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箴言六章27-35節
經文: 撒迦利亞書九章 9 節
約翰福音十二章 12-19 節
前言:
「棕樹主日」( Palm Sunday )是耶穌準備死,為人類安排生,而走向死亡之路的日子。從棕樹主日這一天開始,便進入了受難週。每年此時,教會都會為 主耶穌替世人受苦犧牲,擔當人們的罪孽,死在十字架上的過程擺上紀念。
為感念主耶穌偉大的救贖,教會的牧長都會提醒會友,受難週期間,應暫時停止一切喜慶、宴樂、旅遊等相關活動,還要以實際行動參與教會所舉辦的各項聚會和受難聖餐禮拜。
一、對死的了解,決定了對生的安排
個人在當牧師二十多年的生涯中,常接到會友突然病故和遭逢意外身亡的電話,在前往處理的過程中,常從喪家的口中,聽到家屬發出:「他(她)臨走之前,連一句話都沒有交代,就這樣子走了!」的感嘆聲。家屬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聲音,除了親情分離的不捨與傷痛之外,就是亡者對於生前擁有的存摺、印章等重要文件的放置位置、財產的分配,以及重要的事情和遺願,完全沒有任何的交代,就撒手人寰,而感到遺憾。
基本上,人對死的了解,決定了他對生的安排與態度。只可惜,人往往在不知自己何時會死,也不曉得自己什麼時候會走完人生的道路,而疏忽了事先的安排和交代,導致當家人接到死訊,常因措手不及,而遺憾不已。倘若能事先安排,就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變故,而使得家人不知所措。畢竟人的生命猶如 雅各書四章 14 節所載:「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2008 年農曆年期間,利用與家人共聚的時間,也同時為過新年和舍弟於 2007 年三月初,在一場意外的重病當中,走過死蔭的幽谷,重獲生命,而舉行家庭感恩禮拜。家庭禮拜後,聽到大哥分享了一則<亞歷山大三個遺願>的故事,頗有意思。大哥答應,回台北後,會寄送這則故事的文字稿與家人分享。過完年,各自回到工作崗位後,隨即接到大哥寄來這一則故事的文章。當我詳細讀完這一則故事後的幾個星期內,竟又連續接到多位朋友相繼傳來這篇文章。見到大家如此踴躍的互傳,想必此一故事,一定有其發人深省之處,才會在坊間廣為流傳。
眾所周知,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 BC.356-323) 是西洋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領袖,他是 人類 史上第一位使用武力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幾乎「稱霸全球」的英雄。因著他為馬其頓帝國寫下最輝煌燦爛的一頁,而被擁為馬其頓、希臘、埃及、巴勒斯坦和亞州之王。西元前 336 年,由於其父王被刺身亡,時年二十歲的他,隨即繼承父位。登基之後, 亞歷山大 所向無敵, 在 短短十三年內,不但征服埃及,擊敗強大的宿敵波斯帝國,還東征到印度。只可惜英雄氣短,在三十三歲的盛年時期,便因病而撒手人寰。
當亞歷山大征服了諸多王國,凱旋歸國的途中不幸病倒,雖經群醫救治,還是回天乏術。臨終之前,亞歷山大召集部下到病榻前,說出了他心中的三項遺願,並令部屬,無論如何,都得聽命執行。
第一個遺願:我的棺木必須由診治我的醫師運回去。
第二個遺願:當我的棺木運向墳墓時,在通往墓園的兩旁道路,要擺上我寶庫裡的金子、銀子和寶石。
第三個遺願:要將我的棺木挖兩個洞,還要將我的雙手放在棺木外面。
部屬聽完之後,儘管疑惑,卻也沒有人敢問為什麼,只能聽命行事。當大家深感不解時,亞歷山大這才道出他立下這三項遺願之因。
第一:我讓醫師載運我的棺木,是要人們知道,醫生並不能治癒人類所有的疾
病。面對死亡,醫生也無能為力。希望人們能夠懂得珍愛生命。
第二:是要告訴人們,不要像我一樣,一生只致力於追求金錢。我花費了一生
去追求財富,但很多時候是在浪費時間。
第三:希望人們明白,我空著手來到世上,也空著手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亞歷山大的遺願觀之,當他在還未準備好「死」之前,死神就突然降臨,使得他在未事先安排好「生」的情況下,不知所措,只好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他對於人生的看法。
二、 棕樹主日 – 耶穌準備死,為人類安排生
耶穌的死,乃是要為人類安排永恆的生命。這項任務,早在舊約時代,上帝就已經透過先知預言了。只是人類誤以為,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是要推翻羅馬政權,卻沒有人知道,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乃是要準備受死,所為的,是要為人類安排生。
從約翰福音十二章 12-19 節所載之經節可以得知,「棕樹主日」( Palm Sunday )是基督教禮拜節期中所謂「聖週」( Holy Week )的開始,即耶穌為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及應驗先知之預言,在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個主日,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前,群眾手持棕樹枝夾道歡迎,同時將之鋪於地上,迎接主耶穌進城的日子。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即是受難的開始。
耶穌選擇以沒人騎過的驢駒為交通工具,以「得勝者」的姿態進城,正實現舊約先知撒迦利亞之預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九章 9 節)從文化的角度觀之,在巴勒斯坦地區,驢子是一種象徵高貴和平的動物。當國王外出打仗,會騎著戰馬奔馳沙場;若以和平的姿態出巡,所選擇的座騎則是驢駒。
從整個「事件」的過程來看,耶穌知道,祂將進入一個敵對的城市。群眾雖大聲歡呼,但其中不乏大權在握卻怨恨祂的人,甚至有人咬牙切齒非除掉祂不可。耶穌本可以「逃離」這個城市,但卻把自己放在群眾的舞臺中心,故意讓群眾的眼光注視在祂的身上。其實,耶穌正是以這種莊嚴、崇高的「反抗」,來挑戰權威者的卑劣手段。耶穌所要的不是寶座上的王位,乃是心靈的王位。
耶穌自稱為「君王」並非權勢的王,而是和平的君王。耶穌的來到不是毀壞,而是愛顧;不是要定罪,而是要幫助;不是使用軍隊的武力,而是使用愛的力量。耶穌面對如此艱鉅的使命,又面對這麼大的壓力,但祂仍以:「出門看天氣,入門看人意;謙卑順服上帝的旨意,尋求上帝對人類的保庇。」的信仰態度去面對,且全然擺上自己,預備實現上帝所託。
先知以賽亞早在耶穌「榮顯入城」的幾百年前就已經預言:「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人的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 ( 以賽亞五十三章 7-9 節 ) 耶穌基督的受苦乃是要承擔世人的罪孽和刑罰,教世人罪得赦免並與上帝和好。而「棕樹節」的意義,正在表明耶穌基督已經以行動實現先知的預言,表明決心要完成上帝所託,大步邁向耶路撒冷,準備為「救贖」的大業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勿再將耶穌釘上十字架
耶穌的救贖大業,已經在兩千年前完成,但如今,人類依然我行我素,忘記我們是耶穌以重價贖回的,而繼續沈淪。為能再次的提醒世人, 2004 年,美國推出了一部主訴耶穌受難的過程與意義之電影<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Christ )。電影播出後,不但風靡全球,還打破票房紀錄,無論基督徒與否,皆爭相觀賞。觀賞過這部電影的人,紛紛提出了各種許多不同看法。有人說,影片的畫面太過於血腥;也有人將耶穌的死之責任,全歸咎在猶太人身上;亦有人覺得,導演刻意將耶穌的受難「悽慘化」,以博得人們對於耶穌的同情;還有人觀賞完影片之後,提出影片中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是當耶穌在猶太主義者的指控和吆喝下,慘受羅馬士兵嚴刑拷打,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不忍卒睹時,所說出的這一句話:「我的兒子啊,何時、何地及為何,你竟選擇如此付出生命呢?」( My son, when, where and how, you choose to be delivered of it? )
當世人對電影引發熱烈討論時,美國廣播公司特地前往採訪該片的製作人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結果,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演員和導演等多項殊榮的梅爾吉勃遜回答說:「耶穌的死,是我們所有人造成的。」為能訴說自己和其他的世人一樣,一同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梅爾吉勃遜在影片拍攝時,還刻意將自己拿著釘耶穌的鐵釘之手入鏡,藉以象徵不只是猶太人釘死耶穌,而是因為世人的罪惡與軟弱,將耶穌送上十字架為活祭。然無論是導演的看法,或是觀眾的反應和意見如何,耶穌之所以會接受如此的苦刑而死,乃是為了你和我全人類的罪!
雖梅爾吉勃遜所回答的這一席話言猶在耳,然他卻自己在成名之後,於 2006 年 7 月,因酒駕被捕,還在酒醉的狀況下,於警局 發表了激烈的反猶太人言論。警方為了袒護這位大明星,竟企圖湮滅證據,刪除一部分的筆錄,甚至未依法要求他按指模,或簽署任何文件,就讓他自由離去,而引起軒然大波,承辦的員警,還因此而受到懲戒。雖 梅爾吉勃遜 在酒醒之後,曾出面道歉,但傷害已經造成。由此顯見, 梅爾吉勃遜所說的:「耶穌的死,是我們所有人造成的。」的確沒錯,因連他自己也是如此。
人對罪沒有免疫,除非人能夠尊主為大,時刻警醒,與主同行,否則,將會如同紐約州檢察長任內致力於掃黃、嚴格查緝華爾街犯罪,在擔任紐約州長之後,又強調道德至上,而被視為是正義與道德化身的史必哲( Eliot Spitzer ), 2008 年 3 月於紐約州長的任內,爆發出他長年召妓,還以高價買春的性醜聞一樣,一發不可收拾,舉世譁然。如此表裡不一的公眾與政治人物,無疑是要把耶穌基督再度釘上十字架。
自從亞當與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犯下大罪之後,人類就因為罪惡( sin )的緣故,和上帝的關係破裂,而無顏面見上帝。原本,人類得罪上帝之後,靈魂將永遠沈淪,然因為上帝的憐憫,人類得以透過「獻祭」(禮拜),修補神人之間破裂的關係。然而,在修補的過程中,「祭物」便成了重要的替贖者。因此,舊約時代,人們必須依照利未記中的五大祭擺上敬拜。到了新約時代,上帝乃獻上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活祭,所為的,就是要拯救人類的罪惡。耶穌基督的救贖,在世上芸芸宗教中,正是基督教信仰最具特色的地方。
2008 年 2 月,「 桃園縣青少年社會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 陳斯隆先生,雖罹患腦性麻痺,使得口語語言的表達相當吃力,然他卻努力向上,以過人的毅力,博覽群書,還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博學多聞的斯隆勤於寫作,著作等身,他常透過文字表達出他對生命的看法,且從中道出了生命的真諦。由於斯隆信仰堅定、 熱愛耶穌基督,還以實際行動,經常到各個學校、機構、監獄等地作見證,傳揚福音,引領人向善和向上。因著 斯隆兄 感人的生命見證,以及他所付出的愛與關懷,已有上千人感動而決志信主 。看到他為籌措經費,義賣著作,所付出的精神,及其所收穫的成果,委實令人敬佩。當他的第十本新書《僅此一生》完稿之時,本人非常榮幸,能夠受邀寫序。為了提序,得以事先拜讀大作。拜讀之後,讓我深受感動。
首先,斯隆以「為什麼你活得那麼辛苦?」的詢問方式為始。緊接著,斯隆隨即提出「如何快樂活下去」的答案,其關鍵,乃在於「神的愛改變人的生命」。之後,斯隆又勸勉人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除去負面的思想。然而要除掉負面的思想,人必須「相信神必成就大事」,因為這樣,才能獲得「屬天的智慧能力」,而得以「進入完全的生命中」。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為永恆生命作準備」,還能得著「改變世界的能力」,而進入到「迎接復興的時代」。
看到斯隆兄的大作,又讓人想起《人生的九個學分》( Legacy, the Giving of Life’s Greatest Treasure )一書之作者巴瑞 ‧ 葛利夫( Barrie Sandford Greiff ),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在書中他對生命體認所道出的一句話:「我常覺得,人生的成就在於留下『影響力』。財富與權勢固然有其力量,但作用的時間有限,也不見得受歡迎。真正能夠持久並且具有價值的影響力,是對於別人的生命產生正面意義的『精神』。」在斯隆兄的大作中,得以見著,從其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他對別人的生命產生正面意義的影響力。然而,斯隆兄能夠透過文字,流露出他的生命,乃因上帝的愛,耶穌基督的死,改變了他的生命,而他也樂意將自己的生命擺上,來榮神益人。
結語:
當棕樹主日來臨,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祂深知此行,將受盡肉體上的折磨,最後還得朝著死亡之路邁進,但祂為了成就上帝救贖的大業,還是勇往直前。其所為的,如上述所言, 耶穌的死,乃在於為人類安排永恆的生命。基於此, 蒙恩的我們,當需謹記,我們是重價贖回的, 猶如耶穌 所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十章 45 節)所以,我們當好好以有限的生命來榮神益人,好迎接主耶穌為我們所安排那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