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 平安!曾經在生命教育的教材裡看見一句話:「讚美是所有的聲音中最甜蜜的一種」。在生命教育裡,老師期待孩子可以從小開始學習讚美別人,因為讚美可以軟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讚美可以學習如何「欣賞」別人,發現別人的優點,但前提是「主動」「去讚美別人」,因為主動地讚美是欣賞他人的結果。
但也有一句話說「讚美是毒藥」,是指若讚美的內容不夠具體,只是單純的「你很棒」、「你很優秀」,但得到讚美的人不知道自己棒在哪裡、優秀在哪裡,只一昧的這樣相信自己,就容易落入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最後可能會變成一種「驕傲」。在教會裡,我們或許會比在教會外更容易接受到讚美,所以更需要提醒自己,對於被動的接收別人的讚美要小心的吸收,為什麼呢?這和今天的經文有些關係,讓我們透過耶穌在約翰福音5:39-47說的一起來反思。
不受人的稱讚
在耶穌的時代,耶穌看見許多猶太人已經落入了「他們愛人的讚許勝過愛上帝的讚許。」(約12:43)的狀態。他們故意讓別人看見並炫耀他們的宗教虔誠,愛吹擂施捨給別人,祈禱的時候怕別人看不見…等等這些虛偽的宗教行為。(太6:1-18)但耶穌則是不斷的在提醒學生,真實的宗教信仰是發自內心的反省。主說:我不接受從人來的榮耀,但我知道你們沒有愛上帝的心。(約5:41-42)耶穌所指的是,不管他們查考了多少聖經,遵守了多完美的宗教規矩,一旦他們只想得到從人來的榮耀,同時也失去了愛上帝的心。因為他們焦點不再是上帝,而是自己。這是當時候猶太人信仰上的弊病。同樣地,當我們不斷強調讀經的同時,若是我們少了反省與行動,那麼我們只不過是在增加頭腦的知識,而不是生命的養分,也可能落入突有宗教外殼的信仰危機。
耶穌的一生並不追求人給的讚美與榮耀,這是許多跟隨在他身邊的猶太人可以看見的事。那麼受主呼召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保羅呢?他在非猶太地區的福音宣教有很大的貢獻,那麼他對於接受人給的讚美一定也不少,那他對於他人給的讚美的態度是如何呢?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的教會時,明白的指出:「我們不求任何人的稱讚,沒有求你們的,也沒有求別人的。」(帖前2:6,現中)「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跑,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呼召我去領受的。」(腓3:13-14,現中)保羅只求來自天父的,那才是永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所做不是在求人的稱讚,而是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該受人稱讚的是上帝。這樣的言論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實在是一針見血的指責;因為人往往將眼界僅停留在世界的價值觀中,不追求上帝的歡喜,卻在彼此讚美、恭維中墮落而不自知。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常常把「人」當成學習、模仿的對象,畢竟看得見、摸得到的榜樣比較容易學習,但是耶穌基督卻告訴我們「要完全,正像我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太5:48)這句話是要我們以「上帝」為中心作思考和反省,時常反問自己:我們是否像上帝一樣好?上帝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上帝會怎樣說?上帝的標準如何?把標準放在上帝的線上,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實在很卑微,真的有夠卑微。
信仰最大的特質就是在這裡,耶穌基督所要給我們的是永恆的價值,這個永恆的價值只有建立在上帝的獎賞中才是。相對的,來自人的獎賞是短暫的,會改變的,有限的。如果我們將信仰建立在這有限的領域裡,很容易使信仰變質而不能持續,也容易使信仰成為腐化人心的媒介。
所以後期猶太人因這樣的信念發展出一個重要的傳統:開會表決時,若「全部」的人都贊成,那這樣是個「不對」的結果,必須至少有一個人是持「反對」的觀點。因為他們認為人既然不完美,就不可能有「全部」、「完美」的決定,他們以用這種方式表明人的有限。
教會和團契的存在
既然是有限的,而人所組成的團體,也是有限的。在這樣有限的團體中,我們時常忽略了上帝建立教會和團契的目的。透過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兩點:
一、教會的存在,不是為了得到人的讚美,是為了見證和宣揚上帝的愛和拯救。
教會在推展許多事工,即便做得再好,我們都必須知道,這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而不是為了得到人的讚美。教會之所以為教會,是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的緣故。上帝將耶穌基督賜給人類,就是為了表明他的救贖,因為人類世界有苦難,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正是因為人類的罪所帶來的苦難。因此,今天凡是屬於基督的教會,若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愛而受苦難,是正確的,是應該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見證和宣揚上帝的愛和拯救嗎?如果是,就讓我們繼續待這樣的初衷服事;若不是,求上帝幫助我們回到祂的心意。
二、在基督徒團契裡,我們不應該是在尋求彼此讚美,而應該是在學習認罪悔改、彼此赦免、接納、互相鼓勵、知道謙卑。
我們既然知道教會是有罪的人共同聚集而成的團契,就要清楚它必定有人的缺點,不可能完美。有時會發現一種現象:有的人以為教會團契或小組很「棒」、「好」、「有愛心」,等到加入了教會團契、小組以後,才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裡面也充滿了許多人為的軟弱、罪惡。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來教會的人正是自己認為有罪來尋求耶穌基督的憐憫與赦免的,因為耶穌告訴我們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可2:17)
因此,我們來到基督徒的團契裡,最重要的乃是學習認罪悔改,學習互相赦免、彼此接納,相扶持和鼓勵,使我們能因此藉著耶穌基督的愛,朝向「完全」,如同我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太5:48)一個團契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在當中感受到安全,因此可以自在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有位弟兄曾在一個小組聚會中分享自己被上帝提醒而認罪的事。這位弟兄和太太一直渴望有小孩,加上太太已超過四十歲,不容易懷孕,但他們卻在這五年中,流掉了兩個小孩,對他們來說是很沉重的打擊,而這位弟兄,理所當然非常的難過。但同時,他也對太太感到生氣,因為他認為都是因為太太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孩子才會失去心跳。所以在這五年中,他不斷的控告自己的太太,對太太生氣,沒有給她好臉色看。許多人不知道他們發生什麼事,只知道先生總是對太太很兇,甚至在人前也不給太太面子,直接訓斥。身邊許多友人看到這樣的景象,也試著要勸他要和太太有和好的關係,但他也聽不進去,他認為都是太太的錯。
一直到了某一次小組聚會時,在一場的詩歌敬拜和禱告中,上帝對這位弟兄說:「我都已經無條件赦免你的罪,為什麼你卻不肯原諒你的太太呢?」那時候的他嚎啕大哭,他才發現過去的五年,他是如何苦待自己的太太,從來沒有站在太太的立場想過,對一位媽媽來說,失去孩子是一種難以言語的痛苦。
從那一刻起,他說他願意原諒他太太。當他這樣分享完,小組長起身來說:「這是他的生命故事,當我們聽完這些,走出這個地方,就不要再跟別人說誰誰誰怎樣,我們可以在禱告中紀念他們。」為什麼那位弟兄會願意這樣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一方面他知道他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犯,另一方面他信任這個小組,他在這個小組裡感到安全,所以小組長最後的提醒也是在告訴每一位組員:這裡是安全的,你們可以真實的分享。
因此,在一個健康的團契、小組裡,不是只有尋求彼此的讚美而是知道認罪,學習彼此相互赦免、接納,相扶持、鼓勵,如此才能期盼上帝國在我們的生命裡彰顯。
結論
無論是教會、團契、小組,甚至是個人,該受稱讚的只有上帝。加爾文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提出一項很重要的信仰認知: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態度,因為要將榮耀歸於上帝時,相對的,就是人會知道自己的卑微。
加爾文於改革運動時期曾提醒學生說:「如果你講道後,有人稱讚你的時候,你要注意了,魔鬼就站在他身邊。」因為傳揚上帝的話的僕人談不上榮耀,或有被稱讚的價值,真正要受稱讚的乃是上帝的話本身。同樣的,為上帝作工,服事上帝,談不上榮耀,或該被稱讚,真正該受到稱讚的是上帝本身。
結論來說,我們建立教會、我們查考聖經、我們團契、我們服事、我們推展任何事工,需要時刻定睛於主,主是我們生命裡的一切。當我們定睛於主,我們就不會在乎自己是否受到了稱讚;當我們定睛於主,我們會更堅定於手裡所做的工;當我們定睛於主,我們不會輕易的放棄,也不會害怕困難和挑戰;當我們定睛於主,我們才能進入上帝愛的團契當中;當我們定睛於主,我們不會在意別人如何評論自己;當我們定睛於主,才知道所該學習的是認罪悔改、赦免、接納、鼓勵和謙卑。因為基督徒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榮耀自己,而是為了要榮耀上帝,見證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