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申命記八章1-3節
腓立比書三章7-9節
前言:
被評比為2005年台灣「首富」的鴻海集團負責人郭台銘先生,其夫人林淑如女士病逝後,在台灣引起一陣討論熱潮,儘管喪禮的進行相當低調,但仍免不了外界的好奇。郭妻遺體下葬之前,台灣社會流行著一篇名為<首富的貧窮>之文章,讀過的人,無不感到心有戚戚焉。其內容提及,原本行事低調,不喜接受採訪的郭台銘,在愛妻去世後,竟答應記者的邀約,接受訪問。當他回答記者所提的問題時,有感而發的道出:「我現在覺得自己很貧窮!我沒有時間好好陪家人,父親過世前,我人在國外,接到電話趕回來見他最後一面時,他已經沒回應了。我最快樂的事,就是媽媽親自下碗麵給我吃,我就很滿足、很快樂了。」
年輕時的郭台銘只有專科畢業,是個窮小子,但他卻將台北醫學院的校花追到手,和心愛的人步入結婚禮堂時,他形容彼時的自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回憶當時的心情時,如此說道:「在牽手那瞬間有了溫度,原來富有就是這麼回事,我用愛摟住了妳,幸福在指掌之間,因為有妳相伴,所以幸福從來沒離開過,感覺從此擁有了世界。現在沒有了妳,竟覺空虛得一無所有,生命赤貧,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
一.富裕中的貧窮
人總是以為「有錢」才叫做「富有」,其實不然,從台灣「首富」郭台銘所說的這一席話得以看出,只要能夠陪伴家人、吃媽媽親手所煮的麵,就等於是快樂和富有了。然而如今,令他感慨的是,隨著父親的去世,使得他感到自己的貧乏。心愛的妻子病逝後,越發使他感覺到自己變得更為貧窮。
專門生產「醜陋玩具」的美國艾士隆公司董事長布希耐,早年曾在電子公司上班,薪水折合台幣約只四萬元左右,當時的他,不但覺得薪水不夠用,還常自嘲自己是窮光蛋一個。有一天,他在郊外散步時,看到幾位小孩共同把玩著一隻相當醜陋的昆蟲,孩子們不但玩得相當起勁,而且還愛不釋手。布希耐看到之後,靈機一動的想到,一般的市售玩具都製作得非常漂亮,假如能用反傳統的方式,把玩具設計醜陋一些,或許會很有賣點。基於此,他便著手開始研發醜陋玩具。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布希耐的另類巧思,使得他的「醜陋玩具」產品在美國掀起一片熱潮,也同時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在日進斗金的情況下,布希耐的名字便在一夕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的醜陋玩具大亨。然而當布希耐賺了大錢之後,卻無奈的指出:「我發現可花錢的地方是多麼有限,因我每天最少得待在公司十二小時以上,根本沒有時間花錢。以前我雖窮,但卻擁有自己的時間,現在有錢了,卻沒有時間花錢!」
有錢真的很好,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也可使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然若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後,卻失去那本來所擁有的,以及失去那能夠互相分享和扶持的人,那所擁有的這一切,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美國的醜陋玩具大亨布希耐發跡之後,忙碌剝奪了他生活的一切。台灣的郭台銘喪妻之後,失去那可以分享的人,使得自己陷入了富裕的貧窮中。從兩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所道出之心聲,真的可以讓人感受到,「有錢」不一定就能和「富有」劃上等號。難怪有人說:「等到你擁有金錢卻失去了可以分享的人,百身莫贖是生命最深的苦,才發現再大的財產都是隔靴搔癢。只要有愛、能愛、懂愛,就是富有。」
2005年3月29日,我前往台北參加為期四天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五十屆通常年會,會議期間,內人獨自到高雄市區的一家商店購物,商品的廠商附上一張刮刮卡作為贈品,內人本不以為意,心想,這應該只是一種商業的噱頭,豈能有這麼好的運氣,能夠刮中大獎?便隨手將刮刮卡放在手提袋裡面帶回家,並沒有當場刮開。
回到家後,整理手提袋內的東西時,才又拿起所附贈的刮刮卡,以好玩的心情將之刮開,令人意外的是,竟然刮中了首獎,獎品為折疊式腳踏車一輛。見到刮刮卡所標示的獎項時,興奮之心情可想而知!唯可惜的是,當時我在台北開會,孩子也都在學校上課,身旁缺少能夠和她分享中獎喜悅的先生和孩子,頓時之間,狂喜的心情,因為身邊沒有人可以分享,而減低了一大半。為能將心中的喜悅分享出去,只好到樓下辦公室和正在上班的幹事小姐分享中獎的喜樂。
從內人中獎,但無人可以分享的經驗中,著實可以讓人感受到郭台銘失去能夠分享的另外一半之痛苦心情。這就好比我常講的一句話:「痛苦互相安慰就減少一半,喜樂互相分享就增加一倍。」之感覺一般。
人生活在世上,都想過著物質富裕的生活,但要過富裕生活的條件,除了繼承祖先所傳承下來的「祖公仔屎」才有享有這等福份外,主要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成。近幾十年來,台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從1950年代的農業社會,到1960年代的客廳即工廠,再到1970年代加工出口區的紛紛成立,使得台灣從1950年年國民平均所得(GNP)的八十美元,增加到公元2000年的一萬二千美元,短短的五十年間,已經快速增長了一百五十倍之多。若依1950年的台灣年國民平均所得的八十美元來計算,要能夠買得起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這四大主要家電用品,至少得必須上班五至十年以上,不吃不喝,將所有的錢存下來,才能勉強購買得起。但到了2000年代的今天,平均只要上班一至二月,就可以購買到上述所說的四項家電用品。如此看來,在快速轉型的社會過程中,比起以前物質缺乏的生活,台灣的確富裕了許多。
回想起1969年,黃俊雄布袋戲在台灣的電視熱烈上演時,因大部份的人家裡都買不起電視,只好到擁有電視的人家裡共同觀賞電視節目,所以,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擠在十四吋的黑白電視前,共同觀賞電視節目,可說是常有的事,當時若有黑白的電視可看,就稱得上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了,這樣的景象,堪稱是台灣當時的一大「奇景」。
雖1960年代的物質極度缺乏,連看電視都得到別人家,但總會讓人覺得,當時的社會比較安定,治安也比較良好,心靈方面亦比現在更為富有。如今,處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一個家庭裡面,擁有兩部以上電視機者,可謂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不少家庭設有高品質的劇院,經濟的提升,顯然已達到「第一世界」之歐美國家的水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可惜的是,物質富裕了,心靈卻貧窮了。
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貧窮
1920年5月18日,出生於波蘭南部小城科拉夫附近的華杜懷斯(Wadowice)之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原名「佛地瓦」),2005年4月2日,病逝於羅馬城內的梵諦岡教廷,享年八十五歲。消息傳出後,不論國籍和宗教,世人皆同表哀悼。由於他的故鄉波蘭,在獨立後兩年即遭到蘇聯入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德國佔領。戰爭之後,成了前蘇聯的附庸國,在共產主義蹂躪下,使得東歐各國的經濟困窘、民不聊生、社會不安,導致他非常反對共產與納粹主義的集權政治。歷經了多次政治的變革,若望保祿二世不諱言的指出:在二十世紀當中,不幸出現了共產與納粹兩個極權體制,這兩個體制不但帶來了戰爭,也帶來高壓統治,致使人民生活在痛苦與貧窮之中。
為能脫離恐怖的高壓統治以及貧富不均的生活,在1998年的四旬節期(復活節前的40天,又稱為預苦節期,是天主教相當注重的節期)文告中,教宗特別針對「貧窮」之議題發表談話,藉此提醒世人,要人能夠藉著信仰來革新自己的心靈,同時在生活中表現出基督傾注於每一位信徒心中的「愛」。
教宗所述說的貧窮有二,第一:「貧窮有許多種不同的涵義。我們最先會想到的就是缺乏物質方面的必需品。這種貧窮使我們的許多弟兄姊妹陷於極大的痛苦,這實在是全人類的恥辱。物質的貧窮有許多形式,而且會伴隨著種種痛苦的現象,例如:缺少必要的生存條件和基本的醫療照顧;沒有地方住或者住處非常狹小、齷齪,以及因男女雜處所帶來的種種不便;最弱勢的人遭到社會排擠而成為邊緣人;因失業而不能參加生產行列的人;孤苦伶仃的人;還有那些被迫遠離家園的難民以及因殘酷的戰爭受到傷害的人們;薪資的不平等;因沒有家庭溫暖而走入歧途的那些吸毒者或有暴力行為的人。生活中由於缺乏必不可少的事物,就會使一個人感到羞恥屈辱。那些有能力介入干涉這種貧困而伸出援手的人,他們的良知在面對這種悲劇時,將不會使他們無動於衷。」
第二:「社會上還有另一種貧窮,而且同樣嚴重。這種貧窮所指的不是物質方面的不足,而是缺少精神上的滋養,是生命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答,對自己的人生喪失了希望。這種貧窮『傷害的是人的心靈』,而且會帶給人極大的痛苦。其所造成的後果已經在我們眼前,而且往往令人十分悲傷,那就是一個『缺乏意義的生命』。而這種可悲的現象,最常見之於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他們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精神生活卻沒有目標。」
基本上,教宗所論述的「貧窮」,乃在証實,真正的富裕,並非金錢物質的充足,而是耶穌基督所說的這句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四章4節)
三.富裕的關鍵
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即將進入迦南地之前,雖摩西知道自己無法進入到應許之地,但他還是不厭其煩的,再次的告訴以色列百姓,要他們無論如何,一定要遵守上帝所頒佈的誡命。摩西「嘮叨」式的「耳提面命」,乃是申命記的重要特色。我們從下列這段經文:「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八章1-3節)便可明白,摩西在「囉唆」的背後,乃帶有「應許」的祝福。再者,摩西還要以色列百姓明白,人活在世上,除了民生物資所需之外,更為重要的,還是那出於上帝口中的話。摩西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訓示,乃他要百姓們進入到迦南地之後,勿忘記上帝的恩典,否則會在過度追求物質的情況下,導致心靈的貧乏,才會因此不厭其煩的提醒選民。
當耶穌在面對魔鬼所提出物質方面的試探時,亦特別提出摩西說過的這段訓示,反駁試探祂的魔鬼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四章4節)由此端見,聖經所記載的「富有」,並非指那有形之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由上帝口中所說出的一切話語。
保羅在得著福音之後,亦深刻的體會出,真正的「富有」,不在乎家道豐富,而是認識主耶穌基督,我們從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所言:「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腓立比書三章7-9節)便可得知,保羅不再以世俗標準自誇,反而以認識基督為至寶,從前所視為優渥的物質與權勢,如今與基督比起來,不過是無用的廢物而已。
看到保羅的信仰體驗,伊利諾大學教授丁納透過研究發現:「宗教信仰確實有鼓舞心情的效應,可能是信仰力量與對宗教團體的參與使人快樂,其效果遠超過多擁有金錢、更好的學歷和青春。」事實上,丁納教授的立論,在摩西、耶穌與保羅的訓示中,已經可以清楚見著這樣的見證了。
結語:
富有不只是金錢和物質的層面而已,舉凡身體的健康、美好關係的建立、知識的豐富、智慧的充滿、親情的恩愛、信仰的堅定等,都是所謂的「富有」。相對的,即使擁有許多的金錢和物質,但卻病痛纏身、關係破壞、知識貧乏、過度忙碌、欠缺智慧、親情疏離、信仰軟弱,亦同樣是一種「貧窮」。但願我們能夠遵照先知以賽亞的訓示所說:「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以賽亞書三十三章6節)透過上帝的話語,使心靈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