶穌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4:11)

◎學習走天路

在一個研究機構中來了一位新人,他是博士班的研究生,是這個研究機構學歷最高的一個人。
剛到不久,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頭示意,心想:跟這兩個大學畢業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

這個博士班的研究生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怎麼回事?他又不好去問,想說自己是博士班的研究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去上廁所。

這下子這個研究生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突然,他自己也感覺內急。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他也不願意去問正副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中跨:「我就不信大學畢業生能過的水面,我這博士班的研究生不能過。」

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正、副所長合力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反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正、副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水位高出木椿,但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停止學習是最大的隱憂,是阻礙我們成長的絆腳石。保羅告訴腓立比的信徒:「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所以得著我的:或譯所要我得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2-14) 在每個人的天路歷程中,仍需要不斷的學習,日日與主親近,日日更新與神的關係,活著的一天,就要學習比昨天更認識神。

◎結論

有人認為,「難做人、做人難、人難做」,道出人的軟弱,對於達成生命的意義充滿了無力感。然而,帶著造物者的期待,我們在「公義、憐憫、謙卑」之間學習,把「人做好」,亦即把人的角色扮演好;也相信「人好做」,因為只要我們肯努力,做人不難;最後,更願意「做好人」,要做一個上帝眼中看為好的人,就是「義人」,願意學習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奔走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