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11:29;腓立比書2:5-11
美國文豪海明威「明星臉模仿大賽」,7月21日(2002)在佛羅里達州基維斯特島(Key West)舉行,並從超過150位參賽者中,選出冠軍得主。海明威生前曾在基維斯特住過19年,為了紀念他,當地每年都會在他生日期間舉行慶祝活動,今年已經是第22年舉辦。
當中一位61歲的湯瑪斯,曾5度報名參賽,但年年落選,今年終於讓他抱回冠軍。身為漫畫家的湯瑪斯,家裡還開設美容院,他表示,比賽前將頭髮重新整理設計,這是他致勝的關鍵,而他得到的冠軍獎賞是,可以享受當地度假中心招待,以及到酒吧免費吃喝100美金。
海明威(Ernest Henmningway, 1899-1961)是美國小說家,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一般認為他早期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如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可見,在基維斯特島每年舉行的海明威模仿大賽,人們不僅學習他的外型,進而學習他的處世態度與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學像海明威為榮」。
聖經中,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保羅甚至對哥林多信徒強調:「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無庸置疑地,「學像耶穌」是基督徒生命中一項重要的功課。
一、 學習肯定自己的價值
聖經腓立比書如此描述耶穌:「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這是耶穌在世上的寫照。
因此,當耶穌在公會受審時,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太26:63) 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太26:64a)。耶穌了解自己的角色,也用心地扮演神兒子的角色,即使面對威脅利誘,他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好比耶穌在傳道之初,禁食四十晝夜之後就餓了,魔鬼試探他,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頂原文是翅)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說:「撒但(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乃魔鬼的別名),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 (太4:2-11) 。
藉此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對自己的價值觀有堅定的立場,威脅利誘也不能使他妥協,因為他了解自己的價值所在。
然而,許多現代人卻無法從內在發現自己的價值,總是以「外在表象的價值」為價值指標。在《自由時報》(2002.7.16)報導指出,一名台北市西湖分隊的臨時清潔隊員,原本薪資就不高,還要養五個子女,生活清苦,一部野狼機車騎了十幾年都捨不得換。去年二兒子剛退伍也找到了工作,就執意向銀行貸款購買一部上百萬的BMW名車,並以父親為保證人。不料,二兒子後來被裁員失業在家,無力償還貸款,當時設定為擔保的BMW轎車也被收回抵債,不足的部份則轉向保證人催討。這父親多次向妻子抱怨,心情相當低落,後來就喝農藥自殺了。
許多人常盲目地追求表象的價值,忽略精神層面的反省;以為開著名車,就可以顯出自己的價值。我常在公路上看到許多開著BMW的人,打開車窗,有時嚼著檳榔,有時甚至直接把檳榔汁吐到車外,還有人把圾垃丟出來。一個不能從內在發現自己價值的人,即使開著名車還是顯不出應有的氣質。
二、 學習對人的關懷
在耶穌的傳道生涯中,時常可以看到他以愛去關懷別人,醫治有病的人,安慰憂傷的人,甚至赦免有罪的人。人的價值,在耶穌的眼中是一件重要的事。在馬太福音18章10-11節,耶穌曾說:「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有古卷加: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耶穌更把對人的關懷當作一生的使命,「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
內政部最近連續發出許多張的「永久居留證」給對台灣有貢獻的外國宣教士,2002.7.23內政部長余政憲到雲林虎尾頒發第十張及第十一張永久居留證,給奉獻半生歲月在雲林若瑟醫院的比利時籍院長松喬神父與荷蘭籍副院長畢耀遠神父,感謝兩人為台灣無私的貢獻,稱讚兩人是「正港的台灣人」。
現年八十六歲的松喬神父與現年七十九歲的畢耀遠神父,在民國四十年代,遠從歐洲渡海來台,有感於當時雲林地區醫療資源貧乏,於是籌設小型醫療院所救助貧困民眾,在兩人的長期合作下,終於使若瑟醫院發展成為雲林第一個區域醫院,兩人終身奉獻於醫療事業的精神,更獲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另外,日前曾得到內政部頒發永久居留證的瑞士籍神父蒲敏道,他創辦聖心教養院收容重度身心障礙者,在台灣奉獻半世紀,榮獲陳水扁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前行政院長張俊雄推崇他為「最尊貴的台灣人」。他最大的心願是成立養護中心,但7月23 日他等不及完成心願,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蒲敏道神父出生於瑞士,民國20年即遠涉重洋到中國大陸傳教,42年戰亂中輾轉來到台灣,51年到嘉義教區朴子天主堂服務,協助婦女改善家庭生活、募款籌建教室,也興建學舍供青年學子住宿,77年開始社會服務工作,創辦聖心教養院收容重度身心障礙者。
蒲神父89年榮獲陳水扁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90年羅馬梵諦岡教廷頒予金十字勳章、91年獲內政部頒發一等內政勳章,並獲內政部部長余政憲頒發永久居留證。蒲敏道神父將一生奉獻給台灣,他的遺體也將葬在台灣彰化靜山墓園。
台灣原本不是這些外國神父的故鄉,但因著耶穌基督的愛,他們無私地奉獻自己給這塊異鄉的土地,以生命向台灣人訴說上帝的愛。
三、 學習對神的順服
相信我們記得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字架,耶穌在接受這項使命前,他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6-39) 。
經常地,我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並不在乎神要我們做什麼。7月22日上午,壽山中會傳教師夫婦在大八餐廳聚會,邀請胡茂生牧師夫婦牧會分享。會中胡牧師分享了許多牧會生活的酸甜苦澀,我想大家都得著很大的鼓勵。
其中,胡牧師提到有一次,一位女青年因申請到英國的音樂獎學金,急欲出國深造,唯一的限制是受洗時間不足三年,於是一家人都來請牧師幫忙,是否可以把洗禮時間稍往前改一些。胡牧師很為難,召開了小會,大家幾乎沒有意見,只有一位長老有些顧忌。胡牧師原本決定,就幫她一個忙吧!結果,當天晚上,他怎麼也睡不著,隔天,他就告訴那女青年:「對不起,我不能這麼做。」真是如釋重負!但這也使得這家人對牧師很不諒解,胡牧師也忍了下來。
事隔多年,那位女青年再度申請到美國一家學校的獎學金,甚至比以前英國的更好。於是順利地出國深造,而且,有非常好的成績表現,備受肯定。後來,他們一家也都回到教會,並向牧師道謝,若不是牧師當初堅持不假造洗禮證明,她不可能到美國受這麼好的訓練,也沒有今天這麼好的成就。如今,她已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
雅各書曾說:「我們若把嚼環放在馬嘴裏,叫他順服,就能調動他的全身」(雅3:3)。我們是否能教我們的生命順服神的教導呢?是否能感受神的心意如同嚼環放在馬嘴裏,提醒我們順服神呢?「即然順服,就能調動他的全身」;順服,是要我們為主而活!
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曾提出人的五個需求層次(金字塔型),這是他在1954年所提出的。
1. 生理的需求:水、食物、溫暖和性。
2. 安全的需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與傷害。
3. 被接納的需求:被愛和有歸屬感,以一個人的本相被接納,而非所作所為。
4. 自尊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我是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和有用的人。
5. 自我實現: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且人格的各部份協調一致。
然而進入了六O年代前後,Maslow開始感到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他愈來愈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產生自我中心的傾向。因此Maslow在去世前一年,1969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Theory Z>,它是人類最高的需求,是屬於「超越性靈性需求」,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經驗,Maslow將人的「高峰經驗」及「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Maslow一生追求「自我實現」,但到了年老生病時,他在神的面前順服了。
耶穌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保羅提醒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他希望我們能學習耶穌的態度與精神,進而了解耶穌的心意,成為合神心意的基督徒。「學像耶穌」也是基督徒一生最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