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列王記下二十章1-11節;詩篇一0三篇1-5節
念神學院時,牧會神學的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牧師的工作,除了帶領人敬拜上帝,聆聽祂的話語,致力於宣教和各種牧養的事奉之外,還要盡力幫助信徒在無奈中得著盼望,讓他們的靈魂能夠得救,勿因苦難而沉淪。」成為牧師後,每當有人問我,牧師的工作是什麼時,我皆會以這段話作為回應,訴說身為牧師所被託付的責任與使命。然在牧會的過程中,除了例行的工作外,經常會在無意中接到信徒出車禍、住院、罹患癌症、死亡,或是家庭、婚姻、財務、感情出了問題,使人心靈憂傷,充滿無奈的消息。每當得知這樣的消息,又看到當事者內心充滿焦慮與無奈時,自己也會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此時,身為牧師的自己,常會回想上述牧會神學老師所教導的話,盡最大力量扶持與協助,並藉著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讓受苦的會友,能夠在無奈當中,得著盼望。
一.人生的無奈
已故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在其大著《生活的藝術》中,闢題論述〈關於人類的觀念〉時,提到一則相當有趣的故事。話說有一亡魂從幽冥投胎下到人間,當閻羅王驗明亡魂的正身後,一切就緒,準備下凡降生時,亡魂突向閻羅王請求說道:「如果你要我投胎回向人間,請能答應我幾項條件。」閻王聽了好奇的問道:「有何條件?說來聽聽!」結果,那準備投胎的亡靈,毫不客氣的一一道出:「我要做宰相的兒子,狀元的父親,我的住宅四週要有一萬畝的田地,有魚池,有各種花果,我要有一位美麗的太太,和一些嬌豔的婢妾,他們都須待我很好,我要滿屋珠寶,滿倉五穀,滿箱金銀,而我自己要做公卿,一生榮華富貴,活到一百歲,之後安然歸陰。」要閻羅王能爽快答應,否則,他寧願待在幽冥地府,也不願下凡投胎轉世。閻王聽完之後,哈哈大笑的回答說:「如果人間有這樣的人可做,我自己也要去投胎,我可不會讓你去!」
林語堂這則用「反諷」技巧筆法所敘述的故事,乃在訴說人生充滿諸多挑戰,且又得面對生、老、病、死的無奈,凡是人都無法逃避,即使曾經當過人,死亡之後被判定可以再投胎的亡魂,也不願再度為人,因為一想到要「做人」就怕!可想而知,人生有諸多說不出的痛苦與無奈!難怪臺灣俗諺當中,充滿著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的形容詞句,諸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什人門口,會掛得無事牌。」「孔子公,也不敢收人隔暝帖。」「一更報喜,三更報死。」「一千無份,八百無份,殺頭照輪。」「世間親像大舞臺,苦齣笑詼做伙來。」「世間過日像眠夢,苦多甘少攏相同。」「今日好運水流東,明日失運水流西,順風駛船人人愛,突風箭水人人哀。」「好花苦伊不常開,好月苦伊不常圓,好夢爽快快打醒,做人得意有幾時。」
事實上,林語堂的故事,以及臺灣俗諺所引申出來的哲理,早在耶穌傳福音的過程中,就已提出清楚的訓示:「在世上你們有苦難。」耶穌提出苦難之說後,並非要人萬念俱非,繼續處在絕望與無奈當中,耶穌要人能夠仰望祂,從祂身上得著盼望,因為此話之後,耶穌隨即指出:「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b)由此端見,人生雖無奈,但藉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即可得著盼望。
二.面對無奈
舊約聖經曾記載了在位二十九年的南猶大國希西家王生病的故事。(見舊約列王記下二十章1-11節;歷代誌下三十二章24-26節;以賽亞書三十八章)希西家登基為王時(主前715年登基),年僅二十五歲(見王下十八章2節;代下二十九章1節)。在位期間,雖受鄰國亞述勢力的威脅,他仍倚靠上帝,勵精圖治,解決一切的外患,並且成功的完成宗教改革。在以色列史上,希西家可謂是位深得民心,受上帝祝福的好王。我們可從王下十八章5節所載:「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之經文中,見著後世人們對他的好評。
主前701年,正當南猶大國運昌隆,希西家王更加成熟穩重,逐漸邁入壯年之際,(時年39歲,乃他登基為王的第15年),不幸罹患惡疾,深染重病。(身上長瘡,拉丁文稱之為『腫塊』)此時,上帝差遣先知以賽亞前去告知希西家:「耶和華如此說,你當留遺命與你的家,因為你必死,不能活了。」(二十章2節)希西家聽完先知的「警告」之後,傷心欲絕,轉臉朝牆,向上帝哭訴並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在你面前怎樣存完全的心,按誠實行事,又作眼中所看為善的。」足見,當希西家王得知自己即將死王的消息後,心中著實出現了極端的痛苦、無奈、恐懼與不願意。
希西家面臨生病與死亡的威脅,轉臉朝牆,向上帝哭訴,心中出現無奈與痛苦的情景,正有如生命科學家帕蒂森(Pattison)的研究所指,當人類面對死亡的苦難與臨終的威脅時,會出現:1.對未知的恐懼。2.對孤獨的恐懼。3.對憂傷的恐懼。4.對喪失身體機能的恐懼。5.對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恐懼。6.對疼痛和痛苦的恐懼。7.對失去認同的恐懼。8.對撤退的恐懼。(臨終的掙扎)等八項恐懼。然而相信不只當事者如此,凡遭受苦難的家屬,也一樣會產生相同的無奈與恐懼感。
三.無奈的盼望
基本上,人的肉體生病或遭逢苦難時,幾乎都會無奈的質問,我為何會遭遇這樣的苦難?為何這個苦難會臨到我身上?處在走投無路的「邊界情況」下,人的確常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懷疑上帝的存在,甚至放棄信仰,轉而求助於他神明。希西家王面臨苦難和死亡的威脅時,雖有如帕蒂森的研究所指,內心充滿著恐懼與無奈,但他將「無奈」放置在禱告當中,並未發出怨言,亦未質問苦難為何臨到自己身上。反而向上帝懇切的祈求醫治,將上帝擺在前面,成為終極的「盼望」。上帝聽見希西家的禱告後,不但醫治他,還應允多給他15年的壽數,並拯救耶路撒冷城不被亞述人攻陷。上帝在醫治希西家的過程中,更使日影倒退十度,藉以作為必使他得著康復的確據。(日影即日晷,希伯來文原意為「梯級」,因舊約時期尚未有時鐘,時間的算法乃依照太陽照射在石級上的進度算計。聖經上所指的十度乃為半天。按當時日規的設計是一東西走向的臺階,兩端有兩道傾斜四十五度的十級石階,石級前又有兩道石牆。)(見王下二十章8-11節)希西家脫離苦難的過程與訓示,我們得以從Beker J. Christian的著作《苦難與盼望》一書中得著美好的詮釋。
1. 報應的理論把苦難當作上帝對罪惡的懲罰;苦難是應得的,因上 帝就是世上公義的標準和 執行者。
2.苦難是上帝用以教導、試驗或潔淨人的一種方式。
3.苦難不是引致叛逆,是引致順服:叛逆,因為沒有無辜受難的解 釋是合理的;順服,因為面對無法解釋的苦難,相信上帝的隱藏 智慧及跟祂相交,就是唯一的盼望。
4.聽命屈服的回應:以默然順從的態度回應非理性的世界,不將苦 難看作無情的生命節奏。 5.啟示的回應:建議在主動或被動抵抗罪惡的勢力當下要忍耐。
此外,德國著名的女神學家Dorothee Soelle在其所著《受苦》(Suffering)的一書當中勸勉讀者,勝過苦難的第一步,即當要在遭遇苦難時,將「苦難從何而來?」的心情,轉變成「苦難要帶我往何處去?」因為在苦難臨頭的無奈時刻,只一味的詢問:「苦難從何而來?」乃無濟於事,因為事情已經發生。此時所需面對的功課,即當藉著禱告,清楚明白苦難的意義,並祈求上帝,要透過苦難把我們帶往何處去?才能找著出路。舊約大衛之詩篇,所吟頌的感恩之詩:「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裏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詩篇一0三篇1-5節)正是一首確信、祈求上帝帶領我們往何處去的感恩之詩。
結語:
是傳道人,同時也是腫瘤科及安寧療護的鍾昌宏醫師,站在信仰與醫學的角度,著作了一本《杏林.心靈-談信仰與醫治》,書中,鍾醫師談到:「一般人認為生病是不幸、倒楣、或不得已的事,對醫生來說,病患找上門來,正是大展所學、救人濟世,又可大賺其錢的時候,但是病患及家屬與醫生是否想到人生病是有更重要、更積極的意義存在,尤其對基督徒而言,生病有其特殊的意義:1.生病是對人的試煉。2.生病是人反省的機會。3.生病是感謝的機會。4.生病是顯明上帝救贖的機會。5.生病是使人倚靠上主。」
本文最後,再次以我曾在《耕心週刊》254期(2001.7.15)〈勝過苦難〉一文當中所提到的「基督教信仰並不是在為『財、子、壽』的實現背書,乃要我們在苦難中經驗上帝的同在與保守,透過信靠的力量,突破『試煉』,使『否定』變為『肯定』。」和大家共勉,願我們能藉著信仰,在充滿著無奈的人生中,得著盼望。