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四十章27-31節;馬可福音二章21-22節
一、前言
首先恭喜德生教會五十禧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想想看,五十年就是半百,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五十年前和現在,許多事已經變得非常不一樣。五十年前,三十幾歲看起來像五、六十歲的很多,五十歲就叫「半百老翁、半百老嫗」;五十年後,五、六十歲看起來像三十幾歲的人也多。以前,鄉下的人想辦法搬到都市,現在,都市人卻想儘辦法要搬到鄉下。以前,許多人希望長胖,現在,人們努力在減肥。五十年前,窮人穿破牛仔褲 ,吃番薯簽、地瓜葉,現在則完全相反。記得五十年前,教會週報是用鋼板和蠟紙刻的,然後用油墨去印出來,那時我還在青少契,我們團契的雜誌也都是油印,甚至於還可以套上不同顏色,當時覺得很有成就感;現在的年輕人,只要印表機就解決了。那個時候教會的青年幾個在一起就可以唱四重唱,現在的年輕人卻有很多不會看譜的。五十年前的「德生」當然和現在不一樣,同樣的,五十年後,「德生教會」會如何發展?這是我們要關心的。
我前幾天剛從歐洲回來。在歐洲,你可以發現,他們的歷史相當久遠,在英國,到處都是古蹟。劍橋大學是1209年創辦的;牛津大學的創辦可追溯到1167年,這是英語世界裡最古老的兩所大學;在巴黎有一所Sorbon大學(即巴黎第一大學)成立於1257年,其實其前身在12世紀已存在。這些大學雖然古老,卻仍然充滿活力。在歐洲也看到許多古老的天主教堂,富麗堂皇,雖然歷史悠久,但參與禮拜的人卻越來越少,現在都淪為觀光和開音樂會的地方。新教方面,在劍橋有一間St. Columbus教會,過去曾差派許多宣教師到海外,在他們教會的牆壁上,記著這些宣教師的名字和差派的地點,從1885年到1989年,有一些是到台灣來的,包括1912年的萬榮華牧師,今年剛過世的東海外文系主任謝培德教授等人,我在那裏也遇到了高齡八十幾,曾在玉山神學院翻譯原住民聖經的白約翰牧師(John Whitehorn)。但我去參加他們的聖靈降臨節聖餐禮拜時,約有五十幾人,平常據說只有廿幾人,而且幾乎都是老人。偌大的教堂,雖然建築雄偉,財產很多,但看起來有點荒涼。原因當然很多,教會漸漸沒落卻是事實。為什麼這樣?因為環境在變,社會在變,教會卻處變不驚,停滯不前。
許多教會,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錢、沒有人、沒有任何資源,但憑著一股對神熱心和愛心,教會漸漸長大,慢慢地,越來越安穩,在所謂的「舒適圈」中,就忘了起初的愛心。有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天,教皇跟主教一起視察一間富麗堂皇的新教堂,主教就讚嘆說:「從此我們不能像彼得當年說的:”金銀我都沒有”了。」教皇回答:「不過我們也沒有能力像彼得一樣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3:6)經濟好轉,卻失去能力。
台灣的教會,許多是從弱小教會漸漸發展,慢慢地變成所謂「中產階級」的教會,這也是許多中產化都市教會的現象。「中產」並不是罪惡。早期教會許多人到教會,接受福音後,認罪悔改,努力向上,於是生活改善,教會也漸漸興旺,這是自然的現象。但在舒適環境下,年紀漸長,往往就不想去面對挑戰,這也許是人的常態。教會變得「內向化」,缺乏外展的企圖,以自然增長為滿足,教會財產多了,經濟獨立,也沒有危機感。歐洲的許多教堂非常華麗,但變成是觀光用的,有的教堂,禮拜天的崇拜以管風琴音樂會或著名的詩班演唱號召,崇拜反而變成其次了。
二、從新與重新
今天的經文,詩篇:「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提到我們在服事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定會感到疲乏,這時候必須有一段等候的時間。靜靜地思考、充電、再重新出發。合和本聖經用「從新得力」而不是用「重新」應該是有特別意義的。英文用renew,希伯來來文則是有change的意思。台語翻成「得到新的力量」則非常貼切。現代中文譯本則是將31節譯成「但是倚靠上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無論如何,這段經文絕對不是要我們重新再來經歷一次過去的經驗,這是我自己體會最深的。我們當老師的,在學校教書,用過去的經驗,教現代的學生去面對未來的世界,這是沒有用的。因此,我自己也一直不斷地學習,希望教給學生的不是過去的經驗,而是應付未來的能力。同樣的,教會面對的不是過去的問題,而是現在和未來的問題。
這是一個遽變的時代,看看今天「太陽花學運」的例子,學生們透過網路、FB等現代科技,有效地集合群眾,號召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為了反服貿黑箱作業的共同目標和信念走上街頭,甚至於利用網路讓他們的訴求透過十四種語言很快地傳到全世界,這種效率超越政府的意料之外。香港的群眾在這個月初也為了民主而有「佔中」運動,一下子有五十幾萬人上街。雖然香港的主教公開反對,還是有許多牧師和信徒走上街頭。這給我們看到,執政者的心態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將會發生很大的問題。過去曾經有一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名叫「柯達」,在1991年的時候,他的技術領先世界同行10年,但是2012年1月破產了,被數位相機取代了;另一家「富士軟片」則轉型做數位相機和化妝品,而能苟延殘存。而當Sony還沉浸在數位相機領先的喜悅中時,突然發現,原來全世界賣照相機賣的最好的不是他,而是做手機的Nokia,因為每部手機都是一部照相機,近幾年Sony業績大幅虧損;然後呢,原來做電腦的Apple出來了,把手機世界老大的Nokia給幹掉了,而且沒有還手之力,2013年9月,Nokia被微軟收購了。這些事情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表示發展變化越來越快。
去年有機會到緬甸開會,發現緬甸至少落後台灣三十年,電力不方便,電話也不方便,甚至於信用卡也不能用,但政治上開始開放後,我發現他們的成長是跳躍式的。舉例來說,他們的電話系統很落後,但他們不必再去發展傳統的有線電話,因為花費太大,也不實際,因此,他們直接就發展無線網路的手機。一下子就趕上潮流了。這就是「從新」,而不是「重新」的例子。
三、新酒新皮囊
根據中央研究院去年的調查,台灣基督徒約5%,明年就是基督教在台宣教150週年,為什麼我們還停滯不前?今天的另一段經文提到:「新酒不能放在舊皮囊」。皮囊必須不斷地搥打才能保持彈性,同樣地,教會也要不斷地更新。在面對新的挑戰我們教會要如何因應?
a. 新的生命:初代教會充滿了活力、能力和神蹟奇事。當時的教會沒有華麗的教堂、管風琴、神職人員,但有使徒、信徒卻可以使福音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到了325年,君士坦丁將基督教訂為國教,大肆興建富麗堂皇的教堂,不准家庭聚會,不准非神職人員讀經,政教合一之後,教會漸漸腐敗,漸漸死亡。我在撒爾茲堡看到很多富麗堂皇的歌德式古堡,原以為是王公貴族的居所,後來才知道是許多主教在住的,可見當時教會奢華腐敗的程度。一直到馬丁路得改教後,教會才從新得力,有了新的生命。長老會號稱改革宗,就必須不斷地改革,才能更新成長,不被淘汰。我們看到歐美許多所謂的主流教會,教勢漸漸衰退,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從教會出走,為什麼?因為教會沒有瞭解到年輕人需要,舊皮囊容納不了新酒。我在劍橋參加許多次英國國教的禮拜,儀式很多、規矩很多,但感受不到活潑的生命。
b. 要進到現代的世界:教會必須要面對社會、進入實況,以同流不合污(Be in but not of)的心態,去瞭解和面對世界的趨勢和發展,了解社會的需要。像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數位化、低薪化、獨裁化等問題,教會能貢獻什麼?最近同性戀的問題在教會幾乎造成分裂,在美國、加拿大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很小心處理這個問題,不是逃避,也不是以偏見和用個人好惡來處理。有一陣子美國教會流行一句口號:What will Jesus do?(若是耶穌會怎麼做?)大家都說對的,不一定是對,耶穌不是順從潮流跟著法利賽人走,而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台灣的學運,香港的佔中運動都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c. 新的看法:瞭解上帝的話語對現代人的意義,而非教條式的信仰。耶穌對安息日的反動,譴責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只會死守教條而忘掉聖經的精義。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常用一個句型:「你們聽見古人吩咐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是耶穌對一些積非成是的看法的反動。要接受基督的真哩,必須有一種全新的思維態度,守舊只會停滯,更新才能成長。如果今天的基督徒還是只在求平安、求富貴、財子壽,那就是一種功利的信仰。作家李喬先生說台灣人的神是可以被賄絡的神,如果基督徒也是這樣的思維,那台灣為什麼還需要基督教?
d. 學習型教會:教會是人組成的團體,基督徒的一個名稱叫「門徒」,就是「學習者」的意思,教會的成長從學習開始。初代教會有使徒從事教導,當時的教勢蒸蒸日上。因為使徒們瞭解民眾的需要,彼得講道,眾人會覺得扎心(徒2:37),有感動的力量。保羅在哥林多教導會眾也是如此,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徒19:10)。當時的基督徒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因此,教會要瞭解社會的需求,現代人的需求,而不是閉門造車,一廂情願。我自己在大學教書,也是不斷地學習,學習新的知識,瞭解新的趨勢。有時候我們要向青年人學習。因為我們是BC(Before Computer)世代的人,他們是AD(After Digital)世代的人,對現今的世代而言,我們是移民者(immigrant),他們才是原住民。不要以為他們不懂,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看看今年的學運,他們的理想、勇氣和執行力比我們的世代進步很多。有個企業家這樣說:「這個社會一直在淘汰有學歷的人,但是不會淘汰有學習力願意改變的人!」如果信徒不進步,教會也不會進步。
四、結論:
雖然環境在變,社會在進步,文化不斷地變。就好像我們的電腦、手機常常在升級,我們的大腦也要跟著升級。但請不要忘了,電腦升級的目的是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而不是玩game。一樣地,我們在心態上,在事工的方法上從新得力,但也不要忘了,我們的目的在傳講上帝的愛和救恩。在遽變的環境中,不變的是人的罪和上帝的愛。新酒不能放在舊皮囊,而是要放在新皮囊。教會就是皮囊,當新的酒,就是新的觀念,新的挑戰源源不斷地湧進,皮囊是否經得起考驗。能夠從新得力,不困倦、不疲乏,還要像鷹一般展翅上揚,就要看我們如何去面對挑戰,更新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