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想要與需要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馬太六章25-33節;提摩太前書六章6-8節

前言:

本文以「想要和需要」為題,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煽情」。然以此為題,乃要大家在過慣資本主義富裕的物質生活時,站在信仰的角度,透過聖經的話語,省思慾望、知足與節制的功課。

基本上,本文所論的「需要」,是指生活上用得到的「必需品」;「想要」則是指心理上的慾念,其中包含了一心一意的想追求金權、名聲、名牌、偶像崇拜等,而這些「東西」不必然是生活所需,惟人常在「攀比」,以及「廣告」的慫恿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激起了「想要」的激烈慾望,導致人心貪得無厭、胡亂消費、盲目追求。如此一來,便會由「貪」成為「貧」,誠如臺灣俗諺所說的「貪字,貧字殼。」(指『貪』無異於『貧』,兩個字型與意義的關聯極為酷似並接近。)及「俗物吃破家。」亦如老子所言的「禍莫大於不知足。」這樣的結果,定會成為保羅筆下的「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腓立比書三章19節)基於此,人的心中若老是存在著「想要」大於「需要」的念頭,將上帝的國和義棄之一邊,必會由「貪」逐漸成為「貧」。

一.「想要與需要」的聖經訓示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心充滿著「想要」過於「需要」的念頭,因此,耶穌在山上寶訓中,乃提出相關的訓示,勸勉跟隨祂的人。其中,馬太福音六章25-34節有關「勿慮衣食」的記載最為明顯,可謂是一針見血的對生活在物質主義下貪得無厭,又不知滿足者的當頭棒喝。基本上,耶穌在此所指的「衣食」,並非單指外在「衣服和食物」的物質慾望,亦指著內在永不滿足的貪念。

過去,諸多牧長和學者常引用此段經文,作為談論「憂慮」的基礎。然若我們進一步探討,耶穌在本段經節所強調的,除了提醒跟隨祂的人,勿將焦點擺在屬世的生活上,導致對物質、生命和財產過於「憂慮」外,尤有進者,耶穌提出的勸勉,乃在引述19-24節祂所談論到的「真財寶」和「心裏的光」,教人勿忘記屬靈的重要。此一經文並非鼓勵人不必做任何事,只要心存「盼望」,就可得著一切「想要」的東西。仔細閱讀方可得知,這段勸勉對那些有心追求上帝的國和義的人,是一種「鼓勵」,因為上帝知道這些人的「需要」,會在祝福中賜予,將一切的東西加給他們;對那些一天到晚用盡心思「想要」物質的人,則是一種「警告」,因為過度的「想要」,會導致心靈上的「憂慮」,憂慮的結果,便無法獲得生命的喜樂。

過去,諸多牧長和學者常引用此段經文,作為談論「憂慮」的基礎。然若我們進一步探討,耶穌在本段經節所強調的,除了提醒跟隨祂的人,勿將焦點擺在屬世的生活上,導致對物質、生命和財產過於「憂慮」外,尤有進者,耶穌提出的勸勉,乃在引述19-24節祂所談論到的「真財寶」和「心裏的光」,教人勿忘記屬靈的重要。此一經文並非鼓勵人不必做任何事,只要心存「盼望」,就可得著一切「想要」的東西。仔細閱讀方可得知,這段勸勉對那些有心追求上帝的國和義的人,是一種「鼓勵」,因為上帝知道這些人的「需要」,會在祝福中賜予,將一切的東西加給他們;對那些一天到晚用盡心思「想要」物質的人,則是一種「警告」,因為過度的「想要」,會導致心靈上的「憂慮」,憂慮的結果,便無法獲得生命的喜樂。

當然,耶穌在此所教導的,並非要人天天「神經線大條」、「悠游自在」、「無憂無慮」的過日子,而是要人用積極進取的心,學習謙卑和喜樂,對上帝充滿信心,把一切所有的憂慮交託給祂。而這個「憂慮」不只包含物質上的,亦涵蓋了歲數和生命層面的。人若不將終極關懷的焦點擺在上帝的國和義之上,心中成天只是充滿著「想要」的念頭,一切終將成空。

二.「想要與需要」的生活省思

最近的臺灣,由於經濟蕭條,景氣低迷,公司週轉不靈,關門大吉者處處可見,失業人口比率逐日提高,使得人民的荷包緊縮,消費能力大減,業者無不叫苦連天。為刺激消費,各大賣場和百貨公司,均大打折扣戰,DM之類的平面廣告滿天飛,促銷的噱頭和花樣百出。如此的商業氣氛下,人往往會受不了誘惑,出現瘋狂大採購的舉動。基本上,這種「勾引」顧客上門的宣傳手法,正是資本主義下,行銷管理的主要策略。然值得注意的是,當您購物時,到底是真正的「需要」,或只是心裡面的「想要」,可得要仔細考慮,分辨清楚,否則,很容易落入「人心不足蛇吞象」、「慾望難逐」的「憂慮」中,導致家中堆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廢物」。

小時候,適逢臺灣的農業社會時代,工作機會不多,一般的家庭收入有限,經濟情況普遍不佳,常捉襟見肘,因此,購買東西皆相當謹慎,不但得量入為出,還要精打細算一番,可說是「需要」用到東西,不得不買時,才會前往購買,幾乎沒有「想要」就買的空間。因此,父母親常提醒當時的我:「東西用得到的才買;用不到的,不要一見到喜歡,就隨便亂買,應當節制。否則眼睛會起濁。(心貪則眼濁而盲目)」、「不應該花的,一毛錢也不要隨便亂花;應該花的,再多的錢也不要吝惜。否則不是成為『凍酸鬼』(吝嗇),就會變成花花公子。」反觀現在的臺灣社會,人們除了「需要」的東西大力購買外,凡出於慾望而「想要」的東西,常不分青紅皂白的採購,甚至無法節制的大量購買,進而赤裸裸呈現「貪」的情境,也就是形成出耶穌所說的「憂慮」狀態。

報載,有位女孩子,經常受不了誘惑,見到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或是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申請了信用卡之後,更是越陷越深,染上了先購物後付款的習慣,足足有三年的時間,都是利用信用卡的循環利息「舉債度日」。男友為此痛心不已,在多次警告無效後,憤而拿起剪刀將信用卡剪斷,這才喚醒女友貪得無厭的購物慾望。經過一年的心理治療,終於成功的調整了對於信用卡的倚賴和那無法自拔的物質慾望。

走出陰霾後,這位小姐現身告白同時奉勸世人要勇於面對現代人物質主義至上的挑戰,勿一天到晚只對物質存在著倚賴的心態,因在她利用信用卡舉債度日的三年中,慾望無窮所帶來心靈的空虛,已經衍生為可怕的疾病。幸好透過心理醫師的治療,加上男朋友的鼓勵,並仔細閱讀了愛琳.詹姆絲(James,Elaine St.)歷經「被過度的物慾搞得頭痛、胸悶、失眠、心裡煩躁」的痛苦後,在恍然大悟下所寫的《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以及十九世紀美國著名作家兼心理治療師梭羅(Thoreau, Henry David.1817-1862)為鼓勵世人節省,並簡化的過生活,以便保留一些時間與經歷活得更深入,品味出生命的意義和精髓所著的《湖濱散記》(Walden)兩本書籍,才戰勝慾望無窮的心理疾病。

上述女孩所出現的心理疾病,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中比比皆是,這種無法量入為出,有效節制,貪得無厭的人,古今中外皆然,心中必相當鬱卒,尤以現代的社會人更甚。各位朋友,您曾捫心自問過自己心中是否存在這樣的行為取向嗎?若有此傾向,請您遵循上帝的話,以及有過同樣經驗,如今已經覺悟者的信仰體驗,以之為借鏡,尋覓改進與實踐之道。

三.「想要與需要」的信仰實踐

  1. 敬虔知足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參觀完琳琅滿目的市場後,以極富幽默的哲學語氣道出:「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東西,我用不到。」由此端見蘇格拉底知足的人生觀。這樣的智慧之言,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一般人看到他人的豪宅和名車,以及百貨公司或電視廣告的新奇產品時,常會在羨慕之餘,「怨嘆」自己為何那麼歹命,無福擁有並享受這些東西,而產生無法滿足的憂鬱症。有鑑於此,我們應當了解,與他人攀比是不好的,因為,真正富有的人,並非擁有最多,而是他的需要最少。
    保羅曾在提摩太前書六章6-8節,對他所鍾愛的年輕同工提摩太提及一段勸勉:「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這樣的訓示,正是現代人談論心靈環保時,所需遵循的道路。保羅力勸提摩太當用敬虔和知足的心面對人生,唯有如此,才是大利。
    記得非洲馬拉威兒童其青年聖歌隊來台時,曾到德生教會演唱,為迎接他們的到來,教會早就開始展開安排與接待的工作。為盡地主之誼,教會服務組煮了豐盛的中餐宴請他們,結果出乎意料,他們竟將午餐原封不動的放在桌上,只用鹽巴拌飯就吃得津津有味。雖讓辛苦預備中餐的人感到納悶,但從中,卻看到他們如同保羅所說的單純、敬虔與知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