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七十三篇 25-26 節
哥林多後書四章 18 節
前言:
前幾天,我拿一本剛寫作完成的新書,前往出版社準備排版時,出版部主任問我說:「這本新書你要取什麼名字?還有,對於封面的設計,是否有所特別的構想?請能告訴我們,好讓設計封面的美編有方向可循。」聽完出版部主任的提問,我回答她說:「我計畫將這本書取名為《暫時 vs. 永恆》,至於封面的設計,我並沒有意見,請負責美編的專業同工設計即可。」出版部主任聽完我的答覆,乃一再的要我提出構想,供設計封面的美編參考,好讓書名與內容能妥適配搭。為此,回家之後,我再一次瀏覽所要出書的文稿,同時構思封面的設計。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閱讀到了保羅在信主之後,在傳揚福音的日子裡,雖受盡逼迫,卻不畏懼現今的患難,滿心顧念將來永遠的生命和榮耀,所寫的一段話:「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四章 18 節)以及自己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暫時 vs. 永恆》當中,所寫下的一段文辭:「既然人活在世上只有數十寒暑,且有一天都會死,人豈可只想那屬乎物質與肉體之事,卻不思考永恆生命與靈魂的功課?」再次激起了我思考有關生命的信仰課題,進而以<比現有 vs. 比永有>為題,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生命無常
不久前,到台中谷關參加為期兩天的傳道師訓練會,會後,在回程的車上,聽到剛年過五十,正值壯年,牧會於台中蒙恩長老教會的高聰仁牧師,到墾丁參加聯誼活動途中,突然頭部出現劇痛,被送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救,生命垂危的消息。得知消息後,車上所有的人,隨即同心為緊急就醫的高牧師代禱。
回到家之後,接到友人傳來一封說明高牧師病情的電子郵件,信中特別要大家能為已經被送進加護病房的高牧師代禱。第二天晚上,教會禱告會時,全體與會者也都迫切為在加護病房的高牧師同聲禱告。無奈的是,三天之後,接到了高牧師去世的噩耗。接到消息的隔天早上,進入辦公室時,從同工的口中聽到了從高牧師發病,送醫院急診,直到蒙召的詳細過程。
原本於台北樹林長老教會牧會的高牧師,不久前才受聘到台中蒙恩長老教會牧會。由於高牧師勤於探訪,工作認真,深受會友的尊敬與愛戴。一天,當他前往墾丁的途中,為了要順道探望因生病,剛出院不久的蒙恩教會會友之母親,也就是德生教會吳天授醫師的夫人吳洪雪蓉女士,而提早一天南下,借宿於吳醫師的家。
高牧師南下高雄,於吳醫師家過夜時,和吳醫師的家人相談甚歡,談論了許多有關信仰與生命的議題。隔天早上起床後,大家仍意猶未盡的繼續談論昨天晚上的話題。談話間,高牧師突然感到頭部劇烈疼痛,還好,吳醫師是退休的外科醫師,診治病人的經驗相當豐富,隨即為高牧師量血壓。量完血壓後發現,高牧師的血壓竟然高達 270 毫米汞柱。吳醫師見狀,乃將高牧師火速送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的中和紀念醫院急診。經過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高牧師的腦部動脈血管裡面有一顆瘤。
雖經醫師緊急處理,但因為腦部的血管瘤相當難纏,無法立即開刀,只好先暫時送入加護病房照護。進入加護病房後,病情急速惡化,生命跡象微弱,只能勉強靠機器維持。經過多天的觀察,病情依然不樂觀。家屬和醫師商量後,決定放棄積極的治療,乃雇請救護車,由高醫的醫師與護士陪同,將高牧師載回到其所牧養的台中蒙恩教會,再由隨行的醫師親自將醫療維生系統拔除。
當大家為一位性情溫和、認真牧會、待人誠懇的好同工驟然離世,感到傷心與不捨時,卻又從媒體上,看到了文筆美妙,文章貼切動人,常讓讀者百讀不厭的台灣知名作家趙寧,也因膽囊癌纏身,以六十五歲之齡,就撒手人寰的消息,令人感到惋惜!
趙寧病逝後,家人表示,當趙寧從健康檢查中,無意間發現罹癌到病逝,只有短短的五個多月的時間。他的弟弟無奈的透露出心聲說:「雖然人生無常,但生離死別還是讓活著的人一時很難承受。」「儘管趙寧病後很不甘心,因為還有很多事情沒做,但他求生意志強烈,樂觀從不發脾氣。」連小她二十五歲的太太,也在傷心流淚時,多次搖頭感嘆的說出:「最後的這半年,我們朝夕相處,是最珍貴的時光,我很感謝老天給我們這段時間,但還是遺憾緣分太短。」
當大家為高牧師與趙寧的驟然離世而感到不捨時,卻又發生了一位年僅二十五歲,家住板橋市,剛從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畢業,被分發到樹林高中當物理實習老師,被學校師生公認為是校園美女教師,被一輛司機酒駕,闖黃燈的水泥預拌車當街輾斃的悲劇。
看到讓人尊敬和欣賞的牧師與優秀的學者,以及漂亮女老師的驟然離世,著實讓人深感震驚與不捨,因這樣的年齡,對於壽命平均值已高達七十多歲的台灣同胞而言,似乎早了一些。儘管不捨,但卻也證明,人類生命的短暫與無常,猶如傳道書的作者所言:「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傳道書八章 8 節)及詩人所述:「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它的原處也不再認識它。」(詩篇一 0 三篇 15-16 節)
雖人的生命無常,沒有人有權力掌管生命的長短,且人的一生又充滿著無法預料的變數,然上帝卻透過詩人告訴人們,給了人們無限的盼望:「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七十三篇 25-26 節)「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記念他的訓詞而遵行的人。」(詩篇一 0 三篇 17-18 節)這個盼望不是眼前的,也不是暫時的,而是永有的。
二、比現有
可惜的是,人都知道上帝是我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們的福份,是人永恆的希望,但人類卻常忘卻「永有」的盼望,汲汲營營的只計較眼前「現有」的一切,而使得自己陷入只比現有,而不思永有的迷惘當中。
坊間廣為流傳著一篇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所寫,談論有關人們都喜歡「總是羨慕別人」、「與他人比較」、「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人生不要太圓滿」之類的文章。雖自己已經看過好多次,也曾引用和分享過,但每一次閱讀時,還是都會有新的收穫和啟示。最近,我再一次翻閱先前所讀過,張忠謀先生有關「比較」的文章時,從中感受到,人的確是愛比較的動物,總是在比較當中過完一生。人類喜好比較的一生,從下文當中,得以清楚見著。
1-4 歲 比可愛 5-7 歲 比聰明學藝(幼稚園)
8-12 歲 比成績(國小) 13-15 歲 比 cool (酷)(國中)
16-18 歲 比帥(高中) 19-22 歲 比女友(大學)
23-24 歲 比體力(當兵) 25 歲 比學力(找工作)
26-27 歲 比汽車 28-32 歲 比老婆
33-35 歲 比小孩 35-40 歲 比事業
41-50 歲 比房子 51-55 歲 比金錢
56-60 歲 比媳婦 60-65 歲 比聲望
66-70 歲 比子孫 70-75 歲 比健康
75 歲過後 比老
的確,人的一生幾乎都活在「比較」當中,而且不只生前愛比較,就連死後也愛比較,我們從人死後出殯的排場和行列,甚至親人也想從過往的親人身上,利用其「遺體的剩餘價值」來庇蔭子孫,而斤斤計較墓地的大小與風水,可見諸於一斑。基本上,人若能因為「比較」,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自己的缺點、激發出前進與向上的心,乃是好事一樁。然若想透過比較來求得自己的面子、權勢、地位和自尊,勢必會出現台灣俗諺所言:「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情形。果真如此,那「比較」只會成為一種暫時的虛實,毫無意義可言!
三、比永有
保羅在信主之前,就是因為經常比較與顧念那「暫時」與「現有」的東西,而無情的迫害基督徒。當他歸順主耶穌基督之後發現,外在的美貌、學經歷、錢財、事業、權勢等,都是暫時的,若一直攀比,永遠比不完,而且會陷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矛盾中打轉。保羅成為傳道人,前往海外傳福音之後進一步體驗到,人真正所要比較的,並不是上述這些暫時所擁有的東西,而是那看不見的永恆之東西。基於此,保羅才會有感而發的道出這一句話:「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四章 18 節)
因著保羅此一「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之信仰體驗,激起了熱心於主日學教育,擔任主日學老師多年,專研家庭與婚姻,以及親子關係,被喻為「 e 世代關係建築師」的旅美知名作家江林月嬌女士,深入探討「比較」的信仰功課。
江林月嬌女士在其所撰的<從聖經看「比較」>一文當中,開宗明義的談道:「對許多人而言,生命宛如一場競賽;更正確的說法是,人生是一場場『比』賽『較』勁的遊戲。」然而,人要和他人比較,較為容易;然若要與自己相比,卻相當的困難。有鑑於此,當我們的心中出現老是愛與人做無謂比較的心態時,應透過靈修,以上帝的話語為標準,做一番的自我比較,藉以衡量自己的心中,是否存有愛心、信心、謙卑、公義,好比下列所載的經文一樣,才能得著如保羅所說的,那所看不見,才是永恆的。
1. 以色列王掃羅對大衛說:「你比我公義;因為你以善待我,我卻以惡待你。」
( 撒母耳記上二十四章 17 節 )
2.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
明之子,更加聰明。」 ( 路加福音十六章 8 節 )
3.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 路加福音十八章 14 節 )
4. 「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腓立比書二章 3 節)
5.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 ( 希伯來書十一章 4 節 )
6. 「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 啟示錄二章 19 節 )
結語:
無可否認的,人類是一種愛比較的動物,總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眼前現有的一切。比較之餘,人卻又常會忘卻,「現有」的東西,往往只是暫時,隨著時間的飛逝,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雖比較本身並非不好,然若因為過度的比較「現有」,而不顧念那看不見的「永有」,將會使人陷入罪惡之中。人若能和保羅一樣,常省思和比較自己,顧念所不見的,才能留下永有的典範和足跡,並得著永生的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