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弗所書四章29-32節;歌羅西書三章13節
前言:
面對非常光碟報導所引發媒體的主流與非主流、統派與獨派、中國與台灣、芋仔與蕃薯、外省與本省的對立,已經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雙方所出現的,幾乎都是欲置人於死地的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惡毒與污穢之言語,兩者間可說已到「不共戴天之仇」的地步,在任誰也無法原諒誰的情況下,台灣又陷入了治安與政治問題之外的另一種社會危機!
「寬恕」一詞中的「恕」字,乃由「心」與「如」組合而成。這樣的組合,似乎在訴說著,能夠寬恕他人過錯的人,「心靈」便會在坦然、快樂、「如意」的情況下,得著釋放,不被怨恨所帶來的困擾綑綁心靈。相對的,自己也會因為對他人的「寬恕」,得著上帝的饒恕與祝福。這樣的應允,耶穌在其教導中,已清楚訴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可福音十一章25-26節)保羅也在捎信給歌羅西的教會時,明白提起:「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三章13節)
一.心上有如的故事
1990年中上旬,當我在英國進修的課程快要結束時,接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辦公室的消息通知,說有一剛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的英國籍青年,是位牧師的兒子,志願來台協助宣教事工。可能是就近的緣故,總會要我利用幾天的時間,對他作一些Orientation,讓他在來台之前,能先和台灣人實際相處與溝通,以便提早瞭解一些台灣的教會和風土民情。接到總會的通知後不久,這位文質彬彬的英國青年,來到宿舍住了一段時間,這些日子裡,我遵照總會的交代,完成Orientation的任務。
當我完成學業回到台灣時,他已來台有一段時間,且輾轉來到屏東大專中心服事。當他得知我回到台灣時,特地到我所牧會的花蓮住了一個晚上。當天,我聽他分享了許多在台灣的種種趣聞及服事的甘苦談。
不幸的是,過沒多久,我就在電話中,接到他意外死亡的噩耗!聽到這樣的消息,真的讓我無法相信,這位英文、拉丁文、德文好得不得了的熱心青年,竟然就這樣命喪異鄉。經過瞭解,這才明白,出事當天,他騎著機車從屏東要前往旗山協助美國在台協會的一項外籍人士聚會,在屏東縣九如鄉的道路上,被一輛由路肩超車的進口轎車,從後面猛烈撞擊,而彈落到路旁稻田。肇事駕駛因喝酒心神不寧,又在太太的慫恿下,不但沒有下車察看,反而駕車逃逸。
第二天,臉朝下,浸泡在稻田泥巴中的約拿單(在英國時,我都這樣稱呼他),才被臨時停車在路旁為小孩沖泡牛奶的母親發現,而報警處理。經過警察從事故現場所採集到的證物加以追查,終於查出肇事車主是位專門包辦宴席(辦桌)的老闆。令人不解的是,被警方循線追查到案後,肇事者不但沒有絲毫的悔意,還在證人的指證下說出,在潛逃的日子裡,肇事者因不敢面對現實,到處求神問卜,想藉由「神明」的指示逃避責任。難以置信的是,神明所給的答案竟然是:「不要講就沒有人知道!」然縱使肇事者不說,遺留現場的證物還是會說。最後還是因為證物會「說話」而破案。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檢察官的驗屍報告所指:約拿單致命的死因,並非撞擊所致,而是窒息而死。法醫也頗為惋惜的說道:倘若車禍發生之時,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傷者送醫,應不至於喪命。
約拿單的雙親聞訊從英國趕到台灣處理後事時,悲傷的心情可想而知!身為牧師的父親,始終無法理解,為何喝酒的人還要開車?撞倒人了,為什麼要逃跑?闖下大禍之後,還到神壇求神明指示如何規避責任,神明竟也「有求必應」的成為幫凶,違背良心的告訴肇事者:「只要保持沈默,就不會有人知道。」更糟糕的是,在協調的過程中,肇事者除了透過地方人士說情,也請出黑道人物,向代為協商的屏東中會牧師團施壓,從頭到尾皆未向受害家屬說過一聲抱歉的話。經歷這一連串的過程,約拿單的父親相當困惑,為何台灣有這種奇怪的文化?
由於約拿單來到台灣之後,深深的體會到,台灣人所迫切需要的,並不是學習英文,而是福音的傳播。生前,約拿單曾在信中向父親表示,兩年的工作結束後,將回到英國就讀神學院,待受完整的神學教育後,還要再回到台灣繼續傳揚福音。無奈事與願違,在這一場意外中,奪去了他短暫的生命。為達其所願,約拿單的雙親並未將兒子的遺體運回英國安葬,反而讓他長眠在屏東基督教墓園,了其將生命永遠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的心願。基於此,屏東中會為了年輕的約拿單,特別舉行了中會葬,以表懷念。
傷心之餘,約拿單的父親一直不願面見撞死兒子的司機,深怕自己憂傷的心情,會影響到見面時的氣氛。縱使肇禍的司機從未對家屬說過一句道歉的話,但約拿單的父親之心中並沒有恨意,也從未後悔過讓兒子遠渡重洋的來到台灣服事,更沒有因此視肇事者為仇敵,反而以寬恕的心,面對這一切。他心中所存在的,只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何台灣會有這種教人難以理解的文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看到台灣會有這種劣質文化的產生,應該是人民缺乏耶穌基督拯救的福音所導致。我在猜想,約拿單的父親會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情,應該是他明白聖經所給予的訓示所言:「寬恕」就是要「不計算人的惡」,但在愛的前提下,不能姑息,也不能縱容,因為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十三章5-6節)的關係吧!
雖然肇事者被判刑七年半,附帶民事賠償新台幣兩百萬,但約拿單的父親卻交待,將所有的民事賠償金,奉獻給聯合歸正教會(United Reformed Church)在台灣的宣教機構。其所表現出來的寬恕與奉獻之信仰精神,委實令人敬佩!
二.心上無如的後果
《寬恕與忘卻》(Forgive and Forget)一書當中,作者路易‧史密德引用了邁可克里斯多福(Michael Christopher)的劇本,「黑天使」(The Black Angel)裡頭的故事談到,二次大戰時,有位名為安吉爾的德國將領,因其所帶領的軍隊,在戰爭期間犯下了屠殺法國村莊的暴行,所以在戰後,被軍事法庭判了三十年有期徒刑。
渡過了三十年的牢獄歲月,安吉爾期滿出獄,但此時的他,已經垂垂老已。為能遠離人群,平安的渡過餘生,乃和妻子到山上森林裡蓋了一間小屋。
縱使安吉爾已在監獄服滿了三十年的刑期,但仍有一位名為莫瑞奧的法國記者始終不放過他,三十年來,這位法國記者不但恨意難消,甚至天天咒詛安吉爾不得好死,因他的家人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大屠殺中,被安吉爾的軍隊所殺。
當莫瑞奧得知安吉爾與妻子在森林所蓋的小屋地點時,便糾集了一群激進份子,到山下附近的村莊,計畫晚上縱火焚燒房子,還要射殺安吉爾夫婦。行動之前,由於莫瑞奧身為記者的緣故,想對當年大屠殺的細節作一番的瞭解,於是抱著「追根究底」的心,在中午時分,獨自上山,來到小屋訪查安吉爾夫婦。
當莫瑞奧和安吉爾夫婦長談了一個下午後,莫瑞爾深感疑惑,因他覺得這個屠殺全村的德國將領,竟然只是一個脆弱的老人,並非傳聞中所說的「怪物」。這樣的情景,讓莫瑞爾對於安吉爾的恨,又出現了一種與先前截然不同的感受。
傍晚時分,莫瑞爾坦白的告訴安吉爾夫婦,太陽下山時,集結於附近村莊的人,不但會前來焚燒房子,還會開槍射殺他們。為此,莫瑞爾告訴安吉爾夫婦,他願意協助夫妻倆,趁黑夜來臨之前,引領他們下山,以保性命。不料安吉爾聽完莫瑞爾的建議後,開口告訴莫瑞爾說:「我可以跟你走,但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寬恕我!」聽到這樣的請求,莫瑞爾的心中出現了無法解開的矛盾,因為這三十年來,安吉爾在莫瑞爾的咒詛中,不知道死了幾百次了,竟然還在這節骨眼,提出這種要求,真是讓他難以接受!因此,莫瑞爾在矛盾與混亂的心情下,斷然拒絕安吉爾的請求。
當太陽下山,黑夜來臨時,聚集山下的憤怒人民,一擁而上的將小木屋燒毀,同時射殺了安吉爾夫婦。
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的結局,讓人深感不解,為何寬恕一個人,比挽救他的性命還難?會有這樣的結果產生,問題的癥結,無非是莫瑞爾對於安吉爾的恨,已經根深蒂固的在心中無法拔除。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他不明白耶穌對世人所提出的寶貴訓示所言:「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路加福音十七章3節)「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六章14-15節)
三.心上有如的結果
以掃與雅各是兄弟,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兒子,兩人可說是創世記中相當重要人物。由於身為弟弟的雅各,處心積慮的想奪得長子名份,遂而用欺瞞的手段,騙了父親和哥哥,順利取得長子的名份,並接受了眼睛已經昏花,即將臨終的父親以撒之祝福。身為哥哥的以掃得知受騙之後,惱羞成怒,心生怨恨,一心想置弟弟雅各於死地。幸虧雅各溜得快,逃到舅舅家避難,才免於哥哥的追殺。雖是如此,以掃對雅各的恨意仍難消除。幸好經過空間的區隔及時間的沖淡,還有雅各迫切向上帝的認罪禱告,上帝才在垂聽雅各禱告的情況下,軟化了以掃的心,接受了雅各的認罪。
雅各對以掃的認罪,以及以掃對雅各的寬恕中,見到那「心上有如」的情景,我們可從創世記三十三章1-11節,讀到清楚的記載:「‥‥雅各一連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以掃跑來迎接他,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個人就哭了。以掃舉目看見婦人孩子,就說:『這些和你同行的是誰呢?』雅各說:「這些孩子是神施恩給你的僕人的。」於是兩個使女和她們的孩子前來下拜,利亞和她的孩子也前來下拜,隨後約瑟和拉結也前來下拜。以掃說:『我所遇見的這些群畜是甚麼意思呢?』雅各說:『要在我主面前蒙恩的。』是以掃說:『兄弟啊,我的已經夠了,你的仍歸你吧。』雅各說:『不然,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從我手裏收下這禮物,因為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神的面,並且你容納了我。求你收下我帶來給你的禮物,因為神恩待我,使我充足。』雅各再三地求他,他才收下了。」
從寬恕與復和的整個過程觀之,當雅各向以掃告白:「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神的面」之後,以掃拋棄前嫌,與雅各相互擁抱,一同流出歡樂的眼淚,表現出寬恕的行動。此時,兩人的「心」,已經在加上一個「如」之後,不但得著全然的釋放,還因為內心充滿喜樂,而獲得上帝祝福。
結語:
如前言所述:「能夠寬恕他人過錯的人,心中便會坦然、快樂、如意、釋放,不被怨恨的心情所綑綁。」惟可惜的是,彼此間一旦有嫌隙出現,常會因為惱怒、怨恨而出現污穢、惡毒、嚷鬧、毀謗的言語,使得關係緊繃,如此一來,不但會綑綁自己的心,也會綑綁他人,遑論能夠得到上帝的饒恕與祝福。這樣的勸勉,從保羅致以弗所書的訓示:「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29-32節)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