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九十五篇 1-7節a
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本文接續自 11月12日 之講篇)
從圖片的內容當中,可以清楚看到,禮拜時,信徒首先應當以上帝的話為基礎(見圖畫最底下的聖經),透過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恩(見圖畫當中的「十字架」),用「心靈和誠實」(見圖畫中間部份的「心」)的態度,祈求上帝的靈降臨(見心中的「鴿子」,代表著上帝的靈之臨在),在安息日或其他的禮拜時(見十字架上象徵安息日的「七條線」),經由主禮群(Leaders:講道者、司禮者、司琴者、聖歌隊、招待者、插花者等)帶領會眾(Laos),透過禮拜儀式(Liturgy)和聖餐(見聖餐杯),用口讚美、用心禱告(見心的上面之「嘴唇」),藉以宣揚上帝的話語,高舉基督,使生活就是禮拜,禮拜就是生活成為見證,使能「得人如魚」(見圖片三個環環相扣的「圓圈」結合後所產生的「魚」),來紀念和回應上帝的愛。
二 .朝見與回應的歷史
舊約時代,敬拜上帝最具體的行動就是「獻祭」。對於「獻祭」(禮拜)的規範,在整卷利未記當中,有著詳細的記載,百姓得依上帝所頒佈的典章和律例擺上。摩西會用一整卷的篇幅來訴說獻祭的功課,乃在證明,「禮拜」在上帝的心目中,乃是相當重要且馬虎不得的一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裡面,民數記第七章是其中最長的一章,在這一章當中,總共用了 89節的經文,逐一記載以色列百姓守節、獻祭、各支派獻壇所用的獻禮之各項細節。若進一步從整本舊約聖經的節數計算之,民數記第七章的節數,僅次於詩篇一一九篇的176節。由此端見,「禮拜」在舊約當中是何等的重要!古今中外,舊約的神學家無不公認,上帝乃極看重百姓對祂敬拜的心和行為,及其所奉獻的祭物,才會用長達89節的經文,詳細記載獻祭的禮儀。
就是因為敬拜是上帝的子民所不可或缺的信仰行動,難怪詩人才會透過詩詞,起而呼籲百姓說:「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我們要來感謝他,用詩歌向他歡呼!因耶和華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地的深處在他手中;山的高峰也屬他。海洋屬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來啊,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下。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 ……。」(詩篇九十五篇1-7節a)藉以強調敬拜上帝的重要。
到了新約時代,因著耶穌基督身為活祭,一次獻上,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救贖,便完成永遠的祭。此後,上帝的子民不必再像以色列人那樣獻祭,也不必再以動物作為祭品,而使得新約之後的「禮拜」,展現出新的意義。信徒只要共同聚集參與禮拜,領受耶穌基督受苦之前所預表的「聖餐」,仰望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恩,用心靈和誠實擺上「紀念」,即可達到和舊約相同的獻祭果效。
三 .朝見與 回應的變化
新約之後,朝見與回應上帝的方式,由西方的「羅馬大公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與東方的「東方正統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所分別主導的禮拜儀式,到了十六世紀的一千多年來,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在此之前,由於印刷術尚未發明,一般的信徒無法人手一本聖經,禮拜時,只有特定的神職人員,才能享有以手抄本的聖經,用拉丁文宣讀和解釋的權利,一般的信徒只有聽的份。當然,絕大多數沒受過拉丁文教育的信徒,根本聽不懂神職人員所讀的聖經內容為何,只能「鴨子聽雷」,就連所吟唱的歌,也只有從教會音樂學校(Schola Cantum)畢業的聖歌隊員所享有,信徒只有答「阿們」的份,根本無法真正的「參與」禮拜。
上述這樣的情形,一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萬民皆祭司的理念被推廣之後,基督教會產生重大的變革,情況才有所改觀。隨著印刷術的發明,信徒不但可以擁有自己的聖經,也可直接享有讀經與釋經的權利,而導致信徒對於聖經的解釋和主張 大放異彩 ;聖餐觀亦隨著改革者神學主張的不同,而出現了差異,致使教派主義的產生。各大教派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後,各教派的禮拜儀式也就因運而生 。
著名的禮拜學家 James F. White依宗教改革後,各大教派禮拜的方式,以歷史進展將之區分為三大類、九個傳統。偏「左翼」(Left-wing)的有十六世紀的重洗派、十七世紀的貴格派和清教徒(Puritans)、十九世紀的拓荒者(Frontier),以及二十世紀的五旬節教派;走「中間」(Central)路線的,有十六世紀的改革宗(Reformed)與十八世紀的公理宗(Methodist);偏「右翼」(Right-wing)的,有十六世紀保有和天主教傳統的安立甘宗與路德(信義)教派。
無疑的,隨著宗教改革後教派主義興起,不同教派間,已在禮拜的神學和儀式上出現極大的差異,甚至引發諸多爭辯。偏左的教會乃表現出激進與熱情;中間的教會因重視理性與講道,被稱之為「低禮儀教會」( low church);偏右的教會由於固守傳統,講究禮儀,而被稱為「高禮儀的教會」(high church)。除了James F. Whit所提出的說明之外,二十世紀中葉之後興起的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等禮拜的方式,我將之列為中間偏左;保有傳統禮拜儀式的西方羅馬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的,我乃將之列為極右派;保有和天主教傳統的安立甘宗與路德教派,我則將之列為中間偏右派。
左派 中間偏左 中間 中間偏右 右派
靈恩派 敬拜讚美 改革宗 聖公會 東正教
重洗派 貴格會 公理宗 路德會 天主教
拓荒者 真耶穌 長老會 清教徒 神召會
就改革的對比觀之,路德雖大力改革,仍保留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屬溫和型派的;慈運理就顯得相當激進,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禮儀大相逕庭;約翰加爾文則以中間路線著稱。雖在互有堅持的情形下,卻可發現,宗教改革後所產生的教派,大多有一相通點,就是各派皆相當堅持禮拜時,「宣揚上帝話語」─「講道」的時間。當然其中以加爾文所帶領的「改革宗教會」─「長老教會」體系為最。因為加爾文強烈主張禮拜的中心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語,讓信徒能透過禮拜明白上帝的教訓。基於此,有禮拜學者引用講道學者的看法稱:「釋義性和先知預言性的講道,是加爾文兩個傳統的基本性格。」
改革宗教會除了將「講道」視之為禮拜的中心之外,還強調當實現以身體和心靈同時運用的禮拜,勿只在傳統公式化的儀式中打轉。在禮拜的同時,信徒要棄絕世界和肉體,更新變化自己,為主而活。
在禮拜的音樂上,加爾文相當反對禮拜時唱頌聖詠( Chorale)之類的聖詩,他將之視為表演性大於敬拜性,根本無法達到敬拜的目的。連過去禮拜所用的經文歌(Motet),以及由民謠改編或不合於聖經的詩歌也都主張予以廢棄。甚至反對禮拜時用風琴(Organ)或其他樂器作為伴奏,除非源自於詩篇,否則一律禁止在禮拜當中出現。
由於加爾文過度保守與堅持,使得改革宗教會的禮拜,幾乎全部揚棄原有的儀式,音樂形式也只微乎其微的被保留而已。因改革宗教會的體制和禮拜承續了約翰加爾文的構想,以代議制度運行於教會,教會由牧師、代議長老與會眾所選出的長執共同治理。除了教會的管理制度以加爾文的理念為基礎外,關於禮拜的施行,亦全然以他的主張為遵循方向。音樂表現和禮拜儀式,幾乎完全擺脫羅馬大公教會傳統繁文縟節的禮儀。
質言之,「簡樸」乃成為改革宗教會施行各項禮拜的主旨。禮拜堂內外,已看不到象徵恩典、拯救與受苦的記號-十字架。先前各種琳琅滿目的象徵與藝術畫像已不復見。「聖餐桌」改放置在「講台」下面,呈現出「傳揚上帝的話─講道」在禮拜當中的重要性。禮拜堂的建築與內部設計,幾乎是以「講道」為首要考慮。各種節期的色彩象徵,以及牧師所穿的聖袍,也隨著改革宗教會的理念,「改革」得非常「簡樸」。
在揚棄祭司制度的情況下,禮拜不再由專屬神職人員經理、操縱,唱詩成為會眾的共同歌頌,禱告也以自由的方式呈現,並不拘泥於繁文縟節的禮儀,禮拜堂的建築物因著禮拜儀式的簡化,消匿了許多象徵性的東西。雖加爾文對當時的禮拜和音樂有獨特的主張,牽動到整個改革宗教會的禮儀和禮拜堂佈置,不過後來也在時代的變遷中,改革宗教會傳入蘇格蘭之後,仍在禮拜時用管風琴伴奏,禮拜堂內外也裝設起十字架,象徵著教會就是救恩的所在。
四 .以何朝見與回應?
1.用詩歌
過去,台灣的教會曾被世人公認為是「讚美(唱歌)的教會」,讓人深感與有榮焉。曾幾何時,這項美譽,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不願意加入聖歌隊服事的行列,而消失殆盡了。「聖經是上帝啟示人類的話語,聖詩是人類回應上帝的聲音」,這句話是拙著《聖詩的認識與應用》一書當中的基本命題。身為基督徒,用詩歌來回應上帝,當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才有福份參與聖歌隊的服事;宗教改革前,也只有特定的人士和從「聖歌隊學校」畢業的人才可以加入,大家皆視能夠參與聖歌隊用詩歌來回應上帝為一種無上的榮耀。當時,雖有許多人想加入服事,但礙於體制,還是不被接受。如今,在萬民皆祭司的情況下,只要有心、有恩賜,每一個人都可以加入聖歌隊的服事。
保羅在歌羅西書三章 16-17節乃如此的勸勉我們:「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可見,用詩歌朝見與回應上帝,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2.用奉獻
將時間、金錢和恩賜分別為聖,奉獻給上帝,為祂所用,可以說是朝見與回應上帝最好的信仰表現。因上帝告訴過我們:「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三章10節)若我們切實遵行奉獻的條例,上帝必使我們豐收,外人也會因此而知道,我們是因為遵從上帝而得著祂的祝福。
保羅在寫給 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亦這樣的提醒我們:「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八章 12節)「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九章7節)
3.用事奉
利未人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對上帝忠心(見出埃及記三十二章 26節:「就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裏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裏聚集。」)所以,被上帝揀選作為事奉祂的支派(見申命記十章8節:「那時,耶和華將利未支派分別出來,抬耶和華的約櫃;又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他,奉他的名祝福,直到今日。」)可見,能夠受邀請,加入服事的團隊,不但是上帝所喜悅,也是受祝福的一群。
拙著《富中窮 vs.貧中富》一書裡面的
<受揀是福,服事是祿>一文 當 中,
我曾談論過:「 有上帝的愛和揀選,
我們才有這等福份,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既然我們是信仰裡面的一家人,就必須
共同學習、彼此扶持,盡所能來服事上帝
。服事上帝不是為了利益,也不是為了地位
,乃是為了生命。不是為了做事,乃是為了事奉。」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用什麼樣的東西,以何種方式來朝見與回應上帝,只要遵照耶穌所教導的「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四章 24節)都是好的。畢竟,唯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