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水變酒,文字變福音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羅馬書第十章17節

前言

每年七月第三個主日,是長老教會的文字傳道事工紀念主日,設立此一主日的目的,乃要喚起全體教會信徒,共同關心文字傳道的福音事工。在資訊、傳播媒體發達的時代,文字的福音事工乃不可或缺,因在人類的「文字」、「口語」、「肢體」、「潛在」等四種語言中,「文字語言」雖然無聲,卻是有形也有體,是傳揚福音的一大利器。

羅馬書第十章17節記載:「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然而「基督的話」(道)是由耶穌的口所訴說,雖道成肉身的耶穌,本身不著一字,然耶穌的生平和教訓,皆憑文字傳承下來,再依據記錄而傳揚。端見,「文字」所發揮出來的功能和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其重要性當然固不待言。因此,我們當效法耶穌在迦拿的宴席上,「把水變酒」顯出祂的榮耀,讓人知道祂是主的精神,「將文字變福音」,帶領人歸向祂。

一.文章的基因

「文字」不但是一種語意象徵的「符號」,同時也是文章和書籍的「基因」,更是文字傳道不可或缺的「要素」。透過「基因」的組合,人們可以從文章中得著豐富的知識,進而開啟智慧,點燃生命的亮光。被譽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曾經指出:「學會讀書,便會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會發射火星。」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亦曾說過:「主宰世界的要素有三,即智慧、光輝和力量!」

的確,智慧是主宰世界的首要要素,但要得著智慧,則必須從敬畏上帝開始,因聖經清楚記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詩篇111:10a)「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要讓人對上帝起敬畏之心,則必須設法帶領人認識上帝,然在引領人認識上帝的過程中,可以有諸多的方法,而在知識水準提高,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文字」當是傳揚福音的重要利器,此乃猶如唐代文學哲學家韓愈(768-824年)所主張的「文以載道」。雖「文」不能與上帝的「道」相提並論,但道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若能文道合一,以道為主,韓愈的「文以載道」之說,實值得我們引為實踐文字傳道的理念。

二.文字的果效

美國哈該學院(Haggai Institute)視聽課程的調查研究發現,在人類學習效果中,味覺所佔的比例為1﹪、觸覺1.5﹪、聽覺11﹪、視覺83﹪、嗅覺3.5﹪。哈該學院又進一步研究人類學習過後的印象和回應狀況指出:若只有聽,三小時後尚有70﹪的印象,三天後只剩10﹪的記憶;若是看的話,三小時後有72﹪的印象,三天後則只剩20﹪的記憶;若是「聽」加上「看」的話,三小時過後,有85﹪的印象,三天後,則仍有高達65﹪的記憶。

由上述不難看出,聽完之後,若還有「東西」可以看的話,效果更佳。同理而言,要傳揚福音,引人歸主,最好的方法,除了本身當流露出美好的信仰作為外,還要設法讓人聽到福音之後,有文字可閱讀和思索,如此一來,效果會更好。

西元1450年活字印刷機發明後,印刷工業可謂一日千里。巧的是,印刷機發明不久之後,即由馬丁路德帶領發動宗教改革,當時,德國已經有五十家印刷廠,歐洲地區則將近有一百所之多。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抗議文和各類文宣品之所以能在歐洲地區迅速傳播,使得成千上萬的人起而響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宣」的有效傳播。當時德國印刷廠的生意,有三分之一來就是自於印製路德筆下的文宣品。宗教改革成功後,馬丁路德有感而發的說道:「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除了救恩之外,就是印刷機。」日後甚至有歷史學家指出:「如果沒有印刷機,就沒有改教運動。」由此端見,文字的果效何其之大!

三.把水變酒

耶穌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曾經去到位於拿撒勒不遠,約於北方14公里處的迦拿,當時,適逢該地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也正好也在那裏。母親見到耶穌,便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聽完母親的話後,耶穌便對佣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佣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相關經文請見約翰福音二章1-11節)這是有史以來,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

耶穌之所以會在迦拿婚姻的宴席上將水變成酒,行出傳福音以來的第一項神蹟,主要的目的,乃為福音的緣故。耶穌藉此表明,祂是彌賽亞,祂所行的神蹟乃從上帝而來,並有上帝在祂裏面,為的是要顯出祂的榮耀,引人歸主。耶穌施行這項神蹟,並非以此作為引人入勝的手段,而是要為人打開神國子民的門,教人明白信心與救恩的重要。

四.將文字變福音

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記載了腓利向埃提阿伯太監傳福音的故事,故事中的腓利因熱心於傳揚福音,而享有「傳福音的腓利」之雅號。當他接受呼召,順服的離開撒瑪利亞,下到南部人煙稀少的曠野傳福音時,遇見一位訪問過耶路撒冷,在那裡聽過上帝的話語,正好搭車要返回非洲途中,行經該地的埃提阿伯朝廷重要官員,當時,官員在車上閱讀到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有關先知預言基督將成為活祭,替人類的罪惡而死之經文,但他卻弄不清楚經文所代表的意義,納悶之餘,經過了腓利的解說,終於領悟到上帝的旨意而接受洗禮,歸於主的門下。

從埃提阿伯太監得救的故事中不難看出,他之所以信主,「文字」當是最大的關鍵之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他的得救乃受「文字傳道」所影響。他上耶路撒冷聽道之後,若沒有「文字」提供他進一步的閱讀和思索,或許他不會更加深入的想要瞭解經文的意思。就是因為「文字」的關係,引起他對上帝話語的好奇和興趣。有聖經學者因而稱這是一則「文字傳道」、「媒介佈道」、「個人談道」成功的最佳典範。可見,要引人歸主,則要讓人聽完福音之後,再透過文字協助他們,效果會更佳。

傳播福音可以用有聲傳播與無聲傳播方式進行,其中包含了無聲的行為見證和文字傳道;有聲的口頭和影音視訊傳播。有聲傳播常會受到時空的限制,而無聲傳播正好相反,它不但不受時間、空間和閱讀人數的限制,還可廣為流傳,替代有限的人力。這樣的例證,我們可從福音單張的印製,各類屬靈書籍的出版,以及教會公報的發行,見著那將文字變為福音的歷史功效。

十九世紀末的台灣,由於人民少有受教育的機會,致使目不識丁的文盲到處都是,但來台的外國宣教師並不氣餒,乃將文字變為福音,他們藉著「羅馬字」(白話字),幫助許許多多不識漢文的人,也能透過拼音的方式讀聖經,認識上帝,進而開啟智慧。

一八八五年七月,在巴克禮牧師的主持下,以羅馬拼音,是為台灣最早報紙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在台南發行,也就是今定名為「台灣教會公報」的創刊號,它肩負著「(一)傳揚福音:說明宣教師來台灣的目的,是為了要傳揚上帝拯救的信息,並勸勉人研讀聖經。(二)鼓勵會友研讀聖經。(三)喚起會友關心創辦中學的重要性,並鼓舞會友將子弟送入中學。(四)傳達各地教會動態,使教會與教會之間能互相關懷。」等重要使命。今天,由於這一份報紙的發行,不但能使台灣教會的歷史點滴得以保存,還使分散在台灣,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教會,能因報紙而連結在一起,達肢體交通與傳揚福音的果效。有人因而肯定的指出,「白話字」和「台灣教會公報」,是早期外國宣教師留給台灣人兩項最寶貴的禮物,同時也是傳揚福音最重要的利器之一。

結語

上帝的話之所以流傳千古,且成了鑑古知今的信仰心靈寶典,重要的關鍵,乃在於文字發揮了紀錄與傳承的功能。基於此,活在歷史進程現階段的我們,實有責任秉持耶穌基督將水變成酒的意義,把文字變成福音,引人歸主。因傳揚福音不但是主耶穌的吩咐,也是基督徒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