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褔章十六章24節
哥林多前書四章1-2節
彼得前書四章7-11節
◎前言
《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James C. Hunter, 2001)這本書是最近幾年在管理上一本知名的書籍,作者借助一個中年人約翰的口,說出埋藏在聖經中一種「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的真理。約翰步入中年,有成功的事業,卻在自己領導的職事上和家庭方面出現困難。一個機遇下約翰進入修道院,接受一位曾經非常成功的管理專才,後來退隱的修士西面的指導。西面修士說:「領導是一種技能和能力,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奮戰不懈。」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相信大家對於其中的管理哲學也都深深地被吸引,聖經中的「僕人」與「管家」的概念在此以清新的姿態,捉住了眾人的目光。然而,當我以不同角度看這些概念時,我發現,「管家」的幾個概念用在「基督徒」的身上也是相當適合,套用這樣的概念,基督徒們更能投入服事這個世界,作神忠心的管家。
耶穌曾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b-28)
在這本書用了幾個相互關聯的重要觀念來詮釋「管家」的真義,其中,一個好的管家權力的來源是「威信」,威信是藉著「犧牲奉獻的精神」來展現,而「愛的行為」更是做到犧牲奉獻唯一的途徑,「決心」是達成這一切最基本的需求。
◎威信──基督徒的影響力
「管家的定義」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投入,為達成共同的目標奮鬥不懈。因此,這裡有兩個關鍵字,即「技能」與「影響」;透過學習來的技能,建立影響力。一個好的管家必須具備「威信」。簡單的說威信就是一種技能,運用影響力,讓別人心甘情願地照著你的決心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甘情願」。
講到威信自然必須談到威權,威權與威信是完全不一樣的。威權是一種能力,利用你的地位,不管別人願不願意,都必須照著你的決心行事。威權是別人賦予的,施展威權不需要用到智慧與勇氣,只要有權勢就可以。
而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威權是可以買賣的,能夠得到,但是,當你失去你的地位時就什麼都沒有了。而威信可就不同了,不能買賣,不易得到,但是,就算你沒有任何職位,一樣具備影響力。
唐崇榮牧師(2003)在「希伯來書歸正查經講座」中提到一段話,我覺得很受感動。他認為耶穌基督講過的,最可怕的,其中一句話是什麼?「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太5:13)他以此引申當基督徒失去基督徒的聲望、基督徒的影響力、基督徒馨香的味道的時候,人一提到你的名字,就把你跟臭味連在一起,你永遠沒有辦法。
唐牧師甚至以希伯來書的話讓聽眾思考,「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來12:16)。這個典故是來自創世記中的一段記載,以撒六十歲時和利百加生了一對雙生子,老大叫以掃,老二是雅各。兩個孩子長大後,有一天,以掃外出打獵,回家相當疲累,正巧弟弟雅各煮了紅豆湯,以掃要求雅各把紅豆湯給他喝,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吧。」以掃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甚麼益處呢?」雅各說:「你今日對我起誓吧。」以掃就對他起了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創25:31-33)
以掃失去了長子的身份同時也失去了長子的祝福。神既然把你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使你不只有好的名分,更有十足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值得珍惜的位置。雖然有人認為,基督徒不應與人稱「名聲」,但箴言卻說:「美名勝過大財」(箴言:22 :1 )。
唐牧師認為:「美名要爭,虛名要丟」。我們做基督徒做到連外邦人都稱讚我們,一聽我們的名字,「這個人不隨便,這個人是實在的,這個人講的話有份量,這個人做事不亂來,讓外邦人知道基督徒的美名。」
我很喜歡他說的一個故事:
我在神學院裡面我有一個老師我很不喜歡他,因為他教的宣道學是八股,他把他的老師三十年前教的,再搬給我,搬到我的課室來,而我想是不是他的老師教的也是他老師的老師三十年前講的?所以到最後我自己從我自己生命中間找出一種宣道法,怎樣講道講到我的時代的人都聽得懂,我完全不用他的。但是他至少上課整個學期,有一句話我永遠不忘記,我現在告訴你,那是三、四十年前的時候。所以他把他三、四十年前的搬過來,我再把三、四十年前的搬給你,但是這是好的。他說:「不要因為人討厭你,因此就討厭你所代表的主!」哇!我很喜歡那一句話,那句話真正打到我的心。我整個學期上他的課什麼都沒有得著,到了最後一課的時候,因為這一句話,我就記下來,記在我心靈深處。「不要讓人因為輕看我,就因此輕看我所代表的主!」「主啊!主啊!」我跪下來,「求主可憐我,幫助我一生一世,使我因為做你的代表,把你馨香的味道,把你的榮耀,把你的榮美,把你的聖善,把你的公義,把你的正直,把你的愛,向世人宣揚出去。」
「不要因為人討厭你,因此就討厭你所代表的主!」「不要讓人因為輕看我,就因此輕看我所代表的主!」這兩句話給了我深深的提醒!基督徒們,對於世界,你的影響力在哪裡?如何在世人當中建立威信,提昇影響力,讓人們願意跟隨你,進而跟隨耶穌?接下來,「犧牲與奉獻」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個功課。
◎犧牲與奉獻
在《Who is Jesus?》(http://www.whoisjesus-really.com/)這個網站的一篇文章<最有影響力的耶穌>(Jesus and the intellectual),其中有一篇「依你的看法,誰是有史以來最特出的人物?」作者說:「我曾經向全世界的各個宗教組織,甚至無神論者和共產主義者,提出這個問題。而所有學問淵博的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拿撒勒的耶穌。』」他強調,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如果知道事實,都會承認耶穌基督是有史以來最獨特的人物。他改變了整個歷史過程。歷史就是記載他的故事。若把拿撒勒的耶穌從歷史中給刪除,那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看一看你日曆上的日期,它證明拿撒勒的耶穌曾經生存在這個地球上。西元前(B.C.)英文是「Before Christ」,即「耶穌基督誕生前」,而西元(A.D.)拉丁文是「anno Domini」意即「在我們主的年」。
我想,耶穌之所以造成如此的震撼,並不在於地上權勢,而是在於「犧牲與奉獻」。他勉勵跟隨他的人:「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耶穌要求門徒「捨己」,他自己更實踐了這樣的教導,他擔當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保羅見證說:「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提前2:6a),又說,「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1:4)。「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許許多多基督徒們一生學習耶穌基督犧牲與奉獻的精神,默默地服事眾人。美國電視名嘴強尼說過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再怎樣也不敢拿來開玩笑,那就是將終身奉獻給印度的德蕾莎修女。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切膚之愛基金會」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時間是在1928年,出生剛滿四個月的周金耀,父母因家貧以40圓代價將他賣給同鄉為養子,但養父亦貧。
十三歲的某一天被竹片割傷右膝關節處,傷勢嚴重,因敷藥不當,加之求神問佛以「符法」治療而使症狀更加惡化,後經善心老人指引:「最好去找那個外國仔──蘭大衛醫師!」於是,周童被送至「彰化蘭醫館」(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外科治療。
由於傷口長達尺餘,恐怕很難避免截肢的命運,甚至會有生命之虞,蘭夫人連瑪玉女士知悉此嚴重性,與蘭大衛醫生商談如何幫助周童,當時蘭醫師只知一種少有人作過之植皮術可望治癒。
蘭夫人提議:「假設將我的部份皮膚割下移植可以治癒他嗎」?在蘭醫生同意後,開始施行植皮術。進行手術的當天周金耀牧師回憶說:「當時醫術不發達,在動手術時由於麻醉藥不足,我於麻醉中甦醒親眼瞥見蘭醫生為蘭媽媽動手術取下大腿的皮膚四塊,頓時我覺得宛如觸電的震駭!我猛然想起,蘭媽媽當天對我說,有人要切割皮膚給我的事,竟然是真的;但是,卻萬萬沒想到,所切的皮膚,竟然是切她自己腿上的…」。四天之後,種植皮膚片因「異體移植排斥」而脫落,手術並未成功。後來,蘭醫生與其他醫生會診結果,皆認為所植皮膚片「面積過大」,所以一個月後,再採取周小弟自己左大腿少部份的皮膚,以細片撒播於創口,該各小片皮膚遂慢慢生長起來;四個月後,才又施行第二次植皮手術。再一年後,大片創口始得痊癒。
在孩子長期住院中,蘭夫人栽培他成為一個基督徒,周童在醫院療養中亦蒙蘭醫生夫婦照顧備至,視同己出。康復後在藥局任職,後來獻身傳道。先在長榮中學,後到台南神學院就讀,畢業後至許多教會服事,曾任高雄鹽埕教會牧師。
周金耀牧師經常在講道中感念老蘭醫師夫婦對他的愛,他常說:「蘭媽的皮膚雖沒有貼在我的皮膚上,但它永遠貼在我的心上」。這個切膚之愛的故事,從此成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台灣民間的美談。
◎愛是動詞
寇紹恩牧師在《好消息雜誌》(98期, 2003)中提起第一次去韓國的印象,當時接待他們的是一個一百人左右的教會,那個牧師在台上,就講一件事情,他說:「台灣來的弟兄姊妹,我告訴你們,我們的教會很小,但是我們的教會一點都不小,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教會不是獨立的一個教會,我們的教會是連結在漢城所有教會裡面的一個,當我們所有漢城的基督徒(當時漢城有約1/3的人是基督徒),不管在哪一個教會,如果我們連結起來,一起說一二三,然後跺一下腳,漢城會跳一下!」寇牧師說:「十多年了,我永遠記得那個牧師所說的話。」
當基督徒們有所行動,更當基督徒們有意識地一起行動,你知道,那樣的力量是大的。「愛」是我們可以一起行動的主題。
《僕人》這本書提到「愛是動詞」而非僅僅只是名詞,愛不是你對別人的感覺而已,而是你對別人的作為,否則愛就很難使人知道它的存在,愛是推己及人,找出並滿足別人的基本需要,這也是人常分不出的地方。愛是忍耐,恩慈,謙卑,尊重,無私,寬恕,誠實,守信,這些都是行為,是可以做到的。
美國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說:「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受是這個動詞結出的果實。所以,愛是犧牲自己,傾聽對方的話,發揮同理心,欣賞對方,肯定對方。」
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愛的真諦」一直被認為是「愛」的金句。中文譯本譯為──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愛是永恆的。
蓋瑞.英瑞格牧師(Gary Inrig, 1999)在他的書《友誼》(Quality Friendship: The Risks and Rewards)中描述:「愛的行動是一種意願,其動機就是為了愛和顧念被愛者的需要,這種愛只在乎別人的利益而不計較自我的得失,然而只有在十字架上我們才看得到這樣的愛,而任何愛的定義與加利利的愛分開,都是不夠的」。英瑞格提醒我們,在希臘原文中,用來描寫愛的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他說:「這就告訴我們,愛永遠都不是被動僵化的。愛總是有活力的,是不止息的」。
基督徒的愛不是自私的「享受」,而是「分享」。因此,我們不應把上帝的愛留著自己的獨享。反而應該把這份愛分享出去,讓我們的家人、朋友、街坊鄰居都能享受上帝的愛。
德生教會敬拜讚美團的同工,最近正積極地排練,因為在八月份他們將會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咖啡廣場演出,我看見他們安排了二十餘首的詩歌,期待在陣陣的咖啡香中,伴以耶穌愛的香氣,我相信那一天,美術館的天空會很「耶穌」。
這正是一種分享的愛!如果我們願意學習耶穌愛的精神,願意愛每個街頭的靈魂,那就找個方式,把愛分享給他們。同樣的,如果我們也愛燕巢的人們,就把我們教會舉辦「品格營」的好消息告訴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分享上帝的愛。這是你愛他們的機會!
◎結論──決心與忠心的委身
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耶穌所要求的是一種「決心」。若以數學公式來表示的話:
意圖+行動=決心;有「意圖」又有「行動」才能展現「決心」,這也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必要條件。
意圖-行動=空想;如果,有「意圖」卻沒有「行動」那只不過是「空想」而已,一個天大的計劃,要是沒有行動,那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作為一個基督的管家,保羅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並且要盡其所能的服事神、服事人,「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耶穌所要求的是一個「決心與忠心的委身」,他要我們委身在「發揮影響力」的工作上,委身在「犧牲與奉獻」的態度上,委身在分享「愛的行動」上。這是作「忠心管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