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十六篇9節
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
前言:
近幾年來,每學期我都會受邀到高雄醫學大學講課,擔任「基督教哲學」與「生命科學」課程的老師。原本這些課程只是選修課,選修的人數並不多,且各科系的學生都有。然自從2003年開始,學校為配合教育部的政策,「生命科學」已被列為醫學系與牙醫學系的必修課。因此,醫學系與牙醫學系的學生,必須修完這門課才能畢業。2004年起,校方認為,除了醫學系與牙醫學系的學生都必須修「生命科學」之外,與醫療體系相關的藥學系與護理學系學生,也都必須上這門課。
一次,在大講堂上課時,全體醫學系與牙醫學系一年級的新生,連同老師學約有兩百多人前來聽課。因憂鬱症問題的日益嚴重,而專業醫師又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我經常會利用上課時間,鼓勵醫學系的同學立定志向,選擇當精神科醫師。聽到這樣的勸說,有意當精神科醫師的學生可謂少之又少。儘管如此,每次上課時,我仍會不厭其煩的鼓勵學生,要以當精神科醫師為人生的第一志願。
多年來,縱使我常利用上課的時間,一再的鼓勵學生無論如何,一定要走精神醫學路線,但卻一直都聽不到學生的回應。可喜的是,上學期終於得到了一位同學的回應。他是從鄉下來的學生,小學時代起,成績就名列前茅,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醫學系。本以為他受了我的「感召」,要立志當精神科醫師,但聽完他的回應後,讓我感到啼笑皆非。
他告訴我:「牧師!當我考上醫學系時,家人曾交代我,選什麼科都好,就是不要當精神科醫師。」
聽到這樣的說法,我以幽默的語氣問他說:「是不是你的家人認為,當精神科醫師就是在『騙肖耶』?」
聽到我的「猜測」,他默認的道出:「沒錯!我的爸爸和祖父的確這樣認為,不過我以後真的想當精神科醫師。」
「這是一般人過去錯誤的觀念,其實當精神科醫師很好,不但可以體會到人性的另一面,還可幫助許多憂鬱症患者,說不定還會生意興隆呢!有機會可以和家人再溝通,我相信他們觀念應該會改變。」我誠懇的建議同時鼓勵他。
個人之所以會常鼓勵醫學系的學生當精神科醫師,最主要的原因乃來自於詩篇十六篇9節:「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以及箴言十七章22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這兩節經文的啟發。因精神科醫師除了能夠用科學的方法醫治人的肉體之外,也可以和牧師一樣,幫助那些心裏有困擾的人,解除他們心靈上的重擔,讓他們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得以安然居住。
一.正視
由於時代快速的變遷、資訊的發達、一切講求專業和績效來論個人能力,加上功利主義掛帥、經濟不景氣、倫理道德的淪喪,以及傳統價值觀的改變,使得人類的生活無法在一下子之間適應過來,造成沈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嚴重者,往往會在心情無法調適的情況下,成了現代人沈重的心靈重擔,甚至引發「憂鬱症」。
有鑑於憂鬱症與自殺比率的攀升,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氏基金會於1984年5月19日由董之英先生與嚴道博士共同創立,嚴道博士任董事長,以「促進國民身心健康、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為宗旨,從事創辦或協助有關國民身心健康之衛生事業,致力於菸害防制、食品營養、心理衛生等工作,全方位關懷全民身心健康。1999年起,加入憂鬱症預防宣導工作做為主軸,包括進行調查研究、巡迴講座、出版書籍、製作宣導品、創立憂鬱症篩檢日等方式,藉以提醒民眾正視憂鬱症,減低其對生活的影響,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成效。至2004年為止,董氏基金會正好成立滿20年。)與衛生署於2004年6月8日假高雄市政府長青學苑三樓,舉辦一場名為「各宗教正視憂鬱症及自殺防治」的座談記者會,到場的採訪媒體記者不下數十人。會中,董氏基金會執行長葉金川教授和終身義工孫越先生與衛生署官員,特別邀請到天主教的樞機主教單國璽神父、佛光山督監院院長釋慧傳法師、一貫道高雄市分會理事長吳正雄先生、道教文化院院長蔡文老師,以及代表基督教的筆者出席參加,其中列席的專家有長庚精神科主任文榮光醫師。
會中,衛生署和董氏基金會發出聯合新聞稿指出:繼二十世紀的癌症與愛滋病之後,「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廿一世紀的第三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出警告,到了公元2020年,憂鬱症所帶來的「疾病負擔」,將攀升為三大疾病當中的第二名。這樣的結果,不但會造成人類生活功能的喪失,亦會在憂鬱症擴張侵蝕民眾健康的心靈之同時,伴隨著憂鬱病患症狀而發生的自殺案件,不斷的在社會各個角落出現。
據衛生署的統計,2003年台灣地區自殺死亡的人數高達三千多人,換算之下,每天幾近有9人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使得自殺已經連續七年成為國人的十大死因中的第九位,其中男性的自殺率比女性多出兩倍,比率為男67%、女33%。基於此,衛生署陳建仁署長分析指出:自殺人數增多的原因有二:一是自殺的通報系統較過去完整,因此自殺案能浮上檯面。二乃憂鬱症患者越來越多,而憂鬱症與自殺有高度的關聯,因此連帶使自殺的人數躍升。
衛生署的統計報告進一步指出:台灣地區87﹪自殺死亡的個案中,生前罹患有憂鬱症,而且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由此端見,憂鬱症對人類生命、身心健康影響之鉅,已不容忽視。
有鑑於自殺人數的逐年升高,衛生署計畫編列七億新台幣預算,在各縣市成立心理衛生中心,進行五年的自殺防治計畫,對曾有自殺經驗者加強諮商輔導,同時教導民眾認識憂鬱症,盼能儘早發現憂鬱症的問題和患者,對之加強心理輔導,以便有效的遏阻自殺之行為。
二.面對
有一年輕精神科醫師到教會做禮拜,因有會友不知如何區別與「精神科」與「神經科」,而趨前請教他。結果,這位精神科醫師幽默的解釋說:「這很簡單,精神科就是在看『發瘋』,神經科就是在看『中風』。但神經科也區分為許多科別,諸如:腦神經內科的醫師會告訴你如何認知與預防中風;腦神經外科的醫師,則是對中風患者的開刀與治療。」聽完這樣的解釋,頗令人莞爾。當然,精神科醫師只是以幽默的口語解釋兩者之區別,並無惡意,或鄙視精神病患,因他知道,世界衛生組織正盡力設法將「精神病」去污名化,這個名詞可能會在再不久的將來,以更「文雅」的醫學名詞取代之。
礙於國人把看精神科視為是「頭腦有問題」或得了「神經病」,使得憂鬱症發生時,不但不敢向人啟齒,也不敢就醫,而錯失了及早醫治的良機,致使病情惡化,進而走上自殺一途。事實上,憂鬱症是一種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有醫師將之比喻為「心的感冒」,如果提早接受治療和開導,應該都可以復原。最怕的,就是不敢面對,不肯就醫,一拖再拖,使得病情惡化。遇到這種情況發生時,絕不能逃避,也不能不加以面對。
嘉義榮民醫院精神科主任王家麟醫師指出,憂鬱症的形成因素有三:
1.生理因素:腦內血清張力素與正腎上腺素偏低,屬於個人體質原因。
2.心理因素:負向認知、低自尊、吞噬憤怒仇恨、缺少社交與親情互動者易 患此病。
3.社會環境因素:如經濟不景氣、戰爭、九二一大地震、畸形社會等等,均 會造成脆弱性格或體質者罹患此病。
一般而言,憂鬱症的症狀發生時,會出現沮喪、悲傷、食慾減退、心情低落、頭痛、失眠、疲勞、過多或過少的睡眠時間、無法思考和集中注意力、有自殺和死亡的想法、對以往的嗜好失去興趣、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的低自尊,有時還伴隨著妄想症的情形出現。總而言之,依症狀輕重不同,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為此,王家麟醫師提出了憂鬱症治療與處置的十項建議。
1.藥物治療效果極佳:60-80%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劑均有不錯的反應。
2.遇有壓力、矛盾無法排解時,尋求專業人員訴說出來,不要壓抑。
3.維持每天規律運動與生活作息正常。
4.維持人際與正常社交活動。
5.家人關懷與支持。
6.常作正向思考,給自己打氣。
7.由小建大,建立成就感,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8.運用智慧,培養興趣,用心經營生活。
9.用「三心」來看待人生–平常心、自然心、歡喜心。
10.多些超意識層面,如宗教、藝術、禪修等,追求內心喜悅,化解不安。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文榮光醫師提醒民眾,宗教信仰與醫療是相輔相成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憂鬱症有預防的作用。然若不幸罹患憂鬱症時,信仰的力量再加上醫療的輔助,不但有加分的作用,還可以使憂鬱症提早治癒。基於此,文榮光醫師特別強調:這方面疾病的治療,必須藉由天助、自助、人助三管齊下,才會發揮正面防治的效果。
又根據內政部的檔案資料所指,台灣地區登記有案的教堂寺廟計有14650所(2002年),教堂(含基督教與天主教各大教派)的神職人員有六千多人,信徒約有166萬人。然而這些宗教對於社會安定與精神疾病及憂鬱症患者,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為止,在台灣領有專業精神科醫師執照者,也只不過區區的七八百人而已,比率上仍嚴重的不足。端此,宗教的功能以及神職人員對於憂鬱症患者的協助,絕不能忽略。
果真遇到憂鬱症的情況發生時,除了王醫師所提供的上述十項寶貴建議外,個人也要站在信仰的角度,以牧師的立場,提出幾項建議供大家參考:
1.要相信上帝仍與您同在,透過讀聖經與禱告,祈求上帝的憐憫與醫治。
2.參與教會的團契和禮拜,使心靈得著安靜。
3.勇於面對,設法找出憂鬱的因素,並尋求協助。
結語:
儘管宗教信仰並非解決憂鬱症的「萬靈丹」和唯一「處方」,然在上述所提的記者會中,無論是記者、宗教代表或精神醫學專家,幾乎都一致的肯定,宗教信仰是民眾生活的重要支柱,在心理健康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文榮光醫師更依世界各地的研究及其工作經驗肯定的指出;「有宗教信仰者,一般而言幸福感較高,宗教虔誠度與憂鬱及自殺發生率有反比關係,宗教對精神健康具有保護作用。」
舊約的先知耶利米,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告訴過我們:「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飽飫;愁煩的人,我使他知足。」(耶利米三十一章25節)兩千年前,耶穌亦提到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又彼得勸勉過我們:「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五章7節)若您的心靈正擔負著難以解脫的重擔時,這些經文當是一帖倚靠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