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傳道書七章 1-4 節 ; 哥林多後書四章 15-18 節
引言 :
近些日子,因有親人去世,也有我所熟識,在玉山神學院任教的加拿大 宣教師,因心肌梗塞於睡夢中歸天;亦有年僅二十三歲的教會年輕會友,意外墜樓身亡;還有多位教會的信仰前輩罹患癌症,而使得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再者,當自己從四十不惑,進入五十知天命之後,更加覺得人生的短暫與脆弱,因小時候一同生活在三合院的長輩,以及住在同一村莊的長者,已逐漸隨著時間而凋零。四十歲之前,每次回故鄉,所聽到村人亡故的消息,大概都是祖父與嬸婆輩的長者;五十歲以後,所聽到的,已是父執輩者;再過幾年,所聽到的「壞消息」,應該就會輪到和我同輩的人了。
看到人生在世,得面對「病痛」與「死亡」,且又無法逃避的無奈,使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人生的短暫,因而激起我以〈意義與尊嚴〉為題作為分享的動機,盼能藉此拋磚引玉,好讓大家能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尊嚴。畢竟多省思死亡的功課,總比老是思想宴樂之事,來得更好、更有價值、更有盼望。因傳道書七章 1-4 節告訴我們:「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一、死是眾人的結局
2012 年2 月21 日 , 我受邀到台北「好消息電視台」( GOOD TV )錄製節目,結束錄影工作後,準備從台北搭高鐵回高雄時,在購票處遇到一位熟識,亦正要購買車票回南部的牧師。相互請安之餘,我問他:「來台北開會嗎?」他回答說:「不是開會,而是專程北上,前往榮民總醫院探望一位癌症住院,正在接受化療的會友。」聽到他關心會友,又看到他為罹癌的會友出現不捨的心情時,我也向他提起:「我所牧會的教會中,目前也有多位因為癌症,正在接受化療的會友。」談到這裡,兩人皆不約而同出現了難過的表情。由 於在台北高鐵站巧遇的牧師與我所搭的車次不同,只簡短寒暄幾句便互道再見。
當高鐵列車行經桃園時,使我想起因為中風住院,臥病在床長達半年,於 2011 年的聖誕節前夕病逝, 2012 年 1 月 8 日在桃園舉行告別禮拜,享年 68 歲的舅舅。其實,中風的舅舅若不氣切,應該不至於拖到半年之久,但因為舅媽與表弟妹們,不忍舅舅在危急時的喘不過氣,只好忍痛同意讓醫生為舅舅施行氣切手術。結果,這麼一切,舅舅拖了近六個月才息勞歸天。
住在養護中心的六個月裡,舅舅不但無法言語,也無法下床,連最為基本的生活都無法自理,全得假手他人。或許,在人看來,這半年當中,舅舅可謂連一點生命的尊嚴和生活品質也沒有。舅舅去世後,我特地打電話給舅媽,向 她問安,並表示安慰之意。在和舅媽討論氣切和告別禮拜的事宜時,舅媽卻告訴我,舅舅「多活」的這六個月,對她而言,乃相當值得,一點都不覺得舅舅活得沒有尊嚴。因為數十年的夫妻生活,能擁有這最後的半年,除了感謝之外,心中也同時充滿著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由於舅舅告別禮拜的地點,在他所居住的桃園,且又選在禮拜天下午兩點 舉行。基於台灣人那「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的傳統觀念,本想向教會請 一天的假,和內人前往桃園參加舅舅的告別式,然在電話中,舅媽一再的告訴我說:「你是牧師,禮拜天千萬不要請假,因這一天,牧師必須帶領會友敬拜上帝,豈能把羊群放著,將上帝的工作擺在一邊,而到桃園參加告別禮拜!不要忘記,服事上帝比參加舅舅的告別式更為重要,若請假的話,舅舅不但會不 高興,也會走得不安心。」由於舅媽的堅持,我和內人只好在舅舅的告別禮拜 中缺席。想到這裡,心中難免感傷和遺憾,然卻也使我感受到,若人生在 世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尊嚴、死後有人懷念、靈魂榮歸天,那人生就有價值,參加告別禮拜與否,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近些日子,教會有多位會友罹患癌症,看到他們接受開刀與化療的過程,身心飽受折磨,教人不捨!坦而言之,面對癌症的會友,除了代禱、關心與扶持之外,實在無法幫得上忙。又教會有一位正值青春年華,年僅二十三歲,還 在就學的女青年, 2012 年 2 月 11 日 在家中意外墜樓身亡。這位女青年, 1988 年 11 月 24 日 出生的第二天,於醫院嬰兒哺乳室時,被奶嗆到,因醫護人員的 疏失,在未被及時發現的情況下,導致腦部缺氧,雖經搶救,挽回一命,然因缺氧過久,傷到了運動、視覺和語言神經,而成了腦性麻痺的患者。不過還好, 因智力沒有受損,所以可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的學習,只是在長達十五年的 中醫針灸與復健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生前,她雖因腦性麻痺的關係, 行動與講話頗為吃力與不便,然因她得著基督教的信仰,培養出樂觀的性格, 而成了許多人學習的榜樣。難能可貴的是,她的爸爸、媽媽和姊姊, 因 著她的帶領而信主。雖然她只有活了二十三年,然因她帶領家人和許多腦麻朋友信主,使得她的生命歷程中,充滿了成就他人生命的無限亮光。
還有, 1961 年來台,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加拿大籍宣教師吳嘉文牧師( Rev. Murray L. Garvin, 1934-2012 ),第一次來台時,先於泰雅爾中會服事,時間長達十五年( 1961-1976 )。 1976 年回國後,又於 2004 年再次來到台灣,於玉山神學院教授英文,同時協助原住民的神學教育。 2012 年 1 月9 日當天,正好是玉神期末考的日子,學生在教室久等吳牧師前來考試未果,經前往宿舍察看,這才發現,吳牧師於睡夢中,因心肌梗塞,已經安然歸天多時。享壽七十八歲的吳嘉文牧師,在台灣的時間,前後總共長達二十四年,玉山神學院特別為他舉行了一場感人的追思禮拜,深深的感動了從加拿大來的家人及全院師生和來賓。
另外,台灣流行歌后鳳飛飛,也因罹患癌症,於 2012 年 1 月 3 日 離開 人間,得年五十九歲( 1953-2012 )。消息傳出,除了讓人對於這位在台灣流行歌壇上,貢獻匪淺的歌者之驟然去逝,惋惜不已外,也令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類生命的脆弱與有限。
每當癌症和死亡的消息傳出時,人們都會出現擔心、害怕與惶恐的心情,甚至還會想辦法逃避。 然而,無論醫學多麼進步,科學多麼發達,人還是終須一死,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儘管有許多醫生和科學家用盡心思,投入醫學的研究,想讓人減輕生病的痛苦,且可以藉助醫藥延長生命,但終究還是逃不 過 死亡這一個關卡 。因這是所有出生為人的結局,也是上帝的定命。如此的定命,舊約時代的智慧人,早已經有著明白的訴說:「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 活人也 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七章 2 節 b )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亦有著清楚的明示:「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來書九章 27 節 a )
人稱「葉克膜之父」的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醫師受訪時, 記者請教 他有關 病人使用 葉克膜與 插管的看法時, 柯醫師不諱言的 指出: 醫生替病人裝置葉克膜時,多半已知病人存活率很低,但是如果不裝,存活率是零,因此家屬多選擇後者。可是,很多病人裝置葉克膜後,卻無法「好走」。有些病患因裝置葉克膜,引起併發症,導致四肢壞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家屬只好作出截肢的痛苦決定。還有,也曾經有過裝置葉克膜而腦死的病人,這樣的結果,不但躺在病床上的人活得沒有尊嚴,連家屬也難受。從柯醫師的 說法不難看出,他似乎是在表達:「 生死天註定 , 葉克膜並非救命仙。」的無奈。他甚至坦言 : 「人生的結局有兩種:一種有插管,一種沒插管,但最後都死掉。」緊接著,他又舉醫生和園丁的比喻說道: 「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在春夏秋冬之間,讓花朵長得好看一點;醫生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 , 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快樂一點,活得好看一點。」
柯醫師的講法,我深表贊同,因我自己在高雄醫學大學擔任「人體試驗」、「醫學倫理」與「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三個委員會的委員多年,經常得參與新藥與新醫療方式的試驗審查,同時把關人體生物資料(病理檢體)的工作。 在審查與把關的過程中,個人除了對於醫生們在醫學研究上的辛苦、努力和貢獻深表敬佩外,每逢看到新藥的被研發出來,新的醫療方式被試驗成功,心中就會對於人的生命終於能因此而多活一段時間,感到欣慰。
不過,縱使再多的研究與新發現,也趕不上「新病毒」、「新細菌」、「新病症」的出現。總歸一句,醫學的研究,還是無法趕得上死亡的腳步,終有一天,人還是得走上死亡之路。
提倡長壽自強心聲的已故日本高野山普賢院住持近藤本昇師曾經說過: 「人生六十方開始,七十來接,說『不在』;八十來接,說『未免太過早』; 九十來迎,說『不必如此緊急』;百歲來時,對它(死)說『時候到了,我會自動前往報到,不用再來催促!』」基本上,近藤本昇師的講法,和 台灣俗諺當中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沒叫自己去。」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 得以看出,無論是醫師,還是寺廟住持,或是台灣俗諺,其所訴說的「絕佳妙語」,無一不是在為聖經所載:「死是眾人的結局」之意涵標示註解。
二、用意義、尊嚴和盼望走向死亡
既然人人都有一死,且死是眾人的結局,那害怕與逃避並不是辦法, 如何面對與瞭解才是重點。質言之,如何使出生為人的人,能夠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尊嚴、死後人思念、靈魂榮歸天,才是重要。
1. 意義
人生在世只有幾十寒暑,便會走入歷史。或許,有人只活了幾年,就 走完人生,然我們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這句話:「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是在於寬度。」可以得知,人活得精彩,比活得長久更為重要。而如何才 能活得精彩,展現出生命的意義?保羅致哥林多教會書信中的哥林多後書四章 15 節:「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叫上帝的恩典臨到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獻上他們的感謝,來彰顯上帝的榮耀。」 –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給了我們非常清楚的答案。的確,人活在世上,要展現出生命的意義,除了如保羅所言,要用生命成就他人的生命之外, 長老教會的開創者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1509-1564) 所堅持的:「基督徒首先要拋棄自我,把自己完 全獻給上帝;所說、所想、所行一切都以榮耀上帝為目的。」以及在他的遺言中,要人在他的墓碑用拉丁文刻上「只為上帝的榮耀」( Soli Deo Gloria ) “only the glory of God” 之詞句,便是人之所以出生為人,最為重要的功課和意義。
2. 尊嚴
站在醫生的角度,能讓 病人康復,不再受病痛折磨, 活得好看點 , 就是 一種功德。然當醫師遇到年紀大,或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只能靠機器維繫生命的病人時,此刻,「醫師最大的敵人是讓病人死亡,還是使病人受苦?」柯文哲醫師表示:「醫師醫『生』不醫死,並以救人為天賦,卻沒有人教醫護 人員要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面對病人救不活的情況?」柯醫師認為, 讓病 人 「善終」,好讓他們走得有「尊嚴」,就是一種「人道」。沒有錯,人道甚於苟延殘喘。的確,這點我相當認同,畢竟,猶如俗話所言:「結局好, 萬事好。結局不好,世上的榮華富貴皆屬枉然。」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明白, 人類 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絕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倘若不幸 遇到難以「善終」的處境時,祈求上帝的憐憫與保守,順服上帝的旨意與帶領,是絕對必要的。
3. 盼望
是的,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無法越俎代庖,只要順服上帝的帶領, 勿過度「人工化」,便會讓人走得有尊嚴。然若因為過於「人工化」,而難以「善終」,或是想經由順其自然來「善終」,卻又無法「善終」時, 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肉體與內心受到雙重打擊,而出現極端痛苦的情境, 所發出的這段話:「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四章 16-18 節 )當可以作為我們非常好的參考。雖保羅的這段話,並非指著身體的病痛,而是指為了福音所遭遇的苦難,然卻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死亡和痛苦所轄制的「外在之我」只是暫時;有基督的生命,加上不斷更新的「內在之我」才是永恆。如此的盼望,主耶穌給了我們相當肯定的答案:「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十一章 25-26 節)為此,保羅也為耶穌 對生命的「保證」,給了相當明確的註解: 「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 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 (羅馬書六章 23 節)端見,屬天的榮耀,並非今生受苦所得的酬勞,而是上帝對愛祂的人之賞賜。
結語:
無可否認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怎麼死?何時會死?沒有人能夠預料。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因上帝已經應允我們: 「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 為寶貴。」(詩篇一一六篇 15 節) 怕的是,人不知如何為死亡做預備。既然 聖經已經給了我們屬天的盼望,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惟願大家一起共同祈求上帝能讓我們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尊嚴、 死後得永生、靈魂榮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