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創世記十一章 1~9節
使徒行傳十三章1~3節
壹、前言
今天,我們將巴別塔與安提阿教會,這兩個時間與空間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環境與條件的地方名詞相提並論,或許有弟兄姊妹會覺得,到底力牧師的葫蘆裡要賣什麼藥?其實,「今天小弟來到貴寶地,不是要喊拳賣膏藥」,實在是看見在她們彼此之間有著很重要的信息要提醒我們。
我會有這個思考,其實是一直放在心中的一個異象,就是「宣教的德生」,
而不是「喧叫的德生」。剛好,也因為配合總會為了紀念「台灣宣教 140週
年」所舉辦的100場培靈會,我們高屏地區壽山中會第三區於第二天晚上邀請
湯孟宗牧師分享「我愛我的教會」,這個主題是以經文使徒行傳三章1-3節的
安提阿教會做主體,來反應這間教會在受逼迫的環境中,怎樣活出見證,而且
成為福音外傳的爆炸點。
「有一次,德瑞莎修女出席一個冠蓋雲集的聚會,在場的有國家元首和許多
政要大臣。參加者多穿著絲質的高價禮服,唯德瑞莎披著平常印度婦女的圍
巾。有人過來跟她攀談,問她:『妳對自己的工作成就不大(她一直在加爾
各答的窮人中間工作,按照世人的標準,的確無啥成就),是否感到灰心?
』她說:『上帝沒有呼召我去作有成就的工作,祂只是吩咐我去憐憫窮人。
』德瑞莎說她並不灰心,因為她心裡只掛念著一件事,就是朝著上帝給她的
異象前進。今天,你我心裡常掛念的是甚麼呢?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 21節
提醒說『 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
下面,我們就分成三部分,除了再一次認識巴別塔與安提阿教會的獨特性與意涵,同時也思考德生教會目前的角色與未來的定位。
貳、本論
一、巴別塔
對我來說,最早對巴別塔有印象是於國小參加主日學,知道有一座高塔倒
下來,然後一群人分散在各地。
再來,對巴別塔有印象,是在國中階段,因為認為這群人沒事找事做,結果
禍害千萬年,牽連眾生,到現在還需要花錢、花時間、花體力補習學語言,
何苦呢?
後來,當自己在唸五專有固定每天靈修、讀經和禱告的時候,才從信仰層面思考耶和華上帝的心意,知道有一群人不聽上帝的話,要蓋高塔,但後來惹上帝生氣才倒壞,受到責罰。
直到在台灣神學院就讀時,才從神學的角度體悟上帝的作為。因為人為了
要高舉自己,心中無上帝,不尋求上帝這樣的罪,導致落入如此下場。
上禮拜,當聽到湯牧師分享信息後,覺得又可以將巴別塔歸入安逸與本位
主義的濫觴,所以沒宣教行動的代表。
我們都知道,在經歷洪水事件之後,上帝給人一個新的開始與新的環境。但
人類並沒有因此而遵行上帝的旨意,反而人敵對上帝,去建造城與塔,為的
是想與上帝同等,想宣揚己名,甚至想脫離上帝的管治。
示拿,考古學家稱為 Sumer(伊拉克中部下幼發拉底河谷),既在聖經也在現代
考古學的觀點中,是文明的起源,河水的沖積導致穀物的大量生產和財富的
集中,促使人們更貪婪,更想積聚,保有或偷竊,所以城牆砌高了,相對於
挪亞和他家人對神的委身,人性更邪惡。和平被武裝和戰爭所取代了,也從
此和我們如影隨形了。
我們看到人類敵對上帝的模式:從亞當、夏娃事件 →該隱事件→洪水事件→巴別塔事件。也就是原本是個體的敵對上帝,漸漸地變成一小撮人,然後是變成一群人,最後是一大群人。所以可看出人類建造城與塔所帶出來的背後訊息與目的:
A.人類想要滿足自己,
B.人類想要高抬自己。
C.顯出人類自我的驕傲。
D.人類想與耶和華同等。
E.人類不知感恩。
F.人類與耶和華敵對。
G.人類以為雙手萬能。
H.人類想脫離耶和華的管治。
驕傲以紀念塔表明他們的統一和自我的能力:在城中央的巨塔,這塔不僅只是一座簡單的紀念塔,那是具有宗教意味的,正如城市所表達的: Babel(或巴比倫),名字是從Akkadian的「Bab-illi」而來的,意思是「神的門」或「眾神的門」,這塔是嘗試要將天地相連—字義上是:「塔頂通天」(創11:4)。換言之,依字義而言,其終極標誌是,人類企圖以他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觸及神。 美國太空署 ( NASA )也有一句流行的話:「艱難的事我們馬上去做,不可能的事只須多花點時間」( The difficult we do immediately, The impossible may take a little longer. )在在都流露出人類的自我神化心態。
人類因此行為而帶來神的審判與刑罰,結果就是:人類的口音被變亂,人類也被分散於全地。所以曾大衛弟兄曾在「新巴別塔」一文中指出巴別塔的意義就是:「甚麼都有,卻無上帝。甚麼都成功,實際上卻都失敗,因為沒有上帝。」如果早期教會貧窮無法以錢助人,所以對行乞者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三 6) 。那今日社會也是甚麼都有,就是沒有上帝,這可說是一種新時代的「巴別塔」。
二、安提阿教會
安提阿這個城市 是使徒時代?利亞的政治、經濟和 希臘文化的中心 ,也是羅馬政府的軍事中心之一 ,在耶路撒冷城北方四百八十公里,離地中海有三十二公里, 位處東西貿易的咽喉地,貨物流量大、人口流動性高,而且人種混雜,居民富多元語系化的特色。 城中的猶太人大約有四萬人至六萬人,約佔全城人口的七分之一。安提阿城的猶太人大部分沒有羅馬公民權,所以地位無法和外邦人相比。不過,由於羅馬政府的懷柔統治政策,以及城中的猶太人普遍支持羅馬帝國的統治,所以猶太人並沒有受到歧視,和外邦人的關係良好。 安提阿教會差派巴拿巴和保羅的時候,正是基督徒開始受猶太人及羅馬政府迫害之際,是教會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安提阿教會從創立之初就是奉差遣的,是從耶路撒冷被逼迫而向外避
難的弟兄姊妹開始建立的一個教會;他們走到哪裡,福音就傳到哪裡
,從使徒行傳十一~十三章中可以清楚看見。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
安提阿教會開始的 (徒十一章26節);而當時信耶穌的人被稱為「基督
徒」 並沒什麼好誇耀的,而是在笑這些人開口閉口都講耶穌,由此可
見安提阿教會是一個佈道、宣教的教會。
這個教會展示了一間推動差傳教會的典範 :為何安提阿教會會這樣尋求神的心意呢?在安提阿教會的弟兄姊妹的身上,有七方面是值得我們思想、反省和學習的。A.他們不畏逼迫,邊走邊傳。B.他們口傳福音,行為見證。C.他們謙卑受教,蒙主引導。D.他們追求異象,努力更新。E.他們祈禱禁食,貼近主心。F.他們順從聖靈,差派最好。G.他們代禱關懷,薪火相傳。
當耶路撒冷教會只熱衷於傳福音給自己的猶太人,而忘記了主耶穌所賦予他們的大使命,上帝就興起一批無名的傳道人,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開,直到安提阿;並以安提阿教會作為差傳宣教的中心,把福音傳至地極。雖然他們是一個由接受宣教士扶助的教會,但很快轉型成為差遣宣教士的教會。他們再一次把優秀的巴拿巴和掃羅差遣出去。使他們下到西流基,從那裡坐船往居比路去。福音巳經離開了耶路撒冷,離開了外邦城邑安提阿到了居比路島,再開展到了小亞細亞。我們教會應該向他們學習。
因此,現今每個教會門徒訓練的目標,就是要訓練主的工人能夠奉差遣,出去建造上帝榮耀的教會;要訓練出一群會佈道、會宣教、建立教會的工人!
三、德生教會
在《他們寫過歷史》,當中一文「當路加遇上腓利」,講到 1895年
英國差派梅監霧(Campbell Moody)與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到台灣彰化推展福音。
梅監霧很會佈道、蘭大衛懂得醫術,兩人配合無間。因此後來蘭醫師寫到宣教,他強調「路加之門」與「腓利之門」相輔相成的重要。他們兩位在十二年之間,實際合作,把教會數從四間增加到廿三間,並且創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
教會每一年策劃許多的聚會,原意是要造就信徒。但信徒只從聽道得知識,沒有傳福音的行動;知而不行,就如同不知道一樣。教會每年用上很多人力,物力計劃各類事工:例如家庭禮拜、聚餐、旅行、裝修及建堂等等硬體和軟體的改變,這些 都 是有意義的工作;可惜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資源往往花費在長期會友的身上,教會以外的非信徒,能享用到的百分比,卻少得可憐。
如果信徒聽道和行道如果不成比例,教會就很難增長起來。教會需要在事工輕重的先後次序上,經常加以檢討和修正。有一間教會,他們持守一個原則,從來不把信徒為傳福音捐的錢,存入銀行賺利息。他們不想違背奉獻者的意願,將奉獻全用在福音事工上。也有一間很重視差傳的教會,他們的宣教經費,每年都超過了教會經常費的預算。教會每年應該有宣教經費預算,若沒有適合被差遣的人,則可以用經濟支持宣教機構。感謝上帝,我們對於經費的奉獻有很好的見證,但是對於差派工人與裝備這方面似乎還需加強與更委身。
在教會歷史裡,主後 1800年以前,福音是從歐洲傳開,藉著各個宗派和差會,伴隨著各種因素進入非洲大陸,南、北美洲大陸,亞洲各國,台灣也是在這種機遇下得以獲得此恩典。但曾幾何時,傳福音的熱誠不再時,那可容納上千人而建築輝煌的歐洲教堂,主日卻只剩不到百人在偌大的空間敬拜;莊嚴肅穆的教堂也變成古色古香的咖啡店;一九五六年全英國神學畢業生只得二十八人。所以,我們是否也該儆醒呢?
以站在牧師的立場,盼望我們的信仰態度不要如巴別塔或是一部分的歐洲教會的信仰形態;倒要像安提阿教會照著聖靈的感動熱心服事。
參、結論
我們發現今天的信息,對於安提阿教會和巴別塔的學習是兩極化的。
上帝告訴亞伯拉罕,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12:1)祂告訴摩西,將
百姓從埃及領出來(出3:19)祂對以賽亞和其他的先知說,去!(賽6:8)
耶 穌告訴他的門徒,要門徒到各民去(太28:19)
去!分散,散佈到各地!不管是到街道或世界
各地,上帝要我們離開我們 驕傲的本源且拋棄它,
與祂同去接觸失喪的靈魂。救恩不是領人到「聖地
」或某位「聖人」 (宣教士、牧師、長執、小組長等等),
而是領人到上帝的面前。
很多信徒已有成長,購堂建堂亦多已完成。昔日未大力推動宣教的教會,現在應該更上一層樓,為宣教定下具體目標,加速步伐。若教會不能為那些在成長中的信徒,提供一個可努力的前景,安逸就會拖累教會不前,使教會沉睡下去。如果教會不想上帝用患難的方法,逼使教會出去傳福音,就應該自動自覺把握當今每一個傳福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