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箴言二十五章 21-22 節; 羅馬書十二章 19-21 節
引言:
本文以<最佳的「報仇」方式>為題,想必看到的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還會質疑說,為何牧師會在主日禮拜的講道中,提供「報仇」的方式?其實,若仔細讀過本文的主題經文,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基本上,以此為題的主要動機有三:首先,聖誕節將至,處在待降節期 的時刻,身為基督徒,當用等待的心,明白主耶穌因著愛,為人類降生的意義,同時學習聖經當中,那 以善勝惡,用愛勝恨的功課。
再者, 《賽德克 ‧ 巴萊》這齣電影上映之後,引發許多人對於「霧社事件」諸多面向的討論。然在討論之餘,卻鮮少有人知道,「霧社事件」的 背後,有一齣用愛「報仇」的戲外戲,看過這一則真實故事的人,無不深受感動。
還有,正當世人用虔敬的心,等待那位基於愛,為世人降生於世的主耶穌基督再臨時, 台灣的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然於此同時,最令人憂心的,無非是 負面競選消息的天天上演, 各黨派為求勝選,無不使 出各種政治手段無地放矢,隨意攻擊和 抹黑對手 ,攻擊的議題從起初的農舍、墳墓,到後來的香蕉、柿子等農作物,可謂不一而足。被攻擊的 一方為報一箭之仇,也會不甘示弱的加以回擊。這種 立委互揭瘡疤、主帥相互攻擊、負面文宣滿天飛,一報還一報 的選舉,到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彼此之間,若有解不開的仇恨,也不該用台灣俗諺所云:「一不作, 二不休;三不作,結冤仇。」(意為:報復的行動必須趕盡殺絕,以免後患無窮!)的操家滅族式手法,趕盡殺絕。果真如此,任誰都得不到好處,還會嚴重戕害民主政治的發展。當然,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台灣的整體社會和所有無辜的百姓,還有我們後代的子子孫孫。
一、再思待降
想必大家都知道, 「待降節」( Advent )一詞乃「預備」與「等待」之意,即等候耶穌基督再臨的節期。「待降節期」計有四個禮拜,由於此一節期正是「基督教節期循環」的開始,因此,亦被稱為基督教的「元旦」(新年)。
或許,有人會問, 早在兩千年前,主耶穌為拯救人類,已經降生於世, 現在為何還要「等待」?基本上,我們從「待降節」的下列所述之 意義: 1. 紀念耶穌曾經降臨。 2. 今日耶穌臨在我心。 3. 等待耶穌再度降臨。便可明白。
主後第四世紀末、第五世紀初,基督徒會以四十天,約六個禮拜的時間作為靈修、禁食禱告,一起 用虔敬的 心等待聖誕節的來臨。此一「預備」的時間,到了第七世紀縮短為四個禮拜(二十八天)。今天的基督教會承續此 一傳統,以四個禮拜的時間,作為等待與紀念耶穌的再臨,即我們所謂的「待降節」(亦可稱為「將臨節」)。
待降節期時分,大部份的基督教會,都會在禮拜堂裡面佈置五根蠟燭 (周圍的四根代表四個待降節主日,中間的一根代表耶穌),依時間的進展, 每一個主日點亮一根蠟燭,藉以象徵真光的將要來臨。到了聖誕節當天, 五根蠟燭全部點亮,表示世人所盼望的真光已經來到。除了燭光之外,教會也會以代表「尊貴與救贖」的紫色作為佈置,以之訴說尊君祭司耶穌基督為了實踐愛與救贖人類的大業,道成肉身,降生於世。
二、「報仇」方式的對比
當 《賽德克 ‧ 巴萊》這一齣用史詩方式拍攝而成的電影在台灣上映後, 除了讓人對 1930 年 10 月 27 日 所發生的「霧社事件」更加瞭解外,亦因電影 的頗受好評,引發各界對於日本與台灣賽德克族原住民之間的政治、軍事、殖民、經濟、族群、文化、仇恨、通婚、勞役剝削、同化教育等,諸多面向的討論。事實上,在這麼多複雜問題的背後,卻有一位為了報父親被原住民 殺害的不共戴天之仇,從日本跨海來台「尋仇」,但卻鮮為人知,且未在電影出現,被後人美譽為「台灣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的井上伊之助。
井上伊之助和《賽德克 ‧ 巴萊》電影中,那一位妻小被賽德克族原住民殺害, 名叫小島源治的日本警察, 同樣都是為了報親人被殺害之仇,但兩人卻因為信仰的不同, 對於「仇恨」的態度,以及「報仇」的方式,也就出現兩極化的強烈對比,連帶的,歷史上對他們兩人,也有著天壤之別的評價。這兩位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實值得我們在待降節期時,提出分享與探討。
1. 用「恨」報仇的小島源治
小島源治是 一位長得 帥氣挺拔,被派往霧社道澤駐在所服務的日本警察,因熟悉轄區內的原住民事物,被公認為日本的「蕃通」。 霧社事件發生當天, 因 他的 妻兒慘遭殺害,而懷恨在心。當日本派兵強力鎮壓,消滅參與起義 的賽德克族人後,滿懷仇恨的 他,為了報復,乃拉攏與 莫那魯道世仇的 道澤社群頭目 鐵木瓦力斯 , 並提供槍械,經由日本 當局的密飭 ,用 「以夷制夷」、「論功行賞」的方式 組成襲擊隊 ,於 1931 年 4 月 25 日 深夜,分批攻擊霧社事件 514 位倖存者所居住的「 101 個人的首級被砍下 。此一襲擊事件,被稱為「第二次霧社事件」。
「第二次霧社事件」 過後,日本當局為便於集中管理所剩下的 298 位 餘生者 ,同時避免原住民社群之間再次發生報復性的殘殺,乃將他們強制 遷移到「川中島」(即現在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的清流部落),並令他們永不得再回到原居地。自此,這一批原本住在霧社山區的賽德克族 餘生者, 被迫永離祖居。
儘管 「第二次霧社事件」比「第一次霧社事件」更為慘烈,且死傷的人數也更多,但小島源治心中的仇恨依然未減,竟還想再次襲擊收容所,將僅存的餘生者趕盡殺絕。 (註:依《維基百科全書》所提供的資料所述:「 多年後,小島源治自白,聲稱許多同仁的妻兒在霧社運動會被殺,於是 與當年台中警務部長三輪幸助、警察課長寶藏寺虎一決採報復,慫恿道澤群夜襲保護蠻收容所,說服可替霧社事件時死去的頭目報仇,小島並向道澤群提供槍械屠殺霧社事件倖存者。小島熟知道澤群欲報頭目被殺之仇,因此利用部落間的仇恨,採「以夷制夷」,待味方蕃消解心中的鬱憤,再將出借的 武器彈藥回收。而早前宣稱第二次霧社事件為部落間的惡鬥則做為表面報告。」) 資料來源: zh.wikipedia.org/zh-hant/
相信熟悉霧社事件,並 看過 《賽德克 ‧ 巴萊》電影的人,都會為 小島源治 喪失妻兒之痛深表同情,但卻也會因為仇恨,由他所慫恿而起的 「第二次霧社事件」 感到難過。 由於小島源治始終無法消除心中的怨恨,最後被日本當局以管理不周為由,將他革職,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被遣返回日本。
2. 用「愛」報仇的井上伊之助
因為「仇恨」所發生兩次霧社事件的悲劇背後,有一位被稱為「台灣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名叫井上伊之助的日本人,其父親同樣也是被台灣原住民所殺。然與 小島源治 所 不同的是, 井上伊之助秉持基督的精神,拋開心中的恨,用「愛」為父親「報仇」。為了替父「報仇」,他特別向日本政府申請,來到 毗鄰川中島的眉原(今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擔任公醫, 醫治被迫遷居的莫那魯道倖存族人,同時全心投入協助台灣山地原住民的醫療與宣教工作。
出生於日本高知縣的井上伊之助( 1882-1966 ),其父親井上 彌之助 於 台灣日治時代初期,來到臺灣花蓮 太魯閣專門採收與製造樟腦的「 賀田樟腦株式會社」工作, 擔任 採取組的技術員 。 由於樟腦在當時屬高經濟物資,又世界上的產量稀少,日本人為擴大樟腦的採收,大舉入侵原住民的地盤,因而 引起 當地原住民的不滿 。 1906 年 7 月 31 日 , 井上 彌之助所任職的 樟腦株式會社 ,因與當地原住民產生糾紛,導致原住民群起攻擊該 株式會社 位 於 烏理蕃地(今秀林鄉佳民村)的 樟腦寮,造成了 36 人的死亡,而 井上伊之助的父親, 正是 36 位死者其中之一。
父親死亡的噩耗,由哥哥透過明信片寄回日本,時年 二十四歲的 井上伊之助 , 正在神學院就讀。激動之餘,乃 誓言要跨海前往台灣替父親「報仇」。 隔天,井上伊之助參加一場以「要愛你的仇敵」為主題的靈修會時,他聽到了 一首詩歌,歌詞的如此說道: 「 めぐみはわがみの おそれを 消 し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 看到歌詞的意涵,讓他驚覺到,父親的 死之背後,應該潛藏有上帝美好的旨意。隨後,他又聽到牧師所宣讀的一段 經文:「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 羅馬書十二章 19-21 節)因著詩歌與經文的訓示,井上伊之助終於明白,用武力報仇,仍無法消彌心中的恨;要達到真正「報仇」的目的, 最佳的方式, 就當如聖經所教導的,不應為惡所勝,當 以善勝惡 。經過深思和祈禱,神學院畢業後, 於日本傳道的第三年, 決定前往台灣,用愛為父親「報仇」,並將基督的福音傳給殺死父親的原住民。
無奈的是,因著當時日本政府的 理蕃 政策,使得井上伊之助一心想前往 原住民部落傳福音的計畫受到攔阻。還好,經過探詢,這才得知,若擁有醫療的身份,要進入台灣原住民的部落較為容易。因此,井上伊之助只好退而求其次,於 1910 進入位於日本 伊豆仁田的「寶血堂醫院」習醫。雖 他 只經過短暫的醫學訓練,然卻於 1911 年 8 月取得醫事人員執照,並於同年的 10 月 16 日順利來到台灣。抵達台灣後,再經過一番的申請,好不容易才得著新竹廳 樹杞林 支廳 依蕃務總長的許可 ,得以單身進入 樹杞林支廳所轄管,位於加拉排部落(今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擔任醫療囑託顧問。
事實上, 井上伊之助來台的主要目的,是要用愛為父親「報仇」,因他深知,這是聖經的教導,因此,他以醫療服務做為媒介,暗中傳揚福音。
為了 免於後顧之憂, 能全心投入醫療宣教的工作, 1912 年,他將 妻子小野千代從日本接到台灣一起服事。 1915 年,當小野千代懷孕時,由於原住民的山地部落衛生條件不佳,親友無不力勸 他將太太送 到台北的日本醫院或回日本待產,但他以原住民孕婦在山上也都能平安生產為由,婉拒親友的關心。所以,他的長女乃於山上的原住民部落出生。
1917 年 3 月, 井上伊之助因 眼疾和十二指腸潰瘍纏身,又加上 罹患 瘧疾, 不得不回日本九州治療。病癒之後的 1922 年, 井上伊之助再度來台,這 一年,他獲得日本政府許可,得以在山地原住民部落從事傳道的工作。 1930 年, 也就是霧社事件發生同一年,井上伊之助通過台灣總都府所舉辦的限地開業醫師資格考試,即我們所稱的「限地醫」,而得以在日本政府所准予的特定區域開設醫療診所。
由於第二次霧社事件後,被強迫從高山遷至低原的 298 位倖存之賽德克 族人水土不服外,亦常被疾病所苦,還有人因為感染痢疾而死,更有人因 家破人亡所產生的憂鬱,自殺身亡。面對困境, 1931 年,井上伊之助 向總督府理蕃課申請,自願前往照顧 霧社事件的餘生者 。接到派令之後,隨即動身 前往毗鄰川中島的眉原(今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擔任公醫。因著 井上伊之助的到來,使得川中島出現生機,倖存者的肉體和心靈,因而得著相當多的照顧與安慰。
五十多年後, 花岡二郎的遺孀高彩雲(原名「賓 ‧ 塔達歐」、日本名 「高山初子」)還在人世時,就曾告訴在埔里鎮上開設醫檢所的鄧相揚醫檢師說:「當我失去丈夫, 被迫遷移至 川中島時,因懷有身孕,即將生產,經過長途艱苦路程的遷移,導致我生產時,出血過多,瀕臨死亡,幸好,有一位叫作 井上伊之助的日本醫師救了我。」說完此話,她還繼續央求鄧相揚說:「你如果到日本,可以幫我找到他的墳墓嗎?我想跟他好好道謝。 」
受花岡二郎遺孀請託的鄧相揚醫檢師,為終於所託,乃多次前往日本追尋 與拜訪,好不容易才在日本的埼玉縣入間メモリアルバーク墓園,找到井上 伊之助的墳墓。令人驚訝的是,井上伊之助的墓碑上刻有一個「愛」字,下方還用日文刻著台灣泰雅族語(トミーヌン ‧ ウットフ 神は織リ給) ( Tominun Utof ) ,意即「上帝在編織」,以之訴說: 「宇宙萬象都是上帝的旨意,人類是甚麼也不能的,戰爭失敗的話就說:『上帝的織法不好』,當 人類幸福、勝利就說:『上帝織得很好』。 正像婦人在織布一樣,可以說是上帝在編織著世界和人類的生涯,這是何等涵意深切的話啊!
我已完成了五十年來的祈禱和使命。在我自己是不可能的事,可是藉著上帝自己及祂所揀選的人替我完成了使命。上帝是在編織的, Tominun Utof 。我相信上帝會將台灣的民族,在日本人或世界人類前織成美麗的東西來拯救聖化。」
賽德克族姓名為德密嫩 ‧ 烏豆夫 (Tominun Utof) 、漢名為高天命的 井上 伊之助 ,用愛為父報仇長達三十六年的足跡遍佈中、北、東台灣各地,受其醫治的人不計其數。 這位 「 見到樟樹就想起父親。若沒有樟樹,父親不會來 台灣;若父親未遭原住民殺害,我也不會來台灣。」被喻為「不要命的大 傻瓜 」 二戰結束後,堅持繼續留在樂山療養院工作,本想 歸化並埋骨於台灣 的他,因 1947 年 228 事件的發生,被勒令返回日本。當 井上伊之助接到歸國命令時,他說:「我沒帶什麼回日本,除了三個孩子的骨灰。」回到日本後,仍念念不忘台灣的土地和人民。井上伊之助對於台灣的愛,從其所著的《上帝在編織》,以及和霧社事件餘生者,還有 井上伊之助家人有多方接觸的 鄧相揚 醫檢師所撰寫之 <以愛報仇 — 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一文裡面,可以清楚看到如何用愛替父親「報仇」的歷史點滴。
三、 把炭火堆在仇人頭上
聽完井上伊之助感人的故事,讓人想起 箴言二十五章 21-22 節所載的教導:「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喫;若渴了,就給他水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也必賞賜你。」「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原 為古埃及時代處置罪犯的一種贖罪儀式,罪犯必須在頭上頂著一盆炭火為記號,以表示悔悟。
當聖經要求我們要給仇敵吃喝時,談何容易!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要成為「憨人」,因為追求公義,爭取權益,並不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就如箴言二十章 22 節所載:「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 拯救你。」即便我們以德報怨,以善勝惡時,仇敵仍然不從,還是玩事不恭,不知悔改,上帝也會獎賞你以善勝惡的義行。若存這樣的信心,不但心情會平衡些,還會得著上帝的獎賞,何樂而不為?
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特別引用前述經文,還加上自己的註解,大力的勸勉信徒說:「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載:『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喫,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羅馬書十二章 17-21 節)
結語:
從 井上伊之助用愛為父親報仇的見證 和智慧人的名言,以及保羅筆下的書信得以看出,善待仇敵,以善報惡,不但會使對手感到羞愧,還會令人 的 生命得著改變。否則,若一味的用恨報仇,將永無寧日,也會使得靈魂永遠沈淪。唯有用基督所給予我們的愛 勝過仇恨 ,才能使生命得著從耶穌基督而來永 恆的救贖。
附錄:
1 、井上伊之助小檔案
‧ 生卒年: 1882 年 -1966 年 日本高知縣
‧ 漢族名:高天命
‧ 年表略記:
1903 年 在東京受洗
1905 年 就讀聖經學院,畢業後傳道
1906 年 父親井上彌之助在台遭原住民殺害
1910 年 開始醫學實習與研究
1911 年 來台至新竹州加拉排原住民部落傳教
1917 年 因病返回日本
1922 年 再度來台到山地巡迴傳道
1930 年 通過總督府開業醫師資格考試
1945 年 日本統治結束留任樂山療養院
1947 年 受命返回日本
1966 年 去世,墓碑上刻有「愛」字,下方寫著「トミーヌン ‧ ウットフ」(泰雅語 Tminun Utux ),意指「上帝在編織」
• 著作:《生蕃記》( 1926 ,日本警醒社),《上帝在編織》(《台灣山地醫療傳記》中譯本, 1997 ,人光)
2 、上帝在編織
為紀念 井上伊之助在台的佳美足跡,前教會公報社所屬的人光出版社,曾出版一本由井上伊之助所寫,名為《上帝在編織》的鉅著,書中,高俊明牧師還特別在中文版提序:
我敬愛的井上伊之助先生
他的愛、信仰育堅忍,深深地感動了我。
年輕時,他的父親被原住民殺害,
但因耶穌的愛,他赦免了原住民的作為
而立志到台灣醫療傳道。
數年後,他抵達台灣的原住民部落。
他遭遇到了許多的苦難,
日本政府也禁止他傳道。
但三十多年如一日,他默默地實踐了耶穌的愛。
日本戰敗後,他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台灣,回去日本。
那時,他還看不見他勞苦的結果。
十數年後,我去拜訪他,
他已老邁病弱地躺臥在床上,
我對他說:我是原住民神學校的校長,
現在已有成千上萬的原住民熱心信主耶穌。
他的臉忽然充滿了無上的喜樂而感謝上帝說:
上帝用我作肥料,使福音的種子發芽了。
聽了,我深受感動。
他那三十多年的血汗與眼淚的日子,
確實成為最好的肥料,
使福音的種子發芽,
使信望愛的花盛開了。
切望,我們能學習他的為人,
成為有淚、有血、有愛的人。
高俊明 1996.10.26 《上帝在編織》 – 序文(人光出版社)
3 、進深閱讀建議
有關井上伊之助的感人事跡和點滴,可以閱讀人光出版社 1996 年所出版的《上帝在編織》,亦可參酌在埔里開設醫檢所,曾和霧社事件遺族, 以及井上伊之助後代有過多次接觸的鄧相揚醫檢師,在其所撰<以愛報仇 — 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於【慈善台灣 ‧ 四百年大愛足跡】系列報導之七的文章中,有著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