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感同身受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約翰福音十一章28-37節 

◎前言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牠大聲嚎叫,猛烈地抗拒。

綿羊和乳牛討厭牠的嚎叫,便抗議道:「煩死了!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

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別人的處境。有時,當事人顯得著急,坐立難安,痛苦非常,但在我們看來,他似乎是小題大作了,根本沒什麼事,搞不懂他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反應。很明顯的,我們都需要學習同理心的功課,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體諒,更正確的理解。

◎同理心的概念

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以別人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感覺、需要、痛苦等」。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即「將你心換我心」,把自己當成「當事人」,而不只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具有彈性及成熟性格的人,以溫暖的心去感受他人的處境及感覺。其德文的原意是「感覺進入」(felling into),也就是深入感受到他人的經歷,特別是他人的感覺。運用同理心的過程就是花一段時間細心的進入他人的生活中,但不作任何批評與論斷,了解他人的感受,卻又能同時保持客觀的態度。

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博士( Carl Rogers,1902-1987)說:「同理心是去感受對方的私人世界」,就好像他人的世界成了你的世界一樣,但這只是「設想、如同、好像」(as if),否則過度涉入感情成分,便不是同理心。」

在同理別人的過程中,包括第一階段的「覺知」,即「感同身受」,這是「表層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理解,瞭解對方的資訊,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就如西方諺語所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

第二階段是「表達」,是「深層次的同理心」。也就是說,除了表面訊息的理解之外,我們應更深入地理解對方的感情成分及隱含的成分,並試著表達出來。即在感同身受之後,不要把「感動」只放在心裡,還要讓對方明白「我感同身受」。

以下的幾點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幫助我們成為更能同理別人的人。
(一)具有同理心之人的特質
1. 有能力保留判斷(不輕易下結論)。
2. 有能力暫時放下自己,而以想像去認同對方。
3. 有較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學習。
4. 完全的接納對方。
5. 有能力靈活運用。
(二)未能適度同理之原因
1. 容易將同理轉入同情。
2. 思想上有很強的偏見。
3. 過度的自我中心。
4. 有情緒上的痛苦和困擾。
5. 太理性的人(只用腦不用心)。
6. 敏銳度不足,不知別人的問題所在。

◎同理心的故事

在蘇聯這個國家還是普遍貧窮,購買任何東西都必須排隊的年代裡,有一個蘇聯的窮人為了招待他的外國友人來訪,正興致勃勃地賣力打掃自己的房子。正當他很認真地在掃地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竟然將唯一的一支掃把,「啪」地一聲,給弄斷了。

蘇聯人楞了一秒鐘,馬上反應過來,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幾個外國朋友這時正好趕到,見到蘇聯人望著斷掉的掃把痛哭不已,便紛紛上前來安慰他。

經濟強盛的日本人說:「唉,一支掃把又值不了多少錢,再去買一支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傷心呢?」

知法守法的美國人說:「我建議你到法院去,控告製造這支劣質掃把的廠商,請求賠償;反正官司打輸了,也不用你付錢啊!」

浪漫成性的法國人說:「你能夠將這支掃把給弄斷,像你這麼強的臂力,我連羨慕都還來不及呢?你又有什麼好哭的啊?」

實事求是的德國人說:「不用擔心,大家一起來研究看看,一定有什麼東西,可以將掃把黏合得像新的一樣好用,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講求迷信的台灣人說:「放心好了!弄斷掃把又不會觸犯什麼習俗的忌諱,你究竟在怕什麼呢?」

最後,可憐的蘇聯人哭著說:「你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我要哭的原因;真正的重點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隊,才可以買到一支新的掃把,不能搭你們的便車一起出去玩了!」

心理學家Kennth Clark認為:「同理心就是一個人有能力去感覺別人的需要、期望、挫折、快樂、憂愁、焦慮、受傷和飢餓感,好像自己就在這種處境中一般」。或許,我們可以說:「沒有同理,就沒有真實的溝通。」如果,個人只重視自己的立場,人與人之間很難有交集,也沒有辦法尋求合一的共識。

◎同理心的基礎(耶穌的感同身受)

約翰福音11章記載,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他和他的姊妹馬大和馬利亞住在伯大尼這個村莊。那兩姊妹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朋友病了。」耶穌聽了這消息就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而是要榮耀上帝,並且使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耶穌接到拉撒路害病的消息後,繼續在所住的地方停留兩天。然後他對門徒說:「我們再到猶太去吧。」又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著了,我要去喚醒他。」其實,耶穌的意思是說拉撒路已經死了。

耶穌到了伯大尼,知道拉撒路已經在四天前埋葬了。有好些猶太人來探望馬大和馬利亞,為了她們弟弟的死來安慰她們。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來迎接他;馬利亞卻留在家裏。馬大對耶穌說:「主啊,要是你在這裏,我的弟弟就不會死!但是我知道,甚至現在,無論你向上帝求甚麼,他一定賜給你。」耶穌告訴她:「你的弟弟一定會復活的。」

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家,輕聲告訴妹妹馬利亞說:「老師來了,他叫你。」馬利亞聽見這話,立刻起來,去見耶穌。(當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然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 那些到家裏安慰馬利亞的猶太人看見她急忙起身出去,就跟著她,以為她要到墳墓去哭。馬利亞來到耶穌那裏,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要是你在這裏,我的弟弟就不會死!」耶穌看見馬利亞哭,也看見跟她一起來的猶太人在哭,心裏非常悲傷,深深地激動,就問他們:「你們把他葬在哪裏?」他們回答:「主啊,請來看。」

耶穌哭了。因此猶太人說:「你看,他多麼愛這個人!」

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雖然,耶穌早知道拉撒路已死,他來的目的也是為了「喚醒他」。但是,當耶穌看見馬利亞和同行的猶太人為了拉撒路之死而憂傷時,耶穌沒有制止他們,叫他們不要哭,也沒有批判他們為何這麼沒信心。耶穌用心地感受他們的傷心難過,心裡也激動起來,「耶穌哭了。」

我們是否能體會當事人的感受,如同體會自己的感受,同時向當事人傳達,自己對他的感受有多了解!如此,藉著「同理」的過程,我們就把人與人的關係帶進了更高的層次,生命與生命之間就產生了「共鳴」。

◎結語

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博士( Carl Rogers,1902-1987)說:「同理心是幫助人類突破受苦經驗,讓自我更臻圓熟,讓人際更添和諧的主要動力。」

藉著「感同身受」的同理過程,讓彼此的生命有了交會,讓情感產生了「共鳴」,讓憂鬱的人得到理解,讓哀傷的人得到安慰,讓挫敗的人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