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詩篇九十篇12-17節;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
引言: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公元2014年已進入倒數階段,再過幾天,即將踏入2015年。看到時間如窗間過馬,快速飛逝,油然從心中想起幾句台灣俗諺:「一晃過三冬,三晃一世人。」「一寸光陰,一寸金。」「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尺璧」為一尺大的圓形美玉,價值非凡;「寸陰」指一吋光陰,指「時間短暫」;「競」乃「爭取」之意。易言之,乃賢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之陰,因時難得而易失也。)看到這些俗諺,上了年紀的人,應該都會對於「日驚中晝,月驚十九。」「年驚中秋,人驚三九。」「百年隨時過,萬事轉頭空。」等諺語相當有感才對!古人會創造出如此動人的俗諺和詩詞,乃時間的飛逝如白駒過隙,讓人措手不及,而感嘆不已!
雖時間飛逝,一去不返,總讓人覺得時間真的很無情,然在遺傳基因與境遇不同的情況下,世上儘管充滿著不平等之事,但上帝給人的時間卻是最為公平的,因不分地域、國度、種族或貧賤與富貴,每一天,每個人同樣都只有24小時,無人能享有「超時」的特權。
一、愛惜光陰
保羅在致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分別提到:「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歌羅西書四章5節)基本上,這裡所指的「光陰」(καιρός),在希臘原文為「時機」、「機會」與「贖回時間」之意。
保羅之所以會透過「光陰」這一個字,特別吩咐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信徒當「愛惜光陰」,主要之目的,乃當時的社會險惡,到處充滿著淫穢、愚妄、輕浮、貪婪、欺騙、空口說白話……等事,這些違背上帝旨意的言行與基督徒應有的信仰行為並不相稱,若不力求改正,只會虛度光陰、浪費人生。為此,保羅要人「把握時機」,勿做糊塗人,當像智慧人,明白上帝的旨意,謹慎過日,不與社會同流合污,得善用人生當中的每一個機會,實踐上帝在人生命中的旨意。因若不愛惜光陰、把握時機、珍惜機會,只會浪費時間和生命,在違背上帝旨意的情況下空佔土地,而枉費上帝對我們的託付。
小時候,參加母會善化教會的過往者之告別追思禮拜時,牧師經常選用<咱人生命無定著>(舊聖詩第233首,新聖詩第465首)這一首聖詩讓會眾吟唱,可能旋律是中國古調的關係,聽起來有些哀怨,且和早期台灣鄉下送殯隊伍中,孝男與孝女所唱的「哭調仔」與「牽亡歌」有些類似,因此,我並不是很喜歡。或許,這是個人的偏見,也可能是自己不懂得欣賞之故,才會存在這樣的觀念。然必須特別藉此說明,若個人的主觀和偏見對這首聖詩的作曲與作詞者及其後代,還有民族音樂家有所不敬之處,盼請見諒和海涵。
坦而言之,自己擔任牧師之後,有好幾次想選用這一首聖詩在告別禮拜當中吟唱,但因為有小時候那深藏在心中的「哀怨」、「俗氣」,且不太能「感動」和「安慰」人的先入為主之刻板觀念,所以,擔任牧師之後,我乃鮮少在告別追思禮拜當中選用這一首聖詩。雖是如此,聖詩的歌詞卻相當有意思,且頗為感人,我乃經常引用,其歌詞如下:
1.咱人生命無定著,一寸光陰當寶惜;生前緊緊反悔罪,死後欲改無機會。
2.老人衰弱氣將斷,過往時刻難打算;親像鳥隻緊緊飛,溪水流落直直過。
3.少年勇健無疑誤,較早老人能歸土;譬喻雲霧罩大山,遇著日出忽然散。
4.日月催逼人快老,的確無久死就到;福音真理無承受,靈魂怎能得著救。
5.逐人出世空手來,計謀富貴積錢財;到尾過往空手去,家業富貴都放離。
6.人客一暝宿客館,天光起身無遲緩;咱踮世間如出外,盼望天頂永遠住。
可知,人雖是時間的動物,然歲月不饒人,時間一過,便無法重來,畢竟任何人都不能讓「昨天」成為「今天」,也無法使「將來」提早「到來」。但是幾乎大多數的人,都期待美好的「昨天」,能再次回復到「今天」,而「將來」的日子,在快樂與年輕的時日裡,能快一點「來到」,但時間無情,過去就不再復返。猶如古諺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常少年。」「白日莫閒過,青春不再來。」一樣,因上帝是「時間」的主人,人只是「時間」的管家,人很難在時間的洪流中滲透上帝對於整個宇宙的計劃與規模,若不把握時間、運用時間,時間過後,將會如同瑞典格言所述:「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而使得心中充滿遺憾。
想必大家對於明代高中狀元,於翰林院擔任修撰的錢鶴灘(1461-1504)所寫之<明日歌>皆耳熟能詳,這首詩不但大家都能朗朗上口,每次朗誦完之後,也會對於詩詞的美妙讚不絕口,其詩詞如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當錢鶴灘的<明日歌>被廣為流傳之後,明代的詩人文嘉(1501-1583)乃步錢鶴灘之後塵,進而撰寫了一首<今日歌>,兩相輝映之下,被流傳至今,其詩詞如下: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明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可知,唯有把握今天,才不辜負昨日的成就,進而創造明日的光輝。當然,無論是今日還是明日,過去還是未來,若不遵行保羅所提的「愛惜光陰」(把握時機),只會違背上帝的旨意,而留下「出生為人」的遺憾。
二、數算日子
沒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也沒有人能完全掌握未來,所以,人除了當把握今天,創造明日之外,如何數算日子,乃是我們身為人所不可或缺的功課,因我們的身上擁有上帝的形像,受託管理萬物,藉以達榮神益人之目的。這樣的提醒與教導,詩篇九十篇給了我們非常清楚的指引。
詩篇九十篇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喜愛的詩,因優美之故,有人將之稱為「信心之歌」,亦有人將之比喻為「讚美之詩」。雖詩詞的主要內容乃在述說:「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另一方面,因人所犯的罪,這短暫的歲月是活在上帝的震怒下,日子還要縮減,且充滿勞苦愁煩。」從中看來,似乎有些感傷和嚴肅,然詩詞的內容卻道出了人生的真實面,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
為此,詩人在本篇詩篇的最後一段,給了我們一則非常好的禱詞:「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篇九十篇12-17節)
詩人會提出這樣的祈禱,乃要教導人能夠得著智慧的心,好好數算自己的日子,以便能省思自己的信仰和行為是否端正;若有所偏差,則當透過省思和禱告,祈求上帝的慈愛與憐憫,終必能獲得悔改的機會和回轉的空間,而不至於繼續沈淪,否則,人在短暫的一生當中,犯罪卻又不知省思和悔改,將會在上帝的震怒之下,使得生命更加「短暫」。有鑑於此,詩人藉此祈求上帝能再次憐憫祂的百姓,使他們一生充滿歡欣喜樂,讓倚靠上帝的人能見到祂的大能,享受祂奇妙的恩典。
每逢年底,國內外的平面與電子媒體,都會舉辦票選「十大新聞」、「十大人物」等活動。撇開其他的國家不談,在台灣YAHOO奇摩新聞所做的「十大新聞」(高雄氣爆、黑心食品、太陽花學運、頂新無良、北捷喋血、伊波拉疫情、12年國教、馬航失蹤、復航墜毀、香港佔中)與「十大人物」(魏應充、柯文哲、鄭捷、屏東老農『舉發黑心餿水油者』、阿基師、彭淮南、A先生『向南檢檢舉廉價油,扳倒頂新者』、林飛帆、趙藤雄、陳為廷)之調查統計可以看到,十大新聞與十大人物,幾乎全都圍繞在黑心油與黑心食品,以及惡名昭彰的頂新老董魏應充身上。然而「十大新聞」所呈現的事件,幾乎全都是人心險惡與人謀不彰所造成的負面結果,百姓才會遭受如此多的苦難;而「十大人物」中的角色,不是貪婪、欺騙,就是表裡不一、空口說白話、人格異常,其「無良」的比例遠超過半數;「有良」的人物,只有少數幾個。看完之後,真教人傷心和難過!
從前述的「十大排行榜」足以瞭解,為何保羅要人「愛惜光陰」,且詩人為何會在詩篇當中發出如此的感嘆:「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憤怒呢?」(詩篇九十篇10-11節)主要之因,乃是人不知愛惜光陰和數算自己的日子,才會使得問題重重。事實上,這些人性的罪惡與問題,不只現在才有,早在舊約時代,甚至是新約的保羅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當然,不只過去如此,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亦乎如此,絲毫沒有改變,人才得繼續承受更多的勞苦與愁煩。
令人難過的是,上述「十大人物」中無良的人被法官羈押之後,有人依然矢口否認犯行,堅稱自己無罪。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十大新聞與人物全都上榜的魏家,竟將問題歸咎在祖厝的「風水」上,而大興土木、更改風水,想藉以改運,達趨吉避凶、遠離厄運之目的。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在「風水」,而是在於「人心」,因風水如何修改,愚昧和貪婪之心若不改變,且不好好數算自己的日子,還是無濟於事,只會繼續沈淪。
結語:
曾於192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著名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死後,其陵寢標示了一句墓誌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一定會發生的。」是的,人生在世只有幾十寒暑,生命終必結束,縱使醫學發達,可以延長生命,然若不知愛惜光陰,數算自己的日子,祈求上帝賜予智慧的心,只會虛度一生。 在2014年的最後一個主日,讓我們能遵行保羅與詩篇的詩人所給予我們的教導,並學習詩人的祈禱:「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一三九篇23-24節)求上帝讓我們能勇於面對現今的挑戰,存著希望面對未來,邁向標竿,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能合乎上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